1. 学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yuē)。:说,说道。:对男子的尊称。对曾任大夫者,也可称夫子。《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不加限定的“子”专指孔子,相当于老师;不加限定的“曰”,除非有明显的上下文关系,也是孔子说的话。

    在对话中,“子”用来客气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例】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 时习:按时,时常,timely, regularly。:复习,review,是对所学的回顾;也可以理解为练习,practice,是对理论的实践,即知行合一。习的繁体字是習,本义为幼鸟扇动翅膀反复试飞。

    学习的目的,有求禄,有求知,有修身。孔子之学,学为君子,生活修身不分离,理论实践不偏废。【参】2.18 7.20 6.3 4.5 13.5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不亦()说(yuè)乎:通“悦”,快乐,喜悦。《论语》中所有的“说”,除了在 3.11 禘之说……知其说者中指道理、说法,在 3.21 成事不说12.8 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17.14 道听而涂说中指讲述、评论以外,其它都通“悦”。【参】15.31

    :也。不亦……乎构成反问句,字面上是说“不也怎样怎样吗”,实际是用委婉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主张,相当于“应该就是怎样怎样的”。这跟现代汉语也常用的“何不”,英语中“Why not + 动作”表示建议怎样做的结构,都有共通之处。

  • :师出同门为朋,志趣相投为友,这里泛指朋友,志同道合的人。“朋”仅在本章单独出现过,后面都是“友”或“朋友”连用。【参】《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欧阳修《朋党论》: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说”的本字为兑,其甲骨文字形像人咧嘴而笑,这里指源于自身的高兴。引申自音乐带给人的愉快,是外部相感的共鸣之乐,就如《周易·乾》中孔子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人不知而不愠yùn)。:恼怒,怨恨。:别人,他人,与“己”相对。:理解,懂得。用于朋友平辈间,含有知心、投契的意味;用于君臣上下间,含有知遇、赏识的意味。【例】《史记·管晏列传》: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子·四称》:君知则,不知则【参】1.16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讲全了是:人不知我,而我不愠。文言文中,尤其是较古的篇章,常会省略、变换主语或宾语,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文自行补全。适应性练习:2.9 6.5 10.3 13.1

  •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与“小人”相对。在古汉语中,这两个词含有强烈的褒贬,成为善与恶、受尊崇与被唾弃的通用代称,相当于现代口语的好人、坏蛋,也略近于英语中hero、villain的对立。孔子认可的君子,具有丰富的内涵,需要通过后文不断加深理解。这里是说,“人不知而不愠”属于君子之风,而非等同于君子,可以对照后面的解释。与贤人相比,君子不特别强调才能出众,但也应当孜孜进修。【参】《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敦:勤勉。)

    “君子”最早见于《尚书》的《虞夏书·大禹谟》(伪)、《周书·酒诰》等篇,用来称呼大夫及以上的贵族官员,暗含对他们地位高、入官学、有文化的赞美。字面上看,“之子”出身高贵,天生是要成为人上人的。后来,君子就成为有官职或地位高者的通称,相当于古装剧里的大人、老爷、贵人。相对的也叫小人,或称野人,也就是庶民、平民百姓。这个用法并没有品性上的褒贬,只表达阶层高低、地位主从的事实。不少古画,如明代的江舜夫官服图,常会把仆从画得不成比例的小,从中可以体会君子、小人的这种含义。【例】4.11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参】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非有位而称君子者,以其人有道德,可任在位也。

    不凭出身高低而论道德品行,是孔子那个时代赋予“君子”的新内涵。孔子创建的私学,开辟了平民通往君子之路。说、乐与君子并称,也说明斯道并不遥远乏味。

《论语》开篇采用孔子直抒胸臆的一段话,传达了儒家关注的几个重点主题:学习朋友人我君子。琅琅上口,值得玩味。

最后一句“人不知而不愠”,“知”的所指并不确定。知道我有才能(而任用我),只是讲得通的解释之一。正因为如此,才留下无尽想象空间,成为未尽之妙。就像英语里简单的“You don't know me!”,是适合多种语境的。比如还可以想成,孔子是在表达对于“人与人沟通之难”的看法,“知”是指对方有没有理解“我为什么要这样说、做、想”。人与人能不能真正相互理解?生活中,沟通多有偏差,矛盾常出自误会,有时候自己也难以理解自己。孔子不在这种抽象问题上纠结,而是豁达地说,“就算人家没理解我,我也不生气”,这是他的典型风格。【参】12.22 ,子曰:“知人。”14.35 子曰:“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hào)犯上者:代词,他,他的,这里用作泛指。其……者的句式,相当于英语He who/whose...做主语的用法。【例】He who knows, does not speak.知者不言。出自《老子》第56章。)

    :语气词,用作句中停顿,相当于轻读的啊、呀、哦。

    :子女敬爱、尽心尽力侍奉父母,其甲骨文字形像年少者搀护老人行走。【参】西汉贾谊《新书·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反孝为孽。(爱利:爱之利之。)对应地,父母关爱子女称为。《孝经·开宗明义》:夫孝,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汉书·宣帝纪》载,地节四年(前66年)宣帝诏书开头就说:导民以孝,则天下顺。

    :通“悌”(),弟弟敬爱哥哥。对应地,哥哥爱护弟弟称为【例】2.21 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参】清代李塨(gōng)《大学传注》:家之所以孝亲、弟兄、慈幼,即国之所以事君事长。

    hào):动词,喜欢,偏爱,易于。

    犯上:冒犯尊长君上。后面的作乱,是做悖逆争斗之事,尤指谋反暴乱。后来有成语“犯上作乱”,在古代普遍认为是“大逆不道”之罪,即使大赦天下也常不在减刑之列。

  • xiǎn):稀少,少有。【例】成语“鲜为人知”。

  •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代词在否定句中做宾语时,常会提到动词V与否定词N中间,形成“N之V”的倒装结构,增强了否定的语气。否定词是未、莫时,这种结构尤其常见。【例】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13.15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礼记·礼器》:故作事不以礼,弗之敬矣;出言不以礼,弗之信矣。

  • 务本:从事,致力于。:本义为植物的根,引申为事物的基础,根本。比如,读古文就应该“以本为本”(第一个本指古文的原文)。

  • :本义为路,road, approach,引申为规律,道理,能够指导行为的法则。它的内涵比较丰富:

    • 客观存在的一般性规律、原理。【例】《老子》第77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奉:献给,供养。)

    • 做好某件事的具体方法、途径。【例】4.5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虽欲改过自新,其道莫由,终不可得。成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较为独创或专有的,某个学派、学者的体系化思想、学说、技能。【例】4.15 吾道一以贯之。《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之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 泛指正义,道义。【例】11.24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 专指治国安邦的正途,大道。【例】14.3 邦有道,危言危行。评书演义里也常出现“无道昏君”。

  • 其为仁之本与)。:用于谓语之前加强语气的副词(而不是代词),随后的谓语可以表示判断(多半,大概)、推测(将会,将要)、反问(难道,岂)、祈使(还是,应该)等。【例】3.23 乐其可知也。5.7 从我者其由与?6.6 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田常言于齐平公曰:“德施,人之所欲,君其行之;刑罚,人之所恶,臣请行之。”

    :句末语气词,可以表示感叹、疑问或反问,相当于稍重读的啊、呀、吗,后来写作“欤”()。【例】5.22 归与!归与!8.6 君子人与?君子人也。12.21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人与人相亲相爱。字形结构是二人为仁,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衡量“真正的人”的第一标准。《论语》中出现的仁,有的是评价人的标准,有的是修行的目标,有的是仁的体现,有的指仁人,需要根据上下文具体把握。【例】5.5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6.7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14.16 如其仁,如其仁!1.6 泛爱众而亲仁。

    【参】孔子开创性地将“仁”提高到人之至、总德的地位,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良性关系。《论语》从多方面阐述了仁,影响最大的要数 6.30 12.1 12.22 。这里摘录后世对仁的若干论述以供参考。

    • 《中庸》:〔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第一个是动词,爱;第二个是名词,亲属,特指父母。)

    • 《孟子·离娄下》: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讲仁礼。亦见 12.22 。)

    • 《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端:开始,开端。)

    • 《韩非子·解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

    • 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所待于外之谓德。(讲仁义道德。)

    • 朱熹《四书集注》: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讲体用:人心是仁的本体,爱人利物是仁的功用。)

    • 康有为《孟子微》:不忍人之心,仁心也。不忍人之政,仁政也。……仁者,相人偶之谓。(讲仁政。忍:残酷,残忍,用作动词,残忍对待,残害。人偶:动词,相亲相敬,像爱惜自己一样尊重他人的存在价值。偶:对等,同等。)

    • 梁启超《孔子》:曲尽人与人相互之道,人格才算完成,……若懂得仁字是人格的抽象名词,句句都通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巧言:虚伪欺诈的话。:技艺高超精致,巧妙,引申为(言辞)花哨伪饰,(手段)奸诈险恶。【例】成语“花言巧语”、“巧取豪夺”。

  • 令色:和气喜悦的表情,这里指满脸堆笑、恭维讨好的态度。:美好的。【例】《世说新语·自新·一》: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邪():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呢,啊。)

《论语》4次谈到巧言 5.25 15.27 17.17 ,3次与令色并列,都是坚决否定的态度,可见孔子对于佞人的深切反感。【参】5.10 听其言而观其行。14.27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13.27 刚毅木讷,近仁。康有为《论语注》:人之生直,故贵尊其德性,质直好义,自由自立;若以巧诈欺人,则天良斲丧。……其过若小,而播恶无穷。(斲(zhuó):斫,残害。)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吾日三省(xǐng)吾身:每天,daily。:(自我)检查,introspect。吾身:我自己,自身,myself。【参】14.42 。宋儒根据《礼记·大学》提出三纲八目,认为大人君子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根本在于修身:天子以至于庶人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说的是陶冶精神,修养品德,也就是学做人。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弁言认为:庶人修其身,不愧天子;天子不修其身,不足侪庶人。(侪(chái):同等,并列。)扩展阅读:Start With Yourself

  • :做事尽心尽力无私心。字形上看,可以理解为出于心正中。后又引申为对君上忠诚无二心。【参】贾谊《新书·道术》:爱利出中谓之忠,反忠为倍。倍:通“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写汉武帝的丞相公孙弘曲承上意,不肯面折庭争,任左内史时,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实,始与臣等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汲黯:当时著名的直臣。齐人:指公孙弘。谢:认错,道歉。然:认为对。)公孙弘的回答外方内圆,把忠于事转为忠于君,让汉武帝很是受用。

    :诚实可靠,言出必行。【参】《国语·晋语八》:忠自中,而信自身。三国韦昭注:身行信也。清代黄式三《论语后案》:忠者心之尽,信者言之实。

  • chuán):传授,指老师教过的内容。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道(dǎo)千乘(shèng)之国:通“导”,领导,治理,guide, lead。【例】2.3 道之以政。

    春秋时配步兵的木制战车,又称革车,每辆通常由4匹马牵引(称为),车上乘甲士3名,驾车者居中,车下配步兵72名。乘也可以指不配兵士,仅作交通工具的4马1车。这时的马是车乘的附属,还未成为坐骑。6.4 乘肥马6.15 策其马15.26 有马者借人乘之,乘坐的都是车。

    战国中期,由赵武灵王倡导,机动灵活的骑射开始成为战车与步兵的强大补充。秦统一天下后,冲击力强但笨重难用的战车逐渐被淘汰。明清开始,各种火器的应用又使骑兵走向没落。

    制,每576家(64 )百姓负责配齐一乘兵车及其步兵与装备。千乘之国就是用兵力来衡量国力的强弱。天子地方千里(即纵隔各千里,每300 为1 ,约合今414米),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50里至数百里,出兵车千乘,不足50里者则为附庸,因此天子也称“万乘之尊”。

    然而东周时王室衰微,诸侯间征伐兼并,制度常为具文。前314年齐伐燕大胜,齐宣王称之为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孟子·梁惠王下》),东汉赵岐注曰:侵地广大,号称王,故曰万乘。《战国策》刘向书录也说,战国末期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在七雄纷争的舞台上,西周国、东周国就仅余千乘自保了。

    【参】中国历史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是不固定的。

    1. 夏朝以前,传说由三皇五帝统治天下三皇约有7种说法,唐代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认为指伏羲、女娲、神农。他们的年代久远难考,估计在前6000年至前3000年间。的本义为火光盛大明亮,后人因他们德覆天下,称之为皇,而非在位时的称号。

    2. 五帝的时代约在前3000年至前2000年间,一般采用《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认为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黄帝之孙)、喾(,黄帝曾孙)、的本字,德象天地曰帝,这时成为象征权威的称号,有了天下共主的含义。《论语》仅有 20.1 提到帝,指的是上帝,而非人间统治者。

    3. 是最初的3个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都称为为了体现受命于、万人之上的地位,又称为天子,这个便利的称号一直沿用到清朝。【参】天子原称元子,即长子。元:首。《尚书·周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大国之命。厥(jué):其。)郑玄注:言首子者,凡人皆天之子,天子为之首耳。《尚书·周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天下一家,长兄如父,故可以代天行命。另一方面,天视天听来自万民,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尚书·周书·泰誓上》(伪)),天意改变则有革命,形成相互制约。

      诸侯拥有基本自治的封国,定期向天子朝贡,在发生战争等大事时,听从天子的统一调遣。诸侯中的领袖称为,地位仅次于天子。

      周朝诸侯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5等。大诸侯国中,只有之后人的爵位是公。侯爵最多见(因此统称为诸侯),如鲁(周公的封国)、齐、(吕尚的封国)、燕(召公的封国)。远离中原的国家常被封为伯、子,如为伯,楚、为子。男爵很罕见,如参与拥立周平王的许。爵位的伯与诸侯之首的伯不是一回事。齐桓公鲁哀公等称呼,只是和谥号连用的惯例,不代表爵位。叶公的公则是县宰的通称。【参】《左传·隐公元年》孔颖达正义:五等之爵虽尊卑殊号,臣子尊其君父,皆称为公,是礼之常也。

      从天子到大夫,无论势力大小,都可以叫。这是有领地的统治者的通用头衔,就像不直接反映级别的“老板”。

      东周时周王室暗弱,强大有野心的诸侯也会自封为王。前704年偏处南方的楚国挑头,战国中后期成为常态。

    4. 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后,自觉功过三皇,德兼五帝,于是创造了皇帝的称号,一直沿用到清朝,简称为。诸侯众臣的最高爵位升为,常被封与皇帝的近亲和有大功之臣。

      秦汉以后,分封制逐渐消亡,有爵位者从朝廷领取俸禄,不再拥有大片自主管理的领地,国与天下的范畴基本合二为一了。直到晚清开眼看世界,才惊觉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李鸿章语)。

  • :恭敬,端肃,用作动词,尊敬,重视。【参】周易·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指政事,参见 16.1有事

  • :开支,花费,expense。【例】12.9 年饥,用不足。成语“省吃俭用”。

  • 使民以时使民:役使民众,指征用民力服劳役、兵役等。以时:按适当的时间,指适应农忙农闲,重实效不折腾。【例】《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虚邪风,避之有时。(指根据季节性变化躲避有害健康的风。)【参】《国语·周语上》: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三时:指春夏秋三季。)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弟子:做弟弟的和做孩子的,后生晚辈。这里主要指年纪幼小的人,少年儿童。“弟子”更常见的含义是学生,子侄晚辈的含义后来多用“子弟”表示。

  • :在家里。:出门在外。

  • :慎重,诚敬,言行不随便。其本字为“堇”,甲骨文字形是火祭人牲以求雨。【参】《四书集注》:谨者,行之有常也。信者,言之有实也。

  • :动词,接近,结交。其本义为关系近、感情深,后来亲密、亲爱都成为常用词。

  • :指文章辞令,写作表达能力,这是启蒙阶段的基本功。

    6.27博学于文,则指文化内涵更丰富的礼乐教化,相当于 5.13夫子之文章9.5斯文。这是君子有责任继承发扬的精神财富。

    文的本义是器具、衣物等表面上色彩交错的花纹,所以既有华美可观的意思,也可以指外表浮华虚饰。【例】19.8 小人之过也必文。【参】《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凡所谓文,必相错综,错而不乱,亦近丽尔之象。(丽尔:华丽。)

    仁义德行为本,文章辞令为饰,不可本末倒置,所以说行有余力【参】6.18 文与质的比较,15.41 辞达而已矣。

清代李毓()秀编辑的童蒙读物《弟子规》,就以本章的片段作为各篇标题。如果孔子也编一套现代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会不会简单亲切得多呢?

  1. 在家孝敬父母。

  2. 在校尊重师长。

  3. 做事认真,说话算数。

  4. 做大家喜欢的人,多学别人的长处。

  5. 课余时间多读书,勤动笔。

(应付考试时,可以简记为:在在做说,做多多勤。)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贤贤易色:重贤轻色。第一个是动词,以……为贤,尊崇,重视,value,honor;第二个是名词,德行才能,virtue。【例】4.17 见贤思齐。《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裴松之注引魏宗室曹冏(jiǒng)上书:古之王者,必建同以明亲亲,必树异姓以明贤贤。……非贤无与兴功,非亲无与辅治。建:立,指分封。)类似的用法如《史记·梁孝王世家》:道尊尊,道亲亲。

    “贤”字从贝,本义为财富多,也泛指好。用于比较,表示胜(过),优(于)。用于人,表示才能佳,德行优。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多才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建安十五年(210年)春,曹操颁布《求贤令》,明言天下未定,唯才是举,不论出身与品行。但在《论语》中,仅凭才能出众,是称不起“贤人”的,随着儒学主流地位的确立,成为贤的必要部分。《孟子·公孙丑上》推崇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南朝编著的《玉篇》将贤解释为有善行也;《宋史·叶梦得传》引叶梦得言:贤者,有德之称;能者,有才之称。故先王常使德胜才,不使才胜德。《资治通鉴》首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司马光评论智伯之亡时提出: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

    中国中央电视台2002年7月的《对话》节目中,陈章良(时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与李开复(时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作为人才的供需两方,讨论了人才的首选标准、人品该由哪方负责等话题,可以作为评价“贤”的现代版参考。阅读后文时,还可以留意贤与的区别。

    :动词,轻视。【例】《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美貌。【例】15.13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古注有把“易色”解释成端肃态度,或者把“贤贤易色”解释成以好色之心重贤,“易”就是替换,似也讲得通,但从内容顺序看,说的更像是择偶标准。【参】《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第十》:见色而忘,处富贵而失,谓之逆道。

    如果稍脱离上下文,把“贤”理解为内在品质,“色”理解为外在表现,“贤贤易色”则可看作识人交友之道。小人 1.3 巧言令色16.4 便辟善柔,乡愿12.20 色取仁而行违,所以不能迷于表象,要 5.10 听其言而观其行

  • :动词,侍奉,服侍。【例】成语“事齐事楚”。

  • :给予,(无保留地)献出,投入,dedicate,devote。【例】19.1 士见危致命。

    常用词“致力”与“注意”的构词方式相同。思考:它们后接宾语时,在现代用法中有什么差异?

  • :表示让步或假设的副词,尽管,即使。【例】《史记·孔子世家》: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乡:通“向”。)

    子夏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实践的一贯主张。【参】4.24 9.24 15.18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明儒之学》认为:吾国自古相传之法,惟注重于实行,苟不实行,即读书万卷,著作等身,亦不过贩卖衒鬻之徒,于己于人,毫无实益,即不得谓之学问。(衒(xuàn):沿街叫卖。鬻():售卖。它们又都引申为炫耀、卖弄,衒的这个意义后写作“炫”。)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庄重,稳重。:有威严,令人敬畏。这是上位者应有的气质,但威过了头变得凶恶,就是,所以 7.38 20.2 都推崇威而不猛

  • :浅陋狭隘,冥顽不化。【例】7.36 奢则不孙,俭则固。

  • :注重,崇尚。【例】3.16 射不主皮。

  • 无友不如己者:不要和(各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是动词。

    :不要。从其含义、词性与用法的演化可以感受汉字的生命力:
    本义为没有,不存在,搭配名词。【例】2.2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不,表示一般性的否定,搭配动词。【例】1.14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不要,表示祈使,后来多用毋(),勿()。【例】《史记·儒林列传》: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固:西汉宿儒辕固生。阿(ē):迎合。)9.25 毋友不如己者。
    条件连词,无论,不管。【例】20.2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敢慢。
    从本义“没有”又演变为哲学名词,空虚,虚无。【例】《老子》第1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按高亨先生的断句。)
    这种灵活性很便于一语双关。如《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中,汉文帝让张释之进言时之,毋甚高论,意思是切合实际别唱高调,令今可施行也。中小学语文课本收入的华罗庚《统筹方法》用作卑之无甚高论,意思是说穿了不值一文钱,这些道理谁都懂得

    孔子这句话不是宣扬功利比附,让人疏远贫贱之交,可以参见他对原壤的态度。本章主旨在于修身治学,“友”的关注点也是不断学习提高:12.24 以友辅仁9.30 共学、适道、与立、与权。尺短寸长,13.23 君子和而不同7.2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假如真能按“如”与“不如”排序,那么谁也不会有朋友,这个道理子张在 19.3 说得很明白。

  • dàn):畏惧,怕难。【例】成语“肆无忌惮”。【参】《孟子·告子下》:人恒过,然后能改。:常。说的是通过错误学习进步。)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去恶不力,则为善不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慎终追远:用作动词,严肃谨慎地对待。:人去世,引申为丧事。:怀念,追思。:指已故之人,先人。【参】《四书集注》: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诚

    “慎终”也可指谨慎做事,坚持到底或预估后果,近似于 19.12 有始有卒,“终”指结束,结果。【例】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诚美,慎终宜

  • :道德品质,character,多指优良的道德品质,virtue。它的含义较宽泛,等都可看作德的一种。“德行”常并称,在身为德,施之曰行(《尚书·虞夏书·尧典》孔颖达疏)。

    不同语言的常用词汇相互解释,难以强求起源、文化背景的近似。例如用于君上的,常暗示受到天意认可般的超群品质,virtue就缺少相应的附加含义,charisma也只是略为接近。【例】7.23 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参】《韩非子》强调利害权谋,以赏罚为治人的“二柄”,但也在《解老》篇中坦言:柢也者,木之所以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生也。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柢():主根,直根。根:侧根,细根。)

  • :厚道,即诚实善良、宽容友爱的品质。用于形容民风,相反的也是“薄”。【例】《南史·王俭传》:人情浇薄,不能持久。(浇:浮薄。)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 是邦:泛指代词,一个,任一。诸侯的封国。

  • :索取,指自己询问访求。

  • 抑与()之与(:表示选择的连词,还是,或是。第一个是动词,给予,指别人主动提供。第二个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

  • 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自律、谦让。

    :约束,节制,这是其本义。【例】《孟子·告子下》: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为方百里”应是孟子的表达需要,未必是史实。)

    【参】《尚书·虞夏书·尧典》:〔帝〕允恭克让。(允:诚,确实。克:能。)孔颖达疏引郑玄注:不懈于位曰恭,推贤尚善曰让,并认为:恭则人不敢侮,让则人莫与争。

  • 其诸:相当于副词:无意义的助词,用于单字词后补足音节,使句子读起来更顺畅。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指“父”的子女。:将要有所作为的决心,志向。其甲骨文字形为心之所之。

  • ):终,尽,引申为去世。这是从沉没、消逝的意义演变来的,后来专写为“殁”。

  • :(能反映个人品质的)行为,表现。【例】5.10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年: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按礼应在家守丧三年。《礼记》、《仪礼》对居丧期间的服饰、举止等方面有详细规定,另见 17.21 关于丧期长短的对话。

    本句较有争议,主要是父之持家为政之道如有未善,何不立即改正?较可取的解释有:孝子三年内专心服丧,无暇顾及它事;父之道不宜改,以免显扬先人之过。【参】14.40 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13.18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礼节,礼仪,本义为敬祭神灵以求降福。周公制礼作乐后,礼的内涵逐渐由崇拜神灵转变为尊崇道德,孔子又丰富了它的伦理因素。在成文法通行以前,礼具有社会约束的效用,“不可无礼”也一直比法律条文更深入人心,如《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相:视。遄(chuán):快,疾速。)仁、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参】6.27 约之以礼。《礼记·乐记》: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节而非禁。)《荀子·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给():供养。)《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时衰;君子之为礼也,以为其身。(礼发自人情。貌:动词,表现,表达。群:众,各种。章:指经由礼仪的外在表现。谕:表明,显现。)《左传·僖公十一年》: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承载,基础。)亦参 2.1 德治法治的比较,6.22 所引《礼记·表记》。

    《韩非子·解老》还论述了、礼这些概念的关系:道有积而积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故曰”的话出自《老子·三十八章》,即“德篇”首章。今通行本的每小句都不含后一个“失”字,一般解释为“道失而后有(提倡)德”等。)

  • :适宜,协调,恰如其分。它的繁体字是龢,本义为伴随着排箫协调地唱,读作【例】成语“一唱一和”。

  • 先王:古代的圣明君王,儒家多是专指,有时也包括周公,又合称为。另外,先王还可以指前代君王。【例】16.1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圣王以后的历代君王、当代君王,包括未来之君,都可以称为后王【例】清代顾炎武《与杨雪臣》:〔《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污,法,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法:效仿。)

    后来,先王之逐渐成为一个信仰式的笼统说法,泛指传统政教礼制的思想内容精华。【例】《旧唐书·贾至传》:夫先王之道消,则小人之道长;小人之道长,则乱臣贼子由是出焉。【参】3.16 古之道。《汉书·董仲舒传》引董仲舒答汉武帝策问:道者,所由于治之路也,仁义礼乐皆其具也。故圣王,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礼乐教化之功也。

    历史上,“法先王”与“法后王”的浪潮此起彼伏。前者重在继承,是对过去黄金年代的追忆重建,长于深刻严谨的反思;后者重在发展,是对未来理想世界的憧憬探求,长于勇猛无畏的前进。

  • :指示代词,这,此。【例】9.17 逝者如斯夫!

  • 小大由之:(无论)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个原则。小大:大大小小的,所有,一切。

  •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不行:行不通,不起作用。【例】12.6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知和而和:只知道“和”好,(没有充分理解,)而硬追求“和”。

    :动词,约束,节制。

    :用于判断或推测之前的副词,表示让步或转折,相当于也就,也将。【例】6.27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7.12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宜,适当,又引申为正义,符合道德规范。【例】7.16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参】《韩非子·解老》: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可以说,仁是“真正的人”的精神,义是“真正的人”的表现,也就是 16.11 行义以达其道。

  • 言可复也:说过的话能够兑现。:抵偿,偿还,引申为履行,实践。

  • 因不失其亲,可宗也:较难确解。唐代张说《府君墓志》等古文中,把上半句引作姻不失亲;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里,下半句为亦可宗敬也。据此理解,通“姻”,如因缘亦通姻缘;为动词,尊崇,效法。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结婚成家以后,如果不疏远了本家亲戚,也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如果把“亲”单纯地理解为父母,就类似于现代说的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

    这句话如果没有“因”,含义就比较明确,句式也更整齐;结合后文看,说的应是君子在人伦方面的表率作用。【参】8.2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18.10 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孔子对待老友原壤的出格行为,也有类似的话。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敏于事:做事勤快麻利。:本义为快速,敏捷,agile,引申为勤勉,积极,active。【例】7.20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小心在意,字形可以意会为真心对待。现代书面和口语中,“小心慎”的使用频率都很高。

  • 就有道而正焉:多跟有道德的人学习,从而纠正自己的缺点不足。:动词,趋向,接近。【例】成语“半推半就”。后来合成动词“就正”,表示求教于他人来匡正自己学问上的失误。【例】清代《大义觉迷录》:且家贫力单,势不能出外远游,就正有道。(后省介词“于”。)

    :助词,用作句末或分句末停顿,自身无意义。

  • :表示确定、判断的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也已连用于句末,语气略强。【例】《史记·秦本纪》:将袭郑,郑今已觉之,往无及已。

    句末语气词“矣”相当于感叹意味较多的“已”,即稍重读的啦、啊。“已矣”也用于句末。【例】3.8 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8.1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论语》包含孔子师徒的很多问答,本章是第一例,就能看出孔子因人施教的特点,他的回答往往根据提问者的性格、所处环境的不同有所偏重。子贡思维通达,言语机敏,善于设问,是孔子的好谈伴。

  • chǎn):奉承,巴结。【例】成语“谄上欺下”。

    贫富属于物质的境遇,骄谄反映内在的德行。20.2 泰而不骄是孔子认可的“五美”之一,基督教更把傲慢(Pride)列为“七宗罪”(Seven Deadly Sins)之首,因为它使人自我膨胀,以致滥用权力造成毁灭性的后果;相应地,谦逊(Humility)被列为“七美德”(Seven Virtues)之首。

  • 未若:不如,比不上。【例】《世说新语·言语·七十一》: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差:略,大致。)

    孔子的这句回答,《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引作不如贫而乐道,富而好礼。也可以参照主题索引体会乐在何处。

  • 《诗》:即《诗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初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305首诗,分为三部分:

    • 风:诸侯国民俗诗,共15国风。

    • 雅:朝堂政治诗,又分天子用的大雅、诸侯用的小雅。

    • 颂:宗庙祭祀诗,又分周、鲁、商颂。

    原本所有的诗都配乐可歌,可惜乐谱久已失传。《诗经》从汉代起被奉为儒家经典。

    《诗经》是陆续辑成的,大部分诗篇采自中原地区,孔子也参与了编选修订。《史记·孔子世家》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程度上或有夸大,但参考 9.15 ,仍可想见孔子对于《诗经》思想规范化的重要影响。

  • :说,称。云略偏重于传达内容,略偏重于动作的进行。成语“子曰诗云”泛指儒家典籍,常用来调侃人只会引经据典却不通实务。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第一首《淇奥》,原诗是形容君子勤于修养学问品德,就像工匠精心打磨象牙、雕琢美玉。子贡引用它想表达的意思是,人有了好的条件,还要注重修养磨练才能成器。【参】《诗经》毛亨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从经典中抽取只言片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当时的惯常做法: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有时想表达的意思故意偏离或超出了原意,就要只看字面含义,从引用者的上下文重新理解。后文还有引用《诗经》之处,可以留意这个特点。元代钱惟善《韩诗外传·序》说:《外传》虽非解经之详,断章取义,要有合于孔门言诗之旨要:总,总之),指的就是本章与 3.8 ,这种方式被视为而彰显的学术成就(明代杨祜()《韩诗外传·序》)。六经成为正统后,古代学者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注疏经典,根据静态的文本阐述古代圣贤之意,发掘适合时用的修身治世准则,由此形成了传统儒家学术的主体——经学。【参】清代金圣叹在注解杜甫名作《水槛遣心》时,特别赞叹了子贡“断章取义”的慧眼:昔所本无,何必有?今所适有,何必无?先生句不必如此解,然此解人胸中固不可无也。

  • :代词,用作宾语,相当于“之”。另外还能代替“之于”和“之乎”。【例】5.24 乞诸其邻而与之。6.6 山川其舍诸?

  • :过去,从前。其本义为去,根据上下文,既能表达已经发生的过往、往事,也能表达尚未发生的今后、将来。【例】3.21 既往不咎。7.29 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忧虑,担心。这是其本义,从字形上看,就是忧心如穿。【例】3.24 二三子何患于丧乎?成语“患得患失”。

  • 不己:“不知己”的倒装。在不、莫、未等否定词开头的简单动宾结构中,如果宾语O是代词,则常被提到否定词N和动词V之间,形成“NOV”的倒装,效果是突出了宾语。如果宾语是“之”,就变成“N之V”的倒装结构。【例】4.14 不患莫己知。《后汉书·范式传》:子未我忘,岂能相及?成语“时不我待”。

2. 为政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特指与上位者的身份地位相匹配的崇高道德品质。它的异体字是惪(),《说文解字》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甲骨文中未发现“德”字而有“徝”(zhì)字,表示视正行直。金文加心成“德”,有时还省去“彳”旁,突出心地正直的含义。据此推测,道德观念兴起于周朝,可能是武力灭时,需要用天赋王权之说来解释维护自身的正义,即正名。执政过程中,“有德”又成为无可回避的标准。

    【参】儒家推崇的德治,是将家族观念推广了的贤人政治,在上修身勤政,对下仁爱教化,很依赖上位者的道德才干,于是有了“父母官”、“爱民如子”的说法。《大学》:《诗》云:“乐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所引出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反面例子如《后汉书·赵岐传》载,东汉桓帝的大宦官唐衡之兄被任命为京兆虎牙都尉,时人以其进不由德,皆轻侮之。《论语》还多次强调,执政者必须以身作则,如 13.6 等。《孝经·圣治》也说,君子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做事可,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只有施行德政,才能得到上天眷顾,具体政策则可以灵活掌握。《尚书·周书·蔡仲之命》(伪):皇天无亲,惟德辅;民心无常,惟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法家主张的法治,以密法严刑为基础,不强求执政者德才无瑕,却足以建立坚实的底线。《管子·任法》:所谓仁义礼乐者,皆出于法,此先圣之所以一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发,故曰“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一民:统治百姓。发:产生。)《商君书·开塞》:古之民朴厚,今之民巧以伪。故效于古者,先德而治;效于今者,前刑而法。《韩非子·难势》:且夫,千世而一出,……吾所以为言势者,中也。……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今废势背法而待尧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抱法处势而待桀纣,桀纣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也。

    传统政治实践中,德治与法治相为补益。《孟子·离娄上》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652年编定的《唐律疏议》首卷倡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礼法之功效,在于自律他律。阳秋:即春秋,晋朝时为避文帝皇后讳,改春字为阳。)《汉书·元帝本纪》载,汉元帝为太子时,曾向宣帝进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法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日常的宣传教化多偏重德礼,轻视普法,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大戴礼记·礼察》说:凡人之知,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礼法之用,为事前事后。“法禁于已然之后”的观念,可能也造成中国百姓日常法律意识淡薄,违法就自认倒霉。)邓小平1980年8月的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说:制度问题不解决,思想作风问题也解决不了2.3 比较了法治与德治的效果。

  • 北辰:即北极星,是北半球肉眼可见的亮星中最接近地球自转轴的,古人认为它恒定不动,视为众星之主,用以比喻帝王或众望所归者,又称为帝星、紫微星。既可泛指众星,又可专指北辰,例如“辰极”也是北极星、帝王的意思。

    【参】北极星所在的位置称为“宸”(chén),引申为尊称帝王的居所、帝位或帝王本身,例如“宸断”指帝王的决定。类似地,“陛下”是用(奏报于)宫殿台阶之下来尊称帝王。

    根据现代天文学,由于太阳和其它天体的引力,地球的自转轴也在缓慢旋转,约25800年转过一周,所以北极星并不固定。孔子当时的北极星是小熊座β。约500年,祖暅(gèng,数学家祖冲之之子)观测到北极星偏离真北极1度多,当时的北极星是鹿豹座32H,也是迄今最暗的北极星。现代的北极星是小熊座α。

  • 众星:喻指臣僚。gǒng):通“拱”,环绕,环卫。这个比喻是说,为政以德,人心所向,才能无为而治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覆盖,引申为概括。

  • 思无邪:思想纯正。这一句出自《诗经·鲁颂》的第一首《駉》(jiōng,马肥壮),内容是赞颂鲁僖公养马之繁盛。

    原诗中,是无意义的句首助词,仅用来协调句式。孔子看重的,当然是自己亲手删订过的《诗经》的思想精神。如果仍把思理解为助词,暗含的主语也还是思想,只有重读和停顿的不同,不必强作定性。

    原诗中,表示其本义歪斜,无邪是说马儿体态端正,这里采用褚斌杰先生的解释。【例】由“邪”的本义,很自然可以引申出邪恶不正当的含义,如贾谊《新书·道术》所言: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

    孔子对《诗经》的引申,是活用经典的佳例。【参】16.13 不学《诗》,无以言注释所引《汉书·艺文志》。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禁令,法规。

  • :使整齐一致,引申为整治,管束。《说文解字》解释其本义为: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例】法家大成之作《韩非子·八经》说:设法度以齐民,信赏罚以尽民能。另外,“齐民”还可以作名词,表示平民,齐就是同等。例如北魏贾思勰的农业技术名著《齐民要术》,命名就有双关之意。

  • :指免于犯罪。后文还有 6.16 免于今之世6.19 罔之生也幸而免8.3 吾知免夫,都需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参】《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具:工具,手段。)

  • :羞惭心,耻辱感。其本字为“恥”,会意为心中羞惭使耳朵赤热。【参】《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吴子兵法·图国》:夫人有耻,在大足以战,在小足以守矣。

    “耻”在 1.13 远耻辱也里是蒙受羞辱之事,在“无耻”、“有耻”里则是做人的品质,相当于远耻辱之心。现代汉语中,无耻比有耻常用得多,是对人的品行很严厉的斥责。思考:英语口语的 what a shame,与 8.13 14.1 中的耻也含义相同吗?

  • :纠正。【例】《尚书·周书·冏命》(伪):纠谬,格其非心。(非心:邪之心。)【参】《孟子·尽心上》: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参】《战国策》刘向书录引用本章来批评秦政之弊: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惠不下施,情不上达,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浅薄,纲纪坏败,民不见义而悬于不宁。抚天下十四岁,天下大溃,诈伪之弊也。其比德,岂不远哉!孔子曰:“……”夫使天下有所耻,故化可也。以诈伪偷活取容,自上为之,何以率下?秦之败也,不亦宜乎!化:教化,引申为大治。抚:据有。偷:苟且,萎靡怠惰。)

有耻不仅是“民”的标杆。《新五代史·冯道传》开篇说: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冯道:五代能臣,历事五姓十君,为卿相近30年,与世浮沉,矫行取誉,自以为荣。管生:指管仲,引言出自《管子·牧民》。)大臣无耻,则名为公仆,实谋私利,4.12 放于利而行,就会像《韩非子·孤愤》所言,产生臣、主之利与相异的弊病(不妨把“主”扩展为全社会):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所以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廉耻》认为: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yòu):通“又”,连接整数和零头。【例】10.6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 :自立,指学问等方面有所成就,作为有用之人,在世上站得住脚,近似于英文习语 find one's feet。据《左传·昭公七年》,孟僖子临终前嘱咐儿子孟懿子向孔子学礼,孔子时年34岁,就已名声在外了。也有把“立”解释为 7.6 立志求道、8.8 立于礼等。【参】9.23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1892年给友人之子的信上说:In my opinion a man's first duty is to find a way of supporting himself, thereby relieving other people of the necessity of supporting him.我认为做人第一要务是想办法自食其力,而不非得靠别人帮衬他。

  •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是非而不迷惑。:糊涂,迷乱。

  • 天命上天的旨意和安排。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冥冥中已经决定的命运,既有宿命(destiny)也有使命(duty)的意味。:本义为上对下的指令。“命里注定”的祸福吉凶,是它的后起义,相当于天命的简称。【例】12.5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后来又有成语“听天由命”。【参】《孟子·万章上》,孟子对天、命的理解是: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使到来,招引。)《汉书·董仲舒传》引董仲舒策对:命者,天之令也。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

  • 耳顺:耳朵顺合于话语,即自然而然就能准确领会别人话中的含义。另外也有多从积极的方面理解别人的话、兼收并蓄的意思。

  • 逾矩:超越法度,违规犯法。:越过,超过。:法度,规范,本义为用来画直角的曲尺,又引申为方形。

后来,志学、而立、不惑、知命、耳顺,就是指年龄的15、30、40、50、60岁。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孟懿()子孟孙:名何忌,鲁国孟孙氏第9代宗主,孟武伯之父,谥号是懿(“温柔圣善曰懿”)。《左传·昭公七年》载,他的父亲孟僖子(?—前518年)不熟悉外交礼仪,随昭公出使时不能礼,于是深以为耻,回国后努力进修,临终前还命两个儿子孟懿子、南宫敬叔向孔子学礼。

    【参】包括爷爷及以上的父系先人。同祖为,其字形是设立神主以供祭祀的房子,即宗庙。正妻为,妾为。按周朝宗法制度,嫡长子一支称为大宗,对父位有天然的继承权,其他的嫡子及庶子则各为小宗。一宗的首领为宗主,通常由嫡长子担任。源自一祖而聚居的直系与旁系亲属群,就形成

  • 问孝:问(孔子)孝是什么意思,怎样才算孝。后文还会有问君子问礼之本问知问仁问政等相同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古代的用于询问时,直接宾语是事,而非作为信息来源的人。要表达“向某人询问某事”(ask sb about sth),需加介词“于”,即“问 sth 于 sb”(孟孙问孝于我)。如果是“问 sb”,要么表示问他是什么样的人,仍然在问事,要么表示慰问,探望。【例】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14.9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6.10 伯牛有疾,子问之。成语有“问道于盲”、“访贫问苦”。

  • :驾驭车马。春秋时的车是用马拉的,御属于六艺之一的技能,相当于现代的驾驶汽车。

  • :答,回答。【例】成语“对答如流”。

【参】《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则丧,丧毕则祭。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尽此三道,孝子之行也。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父母唯其疾之忧:(使)父母(不为子女担心别的,)只担心他们(会不会)生病。意思是,为父母减忧是孝的表现。即使在医学昌明的今天,疾病仍然很难预防,如果其它的都不用担心,说明子女的才能品德各方面足以让父母欣慰了。【参】《弟子规》:身有伤,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其疾之忧:“忧其疾”的倒装。助词把宾语O提到动词或介词V之前加以强调,形成“O之V”的倒装结构,“之”自身无意义。【例】4.10 义之与比。5.6 吾斯之未能信。9.14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11.10 非夫人之为(wèi)恸而谁为?11.24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还可以比较 1.2N之V”的倒装结构,在那里“之”是宾语。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供养,养老。犬马有养的宾语,而非主语。

  • 何以:“以何”的倒装,用什么,靠什么,怎样,by what,how。表示动作的凭借。【例】5.15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何以”用在反问句中表示否定,这个用法很常见。【例】2.22 其何以行之哉?3.26 吾何以观之哉?14.34 何以报德?

  • :区分,区别。后来“孝敬”就合为一个常用词。用现代的话说,宠物是宠物,就算再“通人性”,也不能与敬养父母相提并论。【参】《孝经·圣治》: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亲生之膝下:指子女对父母的爱,萌生于年幼依依膝下之时。严:恭谨。)孔子对宠物有爱心而不逾礼。《礼记·檀弓下》: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帷不弃,为埋马也;敝不弃,为埋狗也。丘也贫,无盖,于其封也,亦予之席,毋使其首陷焉。”帷(wéi):围在四周的帐子。封(biǎn):通“窆”(biǎn),下葬。予():给。陷:指直接埋在土中。)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色难:保持恭顺愉快的态度,这是很难的。:脸色,特指和悦之色。【参】《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婉:温顺。)

  • :从事,担当。【例】服役。

  • 弟子:因为这里是问孝,所以偏指做孩子的,子侄辈。

  • 先生馔zhuàn):长辈享用。先生指年长者,相当于现代口语“有年纪的人”。:食物,菜肴,用作动词,食用。

  • zēng):加强语气的副词,近似于英语的ever,根据上下文不同,可以表示反问(难道,岂)、意外(竟然,乃)、衬托(尚且,还)、转折(可是,却)等,这里是第一种。【例】3.6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11.24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列子·汤问》: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汉书·王莽传》:强者归田以千数,弱者曾无立锥之地。

子曰:“吾与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 不违如愚和后一句的主语都是颜回。他在《论语》中第一次出现,就表现出潜心向学、深思明悟的特质。后来有成语“大智若愚”。

  • 退而xǐng)其私退:(从尊长跟前或重大场合)离开,回到自己那里(原位或非正式处所),与“进”相对。【例】16.13 鲤退而学《诗》。:自己,个人,指自己理解领会的东西。可以比较与 1.4 的区别。

  • :阐发,发明,对学到的内容有所引申发挥。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 :看。【例】成语“视而不见”。

    :注视,比“视”的主动性强,持续时间长。【例】熟语“静观其变”。

    :仔细观察努力弄清楚,又比“观”的程度深入。【例】成语“察颜观色”。

  • :使用的方法、工具。这是具体可见的。

    所由:经由的途径、策略。它比“所以”丰富抽象,需要观察思考才能理解。

    :安定,心理上达到宁静平和的满足。【参】《四书集注》: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不在于是,则亦伪耳,岂能久而不变哉?

  • :疑问代词,可以指代处所(哪里)、人(谁)、事物(什么),这里是第一种。【例】18.2 焉往而不三黜?19.22 仲尼焉学?20.2 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它也可以表示反问,怎,何,岂。这两种意义都与相通。【例】5.5 不知其仁,焉用佞?9.23 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sōu):藏匿,隐藏。【参】《韩诗外传》第3卷第6章:夫观士也,则视其所,富则视其所则视其所则视其所不为,贫则视其所不取。此五者足以观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温故:旧的东西,指已学过的知识。:复习,review,所取的意思是不使其生冷凝滞,而要热乎乎、活泼泼地。后来有成语“温故知新”,现代经常“温”连用。

子曰:“君子不器。”

  • :器具,用具,比喻人局限于某一方面的才能。又引申为才能,人才。【例】5.4 女器也。成语有“器小易盈”、“大器晚成”。【参】《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形而上:在具体形态产生之前,即抽象,元(meta-)。)《朱子语类》:德者,体也;才者,用也。君子之人,亦具圣人之体用。体无不备,用无不周,次于圣人者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行后言,做了再说。:指代“其言”。:使跟随,而不是更常见的跟随【例】《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参】南北朝傅昭《处世悬镜·信之卷》:践行其言而人不信者有矣,未有不践言而人信之者。

    也有断句为“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理解上倒很方便,但“而后”的用法更像是现代汉语了。

子贡以口才见长,后面司马牛、子路也问君子 12.4 14.42 ,孔子的回答各有偏重。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周到细密,引申为亲密。

  • :本义为二人并肩齐行,引申为亲近,这里指勾结,偏私。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wǎng):迷惑,思路不清晰。因为没有理解,混乱迷茫。【例】成语“欺君上”。

  • dài):犹疑,做事不坚定。因为脱离实务,缺乏依据。【例】2.18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良工取之,拙者疑殆。

【参】黄式三《论语后案》:学而不思则罔者,循诵习传,思未深,所学亦浅,无益于身也。……思而不学则殆者,存于心而难信,施诸事而难安也。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攻乎异端:费心劳神于杂学。:治,专心从事。【例】《诗经·大雅·灵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也有认为“攻”表示言辞上的攻击,批判,依据是《论语》中的另外两例:11.17 鸣鼓而攻之12.21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都是这个意思。尊重和包容异议,的确契合现代精神,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但当时私学方起,百家待兴,未必有争鸣的条件,前一个解释更符合《论语》的整体观念。

    异端:跟自己不是一头儿的,从孔子的角度,也就是与仁礼大道的宗旨不同的小道、杂学。孔子并不反对娱乐爱好:17.22 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而是希望珍惜光阴,分清主次:15.20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19.4 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也许是受“攻”的影响,这个词后来有了强烈的对抗性,相当于歪门邪道。称别人为异端的,常隐含表示自己才算正统、真理。

  • 斯害也已:这就有害了。:代词,用作判断句的主语,指代前句所述情况,这(就),这(是)。【例】4.7 观过,斯知仁矣。【参】近代崔适《论语足征记》: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篇》:“古人云多为少善,不如执一。……”多能乃圣人之事,常人而务多能,必至一无所能。……多为少善者,攻异端之害也。

    也有认为这里“已”是动词,停止,例如 17.22 为之犹贤乎已,这样句意就反过来了。《论语》包含16处“也已”,仅 17.5 末之也已用于句中表示让步,另外14处都用于句末表示判断,和本章句式相同的有 9.23 斯亦不足畏也已17.26 其终也已,故不采信。

【参】包容异见的理念,可参考《孟子·尽心上》:执中,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道也,举一而废百也。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汲郡(在今河南省卫辉市)出土《竹书纪年》,部分内容与正史迥异,当时杜预在《左传》后序中评价:虽不皆与《史记》、《尚书》同,然参而求之,可以端正学者。(参:对比验证。)

子曰:“!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huì):教导。【例】7.2 诲人不倦。

  • ):通“汝”,你。《论语》中出现的女,除了在 17.25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18.4 齐人归女乐中指女子外,其它都指你。

  • 最后一个zhì)通“智”,智慧,明智;其它都是懂得、明白的意思。当时“智”还没有独立成字,《论语》中都用“知”。

    另一种解释,仍然把它读作zhī,理解为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也就是更高层面的知。【参】比较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Socrates,前470年—前399年)的名言:我知道自己无知。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9.8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 干(gān)禄:挣公家俸禄,即做官。:动词,本义为触犯,冲扰,引申为求取,索求,有行为出格的意味,用作谦卑文雅的说法。【例】成语“矫情干誉”(矫:逆,违背)。王安石《宝应二三进士见送乞诗》:少喜功名尽坦,那知干世最崎岖。(干世:涉世,求用于世。)

    :官俸,当官挣得的薪资。【例】成语“高官厚禄”。

  • 多闻阙(quē)疑:多听取(各方面意见),存疑的地方暂时空着(而不臆断)。成语“多闻阙疑”形容治学谦虚谨慎。

    另外,还可以指学到(的知识),这两个意义互有融合。【例】16.4 友直、友谅、友多闻。(多闻:见识丰富,博学。)19.3 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所闻:即所学。)《大戴礼记·曾子疾病》:君子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闻,则广大矣;高明广大,不在于他,在加之志而已矣。

    :空隙,缺口,这里用作动词,空缺,空置。【例】熟语“付之阙如”是说由于条件尚不具备,暂且空着不做。

  • 其余:指未闻、未见的事情。【参】《中庸》: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胡:疑问代词,何,谁,哪个。慥慥(zào):笃实的样子。)

  • guǎ):少,缺少,本义为人数少。【例】成语“少言寡语”、“寡廉耻”。

  • :过失。【例】成语“以儆效尤”(儆(jǐng):告诫,警告,又引申为戒备,防备。效:模仿)。

    【参】《明史·夏原吉传》载,明初大臣夏原吉雅量敬慎,与同列饮他所,夜归值雪,过禁门,有欲不下者,原吉曰:“君子不以冥冥堕行。”其慎如此。(禁门:皇宫门,礼应出轿下马。冥冥:幽暗无人知。)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

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举直错诸枉:把正直君子安排在比邪曲小人高的职位上。:选用,推荐。:通“措”,放置,安放。:弯曲,不直。【例】18.2 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参】《三国志·蜀书·先主备》裴松之注引刘备敕刘禅遗诏:,能服于人。《韩诗外传》第4卷第4章强调了小人在位的危害:《周书》曰:“无为虎傅翼,将飞入,择人而食。”夫置不肖之人于位,是为虎傅翼也,不亦乎?傅:附,加。引文见今本《逸周书·寤儆解》,而非《尚书·周书》。)这也对应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痛恨的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上,……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才会落到 19.19 民散久矣的田地。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 第一个是表示并列的连词,而,又。【例】12.20 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太息:深深叹息。)

  • :勤勉,努力。【例】《管子·八观》:赏庆信必,则有功者劝。(庆:赏赐。)

  • 如之何?:字面上是说拿它怎么办呢?用于当说明了一个情况、观点或愿望之后,征询对方的看法或建议。这里是问:要怎么做才行呢?【例】11.14 仍旧贯,如之何?(怎么样?)12.9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怎么办?)

    “如之何其”引导的问句,带有强烈的反问:怎么能够,为什么要。【例】11.22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从上面看下面,站在高处面向低处,引申为统治,治理,reign over。【例】6.2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

  • :严肃,庄重。

  • :上爱下,特指父母爱子女。【例】成语“父慈子孝”。《韩非子·解老》:爱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参】西汉贾谊《新书·道术》:爱利子谓之慈,反慈为嚚。(嚚(yín):愚蠢顽固。)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 :泛指代词,有人,someone。

  • ):疑问词,何,这里是问为什么(why),也可以表示什么(what),哪个(which),哪里(where)。【例】《韩非子·和氏》:子奚哭之悲也?13.5 虽多,亦奚以为?《庄子·山木》: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庄子·逍遥游》:彼且奚也?(且:将。)

  • 《书》:指《尚书》,主要记录了从尧帝西周以来贤君名臣间的对答劝诫之辞,也包括誓师词等其它内容,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后来成为儒家六经之一。据《汉书·艺文志》,《尚书》由孔子编纂为100篇,但在流传过程中亡失很多。今本《尚书》共58篇,一般认为其中有25篇是东晋时的伪作,本书在其篇名后标注“(伪)”。

  •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关爱自己的兄弟,扩散影响于政治风气。这句话见于《尚书·周书·君陈》(伪),文字稍有不同。大众的道德伦理修养普遍提高了,政治自然进步,这个观念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显著特点。

    :兄弟间相亲相爱。

    :无意义的助词,用于单字名词之前,感觉比较郑重或专注。从“存在”的角度理解,它含有“无需明言也众所周知”的意味,近似于英语大写的THE或such。【例】《尚书·周书·召诰》:有王虽小,元子哉。(王:指周成王。)

  • wéi)。:表示疑问或感叹的助词,多用于句末。【例】12.8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13.5 虽多,亦奚以为?

    奚其:相当于重读的“为何”,表示反问或感叹,这里是反问:那为什么还要专职为政呢?【例】14.19 夫如是,奚其丧?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用于主谓语之间表示假设,如果,要是。【例】3.3 人而不仁,如礼何?3.22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7.12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 ):古代用牛拉的大车上,把牛牵引的两根车辕木与车轴横木连接起来的活动销子,是传导拉力至车身的关键。

    yuè):古代用马拉的小车上,对应于“輗”的部件。【参】《说文解字》清代段玉裁注引戴震语:辕所以引车,必施輗軏而后行。信之在人,亦交接相持之关键。

  • 一语双关:对车,指行驶;对人,指立身行事。【参】15.6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这里前一个“行”是名词,行为,品行;后一个“行”是动词,(可以在那里)通行无碍,行得通,与本章的含义近似,其反义则是“举步维艰”。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 十世:指十世之后的事。一为30年。从对话当时后推300年,大约是公元前180年,统一意义下的中国的首个盛世,西汉文景之治即将拉开序幕。也有根据孔子的回答反推,认为十世指十个朝代,亦通。【参】《孟子·公孙丑上》: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等:动词,品评。)《汉书·景帝纪》结尾曰:孔子称“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周云成、康,汉言文、景,美矣!(罔:“网”的本字,指政治监管网络,法网。文:指法规条文。峻:严苛,少宽容,本义为山高而陡。)

  • (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即夏朝,国号夏,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王朝,由传位给儿子启建立,末代君王是著名的暴君桀(jié)。夏朝社会处于半游牧半农耕阶段,尚未有明晰的都城概念,部族定居处多次迁徙。尽管考古依据尚未充足,传统上一直把夏朝视为中国的第一个朝代,华夏也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又有传说,夏朝之前还存在虞朝,舜帝就是有虞氏的一员,所以古书常合称虞夏。

    (约前1600年—前1046年):即商朝,子姓,由伐桀推翻夏朝后建立,末代君王是著名的暴君。据《史记·殷本纪》,商王室的始祖契(xiè)被舜帝封于商(在今河南省商丘市),就取地名为国号。《帝王世纪·殷商》载:帝盘庚徙都殷,始改商曰殷。盘庚迁都约在前1300年,之前也曾迁都数次。殷墟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此后一直是商的都城。纣王常驻的陪都朝(zhāo)歌,在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商朝的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系统。

    (前1046年—前256年):即周朝,姬姓,由武王推翻商朝后建立。前770年,周平王为躲避犬戎侵扰,将都城由镐(hào)京(即西都宗周,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迁至洛邑(即东都成周,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较接近殷遗民之地)。周朝以此为先后,分为西周东周,开启了周室衰落、诸侯争的序幕。后代史家又将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分法并不统一,如以三家分晋(前453年或前403年)为界,标志着各国之间征伐兼并、各国内部君臣权贵争斗厮杀的白热化。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起,中国历史有了连贯的同期文字记录,进入信史时代。

    王朝首都周边由君王直接管辖的区域,称为王畿)。西周的王畿在镐京至洛邑一带,方圆约千里,东迁后大为缩减。商朝和周朝实行分封制,由君王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授以爵位,建立相对独立自治的国家。前440年,周考王封其弟于王畿,在洛邑之西,这个小国称为西周国,国君称西周公(或西周,和周公不是一回事)。前367年由于内乱,又从西周国的东部分裂出东周国,位于巩(在今河南省巩义市西南)。战国末期,秦国独大,前256年,西周国联合诸侯攻秦,反遭秦吞并,尽丧其36 及周王室九鼎,西周公和周朝末代君王周赧王均于同年去世,周朝灭亡。前249年,东周国同样伐秦失败遭到灭国。前221年,秦完成了对其它诸侯国的侵吞,统一天下,随后取消分封,设立郡县,由朝廷选派官员统一管理,开创了中央集权制的时代。

    夏、商、周合称三代,被儒家视为盛世的象征。东周时所称的三代当然只包含到西周,如 15.25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而随后的秦朝刑法严苛,享国日短,又夹在周、汉两个大朝之间,被视为暴政的典型,所以“三代”就把整个周朝都算在内。周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平王东迁,天子之权从此操弄于诸侯之手。如清代乾隆帝《贞观政要》序说:夫三代以上,君明臣良,天下雍熙,世登上理。自东迁以降,风俗日,天下无复熙皞之美。(雍:和谐。熙:繁荣和睦。熙皞(hào):和乐。)

  • :顺承,沿袭。【例】成语“因循守旧”。

  • 损益:增减,修改。:减少。:增加。【例】《老子》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 :动词,有,存在。【例】11.26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尚书·虞夏书·五子之歌》(伪):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未或:不曾有,没有。)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 :不是自己家去世的亲人。源于对自然力量的崇拜,而古代认为,人死以后,灵魂化为,祭祀鬼神可以祈福。

  • 不为,无勇也。:果敢,有胆色。【参】《韩非子·解老》:不疑之谓勇。《晏子春秋·内篇谏上·一》: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轻死:不畏惧死。)《左传·文公二年》:死而不,非勇也。

    后来有成语“见义勇为”,形容英勇正义的行为,也用来鼓励人勇敢去做正确的事。

3. 八佾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评论,评说。句式“A谓B”的意思是A评论B,“A谓B曰”是A对B说。【例】13.8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9.21 子谓颜渊曰是唯一的特例。

  • 八佾(:8×8人的舞蹈方阵。:乐舞的队列。【例】《史记·秦本纪》载,秦穆公曾以女乐二八,“二八”就是二佾。

    据《左传·隐公五年》,天子才可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因为周公的功德,鲁国也被特许使用八佾。季氏作为卿大夫而用八佾,是非分越礼的。

    【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于襄公,万者二人,其众万于季氏。襄公:鲁襄公(前575年—前542年),名午,鲁国第22任国君,鲁昭公之父。万:一种大型乐舞。其众:指鲁公室八佾中的大多数舞师,他们去和季氏自有的四佾组成八佾了。季氏:指当时的权臣、季孙氏第4任宗主季平子(季孙意如),他是季桓子之父。)

    周朝诸侯国在国君以下的贵族(与庶民相对),有大()夫3等,每等又分上、中(或称亚、次)、下3级。诸侯有三卿,上卿执政,又称正卿。周王有六卿,卿之上还有(三公:师、保、傅),执政大臣称为卿士。士与平民的距离最近,下士的俸禄刚够糊口,不必亲身耕作了。大夫比卿的群体大,比士的权力高,是官吏阶层的中坚。

    后世表示身份的称谓中,卿大夫公卿大夫属于高级官员;士大夫泛指官吏阶层,特别是有公职名望的知识分子;士人是尚无官位但有一定才誉的读书人(即),可看作士大夫的预备队。

  • :庭院,阶下的平地。

  • :可以理解为容受,容忍,主语就是孔子或者天理;或理解为忍心,心硬干得上来,主语是季氏,皆通。成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中仅指容忍。

    :疑问代词,什么。它的另一个常见义是“谁”。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使用假设+反问的句式,表示语气强烈的否定。【例】3.22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 三家者以《雍》彻《雍》见于《诗经·周颂》,是周天子祭祀先祖文王使用的乐歌。本章承接上一章,也是讲乱之事。:通“撤”,指撤去祭品。以《雍》彻就是祭毕撤去祭品时以《雍》乐伴奏。

    :助词,用在(常作主语的)名词之后表示提顿,自身无意义。【例】《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或大夫的封邑,又称采(cài)邑,是从天子王畿诸侯的封国中划分的领地,该地百姓的赋税成为受封者的俸禄。扩展而言,当时邦家一体,天子以天下为家,诸侯以国为家,卿大夫以邑为家。【例】16.1 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参】《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载,唐太宗即位之初,亲自带领侍卫将卒习射,以免闲居无事逸游忘战。群臣多有谏阻:“万一有狂夫发,出于不意,非所以重社稷也。”太宗曰:“王者视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内,皆朕赤子,朕一一推心置其腹中,奈何宿卫之士亦加猜忌乎!”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赤子:婴儿,这里指孩子。赤指体色。)

    三家:指当时把持鲁国政权的三大权贵家族,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他们都是鲁国第15任国君鲁桓公(前711年—前694年在位)的后代,又称三桓。桓公的嫡长子成为鲁庄公(前693年—前662年在位);庶长子庆父的后代为孟孙氏,庶次子叔牙的后代为叔孙氏,嫡次子季友的后代为季孙氏。季孙氏就是季氏,“孙”不是氏的一部分,仅用于尊称各家宗主,例如叔孙武叔季子然的区别。【参】古代兄弟姐妹之间的排行,按(或仲叔季为序。《左传·隐公元年》孔颖达正义:《礼纬》云:“庶长称孟”,然则嫡妻之子长者称伯,妾子长于妻子,则称为孟,所以别嫡庶也。

    鲁庄公临终时,庆父与叔牙勾结企图位为君,被季友力阻,叔牙被赐自尽。贼心不死的庆父在随后3年内连续杀害了2任鲁君:公子般(前662年,在任不足2月)与鲁闵公(前660年),史称庆父之难。季友再次力挽狂澜,除掉庆父,立鲁僖公(前659年—前627年在位),此后担任正卿16年,季孙氏也壮大成为鲁国第一望族。

    鲁国自第20任的宣公起,实权一直受三桓把持(其间3年由季氏家臣阳货控制),直到第29任的穆公(前415年—前377年在位)才恢复公室权威,叔孙氏、孟孙氏流亡到齐国,季孙氏据其封邑费邑独立为费国。

    【参】早在孔子成年前,三桓已经三分、四分公室,垄断了鲁政。《左传·襄公十一年》(前562年):正月,作三军,三分公室而〔三桓〕各有其一。三子各毁其乘。(公室:指鲁国国家军队,包括相关的赋税。毁其乘:指撤销私家部队,并入自己统领的一军。)《左传·昭公五年》(前537年):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公室也。(王正月:周历正月。)《左传·昭公五年》孔颖达正义:襄十一年初作三军,十二分其国民,三家得七,公得五。国民不尽属公,公室已是卑矣。今舍中军,四分公室,三家自取其税,减己税以贡于公,国民不复属于公,公室益卑矣。是“舍中军”者,三家所以卑弱公室也。作中军,卑公室之渐;舍中军,卑公室之极。(三分:三军中,季孙全取一军,叔孙取半军,孟孙取1/4军,其余归公室。四分:三军减为两军,季孙全取一军,叔孙、孟孙各取半军,再合拨经费以养公室。渐:起始。)

    鲁政的旁落,固然是三桓野心勃勃,从第三者的角度看,也由于鲁国连续几代国君或幼弱或平庸,而三桓人才辈出,政绩斐然,是民心所向。

  • 相(xiàng)维辟()公,天子穆穆:《雍》中的两句,意思是:在旁助祭的是诸侯,天子仪态肃穆从容。其中还有燕及皇天这样气魄很大的话(:安),所以孔子会愤慨地问:他们三家哪一点称得起、配得上呢?

    :辅助,扶助,特指大臣在国君身旁(或家臣在主人身旁)担任傧相,助行礼仪。【例】16.1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为,是。

    辟公:指诸侯。:君。【例】《诗经·大雅·荡》开头是:荡荡上帝,下民之辟。荡荡:一语双关,实指骄纵妄为。上帝:影射周厉王。)

  • :房屋的正厅,主要用于祭礼、议事、接待等正式活动,不住人;堂后是,住人。【参】黄式三《论语后案》:上言庭,此言堂,舞乃堂下之乐,歌者在堂上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 如礼何?:对待礼会怎样呢?意思是无从知礼。:动词,奈,对待。如……何是表达疑问、反问、感叹的常见结构,对……(会、该)怎么样呢,拿……(要、能)怎么办呢。可以比较它在表达反问或感叹时,与不亦……乎的相似之处。【例】7.23 桓魋其如予何?苏轼《后赤壁赋》: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参】儒家强调礼乐并重,后来“礼乐”几乎成为文化秩序的代称,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南宋郑樵《通志·乐略》)。个人修养上,如《史记·乐书》: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夫礼由外入,乐自内出。故君子不可须臾离礼,须臾离礼则暴慢之行外;不可须臾离乐,须臾离乐则奸邪之行穷内。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也。治国理政上,如《孝经·广要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记·乐记》也阐述了传统儒家以礼乐教化天下的理念: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大哉问!:这个问题真大啊!形容词+感叹词提前,是常见的倒装结构,增强了形容的语气。【例】7.5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 nìng):情愿,宁愿。【例】成语“宁缺勿滥”。

  • :指(因悲痛过度而)神志混乱,变得魔魔怔怔的。【例】《韩非子·内储说下》:燕人其妻有私通于士,其夫早自外而来,士适出。夫曰:“何客也?”其妻曰:“无客。”问左右,左右言“无有”,如出一口。其妻曰:“公惑易也。”

    从相反的角度,也可以理解成简易,简慢。这两种解释均与各家不同,他们多根据上下文强解为排场铺张。【参】《孔子家语·曲礼子夏问》:子贡问居父母丧,孔子曰:“敬为上,哀次之,瘠为下。颜色称情,戚容称。”(瘠():菲薄。《荀子·礼论》: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例如原壤。称(chèn):符合,相称。)

  • :悲伤,忧愁。【例】成语“休戚与共”(休:喜悦,快乐)。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夷狄:泛指中原地区以外的异族人。相对地,诸夏就是指中原地区的各诸侯国。

    历史上,居住在中原地区、崇尚农耕文化的汉族具有浓厚的中心意识和优越感,自称华夏,将文化较落后、从事游牧的外族蔑称为,又按方位分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春秋时起,人口的流动与杂居增强,许多周边民族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中原文明同化,成为华夏的有机部分。【例】《晋书·何曾传》载,阮籍居丧放诞,何曾建议魏文帝宜摈〔籍〕四裔,无令污染华夏。(摈(bìn):弃,指放逐。)【参】《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正义: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夏一也。唐太宗认为: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外交理念。

    中原是以今天的河南省为中心,延至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致包括河南、河北、山西南部、山东西部、安徽北部。河南大致对应于古代九州居中的豫州,夏商周三代都奠基于此,被认为是天下的中心。春秋时期主要的中原诸侯国由东至西有:齐、鲁、宋、卫、郑、陈、蔡、晋,其中,周都北方的晋和东北的齐并为赫然大国。中原以外的主要诸侯国有:齐国北部的燕、东南沿海的吴与越、南方的楚、西方的秦,它们都曾称霸一时,以楚与秦的实力最为雄厚。

    中国之名体现了华夏民族历史久远的自我中心观。周天子自称中国,是指中原地区。诸侯有时也自称中国,是以国都为中心的封国。秦汉统一天下后,中国就成为地理与政治文化正统合而为一的概念。

  • 不如:不及,比不上,没有……那么好。古注多从礼义文明的角度阐述。【参】《论语义疏》引南朝宋僧人慧琳语:有君无礼,不如有礼无君也。《论语足征记》认为,良好的制度胜过贤人政治:《春秋》庄四年传曰:“上无天子,下无方伯。”解诂曰:“有而无益于治,曰无。”……此云有亡,义与彼同,谓夷狄虽有贤君而纪纲不立,不如诸夏无贤君而犹守先王之遗法也。东汉王充《论衡·问孔》引作:“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言夷狄之难,诸夏之易也,不若只能解释为不及。

    也有把不如解释为不像,言外之意是没有……那么糟。《论语》其它13处“不如”,只有 19.20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这个意思。【参】《四书集注》引程颐语: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乱,反无上下之分也。后来四书成为科举正统,清雍正帝就在《大义觉迷录》中引用这句话,反驳把满洲人视作夷狄异类,如禽兽的曾静:本朝自关外创业以来,存仁义之心,行仁义之政,……自入中国已八十余年,敷猷布教,礼乐昌明,政事文学之盛,灿然备举,而犹得谓为异类禽兽乎!孔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是夷狄之有君,即为圣贤之流;诸夏之亡君,即为禽兽之类,在地之内外哉!身遭囚禁的曾静也只得承认:中国岂无夷狄?要荒岂无圣人?(敷猷(yóu):传播礼法。要荒:极远之地。)

  • ):通“无”,没有。《论语》中所有的“亡”,除了 17.1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以外,都是没有的意思。

孔子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当时各国纲纪废弛,上下失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令人心痛。这种寓褒贬于曲笔(allusiveness)的表达方式,集中体现于孔子删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后称为春秋笔法为了强调圣人之言精微奥妙,一字定褒贬,也称微言大义。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描绘,和对现实世界的痛惜振救,构成了《论语》的二重基调。【参】《谷梁传》东晋范宁序:孔子睹沧海之横流,乃然而叹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言文王之道丧,兴之者在己。于是就大师正《雅》、《颂》,因鲁史而修《春秋》……该二仪之化育,赞人道之幽变,举得失以彰,明成败以著劝诫,拯颓纲以继三五。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德之所助,虽必申;义之所抑,虽贵必屈。故附势匿非者无所逃其罪,潜德独运者无所隐其名,信不易之宏轨,百王之通典也。(沧海之横流:比喻时世动荡。该:备,包容。二仪:天地。赞:明。三五:三皇五帝。华衮(gǔn):王公贵族的华服,比喻崇高的尊荣。)《汉书·艺文志》:《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传:口说传述,后来加以记载,成为注解阐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 :陈列祭品进行祭祀。按周礼,天子可以祭祀天下名山,诸侯可以祭祀自己封地内的名山。季氏作为鲁国大夫而去祭泰山,是非分越礼的。

  • ):不。【例】5.9 弗如也。

  • :制止,阻止,这是其本义。【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孙膑献围魏救赵之计时说: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控:操。捲:通“拳”。搏:抓取。撠:通“戟”。批:用手击打。亢(háng):通“吭”,咽喉。)

  • 谓泰山不如林放乎?: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凡人林放(懂礼,愿意接受这种谄祭)吗?【参】2.24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必也射乎:真要说有争的话,那就是在比赛射箭的时候吧。

    :如果确实,果真,假如,表示让步或假设。【例】12.7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璧():璧 形玉器,古代用作贵重礼器或饰物。)

    :指大射礼。射礼是演礼性质的射箭饮酒比赛,而非军队演武的射技,分为4种:大射(贵族选拔任用)、宾射(天子宴请诸侯)、燕射(贵族日常娱乐)、乡射(百姓学习锻炼)。《仪礼》有乡射礼、大射两篇,记载了射礼的规程。【参】《礼记·射义》: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当时的学礼,既包括仪式内涵的理论,也需要亲身操作演练。射礼和乡饮酒礼可能是较常用的两种。【参】17.21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史记·儒林列传》: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 揖让:宾主相见登阶入门的礼仪,详见《仪礼》士昏礼、士冠礼等篇。:拱手向外施礼。揖是站姿,比拜礼轻。

  • :登上(堂阶)。在都城中有专门的大射礼练习场,称为射宫。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 巧笑倩(qiàn)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xuàn)兮巧笑:精致美好的笑容。:口颊俏丽的样子,近似“笑意盈盈”的感觉,后来泛指美丽。:眼睛黑白分明波光流转的样子,一个字说尽了曹植《洛神赋》里的明眸善睐,也就像沈从文小说《雪晴》里黑而有光的眼睛:色彩丰富灿烂的样子。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出自《诗经·卫风·硕人》,是连续7句形容美人(卫庄公夫人庄姜)的末两句。素以为绚兮的出处则不可考,可能是当时《诗经》里有的,后来被删掉了,也可能是孔子或别人对前两句诗的评论,子夏请老师进一步解释。

  • 绘事后素:先有白底子才可以作画。绘事:绘画。表示技能的动词+“事”,是较文雅地指称该行为或工作。【例】9.16 丧事不敢不勉,现代汉语“钟情译事多年”。

    :动词,follow,A后B就是先B后A。它既可以指顺序的先后(如:先礼后兵),也能包含重要性的高低、关系的递进(如:5.20 三思而后行而后工),才引出了子夏的下一问。

  • 礼后乎?:即礼后仁乎?(那也可以说,先有仁)后有礼吧?这个联想真让人拍案叫绝,孔老师的欣喜也就不奇怪了。【参】3.3 1.15

  • :通“启”,启发。7.8不愤不启):我。《论语》中所有的“予”都指我,而用“”表示动词给予()。【例】6.4 与之釜。

【参】南朝宋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素、质固然是根本,绚、文也有锦上添花的功用:惟绘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故能使绚素有,甘(惟:思。)又见 12.8 子贡的话。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 ):杞国,商、周时封给夏禹后人的小国,姒姓。它几经存亡迁徙,爵位也由公一降再降,当时位于齐鲁之间,都城在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的杞城。

    :宋国,子姓,都城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这也是王室始祖的封地,周灭商后,周武王殷纣王之子武庚于朝歌。后来武庚趁成王年幼、周公摄政之机,联合监国的周王叔管叔、蔡叔作乱。周公平灭武庚后,封微子于宋,爵位为公,以续殷祀。宋国第二任国君、微子之弟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古代新王朝建立后,为了昭显奉天命承正统,兴灭国继绝世的仁德,也以告慰前朝的多先哲王在天(《尚书·周书·召诰》),常封前朝王室后裔很高的爵位,待以宾客之礼。这些封爵合称二王三恪):封前二代后裔的,称为二王后;封前三代后裔的,称为三恪。二者可以并存,上溯的朝代有远有近。周朝的三恪之国,就是、杞、宋;二王后之国,是封黄帝后人于蓟(,在今北京市广安门一带),尧帝后人于祝(在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见《礼记·乐记》。【参】《礼记·礼运》有孔子欲观夏殷之道,而赴杞与宋的自述。

  • :验证,印证。“言”是讲述理论,“征”是联系实际。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 ):指大禘,是一种天子专用的在郊外祭天、祭始祖的重大祭祀。由于周公的功德,鲁国也被特许使用禘祭。后一句的不欲观之,也许是如此庄严的仪式却操办得轻慢懈怠,孔子认为不堪入目。本章可以和后两章连起来理解。

    【参】《礼记·礼运》:孔子曰:“呜呼哀哉!我观周道,幽、厉伤之,吾舍鲁何适矣!鲁之郊禘,非礼也,周公其衰矣!”《礼记·郊特牲》: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此所以配上帝也。郊之祭,大报本反始也。

    周朝第10—13任君王,厉(前877年—前841年在位)、宣(前827年—前782年在位)、幽(前781年—前771年在位)、平(前770年—前720年在位),他们在位的百年间,是周王室由天下共主滑落的转折期。

    1. 厉王暴虐,国人道路以目,激发暴动被逐,其后14年间由周公召公代为执政,史称周召共和

    2. 厉王死后,一直受召公保护的太子被立为宣王,国势短暂中兴。

    3. 宣王之子幽王继位后,宠信美女佞臣,废黜王后太子,烽火戏诸侯。王后之父申侯借兵犬戎一举攻下镐京,幽王被犬戎杀害,镐京也遭到劫掠。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侵扰自此而始,直到1697年康熙平灭噶尔丹才告平息。

    4. 旧太子继位为平王,迁都洛邑,镐京一带于是被犬戎窃据。周王室丧失诸侯信任,放弃关中地利,国势顿衰,天下逐渐走向分裂。

      礼乐典籍的散失、公职学者的外流,也使高等教育从周室贵族垄断的官学传入各诸侯国,逐渐产生了门槛较低的大众私学前525年(《左传·昭公十七年》),27岁的孔子向访鲁的郯国国君问学后感叹:“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郯(tán)国:己姓小国,爵位为,都城在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北。失官:亡失传统的典籍制度。这里“官”的含义与《周礼》的原名《周官》中相同。失官又指失职。)18.9 则是文化再由诸侯国散入民间的写照。

    5. 《史记·秦本纪》载,平王册封救护有功的秦襄公为伯爵,并立誓:戎无道,侵夺我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秦国经过20余年伐戎成功,遂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奠定了争雄天下的基础。

  • :通“祼”(guàn)。禘祭中为了求神降临,共有9次向尸(代替死者受祭的活人)进献香酒并浇酒于地,其中第一次称为祼。

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 之说:禘祭的道理意义。这是人君之学,不应随便讨论,所以孔子说不知。可以对比 3.21 宰予的表现。【参】《礼记·祭统》:禘、尝之义大矣,治国之本也,不可不知也。明其义者,君也;能其事者,臣也。(禘:这里指四季先王之祭中的夏祭,天子和诸侯均可使用。尝:与夏禘对应的秋祭。)

  • 天下覆盖下的人间,实指全中国,含有蒙受天之恩宠眷顾的意味,它是古人心目中“有意义”的全世界。政治上,它包括接受天子统治的地区;文化上,它包括接受华夏礼乐教化的地区。古代的观念中,华夏以外是四夷,尚属可以教化安抚的对象;再以外就是天外、化外,荒远迷离也无需探究了。【参】《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溥():广大。率:循,沿着。)《日知录·卷十三·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辨?曰:改姓易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充塞:堵塞,断绝。肉食者:指为官者,古代高官厚禄才能食肉为常。)

  • 其如示诸斯乎!:恐怕就像摆在这(手掌)上那样(简单明显)吧!意思是知禘之说者治天下当易如反掌,也含有对当时政教不修的不满。【参】《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公孙丑上》:以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三国演义》中,庞统自恃才高,称曹操、孙权,吾视之若掌上观文,也是(对付起来)毫不费力之意。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 祭如在:祭拜祖先(时的态度),要像祖先宛然就在眼前一样。【参】“如在”的态度,在《礼记·祭义》中有生动描写:祭之日,入室,僾然必有见乎其位;周还出户,肃然必有闻乎其容声;出户而听,忾然必有闻乎其叹息之声。(僾(ài):隐约,仿佛。忾():叹息。后有成语“僾见忾闻”,表示对已故长辈的深切思念。)也可参考隋代吉藏著《胜鬘宝窟》中,对佛的称号“如来”的解说:如来者,体如而来,故名如来。又如诸佛来,故名如来。……如本隐今显,亦得称来。(鬘(mán):璎珞,佛像颈间的珍宝串饰。)

  • ):参与,take part in。与祭:指祭拜时态度虔诚,心入其境。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

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 :取悦,迎合。这句引语的出处不详。后来的俗语“不怕官,只怕管”,就很直接了。

  • :指奥神,这是其本义,确切来历已失传,只知道受祭于室内西南角,于是西南角也称为奥,是室内的尊位。这里喻指名位尊贵但不起实际作用的人,难以确考是谁,有认为指子见南子一事。

    后来,“奥”泛指室内深处,逐渐“深奥”并用。“奥援”就是内部或暗中的助力,内应;“奥”指高深的道理或境界。另外,窔(yào)是室内东南角,也可比喻高深的境界。

  • :指灶神,即灶王爷,传说掌管厨灶饮食的神,他在诸神中品级不高,却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这里喻指掌实权、能直接影响孔子前途的人,也就是王孙贾自己。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周监(jiàn)于二代:通“鉴”,即镜子,这里是动词,借鉴,批判性学习。其甲骨文字形为俯身面向水盆照视。【例】《尚书·周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二代:指夏朝商朝【参】三代治国之道,皆以敬慎戒惧为主,敬畏天命,重视史鉴,例如 20.1 的祭天之词。《诗经·大雅·荡》借周文王之口,批评殷纣王不知借鉴夏桀的覆亡: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尚书·周书·召诰》记录了召公在营建洛邑时的诰文:我不可不监于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后面用连续的我不敢知曰,反思了夏、商二朝受命于天,又因不敬修其德而早坠的教训,动情地希望周朝能够上下勤恤恤():忧患),敬德永命。

  • 郁郁乎文哉:“文郁郁乎哉”的倒装。郁郁:文采盛美的样子,这是形容周朝礼乐典章的美善。:文化政教制度,相当于 5.138.19 里的文章【参】《礼记·表记》在比较了三代的政教风俗之后评价: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6.18 谈了质与文对于个人的意义。

  • :跟随,follow,引申为依照,遵从,采用。【例】11.1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 太庙:帝王供奉祭祀开国之祖(太祖)的宗庙。鲁国供奉周公之庙也称太庙,这里是指鲁国太庙。

  • 鄹(zōu)人之子:指孔子。从这个称呼看,本章应为孔子年轻时的事。鄹人:指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任鄹邑大夫,孔子也出生于鄹。:也写作陬,鲁国小邑,在今山东省曲阜市。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 射不:指射礼不以贯穿箭靶的皮革为目的,射中就好。主皮是习战之射,不主皮则是演礼之射。【参】《礼记·射义》:故射者,进退周还必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审:固定,安定。)

  • :等级,level。

  • :古代。孔子心中所称许的“古”,泛一点是指夏、商、西周三代,专一点是指鼎盛时期的西周,武王周公秉政,礼乐毕备尽善尽美的西周,它是孔子的理想寄托,就好像古希腊传说中人类的黄金时代(Golden Age)。与其将“古”视为无法企及的旧日荣光,不如理解成《礼记·礼运》描述的天下为公、人尽其才的大同社会,处处洋溢着充实安乐的气氛。尽管孔子本人的政治实践不算成功,他勾勒的理想蓝图仍是后人的宝贵财富。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 去告朔(shuò)之饩()羊:省去在告朔祭祖时(按周礼应)宰杀的羊。告朔:诸侯每月朔日(阴历初一)都要举行的祭拜祖庙之礼,表示坐朝理政的开始。:活的牲畜。【参】《汉书·律历志》:文公闰月不告朔,至此百有余年,莫能正历数,故子贡欲去其饩羊。

  • 第一个指舍不得,吝惜。【例】王若虚《焚驴志》: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孔子表面上批评子贡,实际是对三桓主政下鲁国纲纪废弛的痛心。【参】3.5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参】9.3 10.4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参】《困学纪闻》引宋代尹焞(tūn)语:君臣,以合者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载,崔杼弑齐庄公后,晏婴不殉死也不逃亡,原因是庄公并非为社稷公义而死,臣应于国而非忠于君:君民者,岂以民?社稷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亲昵,谁敢任之?(君民:为民之君。口实:口中的食物,指俸禄。)《孟子·离娄下》把君臣相依的关系说得更直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关雎》):出自《诗经·周南》,它是《诗经》的第一首,写男子思慕追求女子的情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鸟鸣应和声。雎鸠:一种捕鱼为食的水鸟,朱熹《诗集传》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相洲:水中陆地。窈窕(yǎo tiǎo):形容女子娴静美好。西汉扬雄《方言》说: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二字本义均为洞穴幽深,现代转指体态优美。好逑(hǎo qiú):好的配偶,良匹。荇(xìng)菜:一种可食用水草,叶为对生心形,漂浮水面,茎根细长柔软,沉在水中。流:指顺水采择。寤寐(wù mèi):醒着和睡着,指没日没夜地。服:思念。辗转反侧:《诗集传》:辗者,转之半;转者,辗之周;反者,辗之过;侧者,转之留。皆卧不安席之意。芼(mào):采择。琴瑟友之是相会共处之乐,钟鼓乐之是憧憬婚庆之乐。)

  • :过度,无节制,本义为雨水不停。【例】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淫雨霏霏,连月不开。

    :损害,指过分哀愁以至有害。【参】《四书集注》:求之未得,则不能无寤寐反侧之忧;求而得之,则宜其有琴瑟钟鼓之乐。盖其忧虽深而不害于和,其乐虽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称之如此。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土地神,这里指土地神的木制牌位,也叫神主。

  • 夏后氏:指夏朝人。

  • 曰‘使民战栗’里的,意思是称为,叫做,说法是。

  • 遂事不谏jiàn):已经结束的事,就不要去挽回了。:完成,终结。:本义为下对上的规劝,引申为挽回,纠正。【例】18.5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陶潜《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这里的“不谏”指不可挽回,can't,而本章意在 don't,所以译文加了个“要”。)

  • 既往不咎jiù):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责怪了。:本义为灾祸,用作动词,责怪,追究罪责。成语“既往不咎”指将过去犯下的错误一笔勾销,不再追究。

孔子对宰予的批评,在于“使民战栗”上。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与人君对答不可不慎,应多劝以仁政爱民,而不是充当直筒子背书的机器【参】清代方观旭《论语偶记》:宰我因社主之义而起哀公威民之心。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俭乎?”

曰:“管仲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然则管仲知礼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管仲之器小:才具,喻指胸怀,度量,格局。器小则易盈,具体所指有不同的解释。

    《史记·管晏列传》认为指管仲未能辅佐齐桓公推行以仁义礼教治国的王道(这是儒家崇尚的),而施行以武力刑法治国的霸道(这是法家主张的):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韩诗外传》第3卷第7章也认为: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取民:得民心。)

    也可以理解为,管仲在自己任内运筹帷幄,志得意满,却吝于举贤荐能,致使身后党争纷起,佞臣横行,桓公暴尸,祸及后世。如苏洵《管仲论》说:故齐之治,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参】《管子·小》载,鲁国大臣施伯曾评价: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则狄得意于天下。这是从管仲有经世之才的角度说的,孔子在 14.17 也有相近的看法。

  • 三归:说法分歧较多,总之是很大的排场。清代郭嵩焘认为是齐国农民缴纳的粮赋,被齐桓公赐给了管仲,使其富比诸侯,根据是《管子·山至数》:则民之三有归于上矣。(三:十分之三的余粮。上下文大致是,由于国家支配货币的发行,管仲建议桓公通过低买高卖操控粮食市场,使国家富裕,臣民尽力。)清代俞樾认为是三处宅第,三套房产,退朝后有三家可回,则美女充下陈者亦必三处。(下:下位,又专指姬妾。)

    《晏子春秋·内篇问下·第二》由齐景公之口说齐桓公善饮酒穷乐,食味方丈,好色无别。(方丈:一丈见方,极言饮食铺张。)《战国策·东周策·周文君免士工师藉》认为,管仲有三归是为了掩君之非: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闾():街巷的大门,又代指街巷。女闾:后世指妓院。七百为女子数。)《韩非子·难一·八》则认为是为了治国之便:管仲以贱为不可以治贵,故请高、国之上;以贫为不可以治富,故请三归;以疏为不可以治亲,故处仲父。管仲非贪,以便治也。

    【参】《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有一段有趣的对话。子贡问曰:“管仲失于奢,晏子失于俭,与其俱失也,二者孰贤?”孔子回答:管仲奢侈极了,而不失为贤大夫,当他的上级却很难;晏子俭朴极了,当然也是贤大夫,可做他的下属同样很难。所以结论是:君子下不僭上,上不逼下。僭(jiàn):逾越本分,下级冒用上级之物。)

  • :兼职,代理。《论语注疏》引东汉包咸语:礼,国君事大,官各有人;大夫兼并。今管仲家臣备职,非为俭。(备职:专职,不兼并。)【例】《清史稿·史贻直列传》:贻直乞致仕,命不必兼摄工部,岁加俸五百金。:辞官。)“摄政”指暂代君主处理国政,如周公曾为周成王摄政,清朝多尔衮为顺治帝摄政。【参】《孟子·告子下》引述齐桓公葵丘之会的盟约,第四条的士无世官,官事无摄,是指诸侯治下。《礼记·礼运》说: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是谓乱国。(祭器不假:指祭器全备,拟于君仪。)

  • 树塞门:兴造影壁墙。:动词,建立,树立。【例】成语“独树一帜”。塞门:天子或诸侯建在门口的短墙,以隔内外,也叫萧墙

  • wéi)两君之好:举行(与别国之间的)两国国君友好盟会。:友好和睦,借指好会,友好盟会。【例】《史记·孔子世家》:〔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

  • 反坫diàn):饮酒后放置空杯的土台,是国君间宴饮的专用之物。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 子语()鲁tài)师乐:孔子告诉鲁国的乐官长(自己所理解的)音乐。:动词,告诉,宾语是人。而 7.21 子不语10.10 食不语,则读,表示谈论,谈话,宾语是说的内容或者不带宾语。【例】《左传·隐公元年》: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即太师,乐官长。

  • 翕()如:初起(而渐强)的感觉。:字形为鸟合羽(待飞),本义为收缩,合拢,这里有外伏内张,跃然欲起的意思。其蓄敛而发的意蕴,可以和的憋闷而发相比较。这里的解释与各家不同,他们有的解释为收敛,有的解释为盛大,感觉都不够到位。【参】熊十力《新唯识论》:每一动,恒是有一种摄聚的,……这个摄聚的势用,是积极的收凝。……这由摄聚而成形向的动势,就名之为翕。它在“翕然响应”等用法里,是形容共同一致的样子。

  • :古注均读作zòng,通“纵”,解释为乐声勃发,放纵尽其音声(《论语注疏》)。如果读作cóng,理解为然后,与“始作”相呼应,似乎也没什么不妥。

  • :和谐融洽的感觉。

  • 皦(jiǎo)如:清晰分明的感觉。:本义为光亮洁白。

  • 绎如:连绵悠长的感觉。:本义为抽丝。【例】成语“络绎不绝”。(络:缠丝于绕轴。)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 仪封人:仪地的边境官。卫国城邑,毗邻鲁国,在今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后来兰考也称“孔子过”之地。:疆域,疆界。【例】《明史·兵志二》:都指挥使与布、按并称三司,为封疆大吏。

  • :在请见得见中,指拜见,谒见(孔子),visit,meet。在见(xiàn)之中,指(向孔子)引见(仪封人),introduce,present。【例】18.7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 二三子:对几个人或一群人的亲切的敬称,多用于平辈或晚辈,相当于诸君,您大伙。

  • sàng):失其位,流亡,流离失所,dislocation。【例】《诗经·唐风·葛生序》: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

  • duó):大铜铃。木铎的铃舌是木制的,金铎的铃舌是铜制的。周朝向公众宣布政令之前,会沿途振响木铎以引人关注。【参】《日知录·卷五·木铎》:金铎所以令军中,木铎所以令国中,此先王仁义之用也。

    这里以木铎比喻孔子,认为他在当时灰暗失序的年代,必将肩负起传播正道于天下、振聋发聩的历史使命。后来“天之木铎”就专指孔子。近现代也将致力于传道授业、德高望重的教师学者誉为木铎。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徽中央就是一个木铎。【参】1915年,就读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的青年李大钊有感于当时国内政象阴霾,风俗卑下,中学少年多有灰心失望而自杀者,在《厌世心与自觉心》中写道:国中分子,昏梦罔觉者去其泰半,其余丧心溃气者又泰半,聪颖优秀者,悉数且甚寥寥,国或不亡,命脉所系,即在于是。……设无文人,应时而出,奋生花之笔,扬木铎之声,人心来复之久塞,忏悔之念,更何由发,将与禽兽为侣,暴掠强食以自灭也。罔:无。泰:大。设:倘若。来复:回归(于善)。)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韶》sháo):舜帝时期的乐舞,表现的是舜因其圣德,受禅让而有天下。【参】《史记·五帝本纪》: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致:招引,求取。)《九招》即《九韶》,共有9节(九成),改编自帝喾时期的同名作品。其作者不是禹,而是舜的乐官夔(kuí)。《尚书·虞夏书·》:《箫韶》九成,凤皇来仪。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是为《九招》增加的伴奏乐器。於():叹词。拊():拍,击打。率:都。)《汉书·礼乐志》:至春秋时,陈公子完奔齐。之后,《招》乐存焉。故孔子适齐闻《招》,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美之甚也。

    禅(shàn)让制与世袭制是古代的两种政权交替方式。禅让由在位君王自觉自愿地让位给贤能之人,自己包括后代就与君权脱离关系了,典型的例子是禅让于禅让于世袭是君王过世后由预先指定的血亲(通常是嫡长子)继位,自家人一直传承下去。如孟森《明史讲义》所言,夏朝以后,名为禅让,实乃篡夺,得国惟以革命为正大。

  • 指形式表现,即艺术性,指价值内涵,即思想性。

  • 《武》周武王时期的乐舞,相传为周公所作,主要用于祭祖,内容为武王伐取得天下,直到周、二公分陕而治。未尽善:指尽管伐纣顺应天意民心,毕竟还是以暴易暴,同根相煎。

【参】7.14前544年(《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当时孔子8岁),吴国公子季札(即后来的吴王阖闾的小叔)借出访鲁国的机会,观赏了大量周乐,并作出精辟点评,其中也包括《韶》和《武》:见舞《大武》者,曰:“美哉!周之盛,其若此乎?”……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韶箾》(xiāo):即《箫韶》。帱(chóu):覆盖。蔑:无。)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 :本义为房屋宽敞,引申指人度量大,宽厚。

  • 何以观之哉?:这种人对我来说有什么值得一看的呢?意即乏善可陈。:本义为注视,这里有堪称一景、值得一瞧的意味,也就是重视,可以比较现代汉语的“可观”。【例】8.11 其余不足观也已。19.4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4. 里仁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里仁:邻里间讲究仁德。:按周制,5家为,5邻为里。《论语》涉及的其它区划单位还有

  • :挑选,这里指择居,选择住所。

  • zhì):通“智”,有智慧。

【参】如果跳出“里”的环境,择业、择友等等,也是这个道理。《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载,郭嘉求职不附袁绍而投曹操,就在于:夫智者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大戴礼记·曾子疾病》说:与君子游,苾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与小人游,贷乎如入鲍鱼之次,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是故君子慎其所去就。(苾():芳香。鲍鱼:腌咸鱼。贷:清代王念孙认为是“”(zhí)之误,败臭。次:指肆,市中店铺。)英文谚语的建议更直白:Surround yourself with people who make you a better person.Jim Rohn 甚至武断地说:You are the average of the five people you spend the most time with. 反过来想可能更容易认同:一直stand out是很累的,环境与时间会磨平棱角。现代社会对人的深刻影响,用 1.15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形容也并不过分,所以更要有“择必处仁”的主动意识。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困窘,窘迫,相当于。其本义为缠束,既包含物质贫乏的实情,也可指不堪其苦的心境。又引申为节俭。【例】《南史·吉士瞻传》:在郡约,家无私积。【参】《礼记·坊记》:子云:“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

  • 安仁:安处于仁。【参】《论语集释》程树德按语:无所为(wèi)而wéi)之谓之安仁,若有所为而为之,是利之也,故止可谓之智,而不可谓之仁。(止:通“只”。)《礼记·表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同功:效果相同。强(qiǎng):勉强,非自发自愿地。)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指态度适当。这可以从者爱人、相敬相惜的角度理解。【参】8.10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 hào):喜爱。):厌恶。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 :表示假设条件的连词,假如,倘若。【例】13.10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杜甫《前出塞》:苟能制侵,岂在多杀伤?【参】《弟子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财产多,这是其本义。:地位高,本义为价格高。:地位低下。《论语注疏》:乏财曰贫,无位曰贱。

    孔子不崇尚物质享受,但也支持寻求富贵,关键在于坚守道义。【参】7.12 7.16 8.13 。《礼记·曲礼上》:临财毋得,临难毋苟免。

  • chǔ):居,停留,安身。:离开。

  • 从上下文看,后一个不以其道得之应指“不以其道免之”。

  • 恶乎成名恶()乎:怎样,何所。:疑问副词,相当于何。【例】《史记·滑稽列传》:先生饮一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成名:最终成就君子之名,实指真正成为君子。这是以修身求仁的标准说的,对应于 15.20 没世而名不称16.12 民到于今称之。它与 9.2 博学而无所成名的扬名当世,13.3 必也正名的以名教下,都不尽相同。

  • 终食:吃完一餐饭(的时间)。

  •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仓促忙乱时要这样(指守仁),挫折困顿时也要这样。

    :仓促。【例】《礼记·玉藻》:造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笏():古代大臣朝见君王时所持的手板。):处,所在。造次就是忙乱之时,仓促之间,构词上类似于来自日文的围棋术语“急所”。后来又引申出片刻、轻率的意思。

    :倒,跌倒。【例】16.1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成语“颠扑不破”(扑:击打)。:通“跋”,也是跌倒。【参】颠沛一词出自《诗经·大雅·荡》结尾: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揭:翘起见根。拨:断绝。)是把根基动摇的商朝比作倾颓的大树。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也。”

  • 未见:没见过,强调其少有或难能。这是孔子常用的表达方式,详见主题索引

  • :上,增加,超过。还可用于贬义,凌驾,欺凌。【例】《新唐书·杨恭仁传》:既贵,不以势尚人,故誉望益重。

  • 加乎其身:指影响到自己。:施加(坏影响),近似于英语的impose (sth on sb)。

  • :副词,表示不十分肯定的推测或判断,大概,也许,应该是。【例】13.3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16.1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参】6.12 孔子对子贡“力不足也”的批评,7.30 对“仁至”的信心,可见儒家的真精神。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 :类,本义为亲族。【例】《礼记·坊记》: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

    各于其党是说同类人就有相同的局限性,会犯类似的错误。【参】4.2 所引《礼记·表记》。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 zhāo):早晨。:傍晚,日暮。

  • 。这里不仅仅是“听见”或“学到”,还要“听进去”,也就是理解和认同,明白。的所指比较宽泛,古注多从修身和治国两方面阐述,笼统说就是真理,大道。从个人的角度,闻道相当于领悟人生价值。即使来不及圆满实现(夕死),也不是空虚蒙昧的了。现代语境中,这句话还常用于苦苦求解的难题,愿意为之付出很大代价。【参】清代戴望《颜氏学记·卷五》引清儒李塨语:“闻”非偶然顿悟,乃躬行心得之谓。颜子之叹曾子之“唯”,庶可当之。方不徒生,亦不虚死,故曰“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对成年男子的美称,这是它的基本义。【例】《韩诗外传》第8卷第24章:士必学问,然后成君子

    有具体所指时,意义较广,《论语》中涉及的有:

    • 读书人,知识分子。官职并非士的必要条件,但按儒家传统观念,是应当积极从政的。19.13 学而优则仕,主语很自然地就是士。向学之士与在位之的区别,类似于双重含义的君子。古代不同职业的地位及影响力差别很大,现代的选择面就宽得多了。

    • 理想化的士,侧重于有志气、有骨气。【参】《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中,士的位次高于庸人而次于君子,并借孔子之口说:所谓士者,虽不能尽道术,必有所由焉;虽不能尽善尽美,必有所处焉。是故知不务多,而务其所知;行不务多,而务审其所由;言不务多,而务审其所谓。

      这两个意义在《论语》中互有融合,就像现代汉语的男人、英语的man,既可以不带感情色彩地指男性成员,也可以根据上下文环境指真男儿、好汉子。【例】8.7 士不可以不弘毅。14.2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Bob Dylan 1962年创作的民歌Blowin' in the Wind开头即问: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此外,士还是最低级别的贵族阶层,也泛指有官职者。到了战国,养士之风盛行,则是偏重于实用的一技之长。

  • :讨论,商量,这里偏重于交流求道的心得体会,实也泛指共事、打交道。【参】15.40 道不同,不相为谋。1929年,史学家陈寅恪(1890—1969)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写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谛:道理。俗谛:即庸陋之见。)大概所有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人,都能切身感受“俗谛”的无所不在,可见专心求道的可贵。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归向,依从。【例】成语“无所适从”。:否定词,不,这里指不肯。无适也,无莫也指没有一定要怎样,也没有一定不要怎样,不存着先入之见,预定之规。成语“无适无莫”指待人处事不分远近厚薄,一碗水端平。【例】《三国志·吴书·顾雍传》:其所选用文武将吏,各随能所任,心无适莫。

  • 之与比:“O之V”的倒装结构,以符合义为标准。:并排,并列,引申为拟照,依据。【参】《尸子·仁意》有一句话,可作本章的注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仁者之于善也,无择也,无恶也,惟善之所在。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君子小人分别指居上位者和平民百姓,也就是治人者和治于人者。本章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模型。【参】12.19 君子之德与小人之德,以及子产治卫前后民众的反应。《孟子·滕文公上》: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 怀:心中挂念,关心,在意,care about,也就是现代口语的“放在心上”。【例】西晋张华《女史箴》第4个故事“班婕妤辞辇”:夫岂不怀?防微虑远。事见《汉书·外戚传下》。

    怀土:安心满足于眼前的存身之地,后来引申为思念故乡。【例】《汉书·叙传》:寤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醒悟。)

  • :法度,规范。【例】《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君失其信,而国无刑,不亦难乎!

  • :恩惠,利益。【例】17.6 惠则足以使人。【参】《谷梁传·隐公元年》:春秋》贵义而不贵惠,信道而不信邪。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 fǎng):依据,依照。放于利而行指怎么获利多就怎么干,唯利是图。

  • :仇恨,愤恨。这是其本义,甲骨文字形会意为心中憋屈不平。【例】14.34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 :并列结构的名词,守礼和谦让。现代汉语中,“礼让”已基本变成偏正结构的动词,有礼貌地谦让。

  • wéi):动词,等于一般性的做,do,可以搭配的对象很宽泛,要根据上下文具体理解。为国:指治国理政。【参】《韩诗外传》第1卷第5章: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降礼尊贤而,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而亡。《左传·襄公十三年》:让,礼之主也。范宣子让,其下皆让。……世之治也,君子尚能而让其下,小人农力以事其上,是以上下有礼,而谗远,由不争也,谓之懿德。及其乱也,君子称其功以小人,小人其技以君子,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国家之敝,恒必由之。(农力:努力。)《战国策》刘向书录:之起,尊事周室。五伯之后,……犹以义相支持,歌说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会以相一,盟誓以相救。天子之命,犹有所行;会享之国,犹有所耻;小国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故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周之流化,岂不大哉!聘:诸侯国之间的访问。觐:诸侯朝见天子。)

  • 何有:“有何”的倒装,字面上是说有什么呢,多用于反问,可表达的意思包括:有什么难的呢(有何难),有什么关系呢(有何事),有什么值得看重的呢(有何重),有什么好在乎的呢(有何惜)。这里是第一个意思,相当于 6.8 于从政乎何有?《后汉书·班昭传》即引作:《论语》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例】《宋史·程琳传》: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管子·小称》:人情非不爱其子也,于子之不爱,将何有于公?李贽《与周友山》:士为知己者死,死且甘焉,又何有于废弃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患所以立:担心(自己没有)赖以立身的东西。孔子指的是才德,也可以理解成广义上的能力、资本。

  • 莫己:“NOV”的倒装结构。是否定代词,没有人。

  • 求为可知:寻求值得被别人重视、称道的东西。

子曰:“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一以贯之:“以一贯之”的倒装,一个基本道理贯通它的全部内容。古注常用绳串铜钱的比喻来解释,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既有体系规模,又有中心思想。我们日常学习、处事,也就是把未知和已知、理论和实践不断联系融合,获得“自成一体”的快乐。

  • :表示同意的答应声,相当于是的,yes。参见【例】成语“唯唯诺诺”指人一味应声附和,而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 门人:弟子,学生。古代以登师求学为礼,进了老师的家门,就像是家中子弟,老师就相当于父兄了。【参】《礼记·曲礼上》: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孔颖达疏:凡学之法,当就其师,处北面。……不可以屈师亲来就己。《仪礼·士相见礼》唐代贾公彦疏:学生事师,虽无,有父兄之恩,故称弟子也。

    《论语》中没有直接标明的门人,都是指孔子的弟子。8.3 的“门弟子”指曾子的弟子。

  • :推己及人。从字形结构看,可以理解为视人心如己心。更精准的解释是 15.2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文解字》直接解释为仁,也就是“恕”的正向表现:6.30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参】《尸子·恕》:人,则去诸己;欲诸人,则求诸己——此恕也。

是儒家的至高追求。实践上,指做事(包括事君),恕指做人。根据曾子的解读,忠 + 恕 = 臻于仁的最佳途径。回忆 1.2 有子说,孝弟为仁之本。

【参】《宋史·范纯仁传》载,范仲淹之子、北宋名臣范纯仁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须臾():片刻。谊:通“”。)

教育家蒋梦麟在回忆录《西潮》中谈到明治维新,认为东西文化的大结合使日本空前强盛,并予文化祖国的中国以极大的鼓励与兴奋。在我幼年时代,我们一辈青年,都奉日本为师,希望日本反哺文化之母鸟而帮助中国复兴。惜乎日本秉国的军阀,知尽忠于己,而不知施恕于人。知义而不知仁,见小而不见大,识近而不识远。致使中国近六十年之历史成为中日关系之惨痛史。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明白,懂得,了解。【例】《旧五代史·王朴传》:居常计事者多不喻其旨。成语有“不言而喻”、“家喻户晓”。介宾结构“于义”用作不及物动词的补语,介词表示在……方面,从……中。【例】1.14 敏于事而慎于言。

    “喻”的本义为告知、开导(人)。“喻于”也可当成本义的被动用法,“跟他这样说才说得通”,相当于“(可)晓(之)以”。“晓”也有这两种意思。【例】成语“不可理喻”、“喻之以理”、“晓以利害”。

这句话不是说君子并不求利,而是先后轻重的次序与小人相反。【参】4.5 。清代王植《四书参注》:义、利严界,为学者最要关头。夫君子、小人其学业之就将、心力之勤厉、早作夜思、经营尽瘁,无一不同。然君子之为学也,究心圣贤之道,致力伦常之间,事事从己身起见。故知则真知,非徒博物;行则力行,非有近名。……遇有国是所关、民命所系者,不惮廷争力谏,而一身之利害不问;即至死生祸福之交,不难捐躯命,以成一是,乃其喻义之究竟。小人之矻矻孜孜,何尝让于君子?然其所计者,辞章之善否,声誉之有无。忍目前之苦,正以图异日之甘;矫违心之节,正以冀非道之遇。……倘遇厉害得丧之顷,心沮气丧,患得患失,虽至生平尽丧,名节荡然,而前此谈道立名之身,己笑人之口,亦瓦裂尘飞而不堪回首,正其喻利之究竟。(交:关头。顷:时刻。矻矻()孜孜:又作孜孜矻矻,勤勉不懈的样子。矻矻:石头坚硬难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想要(与)看齐。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几(:含蓄轻微地劝谏,与直谏、力谏、谏相反。:隐微。【例】成语“审几度势”(引申为苗头,迹象。审:细察,详究)。【参】《礼记·祭义》:孝子如执玉,如奉盈,洞洞属属然如弗胜,如将失之。严威恪,非所以事亲也,成人之道也。(洞洞、属属(zhǔ):都是专心谨敬的样子。恪():恭敬。)《孟子·万章上》: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之:指子女。)《礼记·坊记》说,子女成年就应多尽孝心,而不该要求父母还像童年时那样慈爱待己:不言……民犹薄于孝而厚于慈。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 :出行,离家在外。

  • 有方:有明确的方位处所,指告诉父母自己要去哪儿,免得父母担心。【参】《礼记·曲礼上》: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面:相见,特指下往见上,拜见。言不称老:平常说话不自称老。)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年龄。【参】《孔子家语·致思》: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也。亦见子路为亲负米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 :本义为身体,引申为自己,自身。【例】成语“事必躬亲”。

  • dài):本义为追及,catch up,引申为达到,及。【例】成语“力有未逮”。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 :节制,约束,不放纵。【例】6.27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 失之者:犯错的。:犯错误,有过失。代词的所指趋于虚化,突出了动作“失”,也舒缓了语气。从英文语法的角度理解,及物动词与“之”连用,就变成不及物动词。【例】6.2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本义为口齿笨拙,引申为少言寡语。成语“讷言敏行”指出言谨慎,做事麻利。【参】1.14 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据《大戴礼记·曾子疾病》,曾参临终前感慨:繁而实寡者,天也;言多而行寡者,人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指亲近的人,志趣相投的朋友。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shuò):多次,屡次,这里指过于殷勤琐碎,让人烦不胜烦。【参】比较 3.18 ,体会与人交往的分寸。

  • :不亲近,疏远。

5. 公冶长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 ):动词,(把女子)嫁(给某人为妻)。另外也可以表示娶(女子为妻)。【例】《史记·五帝本纪》:二女,观其德于二女。《孟子·万章上》写因为难讨父母欢心而苦恼: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

  • 缧绁léi xiè):囚禁,监狱。分开来看,是绑犯人的黑绳,是牵狗、马等牲畜的绳索。构词类似的又如桎梏(zhì gù),本义是木制的脚镣和手铐,引申为拘禁,束缚。

  • 以其子妻之:(孔子)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古代兼指儿子或女儿。这就像公子可以兼指诸侯的子女。【例】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生三子,一男二女。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 :弃置不用,搁置。不废指人尽其才而用,这里实指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入世从政。

  • 其兄:指孔子的庶兄孟皮。孟皮由于腿脚有残疾,不适合继承家族身份(),所以由孔子继承,有了话语权。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 :近指代词,这,此。【例】《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缘:攀爬。)孔子也用这句话称赞过南宫适。

  • :表示假设的助词,用于复合句中前一分句的末尾:假如鲁国没有(其他)君子的话……放在这个位置的还可表示判断。【例】6.28 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6.30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斯焉取斯?:他是从哪里学到这种品德的呢?第一个指子贱,第二个指作为君子的品德。:指吸取,效法。

    《说苑·政理》记载了孔子这句赞叹的来历。孔子有个侄儿与子贱同期为官,孔子问侄儿从仕以来的所得所失,回答是无所得而有三失:政务繁忙荒废了学业,薪水微薄疏远了亲戚,公事多急怠慢了朋友。又问子贱,回答却是无所失而有三得:始诵之文,今履而行之,是学日益明也,所得者一也;奉禄虽少,鬻鬻得及亲戚,是以亲戚益亲也,所得者二也;公事虽急,夜勤吊死视病,是以朋友信笃也,所得者三也。(鬻(zhōu):通“粥”。)

子贡问曰:“也何如?”子曰:“女器也。”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 liǎn)都是古代宗庙中盛五谷的礼器。瑚琏比喻善于治国理政、庙堂之上的人才

以子贡之贤能,尚被评为,可见君子之可贵,也可见孔子对弟子的期望之高。【参】3.22 管仲之器13.20 斗筲之徒。清初陆陇其《松阳讲义》:大抵天下人才最怕是无用。不但庸陋而无用,有一种极聪明、极有学问的人,却一些用也没有。如世间许多记诵词章、虚无寂灭之辈,他天资尽好,费尽一生心力,只做成一个无用之人。故这一个“器”字亦是最难得的。人到了“器”的地位,便是天地间一个有用之人了。

或曰:“也仁而不佞。”

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 nìng):有口才,能言善辩。“佞人”是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人,“不佞”用于谦称自己(佞泛指才能)。【参】《论衡·答佞》:恶中之逆者,谓之无道;恶中之者,谓之佞人。

  • :应对,对付,这是从抵挡、对抗的意义引申来的,表现在话术上,就是狡辩、搪塞。

    后来,“人”多指管理下属,但与本章上下文不符。【例】《旧五代史·周书·太祖本纪》,周太祖郭威自称究为君治国之源,审修己御人之要。

  • 口给):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充足。【例】成语“家给人足”。

  • 不知其仁,焉用佞?:不清楚他能否称得上仁,可为什么要有口才(才行)呢?行重于言是孔子的一贯主张。

    不知是孔子委婉表示否定的常用措辞,也就是说冉雍还未达到仁的境界。可以参照 4.6 我未见力不足者5.8 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5.19 未知,焉得仁?14.1 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带上后面的反问句,就有了让步的意味,近似于“且不说”。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 :做官,从政。也可作名词,官职。【例】《北史·徐招传》:初入洛阳,虽未登仕,已为时知。“仕途”即做官从政之路。

  • 吾斯之未能信:“O之V”的倒装结构,指仕,指有自信。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 ):小木筏,小竹筏。道不行是假设。浮于海指遁世隐居,参见 18.9

  • 无所取材:这是批评子路除了勇很突出之外,就没什么可取的优点了。【参】17.23 君子尚勇乎?……君子义以为上。

    一语双关,也可以指做桴之材,语含打趣。在刚开始得意时泼点冷水,是孔子对老学生的爱护,子路的忠勇热诚,也宽慰了孔子的心情。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 治其赋:即治其军,训练、管理其军队。:田地税,因为当时是根据田地面积来算人口、征兵役,所以引申指军队。

  • ):城镇,大小不等(5.28 还有十室之邑),常作为天子赐予诸侯,或诸侯赐予卿大夫的封地。一邑之宰多由家臣担任。【参】《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主:即神主,祭祀用的牌位。)

    千室之邑所指相同,均为卿大夫的封邑。:家庭,住户。【参】按照井田制的规模,地方一为一井,有三家(家即室),则1000室之邑约合地方18.3里,即公制57平方公里,略大于当代中国最小的县,山东省烟台市长岛县的陆地面积。按《左传·成公元年》西晋杜预注,64井出兵车1乘,直接推算的话,100乘之家合地方80里,比于诸侯了。但“千室”可以换算为领地,“百乘”则是礼制。天子地方千里,合15625乘,符合万乘之尊的定位。

  • 之宰:做它的总管。:即家宰,卿大夫家里的总管,管家。:代词,其,它的。【例】18.1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

子谓子贡曰:“女与也孰愈?”对曰:“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胜,优。【例】11.16 然则师愈与?

  • 与()女:赞同你。:动词,同意,赞许。【例】9.1 与命与仁。11.26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载,子产执政时,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侈者,因而毙之。(毙:推倒,赶下台。)

因为 6.8 赐也达,不患得患失,所以孔子可以和他讨论这种问题,还包括 11.16 师与商也孰贤,也会在 5.12 直率地说非尔所及也。如果换成子路,恐怕又会不服气地反问:7.11 子行三军,则谁与了吧?不过,子贡也有通透过头,受孔子批评的时候 14.29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 昼寝:白天睡大觉。

  • 粪土之墙:用污泥脏土砌成的墙,质地混杂,表面很不平整,这在今天的农村仍能见到。连用这两个比喻,可见孔子的伤心失望。

  • ):粉刷墙壁用的泥抹子,这里作动词,粉饰,涂饰。

  • 于予与()何诛:助词,作为句中停顿,使语气舒缓,自身无意义。:谴责,斥责,这是其本义,后来才引申为讨伐,杀戮。【例】成语“诛心之论”(批评揭露不良用心的言论)、“口诛笔伐”。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 :本义为坚硬,引申为坚强,不动摇。其甲骨文字形为以利刃斩断罗网。

  • :贪欲,欲求,这里指欲求多。【参】林则徐1839年所作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无欲则刚。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 文章:指道德礼仪,人文教化。【例】8.19 焕乎,其有文章。【参】《四书集注》:文章,德之见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

  • :人的本性。孔子很少谈论这种抽象哲学问题,《论语》中唯一说到性的地方,是 17.2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天道:天之道,即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抽象规律。孔子教人求仁,注重力行,不尚玄虚,但并不等于孔子对天道缺乏兴趣。如果用“学究天人”形容孔子,对《易经》的研究就体现了“天”的部分。【参】《周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春秋时起,人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得到重视,不再单纯信奉天意神力了。《逸周书·文传》:兵强胜人,人强胜天。能制有者,则能制人之有;不能制其有者,则人制之。(制:控制,掌握。)《孟子·尽心上》提出天道自在人心: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之,所以立命也。(夭寿不贰: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不变心。)《荀子·天论》的天道则更接近自然规律:天行有常,不为存,不为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唯圣人为不求知天。……故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

【参】根据子贡这段话,后世往往认为“性与天道”就是圣人之学的高阶课程,并产生这样的错觉:如果先学、多谈它们就能一步到位,岂不便捷闪耀?这种投机侥幸的心理,逐渐滋生了轻视基础建设、迷信上层架构的浮夸风气。1667年,顾炎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说: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谓忠与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与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谓不忮不求不足以尽道,而不知终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出处(chǔ):出仕与隐退。)他在《日知录·卷七·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中,再次痛陈了空谈弄玄之弊: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已遗其粗,未究其,而先辞其。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百王:历代帝王。综:治理。爪牙:比喻武将。)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 有闻:指新学了一个道理。后面的唯恐有闻指“唯恐又有闻”。这是写子路学有所得之后的力行之速。【参】弟子规》: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参】《荀子·儒效》论述了学习过程中知与行的递进关系: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这里的“闻”显然比子路的程度浅,相当于听讲,听说有这么回事,是学的萌芽。西方常以为这句话是孔子说的:I hear and I forget. I see 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 :头脑反应快,聪慧。【例】12.1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成语“敬谢不敏”是以自己能力不够来婉言推辞。

  • :孔文子的谥号。据《逸周书·谥法解》,可以称“文”的有27种品德,这里相符的是“勤学好问曰文”。

  • 不耻下问:愿意向比自己地位低、水平差的人询问请教,而不觉得没面子。思考:“要面子”和“不要脸”是怎样形成并且共存的?为什么“耻”会选择性地消失?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行己:自己立身做事,behave oneself。【例】13.20 行己有耻。亦参 15.24 所引《中庸》“君子之道四”。

  • :宽厚仁爱。【参】14.9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 :宜,指顺应民心,不扰民。6.22 务民之义里也是这个意思。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晏平仲:晏婴(前578年—前500年),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后期齐国的三朝重臣,平是他的谥号(“治而清省曰平”),仲是他的字。他智慧通达,勤政爱民,娴于外交,刘向在《晏子春秋总目》中评价他博闻强记,通于古今,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尽忠极谏齐,国君得以正行,百姓得以附亲。《史记·管晏列传》简要记述了他的事迹,《晏子春秋》集中载录了他的言行。晏婴墓在今山东省淄博市齐都镇。

  • 指“晏平仲”或“人”都讲得通。若干古本作“久而人敬之”。【参】《四书集注》引程颐语:人交久则敬衰。久而能敬,所以为善。1866年,曾国藩在回复上海道台应宝时的信中说: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强,不在装模作样。原话中的“人”指外国远人,但也不乏普遍意义。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 居蔡:盖房子供养大乌龟。:占卜用的大乌龟,古人相信越大的龟壳用来占卜越灵验,而蔡州出产的白龟尤佳,故名。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有白龟祠遗迹,也是蓍草的正宗产地。

  • 山节藻棁zhuō)是天子专用的庙饰,臧文仲用之于龟房,可见排场隆重。山节:雕成山形的柱头斗拱。藻棁:画有藻纹的梁上短柱。

  • 何如其也?:他哪里聪明呢?【参】臧文仲确实有迷信灵物的倾向。《国语·鲁语上》载,有一种叫爰(yuán)居的巨型海鸟盘桓在鲁国东门外三天不飞走,臧文仲就让国人向它祭祷。这种滥用祀典的行为受到柳下惠有理有据的批评:“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今海鸟至,己不知而祀之,以为国典,难以为仁且智矣。……今海其有灾乎?夫广川之鸟兽,恒知避其灾也。”(国典:国家的典章制度。)臧文仲听到后承认: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以为三策。策:记大事用的竹简。)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官职,内理政务(相当于宰相),外掌兵权,多由王室亲族担任。

  • 子文:斗姓,名谷於菟(wū tú),字子文,前664年—前637年间任楚国令尹。他清廉爱民,上任后献出家产解救国难,留下了“毁家纾难”的佳话。(纾(shū):缓和,解除。)他荐举的继任令尹子玉,就是晋楚城濮之战的楚军统帅。

  • :停止,引申为罢免,离职。三仕三已的详情难以确考。【参】《国语·楚语下》载,昔斗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民之故也。楚成王听说他家吃了上顿没下顿,每次想给他加薪,他都逃不从命。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也,死无日矣!我逃死也,非逃富也。”(旷:空乏,穷匮。勤:劳。)《史记·循吏列传》对于楚国名相孙叔敖也有类似的评价: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侮,知非己之罪也。

  • shì):臣杀君,子杀父。崔子弑齐君:指前548年齐国大夫崔杼(zhù)纵容家臣弑杀国君齐庄公一事。庄公名光,齐灵公之子,齐国第22任国君,前554年由崔杼迎立,后来却屡与崔杼之妻棠姜通奸。崔杼怀恨在心,告病不朝,庄公借口探病,上门逐戏棠姜。崔杼的家臣堵住庄公,崔杼闭内门不纳,庄公被杀。崔杼虽不是直接凶手,却心怀歹意在前,纵凶不救在后,所以齐国太史秉笔直书“崔杼弑庄公”。孔子时年4岁。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史记·齐太公世家》。

  • 陈文子:齐庄公的大夫,名须无,也称田文子。他是田氏家族的第4代宗主,陈成子的曾祖父。

  • :离开,这是其本义。【例】《吴子兵法·图国》:谋者,所以违害就利。

  • 犹吾大夫崔子也:指该国的主政大臣也像崔杼一样残暴无礼。

  • :洁净,清白,其本义为水纯净透明,不含杂质。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 季文子(?—前568年):季孙行父,季友之孙,季孙氏第2代宗主,谥号是文,曾任鲁国正卿。他辅佐了宣公、成公、襄公三代国君,廉洁奉公,《史记·鲁周公世家》说他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

  • :两次,也可以指第二次。【例】《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成语“三思而行”已成为褒义词,指反复慎重考虑后再去做事,常用于劝告。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 宁武子:卫国大夫宁俞,谥号是武。

  • 可及:能够比得上,意指别人也学得会。愚不可及在这里的意思是,那种表面上糊涂其实心里明白的智慧,别人是及不上的。它作为成语,已转为指人真是笨得不得了。【参】《韩非子·说林上》:为长夜之饮,欢以失日。问其左右,尽不知也,乃使人问箕子。箕子谓其徒曰:“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辞以醉而不知。(失日:忘了几月几号。)从明哲保身相反的角度,就如《日知录·卷三·不醉反耻》所说:圣王重特立之人而远苟同之士,保邦于未危,必自此始。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 吾党之小子:我家乡的后生们,实指留在故乡鲁国,未能跟随孔子漂泊四方的那些弟子。:按周制,500家为党。

  • 狂简:志大勇为,而做事不拘小节。:自大妄为,狂妄,《韩非子·解老》解释为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其本义为疯狗。:指做事粗疏草率,不细致周到。【参】11.26 居则曰“不吾知也”。

  • 斐(fěi)然成章:已经形成光彩绚丽的花纹图案了,这是用布匹上的美丽花纹来比喻弟子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五彩交错。:彩色,花纹。【参】《孟子·尽心上》: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成语“斐然成章”指写出来的文章富有文采。

  • :剪裁,这是接着“斐然成章”的比喻,指引导,教正。孔子对学生们既感欣慰又怀隐忧的心情跃然纸上。

【参】《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的版本是: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这里的“狂简”写出了热血青年意气风发的样子。“进取之道”后来特指升官仕进的学问。“不忘其初”可能是现代常说的“不忘初心”的来源,道教《五斗经》也有“确守素志”的话。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 旧恶:从前有过的嫌隙,旧仇。不念旧恶就是 3.21 既往不咎的意思,具体所指已不可确考。【参】15.24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其“恕”乎!

    古注也有解释为(别人)以往的缺点错误,就是 9.24 改之为贵的意思。【参】7.29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 :指别人对伯夷、叔齐的怨恨【参】15.15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古注也有根据 7.15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解释为他们二人内心的怨悔,似乎较牵强。

  • 是用:“用是”的倒装,由于这,因此,和现代书面语“是以”的结构和含义相同,多见于先秦文本或诏表等庄重场合。【例】《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员:伍子胥的名。)

    :介词,表示原因、凭借,相当于以。【例】《史记·佞幸列传》: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三国志·魏书·王昶(chǎng)传》:古者杅有铭,杖有诫,俯仰察焉,用无过行。杅():通“盂”,盛饮食的器皿。)

  • :通“稀”,少。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 微生高:又称尾生高,高是其名,鲁国人。《庄子·盗跖(zhí)》载,他曾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突发洪水而对方未至,他守诺不移,抱桥柱淹死,被后人视为“”的典范。如《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曾向燕易王(前332年—前321年在位)设喻,举的例子就是曾参伯夷,信如尾生,可见他们的形象当时就已深入人心了。

  • :直率,不知变通,direct。古注多认为这是孔子以小见大,批评微生高矫情干誉曲意徇物,掠美市恩,不得为直也(《四书集注》。物:曲从世俗;恩:买好)。我觉得过于苛刻,孔子这句话很难说是截然否定的态度,微生高“不直”的行为也未必和别处褒义的“”背道而驰。如果理解成打趣的口吻:素有直名的微生高,倒也知道(在这种小节上)变通一下,便宜从事嘛!也说得通。思考:这里微生高的“不直”与他守诺不移的“信”是否矛盾?

    【参】计算机科学先驱 David Wheeler(1927—2004)有句名言,被称作“软件工程基本定理”:All problems in computer science can be solved by another level of indirection.计算机科学中的所有问题,都可以通过增加一层间接性来解决。

  • 乞醯()焉:有人向他要点醋用。微生高自己也没有醋,就从邻居那要来给了人家。

    :相当于弱化的介词结构于之,于此。【例】7.2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醋。【参】《旧唐书·任迪简传》也有一个和醋相关的“不直”故事。任迪简性重厚,尝有军宴,行酒者误以醯进。迪简发觉不对,担心长官性严,行酒者会受重罚,乃勉饮尽之,而伪容其过,报告长官酒味太薄,请换之,于是军中皆感悦。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 足恭:指过分恭顺,即谄媚巴结。

  • 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史官,一般认为与孔子同时稍晚,生平不详。据《汉书·司马迁传》,他是《左传》和《国语》的作者:及孔子因鲁史记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论辑其本事以为之传,又籑异同为《国语》。(籑(zhuàn):颜师古注:与“撰”同。从文风看,《国语》更像是纂辑成的。)按司马迁《报任安书》的说法,他在修《国语》时已经失明了。而《汉书·刘歆传》说的歆以为左丘明好恶与圣人同,亲见夫子,也许是根据本章的附会。

  • :孔子的自称。古代言谈中自称己名,表示谦逊。父对子、师对徒,也常直呼其名。但直称长辈或平辈的名是不礼貌的,至少很不正式(平辈的情况),正式应该称对方的字(表字,常与名的意义相关)。唐宋起又流行用号(别号),可以有不止一个,可以自拟或受赠,较为风雅。注意观察《论语》中不同关系、不同环境的称呼,容易理解礼仪上的区别。【例】诸葛亮《前出师表》: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殂……(殂():死。)【参】《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颜氏家训·风操》: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陪在尊长旁边,以随时服侍。又分为侍立和侍坐,这里是前者,如果是侍坐就会明确写出来,如 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里把颜回列在年长他21岁的子路之前,可能是编辑者推重其造诣较高。随后的答问,仍以子路为先。对话的内容,反映了师徒三人各自的性格与眼界。

  • ):何不,表示反问。【例】12.9 盍彻乎?

  • :破烂,破旧。【例】成语“敝帚自珍”。王通《中说·事君》:疏属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之敝庐在,可以避风雨。(疏属:山名。)

  • 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或善行。:夸耀。【例】成语“功伐能”。【参】《三国志·魏书·王昶传》诫子书: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

  • 施劳:把苦差事施加给别人。

  • 怀:(使)依附,即安抚,爱护。

    【参】中国古代素有“怀柔远人”的政治理念,怀即来,柔即安,均为使动用法。怀的这个含义,可理解为源自想念,即给予恩惠,使其感念向往;也可理解为源自胸怀,即宽厚仁爱,使之归于怀抱。

    这前一种解释,例证如子产去世时民众发自内心的悲痛,反例如《史记·酷吏列传》所载,汉武帝的廷尉张汤自幼娴于刀笔,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文深意忌不专平,……舞文巧诋以辅法,……百姓不安其生,所以张汤死而民不思(《史记·平准书》)。

    后一种解释,在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的小说《动物庄园》(Animal Farm)第一章,谷仓集会里,有个生动的场景可以作为写照:

    The two horses had just lain down when a brood of ducklings, which had lost their mother, filed into the barn, cheeping feebly and wandering from side to side to find some place where they would not be trodden on. Clover made a sort of wall round them with her great foreleg, and the ducklings nestled down inside it, and promptly fell asleep.

    两匹马刚卧下,就有一窝小鸭个跟个地走进谷仓,他们跟丢了亲娘,懦懦地边叫边来回游荡,想找个不会被踩到的地方。Clover〔其中一马〕拿自己壮实的前腿当墙将他们围拢,小鸭就在里面舒舒服服地依偎着睡倒,立时进入了梦乡。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 :责备。成语“计过自讼”指反思自己的过失并在内心自责。【参】《史记·循吏列传》: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其罪下吏,非所闻也。”……遂不受令,伏剑而死。(循吏:奉职循理的官吏。理:治狱官,法官。)反例:临时工。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参】《礼记·学记》:君子之于学也,藏修焉,息焉。(藏:心怀。修:培养,修习。)

6. 雍也

子曰:“也,可使南面。”

  • 南面:指担任要职,做大官。古代以面朝南的方向为尊位,如皇帝龙椅的朝向,天安门的朝向,都是坐北向南。相对地,“北面”就是处于卑位,如臣下拜见君上。后来,“面南背北”专指登基做皇帝,大败而逃称为“败北”。【例】《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故君子南面临官,大诚而公治之,精知而略行之。(临官:处理政务,视事。)

    冉雍以德行著称,孔子因何发此赞誉,已无法确知,也许和下一章有关。【参】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西晋儒臣袁准借孔子这句话来评价名相诸葛亮:六尺之孤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之言然。”

  • 子桑伯子:鲁国人,复姓子桑,事迹不详。《说苑·修文》载有根据本章敷演的寓言。

  • :简单,不繁琐。例如刘邦击败秦军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之苛法一律废除,就是典型的简。【参】《韩非子·大体》: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

  • 居敬:即处敬,内心端肃,慎重对待。【参】20.2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明末鹿善继《四书说约》:治民全在不扰,而省事本于劳心。

  • 无乃:岂不是,常和乎、与、哉、等语气词连用,用反问、感叹的语气表示肯定。【例】14.32 无乃为佞乎?杜甫《新婚别》: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 tài):“太”的古字,过于。可以比较与 19.3 大贤的区别。【参】《韩诗外传》第5卷第16章:圣王之教其民也,必因其情而节之以礼,必从其欲而制以义。义简而备,礼易而,去情不远,故民之从命也速。

【参】与颜回对孔子之言的莫逆于心无所不说相比,冉雍似乎更贴近我们“普通学生”。宋代吕本中《童蒙训·卷下》转引李潜语:仲弓未以圣人之言为然而问之,而圣人以仲弓之言为然也。学圣人者,如仲弓可也。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 迁怒:把对A的怒气发泄到B身上。:转移,变更,redirect。

  • 贰过:重犯同样的过错。:重复,repeat。【参】《周易·系辞下》:子曰:“颜氏之子,其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 ):谷粒(舂去皮后就成为小米),泛指粮食。当时虽已出现了金属货币,谷物和布帛仍可作为一般等价物使用,既能交换其它物品,也可以直接消费。

    请粟就是申请生活费(救助)。孔子生活比较宽裕的阶段,一为前501年起3年多的仕鲁时期,一为前484年返鲁直到去世的5年间。公西华是孔子晚年招收的学生,本章发生在返鲁之后。

  • ):古代容量单位,合当时的64 ,约等于现代的13公升。1釜粟相当于1个人月的口粮。

    ):古代容量单位,合2.5釜。

    bǐng):古代容量单位,合25釜。五秉约合10个人年的口粮。作为比较,《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任鲁司寇时的年俸是粟6万斗,合375秉。

  • :前往,去往。【例】9.30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乘肥马:指乘坐肥壮的骏马所拉的车乘,而非直接骑在马上。

    衣()轻裘:穿着轻暖的皮衣。:动词,穿着。5.26 的“衣轻裘”则是名词,古注有认为应作“衣裘”。

    后来有成语“肥马轻裘”,形容生活富裕奢华,简称“轻肥”。【例】元代李元圭《梁溪留别虞彦高》:野人情旷达,志不在轻肥。

  • :救济,补贴不足。:增加,附益有余。【参】《汉书·疏广传》载,疏广作为汉宣帝的太子太傅告老退休时,宣帝加赐黄金二十斤,皇太子赠以五十斤。疏广回乡后,每日宴请族人故旧宾客,散财唯恐不快。有劝其多为子孙置买田宅产业,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在现代,公益基金会、公益创投是善用余财回报社会的典型方式,可参考资中筠著《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美国百年公益发展的启示》。

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 第一个指孔子,第二个指原思。

    本章应发生在孔子仕鲁期间,原思担任他的管家。原思家贫性廉,孔子为什么这样做,可以和上一章一起理解。

  • 九百:或指900斗,或指900斛(),难以确考,分别约合140 和1400釜。

  • 乡党:家乡,指乡亲,同乡人。按周制,25 。一乡每家出一人服兵役,就组成一(12500人)。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 犁牛之子骍(xīng)且角:说的是小牛犊尽管出身平凡,但也品质优良。

    犁牛:拉犁的耕牛,也有解释为杂色牛。古代重大祭祀所用的牲畜称为牺牲,牺为纯色,牲为整只,例如 20.1玄牡。与平凡的犁牛不同,牺牛品相正血统好,能够养尊处优,就好像含着金汤匙长大、天生要被委以重任的君子【例】《庄子·列御寇》:子见夫牺牛乎?衣以绣,食以叔。叔:通“”,豆类。)

    骍且角:毛色赤红而且犄角周正,也就是足以用作牺牲。:本义为赤毛马,又指牲畜的毛为纯赤色。成语“犁生骍角”比喻平庸的父母生养了杰出的儿女。

  • 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意思是说,即使(有人)不想用它献祭(比喻委以重任),但(公正的)山川之神又怎会不接受呢?:弃,不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仲弓父,,孔子的话可以理解为对冉雍的勉励。也可以参照 13.2 ,理解为不以出身举用贤才的劝诫。【参】3.6 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 其余:指别的学生。

  • 至焉:达到不违仁的境界。:代词,相当于之,此。【例】15.28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参】19.5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孔子又曾推许颜回好学,为他人不及 6.3 11.7 。两相比较,可见学养因人而异,难怪达如子贡也自认 5.9 何敢望回了。天份固有高低,勤学好学之心人人可及,即使 9.11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也能乐在其中。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 :有决断,坚决,果敢。【参】比较 5.8 孟武伯问子路、冉求、公西华“仁乎”得到的回答,可以揣摩孔子对于从政者、仁者的期待。

  • :通达,不顽固闭塞,其本义为行动轻捷自如。【参】12.20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 :多才多能。14.12 里孔子再次称赞冉求之艺,无怪乎 5.8 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参见六艺【例】9.7 子云:“吾不试,故艺。”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 (旧读):季氏的封邑,在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西北。

  • 复我:指再来找我。第一句是季氏派人来请闵子骞,而不是亲自来见的。

  • 汶(wèn)上:汶河上游,指齐国。:即大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流经两国之间,齐在北(上),鲁在南(下)。

    现存史料中未发现闵子骞出仕的记录。《孔子家语·执辔》是闵子骞为费宰,问政于孔子的对答,一般认为属于后人的拟托。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 yǒu):窗户。【参】《论语注疏》:牛有恶疾,不欲见人,故孔子从牖执其手也。

  • 亡()之:没有吧,这里指不会吧,不可能吧,表示极不愿相信,可见伯牛病得很重了。

子曰:“贤哉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dān):古代盛饭食用的竹编容器。:水。后来有成语“箪食瓢饮”,形容人安心于物质简朴(而精神富足)的生活。

  • 在陋巷:指住在偏僻寒酸的地方。:狭小粗劣,其本义是房屋鄙小仅能容身。【例】唐代刘禹锡有名篇《陋室铭》。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 :本义为划分田界(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划”),引申为停止努力,不再向前进步。可以比较成语“故步自封”的“封”。【参】4.6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9.31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 :本义为春秋时期从巫(以舞降神)、祝(以辞告神)、卜(占卜吉凶)、史(掌典籍制度。以上详见《礼记·春官宗伯》)中分化出来的一种职业。从业者熟悉诗书礼乐,工作内容是传授道德礼仪方面的知识,主持婚丧嫁娶之类的仪式。后来,孔子开创的学派称为儒家,注重道德修养,“儒”的意义也从单纯的职业转为终身的事业,就像“君子”不再取决于出身贵贱,而是看实际的品行。君子儒小人儒的区别由此可辨。《论语》中仅有本章提到“儒”。

    【参】《周礼·天官冢宰·大宰》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史记·太史公自序》引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儒者以六艺为法。《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

    《论语注疏》:君子为儒,将以明道;小人为儒,则其名。《四书集注》引程颐语: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礼记·儒行》托孔子之口描述了儒者的德行,包括自立、容貌、备豫、近人、特立、刚毅、忧思、任举、规为、交友、尊让等方面。如忧思者: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稽:考校(是非得失),也就是拟合古仁人之心。楷:典范,楷模。起居:行动,做事。信:通“伸”,伸张。)这赋予了“儒者”浓重的历史责任感,可能也是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创作灵感之一。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之室也。”

  • 武城:又称南武城,位于鲁国南部,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

  • 得人:指访求到有才德的人作为辅助。【参】13.2

  • :本义为宽度仅容一人行走的小路,引申指取巧、不正当的门路。【例】《老子》第53章:大道甚,而民径。汉代河上公注:夷,平易也。径,不平正也。成语“行不由径”指为人做事光明磊落,不往邪路上靠。

  • :房屋内厅堂之后的部分,相当于现代口语的“里间屋”。所以既表示关系亲密,也可以有隐秘鬼祟的意味。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本章的背景是前484年春,鲁国抵御齐国进犯的稷曲(今山东省曲阜市附近)之战。当时鲁国右路军溃败,孟之反掩护大部队撤退,而冉求率领的左路军取得了胜利。事见《左传·哀公十一年》。

  • 孟之反:即鲁国大夫孟之侧,反是他的

  • 奔而殿:败退的时候留在队伍最后(打掩护)。殿:位于军队最后,后来泛指在后;又指末等,与“最”相对;或指最后的杰出者。【例】“殿后”可以单纯指位置在后,也可表示掩护大部队先撤。在考试、竞赛中,“殿军”指倒数第一,或合格入选的最后一名。《后汉书·百官一》: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赏罚。晚清陈三立曾被誉为有清诗人之殿,亦旧诗之殿

  • :本义为握在手里赶马快走的鞭棒(西方骑士则使用装在靴后跟的马刺,spur),这里作动词。当时孟之反是抽出一支箭来赶马的。【例】韩愈《马说》: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 宋朝zhāo):宋国公子,当时著名的美男子。在宋国时,他曾与美女南子有染(南子后来成为卫灵公的续弦夫人),在卫国任大夫时,又和灵公的嫡母宣姜私通,前522年夏他还参与叛乱,将灵公逐出了都城。2个月后灵公复辟,宋朝逃去晋国,宣姜被杀。灵公好男色而惧内,前496年居然又召宋朝与南子相会。太子蒯聩出使经过宋国,遭到乡民的露骨耻笑,引发了一系列变故。事见《左传》昭公二十年、定公十四年。

  • 指免受灾祸。今之世意指乱世,与相对。

    美姿容则多宠,于今之世容易招惹是非,辞不达就难免于祸了。具体所指何事难以确考,考虑到孔子对佞、色的一贯态度 1.3 1.7 ,这句话既有讽刺,也有对世道的感慨。【参】清代毛奇龄《论语稽求篇·卷三》引其先兄的话说:“此寓言也。言无希世之资,而徒抱美质以游于人,鲜有不为世害者。”以佞比世,美比善质,直捷明白。盖美而善淫,人未有不思疾害之者,此与怀美质以希世用正同,故曰“难免”。郉氏疏曰:宋朝美而淫,“时世疾之”,正此义。(希世用:少有为世所用。)

【参】《左传·桓公十年》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苏轼《贾谊论》认为: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晋书·孙登传》载,魏文帝曹丕时,高士孙登隐于深山,无欲无求。嵇康从游三年,问其所图,终不答,康每叹息。将别,谓曰:“先生竟无言乎?”登乃曰:“子识火乎?火生而有光,而不用其光,果在于用光;人生而有才,而不用其才,果在于用才。故用光在乎得薪,所以保其耀;用才在乎识真,所以全其年。今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子无求乎?”康不能用,果遭非命。乃作《幽愤》诗曰:“昔惭柳下,今愧孙登。”(果:结局,终。求:指选择。)理解了这些历史的经验,才能懂得1964年陈寅恪先生《赠蒋秉南序》中,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的分量。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 :泛指门。按本义,双扇为门,装于院墙、房舍;单扇为户,装在室内。【例】《韩诗外传》第10卷第7章:暮无闭门,寝无闭户。【参】《礼记·礼器》用“户”比喻礼: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故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一也。未有入室而不由户者。

  • :何不,为什么不,why not,表示建议。【例】17.9 小子何莫学夫《诗》?也可用反问语气表示肯定,什么不,即全都。【例】《宋史·陈彭年传》载宋真宗言:儒术汙隆,其应实大,国家崇替,何莫由斯,然后举了秦、汉、唐、梁作为例证。(汙()隆:降升,盛衰。应:感应,效验。崇替:兴废。)

  • :字面上是这条路,实指孔子崇尚的之道。从我们后人学习的角度,也可以把《论语》视作通往斯道之户。

    孔子并不大声疾呼自己唯一正确,而是说不亦、何莫。在他看来,“由斯道”和“由户出”是同样自然无疑的事。给人的感觉,就像一位以身作则的宽厚长者,在前面热诚地望着你。17.21 语气严厉的为之!,是对亲近弟子的要求。

    【参】《中庸》: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孟子·万章下》: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砥,其直如。君子所,小人所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质地,指人内在的、不经修饰的天性、本质。

    :超过,克制。【例】10.8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文采,指人经过后天教养学习后,流露于外的仪态风度。

  • :质朴率性,也含有粗鄙不懂规矩的意味。【参】13.3 野哉,由也!

    :文辞繁复,引申为浮夸虚饰。这个意义来自古代祝史(祭祀官)祝辞的繁于文采,务博记、尚文辞(北宋张耒(lěi)),知其文而不知其文之实(明代王衡《四书驳异》),近似于现代口语的穷讲究、拿劲、矫情。【例】《韩非子·难言》讲向君上进言之难:捷敏辩,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参】《仪礼·礼》:辞无常,而说。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外语翻译上,信和雅的度常常不易拿捏,正如东晋慧远在删订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的《大智度论钞·序》结尾自陈:圣人依方设训,文质殊体。若以文应质,则疑者众;以质应文,则悦者寡。……远于是简繁理秽,以详其中,令质文有体,义无所越。

  • bīn):文质合宜,相得益彰。其字形从林从彡(shān,文采),表示文采盛美。成语“文质彬彬”形容人文雅有教养的样子。【参】《圣经·旧约·箴言》25:11:A word fitly spoken is like apples of gold in pictures of silver.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人之生也直:意思是,(按常理,)一个人能够(很好地)生存是因为他品行正直。

  • :通“诬”,虚假歪曲,不循正道。

  • 幸而免:因为侥幸才免于灾祸。【参】《国语·晋语九》:德不纯而福禄并至,谓之幸。《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荀子·荣辱》:仁义德行,常安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危也;污僈突盗,常危之术也,然而未必不安也。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僈(màn):通“漫”,污浊。突:侵凌。)《左传·宣公十六年》:善人在上,则国无幸民。谚曰:“民之多幸,国之不幸也”,是无善人之谓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指知道应该做(而去做),feel obliged/obligated。【参】4.6

    所指代的内容趋于虚化,可以自行体会孔子的所好与所乐。

  • hào):喜欢,爱好。其本义为女子貌美,作形容词,读 hǎo【例】汉乐府诗《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以之为乐,即喜爱,这里侧重乐在其中,沉浸忘我。【例】6.23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成语“乐此不疲”。【参】曾巩《梁书目录序》:盖思者,所以其知也。……知至矣,则在我者之足贵,在彼者之不足玩,未有不能明之者也。有知之之明而不能好之,未可也,故加之诚心以好之;有好之之心而不能乐之,未可也,故加之至意以乐之。能乐之则之矣。如是,则万物之自外至者安能我哉?(玩:爱好。)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中人:资质普通的人。【例】熟语“中人之资”。

  • 语()上:指跟他讲授谈论深层次的内容,这里省略了直接宾语“之”。根据环境,的所指并不唯一。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 敬鬼神而远之。《四书集注》引程颐语: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成语“敬而远之”指表面上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常用于讽刺。

    【参】《礼记·表记》通过孔子之口比较了三代政教风俗的特点与偏失:

    1. 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乔:通“骄”。)

    2.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而不静,胜而无耻。(胜:好胜,盛气凌人。)

    3.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而蔽。

    《史记·梁孝王世家》中,汉景帝的大臣袁盎这样论述殷、周两朝择立太子的不同:殷道亲亲者,立弟;周道尊尊者,立子。殷道质,质者天,亲其所亲,故立弟。周道文,文者法地,尊者敬也,敬其本始,故立长子。天高远难及,法天是对未知的敬畏;地厚博载物,法地是自我的觉醒。

  • 先难而后获:指先付出辛劳,再考虑回报。【参】12.21 也是孔子同樊迟的对话: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参】《四书集注》:知者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括:滞碍。)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 :指实施改革,推行教化。齐鲁相邻,当时齐国应为晏婴主政末期,田氏尚未专权,民风尚实利;鲁国虽由三桓把持,但周公的礼乐遗风尚存。孔子对在这两个国家推行斯道怀有很高的期望。【参】《韩诗外传》末章,通过奠基者之口评价了齐、鲁之政:昔者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见。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矣。”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三十四世而亡。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 ):古代一种喇叭形的长酒杯。觚不觚:觚变成不是觚了。具体情况难以确知,应该是因为名实不符而发的感慨。【参】13.3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 井有仁焉是宰予假设的场景,从之指跳下井去(宁愿淹死也要)追寻仁。古注多将“仁”解释为人或仁人,较牵强。这种活泛机辩的思维,是典型的宰予风格,早于战国时期以逻辑思辨著称的名家,然而并不为孔子喜欢,不认为是仁者正道。【参】尽管如此,在道德与生存之间怎样选择,是人之为人绕不开的命题。孔子的观点直截了当:15.9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但是轻生不为勇,还应该死得有价值:14.17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孟子·告子上》同样认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另外,《荀子·非十二子》有一段批评名家的话,可以看作思维抽象发散者的特长与不足: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而好治怪说、玩琦辞,甚察而不惠,辩而无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为治纲纪。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动词,遵从。琦():通“奇”。)

  • 何为其然也?:为什么(哪里)会这样呢?这是用反问表示否定,意即不会“从之”。

    何为wéi):“为(wèi)何”的倒装,为什么,for what,why,是介词。

    另外“何为”还可以表示怎样做(do what,how),如 2.19 何为则民服?这里“为”是动词。二者都很常见。

    作为前一个意义,“何为”与“何”功能相当,“为”的介词属性趋于虚化,近似于助词,故可统一读 wéi 甚至轻声。

    其然:如此,(是)这样。:代词,这样,指“从之”。的语气增加了判断的意味。【例】8.20 才难。不其然乎?14.13 其然,岂其然乎?

  • :往,去,这是其本义,作为使动用法,让他去(井边)。:坠入,也是使动用法,即骗下井去。

  • :欺骗。:使动用法,使迷惑,蒙蔽,指动摇其大节。【参】14.31 不逆诈,不亿不信。8.6 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孟子·万章上》讲了一个子产受骗的故事:子产的属下把别人送给子产的活鱼煮了吃掉,却报告说已经放生到池塘里,看见它很欢畅地游走了,子产听后为鱼得其所而欣喜。孟子的结论是: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方:方正,正派,用《韩非子·解老》的话,就是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又可理解为(合乎情理的)方式。)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 :通“叛”,指背离正道。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 南子宋国宗室之女,子姓,卫灵公的续弦夫人,美艳而有淫乱之名。前496年,卫太子蒯聩因受宋人耻笑,欲杀南子,触怒了灵公,蒯聩出奔。3年后灵公去世,蒯聩之子蒯辄继任为卫出公。又12年后,蒯聩夺位为卫庄公,遂杀南子。

    【参】根据孔子周游列国的行程推算,子见南子约在前496年。《左传》未载此事,现仅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主:住。璆(qiú):玉饰相互撞动的叮咚声。一车之中,尊长居左,者居中,参就是在车右陪乘,以防倾侧。)

    据《汉书·王莽传》所载太皇太后诏书:孔子见南子,周公,盖时也。颜师古注:孔子欲说灵公以治道,故见南子也。可以看作汉唐间的主流观点。

  • shǐ):赌咒发誓。【例】成语“矢口否认”意思是一口咬定绝不承认。

  • 予所否:指要是我做了什么不符合仁义道德的事。所否指与孔子平时宣讲的道理相违背的行为。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 :中道直行,无过无不及。

    的通行解释有2种,但不影响“中庸”的整体含义:

    • 常,平常,普遍。中体现行事处世不偏不倚的理念,庸体现脚踏实地的精神。【参】《中庸》郑玄注:庸,常也。用中为常,道也。《中庸章句》引程颐语:不偏之谓中,不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 用。中庸就是用中之道。【参】1.12 。《礼记正义》引郑玄语: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谓之。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位:动词,居于正位。)

    “中庸”仅在本章出现过,但由于孔子对它的极高评价,后来成为儒家基本原则之一。《论语》中不少“A而B”、“C而不D”句式的话,就是中庸精神的体现,例如 1.15 2.14 3.20 7.38 12.20 13.23 13.26 15.22 15.37 19.6 20.2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救助。【例】成语“济世救人”。【参】《孟子·梁惠王下》: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者,未之有也。

  • 何事于仁:和仁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语气强烈地说:怎么能说(只)是仁呢。何事于用反问结构表示否定,have nothing to do with。可以比较 4.13何有

  • :睿智通达、无所不晓的人,引申为道德才能达到超凡境界的人。【参】《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借孔子之口说: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尚书·周书·洪范》: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明作晰,聪作谋,睿作圣。(作:则。)吕本中《童蒙训·卷上》记其祖父吕希哲语:天子为能物,惟圣人为能备德。

    据孔子之意,是凡夫俗子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所关爱的范围毕竟有限;圣是更进一步的理想化境界,要做到博施济众,连上古贤君都力有未逮。这就激励着历代儒者在修身向学之外积极投身政治,为大众谋福利。

    儒家经典中,圣一般特指周公和孔子,后来又专称孔子为圣人,尊为至圣先师

  • :动词,忧虑,担心。【例】15.19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句首助词,引出一个判断句,用于标明自己的观点。【例】17.21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参】同治9年(1870年)11月2日曾国藩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立者自立不惧,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达者四达不悖,如贵人登高一呼,群山四应。人孰不欲己立己达?若能推以立人达人,则与物同春矣。《圣经·新约·路加福音》6:31: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And as ye would that men should do to you, do ye also to them likewise.)《圣经·新约·罗马书》13:8—13:9:凡事都不可亏欠人,惟有彼此相爱,要常以为亏欠,因为爱人的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奸淫,不可杀人,不可偷盗,不可贪婪,或有别的诫命,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Owe no man any thing, but to love one another: for he that loveth another hath fulfilled the law. For this, Thou shalt not commit adultery, Thou shalt not kill, Thou shalt not steal, Thou shalt not bear false witness, Thou shalt not covet; and if there be any other commandment, it is briefly comprehended in this saying, namely, Thou shalt love thy neighbour as thyself.

  • 近取譬):就近(从自己身上或身旁)举例打比方,也就是推己及人,怀厚之心,行之道。:比喻。【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近取譬是为了能推广于大众。《宋史·吕蒙正传》载,995年元宵夜,宋太宗宴请群臣,忆起五代时战乱频仍,士民恐惧,“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贶(kuàng):赐。)正当宋太宗自我感觉良好时,蒙正避席曰:“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乘:特指天子的车乘。)

  • :方法,途径。

7. 述而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 述而不作:阐述传播(古代文化),而不创造发明(新的礼法制度)。:本义为遵循,继承。【例】“追述”既可表示效法先例,也可表示述说往事,现代用法主要为后者。《元史·选举志》:先朝故典,尤宜追述。《金史·宗雄传》:章宗追述先朝,遂于即位之初行之。《旧唐书·虞世南传》:太宗为诗一篇,追述往古兴亡之道。

    孔子删定六经,可谓“述”之大成,“不作”是他的谦词。或者可以理解为,前有周公制礼作乐,已经 3.14 郁郁乎文哉了,关键在于有意愿、有条件去实行,无论古今皆是如此。所以他会不辞劳苦地奔波,又会慨叹:17.5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这个解释似与各家不同。

  • 信而:信奉并喜爱古代文化。

  • 窃比于我老彭:私下,私自,用于谦逊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行为。这是从“偷盗”的本义引申而来,偷偷地,暗自地,stealthily,humbly。【例】《史记·李斯列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臣窃观之,齐殆不如。殆:大概。)

    比于我老彭:这是孔子把自己和古代贤人老彭相比。是亲切的口吻,类似于现代口语“咱家的”。也有说应为“窃比我于老彭”,这样意义更直接。

    老彭:说法不一,有说就是《大戴礼记·虞戴德》篇末提到的商朝贤大夫,但都难以直接对应到孔子的前两句评价。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默而识(zhì)之:潜心静气地记住它(所学的知识)。:本义为标志,记号,用作动词,记住。【例】7.28 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参】《周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畜:通“蓄”。)《荀子·劝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之躯哉?(箸:通“著”,显明。蠕:微动。一:全。曷():何。)

  • :吃饱,饱足,引申为满足,觉得够了,satiated,现代多用“餍”。(因过多而)厌烦、嫌恶是其后起义。

  • 何有于我哉?:对我来说有什么难的呢?【参】孔子在政治上不得志,际遇也很坎坷,但对于好学、乐教一直很自信,也可以说对人的未来始终怀有信心,这是他生活动力的来源吧。所以他会说:5.28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会觉得:7.16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研究,练习。【例】传统评书演义中,常出现英雄相聚“讲文演武”的场景。(演:练。)

  • ):本义为迁移,移居,move,引申为改变,这里指转变思想,接受教化,convert。【参】6.12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燕居:在家闲居,这是相对于在朝堂之上说的。:通“晏”,安闲,安息。【例】苏辙《九日家酿未熟》:燕居渐忘我,杜门不乐?(杜:闭。)

  • 申申夭夭yāo),都是形容舒展和缓的样子。的甲骨文像闪电舒张,的甲骨文像人挥袖起舞。这种象形造字的美感,是字母化表音文字难以传达的。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参】《四书集注》:孔子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如或见之。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则无复是心,而亦无复是梦矣,故因此而自叹其衰之甚也。《吕氏春秋·不苟论·博志》:盖闻孔丘、墨翟,昼日讽诵习业,夜亲见文王、周公旦而问焉。用志如此其精也,何事而不达?何为而不成?故曰:精而熟之,鬼将告之——非鬼告之也,精而熟之也。(讽诵:朗读,背诵。)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指事业抱负,指价值准则,指心灵归属,指陶冶练达。

  • 六艺,包括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文学)、数(算术),原是西周贵族教育的科目,出自《周礼·地官司徒·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以六艺:……郑玄注:谏者,以礼义正之。随着春秋以来文化学术由官学下移至私学,就成为家教育科目。六艺属于实务型技能,孔子认为应该熟习但不可拘泥其中,所以用。现代“拜师学艺”之类的“艺”,就是技能、本领的统称。

    西汉尊儒以来,六艺又指儒家六经:《诗经》、《尚书》、《仪礼》(唐代以后《礼记》更受重视)、《乐经》(已佚失)、《周易》、《春秋》,相传均由孔子删定。它们既是儒家标准教材,又成为治国方略的依据。【参】《史记·滑稽列传》开篇,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 束脩xiū):十条干肉。:量词,十。《仪礼·聘礼》郑玄注:凡物十曰束

    古代常以米、肉等食物作为薪资或礼物,如 17.1归孔子豚。这里的束脩是充当学费,并不算丰厚。后来,束脩专指给教师或文人的酬金,也作束修、束金。【参】15.39 有教无类。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本义为郁结于心,憋闷难忍,这里指急于理解却想不通而有怒。

    :本义为开门,引申为开导,点拨,启发。

  • fěi):(心里是明白了,)语言上组织不顺、表达不好而有怨。

    :本义为把箭射出去,这里指引导说出来。

    启发式教育,营造愤悱气氛,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是孔子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参】9.11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 ):角,角落。:回,还,这里指回报,响应。成语“举一反三”指从一件事情推知相似或相关的其它许多事情,触类旁通。【参】2.9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

  • :再次,指继续传授新知识。【参】5.14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 有丧(sāng)者:有丧在身者,即最近有亲戚故去的人。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 :特指吊祭逝者时的哀痛之哭,内容承接上一章。【参】《礼记·曲礼上》: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礼记·檀弓上》:吊于人,是日不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 用之则行:(别人)用我,(我)就能做事(指施行其道)。

  • 行三军:统领军队。:做,从事,其用法比较灵活,和相似。【例】《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三军:大诸侯国拥有的军队的总称,也泛指军队。《周礼·地官司徒·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周礼·夏官司马·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东周时征伐渐起,“军”的实际编制不断扩大,如前259年秦赵长平之战后,惨胜的秦军分为三军,估计仍有几十万之众。

  • 暴虎冯(píng)河:空手与虎搏斗,徒步趟水(而不愿乘船)过河。出自《诗经·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原诗前面描述了周幽王政府的种种昏聩无能,这里是通过对比表明,国运衰危当权者却视而不见,有心者只得谨慎度日

    :徒手搏击。:徒步涉水。从来源上看,暴和冯都有欺凌、侵侮的意思。成语“暴虎冯河”形容人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这里的判断标准,并非客观上是否存在可行的途径,而是这样做是否符合道义,可以比较 4.3 的“能”。可求即当求。它的反面就像朱熹形容的,惟得之求,无复(《宋史·朱熹传》)。【参】4.5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苏轼《上梅直讲书》:人不可以富贵,亦不可以贫贱。(梅直讲:即梅尧臣,时任国子监直讲,辅助博士、助教讲授经学。)故作清高并不可取,正如《聊斋志异·黄英》所言: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

  • 执鞭之士:《周礼》中有两说,一是在市集门口握鞭巡视并维持秩序的“胥”(,见《地官司徒》),一是天子诸侯出行时以鞭击地使路人回避的“条狼氏”(见《秋官司寇》),都属于下等差役。皇侃《论语义疏》解释为驾车之士,就与 9.2 暗合。总之都是司职低微的小角色。【例】《史记·管晏列传》结尾,司马迁感慨: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忻:通“欣”。)《三国演义》:职守,人之大义也。凡人在难,犹或之;执鞭而弃其事,不祥莫大焉。

子之所慎:齐,战,疾。

  • zhāi):通“斋”,斋戒。古人在参加祭祀等庄重仪式之前,要先进行沐浴洁食、清心寡欲等准备,以示虔诚。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预料,料想,多与表示否定、疑问的字连用,如不图,何图,岂图。【例】《法书要录·右军书记》:庾新妇入门未几,岂图奄至此祸,情愿不遂。(奄(yǎn):突然。)

【参】《史记·孔子世家》载,鲁昭公流亡于齐,孔子也来到齐都临淄,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然后有 12.11 齐景公问政、18.3 不能用之事。

孔子闻《韶》处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韶院村。据民国9年《临淄县志》,清嘉庆年间,当地枣园村出土写有“孔子闻韶处”的古碑及石磬数枚,遂改名韶院村。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夫子不为也。”

  • wèi):动词,帮助,支持。【例】《老子》结尾: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 :表示应允、遵命的答应声,相当于好的,好吧,OK,fine。【例】《战国策·齐策四·齐人有冯谖(xuān)者》: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休矣:停止吧,算了吧,意指闭上嘴退下吧。)

  • :指因失望或失意而后悔、不满。

    【参】元末丞相脱脱主编的《宋史·文天祥传》后论曰:自古志士,欲大义于天下者,不以成败利钝动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人心之安尔。之衰,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来兵间,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无成,奉两孱王崎岖岭海,以图兴复,兵败身执。我世祖皇帝以天地有容之量,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观其从容伏质,死如归,是其所欲有甚于生者,可不谓之“仁”哉!

    (代德:取代前朝以治天下的盛德。德祐:南宋恭帝趙㬎(xiǎn)的年号,共2年(1275—1276),其降元时年仅5岁。孱(chán):怯弱。两孱王:指继宋恭帝而立的末代幼主益王赵昰(shì,1276—1278年在位,10岁病逝)、广王赵昺(1278—1279年在位,8岁投海殉国),由大臣保护退至福建、广东及海上,直到崖山海战覆没。我世祖皇帝:元世祖忽必烈,元朝的开国皇帝。质:通“锧”,腰斩之刑所用的砧板。伏质:受死。所欲有甚于生者:出自《孟子·告子上》。)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饭疏食:吃粗糙的饭。:粗,不精细,与 10.8 食不厌精的“精”相对。【例】成语“志大才疏”。

    如果认为特指谷类主食,那么疏食就是高纤维难消化的糙米饭、高粱饭等。【参】6.11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gōng):上臂,泛指胳膊。

  • 浮云随风飘荡,含有转瞬即逝、不可靠、不值得、不屑为等意味,可以自行体会。

    【参】孔子眼中的浮云,世人却趋之若鹜。如《史记·李斯列传》载,李斯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辞行时说: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情:本性。诟(gòu):耻。)经过二十余年苦心经营,终于辅佐秦始皇一统天下。位极人臣之际,他也曾喟然而叹: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税:通“脱”。税驾:(自比老马)解下车套,即休息,退休。)政治斗争多么残酷,他出于嫉妒害死了同学韩非,又因为恐惧害死了皇长子扶苏、大将蒙恬,结果自己也被近臣赵高陷以谋反之名,腰斩灭族。临死之前,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遂父子相哭。若:你。上蔡:李斯的故乡,战国时为楚国一县,在今河南省上蔡县。)在他贵显之时,老师荀子早已退而笑之曰:“夫不以其道进者,必不以其道亡。”(《荀子》刘向叙录。)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 加我数年:延长我几年寿命。孔子寿73岁,《史记·孔子世家》说他晚年读《易》,韦编绝。(编竹简的皮绳磨断了好几次,可见用功之勤。)《论语》只有 13.22 引用了《易经》。

    《四书集注》认为五十应作,这是孔子晚年之语,希望最后还有时间把《易经》学好。

  • 《易》:即《易经》,中国最古老的哲学经典,早先用于占卜,后来被儒家、道家共同信奉。《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载,《易》有3种:《连山》,创自伏羲,成书于夏朝;《归藏》(cáng),创于黄帝时代,用于商朝;《周易》,由周文王将伏羲八卦两两相重扩展为64卦。后世仅有《周易》较完整地流传下来,成为《易经》的代称。

    《周易》的内容深奥难解,历代研究者不计其数。它的名称就有很强的辩证性,郑玄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其主体是对64 的逐一解释。每卦含6 yáo),每爻或阴或阳,相当于一个二进制数。每卦相当于一个6位二进制数(如泰卦泰卦相当于000111),也等于上下两个八卦的连接,64卦喻示了万事万物的状态及变化。解释的部分包括:经文先概说本卦,再分述各爻;传是对经文的进一步阐释。64卦之后,还附有5篇总论性的传(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它们与分散在卦传中的彖(tuàn,分上下篇)、象(分上下篇)、文言合称十翼。《汉书·艺文志》称十翼为孔子所作,现代一般认为是出自战国秦汉多人之手。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 雅言:官话,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普通话,与方言、土话相对。当时各国以西周国都镐京一带的发音和用词为标准,孔子平时自然是说鲁国方言。:正统的,合乎标准规范的。文雅高尚是其后起义。【例】《尔雅》是中国最古老的词典,尔通,尔雅就是近于普通话。它分类解释了4300多个古代词语,相传是周公所著,现代一般认为成于战国末至西汉初。【参】清代刘台拱《论语骈枝》:》之有风、雅也亦然。王都之音最正,故以“雅”名。列国之音不尽正,故以“风”名。……正于王朝,达于诸侯之国,是为雅言。又可以比较 9.1 子罕言7.21 子不语

  • 执礼:主持典礼仪式。参见的解释。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决心努力。发愤为动宾结构:释放心结,是因为有所不能而由内心激发的高强度专注。含义接近的发奋、奋发为并列结构,奋的本义为鸟儿振翅从田间飞起,侧重于外在精神面貌的振作。【例】《后汉书·陈纪传》:及遭党锢,发愤著书数万言。《管子·五行》:天无疾风,草木发奋。《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董卓悖逆,为天下所仇,此忠臣义士奋发之时也。【参】7.16 。《四书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

  • 云尔:用于句末,使语气舒缓,相当于就是这样,如此而已,罢了。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孔子没有直接断言生而知之者存在与否,而只坦言自己并不是,知识修养都要靠积极勤奋的学习探求。他在 16.9 对“生而知之者”表示过赞赏,也许只是谨慎的虚设,可以和下一章连起来理解。但在 9.6 弟子眼中,他就是天纵之才。【参】5.28 7.28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It's not that I'm so smart, it's just that I stay with problems longer. 思考:“生而知之”和“早慧”有什么区别?哪种更罕见?

子不语:怪、力、乱、神。

  • :怪异,指反常、耸人听闻的事。

  • :暴力,指野蛮、好勇斗狠的事。

  • :叛乱,指不安分守己、兴风作浪的事。

  • :鬼神,指玄幻、虚无飘渺的事。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参】9.24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前542年子产不毁乡校,也有相近的议论。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 天生于予:类似于说天命在我,这是孔子自信不会身遭横祸。

  • 桓魋tuí):即当时宋国的司马(全国军事长官)向魋,他是宋桓公的后代,司马牛的二哥,极受宋景公(前516年—前469年在位)宠信。前492年,孔子经过宋国,曾批评桓魋奢侈无度。桓魋可能担心景公重用孔子使自己失宠,带兵去加害孔子,被孔子避开了。前481年,桓魋失宠后叛乱失败,先逃到卫国,又到齐国,被田恒任用为次卿。事见《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史记·孔子世家》、《左传·哀公十四年》。他还是成语“殃及池鱼”的主角,事见《吕氏春秋·孝行览·必己》。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 :隐瞒,藏着不说。这可能是有学生以为孔子在学问上有藏私,类似的想法陈亢也问过伯鱼 16.13

  • 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没有做了什么事而不让你们大家知道的。:指与共知,即明示。

隐而不言的质疑,可能与 5.13 不可得而闻有关。孔子用无行不与来回应,符合他身教重于言传的一贯主张。正如钱穆《论语新解》所说:本章孔子提醒学者勿尽在言语上求高远,当从行事上求真实。有真实,始有高远。而孔子之身与道合,行与学化。从教师教书育人的角度看,无行不与要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更难能可贵。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指礼乐教化的典籍。:指道德行为。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 善人:品性好、常行善的人。这是圣人君子之后再退一步说。

  • 有恒者:指思想坚定而不从俗作恶的人。:长久,持久不变。其甲骨文本字为亙(gèng),是用天地之间的月亮来代表永恒不变的真心,金文又加忄旁为恆。【例】《孟子·梁惠王上》: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为能。

  • wéi):装成,做出样子,act。“人为”即“伪”。【例】9.12 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19.25 子为恭也。《管子·枢言》:为善者,非善也。【参】“亡而为有”等的反面,可对比 8.5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 :满,充满。【例】《老子》第45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冲:空。)

  • :宽裕,奢侈。【例】《管子·重令》:国虽富,不侈泰,不纵欲。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 :本义为提网的总绳,这里指用大绳穿起网来拦河捕鱼。钓属消遣,纲则大小兼收,是灭绝式捕捞。【例】《宋史·朱熹传》引朱熹向宋孝宗上疏:四海,系斯民之休戚,斯民休戚,系守令之贤否。监司者守令之纲,朝廷者监司之也。(守令:郡守、县令等地方官的通称。监司:刺史、布政使等监察官的通称。)

  • ):用尾上带绳的箭射猎(鸟)。

  • 宿:指宿鸟,已经回巢的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 知(zhì)之次:差不多算是智了。:差一等,也有几乎可以相比、同列的意味。【例】北宋陶谷《清异录·药》:医之于人,功次天地。传统评书里常有“胜似下山猛虎,亚赛出海蛟龙”之类的说法,“亚赛”就和“次”相近。【参】2.1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 互乡难与言:互乡这个地方的人很难沟通交流,也就是不容易好好说话。互乡在哪里难以确考。

  • 童子:指孔子接见了互乡的一个孩子。

  • 其进:意思是,赞赏他追求进步。

  • 唯何甚?:有什么过分的呢?:无意义的句首助词,也写作惟、维。【例】11.26 唯求则非邦也与?《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 不保其往:意思是,不担保他以后将会怎样。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来,来到。而成语“仁至义尽”的至,是程度达到最高,极的意思。【参】6.17引文12.1 为仁由己。《四书集注》: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 陈司败:陈国的司败。周朝掌管刑狱、纠察的最高官职,在周王室和大多数诸侯国都称为司寇,而在南方的楚国、陈国称为司败。

    陈国,春秋时舜帝后代的封国,都城宛丘(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相传三皇旧都均在周口)。

  • 昭公和后面的,都是指鲁昭公。只从少年时代算起,昭公是孔子亲历的首位鲁君,孔子在陈时昭公已经去世,他的回答应是为尊者讳

    鲁昭公(约前560年—前510年,前542年—前517年在位),名裯(chóu),鲁国第24任国君,鲁襄公之子,鲁定公之兄。在他任内国政始终由三桓把持,加上四分公室僭用八佾等逆行,前517年(《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他终于下决心讨伐季氏(当时是季平子在位),反遭三桓联合一击而溃,流亡齐晋7年,复国无门,郁郁而终。

    【参】《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载,昭公去世后,晋大夫赵简子询问大夫史墨:“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也?”史墨答:“……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季友〕继而有大功于鲁,受费以为上卿。至于文子武子,世增其业,不废旧绩。鲁文公,而东门遂杀适立庶,鲁君于是乎失国,政在季氏,于此君也,四公矣。民不知君,何以得国?是以为君慎器与,不可以假人。”(贰:副,既有佐助又有备用之意。器:传国重器,即钟鼎玉器之类的国宝,比喻政权。假:借(给)。)36年后,齐国又有 14.21 陈成子弑简公

  • 揖巫马期而进之,曰的主语是陈司败。:走上前,与退相反,这里是使动用法,请巫马期走过来。

  • :动词,结党(营私),拉帮结派,这里指偏私,袒护。其本义为身上刺有同族标志的亲族,引申为因共同的利益诉求而结成的集团。【例】15.22 群而不党。成语“党同伐异”。【参】《国语·晋语五》载,赵宣子推荐韩献子为司马,在河曲之役中,赵宣子的属下驾车扰乱部队行列,被韩献子依律处死。宣子召而礼之曰:“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比也;举以其私,党也。夫军事无犯,犯而不隐,义也。吾言女于君,惧女不能也。举而不能,党孰大焉?事君而党,吾何以从政?吾故以是观女。女勉之!”(周:忠信。:指正当的亲近。)

  • 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通“娶”。鲁之君同为姬,鲁昭公夫人是吴宗室长女,本应按姓称为“吴姬”或“孟姬”。周制同姓不可通婚,昭公为了混淆视听,按排行含糊地称其为“孟”,好像是来自子姓的宋国,连“吴”都尽量隐去。前483年吴孟子去世,孔子也参加了吊唁,事见《左传·哀公十二年》。【例】《左传》开篇第一句话(隐公元年):惠公妃孟子,即隐公之父惠公的正妻,才是宋王室长女。【参】《礼记·坊记》: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别也。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以此坊民。《鲁春秋》犹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厚别:增强血缘差异。坊:通“防”,堤防,指规范人德行的礼。)《礼记·杂记下》:夫人之不命于天子,自鲁昭公始也。(命:帝王的诰令,指诸侯向周天子报告婚娶的情况后,天子为诸侯夫人赐封。)

【参】7.37 君子坦荡荡。7.24 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亦见 13.19 所引慎独精神。《圣经·旧约·箴言》9:8:Reprove not a scorner, lest he hate thee: rebuke a wise man, and he will love thee.不要责备亵慢人,恐怕他恨你。要责备智慧人,他必爱你。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 :指别人唱得好。

  • :重复。

  • ):以声相应,指跟着唱。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 莫吾:我大概和别人差不多。:表示推测的副词,或许,约莫。

  • 未之有得是孔子的自谦。对自己的小处肯定+大处否定,是古汉语常见的表达形式,自谦中兼有自我勉励期许。下一章第一句也是这样的结构,还有 12.13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也可以对比 6.12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的精神面貌。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表示转折的连词,不过,然而。【例】19.12 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

  • 云尔已矣:这样罢了,用于句末。

    孔子这样自谦,应该是他在世时就已被推重为人、者了,如 9.6 夫子圣者与?……固天纵之将圣14.28 夫子自道也

  • 不能学:即谦逊地说“不可及”。

【参】《韩诗外传》第7卷第23章:南假子过程本子,本子为之烹鲡鱼。南假子曰:“吾闻君子不食鲡鱼。”本子曰:“此乃君子不食也,我何与焉?”假子曰:“夫高比所以广德也,下比所以狭行也。比于善者,自进之阶;比于恶者,自退之原也。且《诗》不云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吾岂自比君子哉?志慕之而已矣。”(南假子、程本子:人名。过:访。鲡()鱼:黑鱼,凶猛贪食。)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 :向神灵祝告以祈求福寿,这里是子路为孔子祷告。

  • 有诸?:有这种事吗?潜台词是:这样行得通吗?子路救师心切,好像没听懂这个弦外之音。后来文言文常见的“有说乎”(有什么说法或根据吗),就问得很直白。【例】《战国策·齐策四·齐宣王见颜斶(chù)》:〔斶〕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

    “有诸”更多用于反义疑问句,先摆出某种说法或情况,接着问:有这回事吗?【例】13.15 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 lěi):通“讄”(lěi),为生者祈福的祷文。

  • 神祇):泛指神灵。分开来看,是天神,是地神(不应与混用)。【参】《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载有当时祭祀鬼神的范围:天神,包括昊天上帝、日月星辰风雨等;地祇,包括社稷五岳、山林川泽、四方百物等;人鬼,对于宗室来说就是先王。

  • 丘之祷久矣:这是孔子的委婉拒绝,也是自我感慨:思不离先王之德,行不离君子之道,可谓无时不祷。【参】13.3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 xùn):通“逊”,谦让,恭顺。【例】14.3 邦无道,危行言孙。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坦荡荡:心胸坦率宽广。:平直宽广。荡荡:空旷广大的样子。

  • :经常忧愁恐惧。【参】12.4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清代李颙(yóng)《四书反身录》:君子喻于义,故其心常荡荡;小人喻于利,故其心常戚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 :温和。:严肃,其本义为粗磨刀石,是“砺”的本字。

  • 同样是具有力量,“”的尊严使人敬仰信服,“猛”的凶恶使人畏惧远离。:本义为强壮凶暴的狗。【参】20.2 孔子有进一步的解释: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恭谨守礼。:安详不做作。

8. 泰伯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 泰伯王室先祖古公亶父(dǎn fǔ,后被尊为周太王)的长子。古公在岐山(今属陕西省宝鸡市)脚下建国,其南有周原,故取国名为周。古公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后称公季、王季)。季历生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姬昌出生时天降祥瑞,古公说兴周者当为姬昌,于是泰伯、仲雍认为应该让位于弟以传姬昌,于是托言采药,一同出走至荆蛮之地(当时未开化的江南地区,实址在今江苏省无锡市梅村),并纹身随俗,以示不可用。周武王灭商后,寻访他们的后代,发现已在当地自立为君了,就赐爵为吴伯。吴国都城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事见《史记·周本纪》、《史记·吴太伯世家》。

  • 三以天下让:指三次辞让当时周国(而非王朝意义的全天下)的继承权。三让,一说为:去国入蛮;父死不奔丧;断发纹身终生不返。

  • 无得而称焉:找不到合适的措辞来赞美他。无得:无从,没有办法,相当于现代口语“没得”(例如没得说,没得挑剔)。:颂扬,称道。

    泰伯之后三代始得天下,泰伯有让之实而无让之名,天下之民想颂扬也无迹可寻,所以称为至德。后来,功成不居、做好事不留名一直被视为美德,但若超过了对做好事本身的重视,就是本末倒置了。【参】孔子称道的另一处“至德”,是 8.20周文王的评价。明末朱用纯《治家格言》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圣经·新约·马太福音》6:1, 6:4:你们要小心,不可将善事行在人的面前,故意叫他们看见;若是这样,就不能得你们天父的赏赐了。……要叫你施舍的事行在暗中,你父在暗中察看,必在明处报答你。Take heed that ye do not your alms before men, to be seen of them: otherwise ye have no reward of your Father which is in heaven. ... That thine alms may be in secret: and thy Father which seeth in secret himself shall reward thee openly.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恭而无礼则劳:外表恭敬但心中没有礼,就会感到劳苦疲倦。

  • ):畏惧,胆怯。【例】成语“畏葸不前”。

  • :急切,激烈。【例】17.8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后汉书·杜根传》:根性方实,好绞直。

  • 笃()于亲:对亲戚诚恳宽厚。:诚恳厚道。

  • 故旧不遗:不忘记老朋友。

  • :薄,不厚道。【例】《后汉书·廉范传》: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通“励”。)【参】1958年“大跃进”的“向党交心”活动中,中山大学退休教授冼玉清有感于攻成风,在交代材料中写道:我认为风俗之良劣,在乎人心之厚薄。自检举风兴,人心之凉薄极矣。(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20年》第2章。)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 :较难确解。它的一种繁体写法是“啓”,故有认为是“”()之误,即仔细察看。可能曾子病得很凶,手脚上都出现了斑痕。另外,本句在《论衡·四讳》中引作“开予足,开予手”。《大戴礼记·曾子疾病》开头说,曾子发病时,两个儿子得一人按住头,一人抱着脚。这应是痉挛类症状,假如本章也如此,则可以理解为展平抽搐拳曲的手足,才好郑重有礼地跟弟子讲话。后一个解释与各家不同。

  • 战战兢兢(jīng),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这是《诗经·小雅·小旻》的结尾,紧接在“不敢暴虎”4句之后。

    战战:害怕发抖的样子。兢兢:专注谨慎的样子。:本义为二人并排竞赛吹奏。成语“战战兢兢”既可以形容害怕发抖,也可以形容小心谨慎。:在上面行走,本义为鞋。【例】成语“履险如”。

  • 而今而后:如今以后,今后。【例】《宋史·文天祥传》载,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被俘后宁死不降,妻子为他收葬,见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赞:明,总结性的话,常为四字一句。)

  • :指尽量免于疾病,不再让身体受到伤害。这也是对弟子的告诫。【参】《孝经·开宗明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显:使有荣。)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 孟敬子:名捷,谥号是敬,又称仲孙捷,孟武伯之子,孟孙氏第11代宗主。本章应是《论语》所记事迹中最晚的。

  • 动容貌:指态度诚恳谦和。

  • 远暴慢:指不容易被粗暴轻视地对待。:轻视,冷淡。

  • 颜色:表情,脸色。【例】成语“和颜悦色”。

  • 出辞气:指说话时措辞表达妥帖,声音语气得体。

  • 远鄙倍:指说话的内容不容易浅陋错乱。:通“背”,背弃,违背(常理),乖张。【例】《左传·昭公十二年》:从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邻者耻乎!

  • 笾(biān)豆之事:指祭祀、宴会方面的礼仪。

    :祭祀、设宴时盛放果品、干肉等的高脚圆盖竹编器皿。

    :祭祀、设宴时盛放食物的高脚盘形木制器皿。的本字为豊,在甲骨文、金文中的形象就是豆中盛满了祭品。

  • 有司:专门负责相关职能的下级官员,品级低于,具体职务要从上下文判断。后来又泛指有关负责人,而不区分位阶。:掌管,负责。【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吴子兵法·图国》:民安其田宅,亲其有司,则守已固矣。晚明冯时可《雨航杂录》:〔将军张元凯〕初为王百谷所拔,其后稍见重有司,即谗媢百谷,《谋野集》中所称“中山狼”是也。(王百谷:王穉(zhì)登,字百谷,晚明文人,《谋野集》是他的著作。媢(mào):嫉妒。)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古注多认为,本章是曾参对早逝的师兄颜回的追思。

  • 犯而不校jiào):受到冒犯也不计较。这里的是从校订、核对、比较的意义引申来的,即考量得失利害。

【参】《老子》第10章:明白四达,能无知乎?《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载,唐太宗问孔颖达本章之意,孔颖达解释又后补充说:非独匹夫如是,帝王亦然。帝王内蕴神明,外当玄默,故《》称:“以蒙养正,以明夷众。”若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人,饰非拒谏,则下情不通,取亡之道也。(玄默:沉静寡言。蒙、明夷是《周易》的两卦,所引句出自明夷卦王弼注。蒙:稚,意指少者应诚心循序求学。明:光明损敛,意指上位者不宜显明蔽众,而应无为而化。)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 托六尺之孤:托付未成年的遗孤。托孤特指君主临终前把(即将成为孤儿的)幼主托付出去。六尺是以身高来指代未成年人,按《论语注疏》引郑玄的解释,即15岁以下;七尺则为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的实际长度随着时代演变,总体上越往古代越短。秦汉的1尺约合23.1厘米,周朝1尺则为20.1厘米,六尺约合1.2米,相当于现代儿童7、8岁时的普通身高。另外还有“五尺童子”、“三尺童子”的说法,后者更偏重其幼弱无知。据《周礼·地官司徒·小司徒》郑玄注引《司马法》,六尺即为一

  • 寄百里之:古注多解释为寄托整个国家的政令,意指暂时代理国政。如果和前面的“托孤”连起来看,明显的例子是周公为成王摄政。也不妨分开理解,即寄托整个国家的命运。百里属于诸侯国的规模,这里未必是实指。

  • 大节:大事,特指关系到国家、民族安危存亡的大事,或关系到个人名誉节操的大事。:本义为竹节,引申为事项,准则,操守。【例】古书中常有国之大节、礼之大节、忠孝大节、大节无亏之类的说法。《后汉书·明帝纪》载,明帝登基后,封赏开国元勋邓禹、同母弟刘苍,诏书中赞扬他们可以受六尺之托,临大节而不,就是借用了本章。【参】《朱子语类》:须是才节兼全,方谓之君子。若无其才而徒有其节,虽死何益!……故伊川说:“君子者,才德出众之名。”孔子曰:“君子不器。”既曰君子,须是事事理会得方可。(伊川:程颐,北宋理学家,洛阳伊川人。)

  • :本义为强取,引申为迫使意志、信念等产生动摇或改变。【例】9.2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广大。:坚强果决。:责任,职责,其甲骨文字形为人负重物。

【参】《孟子·万章上》通过伊尹从隐居到出仕,从自立到立人的转变,提出以天下归仁为己任,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儒者:“与我处畎亩之中,由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畎(quǎn):田间的水沟。畎亩:指民间。被:覆盖,惠及。)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失其者,其器小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分别指人发展过程中的启迪、自立、完善。

【参】孔子在 17.9 16.13 讲述了《诗经》的效用。16.13 20.3 都强调不学(知)礼,无以立。礼乐的意义,还可参考 3.3 及其引文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本章的解释分歧较多,关键在于如何断句,以及对可使、由、之、知的理解。这里通过与其它章的比较,较保守地推知含义。没有争议的是,孔子是从君子的角度来说这句话的。

传统断句如正文。笼统地看,前后半句都是连续3个动词构成谓语:“可使由”、“可使知”。【例】《孟子·尽心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据考成书时间不晚于前300年,其中的儒家文献《尊德义》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而”的使用明确了断句,含义也与本章接近。

  • 可使:易于让(他们)。:助动词,可以,这里表示相对的容易困难、适宜与否、程度高低,而不是绝对的允许禁止、能或不能。这个解释较积极,略与各家不同。【例】9.30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汉乐府歌辞:江南可采莲。类似地,英语单词后缀 -able/-ible 也有相对、绝对这两种含义。【例】gullible(容易欺骗的,轻信的),rechargeable(可重复充电的)。

    使:使动词,让。【例】6.8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

  • :遵循,根据它做事。【例】1.12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 :指孔子推崇信奉的治国正道,即先王之道

  • :理解,懂得。这里的着眼点是“君子”文化修养较高,“小民”文化水平较低。现代政治难以普遍采用全民公决,文化程度也是重要原因。【参】6.21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17.4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孟子·尽心上》: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史记·滑稽列传》载,西门豹发动民众修渠灌田,民治渠少烦苦,不欲也,他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今父老子弟虽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较偏激的解释,比之于《老子》第65章的愚民思想: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孙子兵法·九地》也说: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明代刘寅注:使之无所知识,惟从吾所麾所指,即所谓“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也。但它属于战争时期的特殊情况。(携手:形容心齐。)孔子笃信教化,有教无类,既承认差别,又力行育人,是积极进取的实干家。还可参考蒋梦麟《西潮》中的反讽:但还是让中国人永远无知无识罢——这样,控制和剥削都比较方便。

另一种大致讲得通的断句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可使:可以役使,即已教化好,可用。使:役使。这种断句的优势是,“使民”的搭配在《论语》中很常见。【例】1.5 使民以时。5.16 其使民也义。14.41 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参】13.9 又何加焉?……教之。13.29 善人教民七年。

  • :听凭,任由。但这个意义在《论语》中是孤例。

  • :指民。

  • zhì):通“智”,使动用法,使开化,启蒙,教化。可能受《尊德义》引文后一句“可道”(能够引导)的启发,也有解释为管束,如“知县”。但《论语》包含大量的“知”,这两个意义都是孤例。

还有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指已教化好,指道。但类似结构的条件判断句,“使”之前还应该有则、必之类的连词,以免前后相混,本句就是与“助动词+主要动词”的结构相混。【例】《左传·成公二年》:不可,则听客之所为。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四书五经中,未发现结构相同也这样断句的例子,而“(不)可使+动词”连用的约有30处。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 :痛恨,厌恶。从本义来看,疾是轻病,是重病,疾加也(《说文解字》),二者都从名词疾病引申为动词担心;而是从动词担心引申至名词疾病。【例】16.1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成语“深恶痛疾”。

  • 乱也:指这是乱的苗头,要出乱子了。【参】8.2 勇而无礼则乱。《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小雅》怨诽而不乱。(不乱:指用意是好的。)

  • 已甚:太过分。【例】成语“不为已甚”指做事不应太过分,要适可而止。【参】11.16 过犹不及。《四书集注》:二者之心善恶虽殊,然其生乱则一也。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引文出自《尚书·虞夏书·大禹谟》(伪),是皋陶回答舜帝的话,其中还有:临下以简御众以宽。……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不经:不合常法。流:变。)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 :佳,指的是周公才能的出类拔萃。如果把“之才之美”理解成并列结构:的才能与美德,后面的“使骄且吝”就说不通了;如果理解成美貌,如 6.16 宋朝之美,则又缺乏史实依据。【参】《史记·鲁周公世家》载,武王患病时,周公祭告先祖,情愿以身相代,理由就包括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还说如果不答应,就要把献祭的撤走了。原典见《尚书·周书·金縢(téng)》。

    这是《论语》中第一次提到“才”,后来与才常常并举,则相对笼统。【参】《朱子语类》:德者,得之于己;才者,能有所为。

  • 使:连词,假如,假使。【例】《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使死者有知,吾羞前君地下,不忍睹忠臣伍子胥及公孙圣;使其无知,吾负于生。【参】18.10 所引《史记》,是周公捉发吐哺谦恭下士的例子。《韩诗外传》第2卷第17章:君子有善之心,而无胜人之色;德足以君天下,而无骄肆之容;行足以及后世,而不以一言非人之不善。《北史·贾思伯传》载,贾思伯官至都官尚书(相当于后来的刑部尚书),又是北魏孝明帝的《春秋》师傅,可他性谦和,倾身礼士,虽在街途,停车下马,接恂恂无倦色。客有谓曰:“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世以为雅言。(宁(nìng):何,怎。雅言:正理,确论。)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 不至于谷:指不把主意打到当官发财上去。代指官俸

    思考:对你来说,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努力读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吗?为什么会有“终身学习”的说法?【参】6.13 14.24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坚定,专一。【例】《史记·周本纪》:公季修古公遗道,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 守死善道:至死遵循正道。:遵照,保持。后来引申为名词,节操。:动词,坚持至死,为之而死,这里与“守”是并列结构。【例】诸葛亮《前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 xiàn):通“现”,显现,指出来从政做事。【参】4.5 对富与贵、贫与贱的议论。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4.26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 师挚:鲁国的乐师,名挚。

  • :乐曲的尾声部分,与“始”相对。后又指辞赋结尾收束总括全篇的话。【例】屈原《离骚》结尾的起始句: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关雎》之乱是说以《关雎》作为奏乐的收尾,而不是《关雎》本身的结尾。

  • 洋洋:盛大无边的样子,本义是形容水势浩荡。【例】《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活活:形容水流跃动有声。)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表示转折,却,即前后表现与常情相反。所以结尾会说吾不知之矣,有厌弃的意味。可比较 3.26 吾何以观之哉?

  • tóng):通“僮”,儿童,引申为幼稚无知。多用于人名。

    :质朴恭谨,这是其本义。【例】《后汉书·刘宠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

  • 悾悾kōng):诚恳的样子,这里是指表面现象。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参】12.12 19.5

子曰:“巍巍乎,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 巍巍wēi):(山)高大的样子。

  • ):参与,这里指与其私,掺杂个人因素,以权谋私。这个干涉、牵连的意思,后来专写为“预”。可与作比较。【例】贺裳《皱水轩词筌》:南唐主语冯延巳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何与卿事?”《汉纪·成帝纪一》:后宫亲属勿预政事。【参】《韩诗外传》第10卷第4章,记述了天子登基典礼上勉励其大公无私的训辞:天子南面受于帝位,以治为忧,未以位为乐也。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1901):有民而后有君,天为民而立君,非为君而生民;有国家而后有朝廷,国家能变置朝廷,朝廷不能吐纳国家。……数千年民贼既以国家为彼一姓之私产,于是凡百经营,凡百措置,皆为保护己之私产而设,此实中国数千年来政术之总根源也。……原主人者谁?即国民是也。

子曰:“大哉,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 :模范,标准,用作动词,效法,仿效。【例】《诗经·大雅·抑》:敬慎威仪,为民之则。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曌(zhào,为其自取名,本名不详),退位后的尊号是“则天大圣皇帝”,身后定谥“则天顺圣皇后”,不难想见女中英主的气概。

  • 成功:成就功业。:字形是出力工作,引申为取得的成效,特指以劳定国(《说文解字》),也就是开疆辟土、富国利民之类的实业。它和文化制度领域的文章,是考量政治成就的两大指标,又称文治武功

  • :本义为火光,引申为光辉鲜明。【例】成语“焕然一新”。

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 臣五人:指后稷皋陶伯益

  • 乱臣:善于治国理政的大臣。这和“乱臣贼子”里指为非作乱的臣子刚好相反。:本义为理顺纷杂缠结的丝线,引申为治理,这是很古的字义。【例】《尚书·周书·顾命》:再拜,兴,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眇(miǎo):微小。)《尚书·虞夏书·皋陶谟》中,皋陶说行有九德:宽而栗,柔而立,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而塞,强而义。(栗:坚定。扰:柔顺。塞:充实。)无独有偶,英语的及物动词ravel既可指弄乱,也可指理顺,还都很常用,而unravel和动词短语ravel out含义就很明确。这种语言现象剪不断、理还乱,也许等到时间机器出现才会弄明白。

    乱臣十人:古注说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尚、毕公高(文王第十五子)、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以及其中唯一的女性,周武王的王后、太公尚之女邑姜。武王这句话见于《尚书·周书·泰誓中》(伪)。

  • 唐虞:指尧帝舜帝统治天下的时期。古代常以建国之地的名称作为国号及氏。尧被封于陶,后迁至(今山西省临汾市一带),其国号及氏均为陶唐。舜建都于(在今山西省永济市),其国号及氏均为有虞。

    是姓的分支。家族有,母系社会的家族成员随母姓,到了父系社会则随父姓。上古8大姓:姜、姬、姚、嬴、姒、妘(yún)、妫(guī)、妊(rèn),均从女字旁。随着家族的分化迁移,每个支系除了保留原姓以外,会取一个氏作为自己一支的标志,比如以封国、居住地、官名、祖先的字或谥号、独特的技能等等。姓代表血缘,区别婚姻,氏则代表身份贵贱,平民有名而无氏。随着东周宗法制度的瓦解,姓和氏逐渐混同,合称“姓氏”或者简称“姓”,平民也有百姓了。

  • 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书·虞夏书·禹贡》载,大禹治理洪水时,划定天下为九州: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至殷纣王时,周文王姬昌修德行善,六州已听命于周,且与殷商有杀父之仇,但仍不叛纣。孔子这里推崇的,实际上是他君君臣臣的政治理想。

    【参】史料上关于文王事殷的前后因由:

    1. 《古本竹书纪年·殷纪·太丁》:文丁杀季历(文丁又作太丁,是纣的祖父。)《逸周书·程典解》:维三月既生魄,文王合六州之侯,奉勤于商。商王用宗谗,震怒无疆。诸侯不娱,逆诸文王。文王弗忍,乃作《程典》,以命三忠。(生魄:新月显现,这是以月相纪日,约为农历初三至十三。奉勤:献贡。宗:指崇国国君崇侯虎。谗:指崇侯虎说文王有谋反之意。逆:叛。)

    2. 纣王震怒后,拘禁文王8年之久。文王被释回国后加紧储备力量,5年之间,相继讨伐了犬戎、密须等敌对势力,灭崇侯虎,并在崇国就地建都丰邑(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紧邻后来的西都镐京)。

    3. 《史记·殷本纪》说:西伯归,乃阴修德行善,诸侯多叛纣而往归西伯。西伯滋大,纣由是稍失权重。(西伯:即周文王。滋:更加。权重:大权。)《左传·襄公四年》(前569年),晋国正卿韩献子言于朝曰:文王帅殷之叛国以事纣,唯知时也。(知时:指明白时机尚未成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明言: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太公:即太公吕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周文王、武王之师,伐的军事总指挥,周朝建立后受封于齐,为齐开国之祖。)

子曰:“,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 无间jiàn):无可非议。:本义为空隙,用作动词,挑毛病,指摘,批评。【例】11.5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 fěi):微薄。【例】成语“妄自菲薄”。菲饮食而孝乎鬼神:指禹放低自己的饮食标准,而尽心尽力献祭于鬼神(为民祈福)。

  • 衣服:指日常穿着。黻(:大夫及以上祭祀时所穿的礼服。:大夫及以上所戴的礼帽。致美乎黻冕也是为了祭祀时取悦鬼神,而非满足私欲。

  • :低矮,低下,用作动词,建造得矮。【例】成语“不卑不亢”。

  • :房屋的通称,又专指帝王的宫殿。【例】《史记·项羽本纪》: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 沟洫):田间水道。尽力乎沟洫指大禹治水为民造福。相传尧帝时洪水滔天,人民不胜其苦。先用鲧(gǔn)治水不成,又举荐鲧之子禹。禹劳身焦思,在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开山导水,分州筑湖,推广水稻,终成大功。事见《史记·夏本纪》。

9. 子罕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动词,赞许,认可。淡泊利,注重修养,是孔子的一贯主张。【参】7.16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6.8 君子……畏天命,……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开篇: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货殖列传》则承认逐利乃世间常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熙熙、壤壤:都是纷杂众多的样子,壤壤通“攘攘”。)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 达巷:地名,和 7.29互乡一样无法确考。又有因为《礼记·曾子问》载,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认为“巷党”属于一个词,指乡里,“达”是其地名。而高亨《老子注译》卷首“关于老子的几个问题”,受康有为《论语注》启发,认为“达”应归于上一章,即:“子罕言利,与命与仁,达。”颇有创见。

  • :拿,持,引申为操持,从事。现代汉语有执教、执勤、执政等词。

御、射同属六艺,孔子的话既是谦虚也有自嘲,他追求的并非成名,更不能容忍不义之名。【参】《后汉书·郑玄传》载,郑玄诫子书中说:显誉成于僚友,德行立于己志。……自乐以论赞之功,不遗后人之羞。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 麻冕:用麻制成的礼帽。:蚕丝,这里指染黑的丝绸。《尚书·周书·顾命》载,祭丧时遵礼应戴麻冕。麻虽不贵但绩制费工,所以不如直接用纯节俭易行。

  • 拜下:臣见君行拜礼,按规定要在堂下拜了之后,到堂上又拜,见《仪礼·觐礼》等篇。拜上是图省事只在堂上拜。:这里指再拜稽首

    《周礼·春官宗伯·大祝》规定了9种拜礼,都要先跪坐,较常见的有:

    • 稽()首:跪坐后双手交叠伏地,缓缓叩头,至手前稍停。这是最重的拜礼,用于下对上的礼敬,如祭拜神灵祖先、臣拜君、子拜父、徒拜师,以及新婚夫妻拜天地。后来道士单手立掌躬身行礼也称为稽首,但不是一回事。【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前637年),公子重耳流离至卫国乡间,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土〕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这是向天稽首,感谢赐予国土的好兆头。【参】《白虎通·姓名》:人所以相拜者何?所以表情见意,屈节卑体,尊事人者也。拜之言服也。……必稽首何?敬之至也,头至地。

    • 顿首:姿势同稽首,头较快触地即起,有点像现代的磕头。这是次重的拜礼,用于同级平辈间,庄重但不卑下。动作较急促,所以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如恳请、感激、哀痛、惶恐、谢罪等。后来泛用于表奏信函首尾,表示郑重致敬。【例】《左传·定公四年》(前506年),楚国大夫申包胥不饮不食7日哭于秦廷,求兵救楚:秦哀公为之赋《无衣》,〔申包胥〕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为国出使,故不稽首。《无衣》见于《诗经·秦风》。)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末,学者胡安国写成《春秋传》,进表开头一段和结尾都说:臣安国诚皇诚恐,顿首顿首。东晋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丧乱帖》,首末都是羲之顿首。

    • 空首:跪坐后拱手于胸,俯头至手作揖,又称“拜手”,也就是没有上下文的普通的。它是上对下稽首的答礼,又作为常礼使用,程度上近似于现代的鞠躬。重复性的再拜等,敬意加深,但最多四拜。“百拜”是后起的客套话。【例】10.15 10.16 10.23 。《左传·哀公十七年》(前478年),鲁哀公与齐平公会盟,孟武伯。齐侯稽首,公拜。齐人怒。武伯曰:“非天子,寡君无所稽首。”武伯之父孟懿子曾向孔子学礼,这次就有了实效,占了强邻的上风,让齐人耿耿于怀。

      再拜稽首是两次空首再加稽首,比稽首更隆重。

    17.1 时其亡也而往拜之,不是拜礼,而是表示答谢的拜访,回拜。

  • :骄纵,傲慢。【例】《老子》第29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绝四:杜绝四种毛病。

  • :通“亿”,主观臆测。【参】2.17

  • :非黑即白,绝对主义,又可理解为死钻牛角尖,非怎样不可。其本义为分界用的木橛。

  • :顽固不化,拒绝变通。【参】4.10

  • :自私自我。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犯法入狱而死,这里指受困无法离开。亦见于 11.23:卫国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与蒲邑相邻。

  • :指传承的礼乐教化、典章制度,相当于文化的精神文明部分,是孔子特别看重的。后面的斯文也是这个意思,与 6.17斯道相呼应。现代汉语的“斯文”转为指文人,文学,文雅。

  • ):代词,这,此,指孔子自己。这是一个反问句:难道……吗?

  • 后死者:这是相对于文王说的。与后一句连起来,可见孔子之志。【参】3.5所引《谷梁传》范宁序。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 太宰:周王室内廷官员之首,位居三公之下。太宰直接听命于天子,后逐渐总领内外百官,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宰相。春秋时鲁、齐、宋等国也设太宰,这里应为吴王夫差的太宰伯嚭(),《左传》哀公七年(前488年)、十二年(前483年)记有他与子贡的会谈。伯嚭在吴越争霸(约前510年—前473年)中扮演了受贿卖国、谗害忠良的不光彩角色,今天江浙一带还用“伯嚭”来代表心黑嘴滑的坏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子贡认为: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属于残国之治

  • 固天纵之将(jiāng:副词,表示情况的真实性,本来,确实。【例】《战国策·齐策二·昭阳为楚伐魏》: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放开,放松,引申为任由,不加限制。【例】成语“稍纵即逝”。:壮,大。【例】《诗经·小雅·北山》: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鲜:称美。旅:通“膂”,脊梁骨,泛指力量。)

  • 鄙事:身份低下的事,即偏重事务性、繁琐而不高雅的工作。《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贫且贱,年轻时当过季氏的仓库管理员,还养过牲口。

  • 多乎哉?:技能多吗?可以指具备,也可以指需要。如果把君子理解为天生富且贵的大人,可能更接近孔子的心情。

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 :任用,指任职为官。这里的意思承接前一章。

《论语》很少在叙述中直呼弟子之,本章也许是牢本人编录的,为自称。另一个例子是 14.1 宪问耻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 鄙夫:乡下人。按周制,王城郊外 500家为

  • 空空如也:指这个乡下人什么都不懂。也有认为空空悾悾,即(这个乡下人求教时)诚恳的样子,亦通。还有根据开头的话,认为“空空如也”也是孔子的自谦之词,但后面再加“我”就有些别扭了。

  • 叩其两端而竭焉:问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就全明白了。:敲击,引申为探询,询问。两端:指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始末缘由。:穷尽,指探究到底,弄得水落石出。这是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特色。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凤鸟:即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它的出现象征着贤君当政,国泰民安。【参】《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帝在位时,凤凰来翔;《国语·周语上》载,周朝将兴时,凤鸣岐山

  • 河图:传说伏羲时代从黄河中浮现的神秘图文,伏羲据此创制了最初的八卦,又称单卦、经卦、先天八卦,后来扩展为64卦。河出图象征着在位者为天命所归,天下太平。

  • 已矣:完了,相当于说没指望了。孔子也有说丧气话的时候。【参】傅雷译《约翰·克利斯朵夫》1937年译者献辞: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 齐衰(zī cuī)者:服丧的人。齐衰:古代五种丧服之一,用熟麻布制成,下摆横缝整齐。:丧服的下摆,后来专写作“缞”(cuī)。五服从重到轻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礼越重,丧服就越粗糙,丧期相应也较长,斩衰是三年之丧,齐衰从三年、一年到三个月不等。详见《仪礼·丧服》、《礼记·丧服小记》。

  • 衣裳(cháng)者:衣帽端整的(官)人。古代称上衣为,下衣为

  • )者:泛指盲人。

  • 虽少必作:即使(他们)年纪轻,(孔子)也一定站起身来。

  • 过之必趋:经过他们面前时,也一定紧走几步。:本义为快走,奔跑,这里指低头弯腰、小步快走的礼节,以示尊重。【例】16.13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从西汉开国丞相萧何起,王公重臣有时会被赐予“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之权(上朝时不用快步走,登殿时不必摘佩剑脱鞋子,拜君时朝仪官尊称其官职而不直呼姓名)。这种殊礼表示无比的信任倚重,经常也说明他已经权倾朝野了。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 kuì):叹气,叹息。“喟然长叹”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参】《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附录《古代汉语语法简介》说,有的形容词加“然”(或“如”、“若”等),表示的就是后面那个动作的状态,举的两个例子就是“喟然长叹”和 17.4 莞尔而笑

  • :越,更。【例】宋玉《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弥寡。【参】9.19 进,吾往也。

  • :向上或向前看。【例】成语“瞻前顾后”。

  • 循循:有顺序有条理的样子。:沿着,顺着。【例】成语“循序渐进”。

    :诱导,以巧妙有吸引力的方式引导。成语“循循善诱”指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有效学习。

  • 所立卓(zhuó)尔:矗立在前方很高大的形象。这是指孔子学识博大,人格宏伟,虽已尽心竭力去学,仍会感到高不可攀,遥不可及。:高而直立。

  • :通“莫”,代词,无所,没有什么。【例】15.16 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思考:同样是仰慕孔子之道并自叹力不从心,颜回的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和 6.12 冉求的力不足也,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差别?实际行动方面呢?

【参】《庄子·田子方》也有一段生动的描写: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夫子步亦步:夫子步,回亦步。瞠(chēng):睁大眼直看。若:然。)然后借孔子之口,给出了道家式的超脱回答:万物不断生灭变化,我也如此啊,追逐我的陈迹以求道,不是很可悲吗?虽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 :指充作孔子的家臣。按礼至少要大夫才能拥有家臣,大夫的丧事由家臣操办(可见孔子这时病得很重)。孔子已告老退职,丧事只能由临时委派的有司负责,子路却想让老师有个风光大葬。中国传统习俗很讲究葬礼的排场,称为哀荣(出自 19.25 ),类似的情况亦见 11.8 11.11

  • 病间jiàn):病情好转。【例】《明史·列女三·王贞女传》:姑既进药则睡,觉而病立间。(姑:婆婆。)

  • 无宁nìng):宁可,不如。现代汉语中写为勿宁、毋宁。

  • 死于道路:字面义是(凄凉地)死在路边,实指无法回乡归葬。这反映了传统的叶落归根的观念。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 韫椟yùn dú):收藏在盒子里。:藏,包藏。:木匣,木柜。

  • ):开店做买卖的商人,泛指商人。【参】《周礼·地官司徒·大宰》郑玄注:行曰商,处曰贾。行商也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商旅”。

  • ):买或卖,这里是卖。【例】成语“沽名钓誉”(买)。“沽酒”可以是买酒或者卖酒。后来有成语“待贾而沽”。

子贡是卫人,可能是孔子适卫后新收的学生。孔子正期用于卫灵公,子贡就来询问他关于入仕的态度。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 :东方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对应于现代山东、江苏的沿海一带,可参考《三国志·魏书·东夷传》、《后汉书·东夷列传》。孔子打算移居的原因,也许和 5.7 相同。

  • :指偏远闭塞未开化,近似于穷乡僻壤刁民的意味。孔子说何陋之有,《论语注疏》认为是能移风易俗:君子所居则,使有礼义。也可以理解为修养达到了无适无莫无可无不可的境界,能够安之若素。【参】《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人。故君子居易以命,小人行险以徼幸。(素:本,据。陵:欺侮,侵犯。援:攀附。居易:守常。徼(jiǎo)幸:同“侥幸”。)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也以“何陋之有”作结,是用前一句的“君子居之”自勉。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 乐正:指孔子对《诗经》的《雅》、《颂》部分进行了编辑修订,使音律中正,诗、乐相合。此外,孔子可能还对《诗经》的文字进行过润色,详情已难确考。

  • 各得其所:各自得到其应有的位置(妥当的安排)。除了这个意思,成语“各得其所”也可以指各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例】《周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 丧事不敢不勉丧事:指主持丧礼之职。当时的丧礼复杂讲究,下葬前就有50多道程序,需要专门的助丧相礼者引导,孔子就曾从事此业。【参】《礼记·曾子问》: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孔子在卫,司徒敬子卒,夫子吊焉。主人不哀,夫子哭不尽声而退。蘧伯玉请曰:“卫鄙俗,不习丧礼,烦吾子辱相焉。”孔子许之。(亦见《礼记·檀弓下》。司徒敬子:卫国大夫。:对对方亲切的敬称。)

    :努力,尽力。【例】《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 不为酒困【参】周公对饮酒误事极为反感,这也许影响了后来鲁国的风气。《史记·卫康叔世家》载,他在康叔就封之前特意告以所以亡者,以淫于酒——酒之失,妇人是用——故纣之乱自此始,并要求康叔在卫国宣布严峻的禁酒令,见《尚书·周书·酒诰》。后来《庄子·胠箧》就有鲁酒薄的说法。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川上:河流上游。

  • 逝者如斯:逝去的(时间)就像这(滚滚流水)一样。

  • :停止,放弃。不舍昼夜:日日夜夜永不停息。不舍是名词作状语后置,day and night。【例】成语“不爽毫厘”、“未达一间”。

“流年似水”已成为汉语惯用语。光阴易逝如川流不息的意象,在其它语言中也有体现。如古波斯诗集《鲁拜集》(The Rubáiyát of Omar Khayyám,1100年前后)第29首,Edward Fitzgerald英译:

Into this Universe, and Why not knowing

Nor Whence, like Water willy-nilly flowing;

And out of it, as Wind along the Waste,

I know not Whither, willy-nilly blowing.

黄杲炘(gǎo xīn)中译:

不知什么是根由、哪里是源头

就像是流水,无奈地流进宇宙;

不知哪里是尽头、也不再勾留,

我像是风儿,无奈地吹过沙丘。

金庸中译(《倚天屠龙记》第30回):

来如流水兮逝如风,

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

英语习语water under the bridge(桥下之水)指已往之事不受控制也无法追回,只好接受、原谅或遗忘。如二战电影《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中,女主角Ilsa曾与男主角Rick在巴黎相恋却又不辞而别,一年后偶入Rick的酒店,见到了熟识的男仆Sam:

Ilsa: It's been a long time, Sam. A lot of the Seine has flowed under the Ponte-Neuf since then.

Sam: Yes, Mam. A lot of water under the bridge.

Ilsa:好久不见,Sam。想来新桥底下的赛纳河水也不知流过去多少了。

Sam:没错,小姐。真是逝水难寻哪。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有名言:你无法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

感叹时机稍纵即逝的也有很多,如《汉书·蒯通传》: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值而易失。时乎时,不再来!(值:遇。)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史记·孔子世家》认为这是批评卫灵公的话,见 6.28 所引《史记》。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 为山:起造山丘。平地:填平凹地。是动词,可以从结构相同的前一句的“为”看出来,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很常见。

  • kuì):装土的竹筐。未成一篑指只差一筐土就成功了。【参】《尚书·周书·旅獒》(伪):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功亏一篑。累(lěi):损害,连累。)成语“功亏一篑”指做事只差最后一点努力或进展就成功了,含有惋惜的意味。《荀子·修身》:道虽,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朱熹《近思录·为学大要·五十三》:今之为学者,如登山麓,方其迤逦,莫不阔步,及到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麓():山脚。迤逦(yǐ lǐ):斜曲缓行。)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也与!”

  • 不惰:指颜回听讲受教从不懈怠。【参】2.9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参】《孔子家语·致思》:孔子谓伯鱼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唯学乎?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留声后裔者,岂非学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饬。……夫远而有光者,饬也;近而愈明者,学也。”(饬(chì):修饰。)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参】6.3 6.11 9.11 9.19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 :(禾类)开花抽穗,这是其本义。:结果实。因为前面两章都是说颜回,古注有认为这也是痛惜他早夭的话。也有认为前一句伤悼颜回,后一句和下一章连起来,是诫勉后生。

    成语“苗而不秀”比喻人有好的天分却没有取得相应的成就,也可以指虚有其表。【例】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埋怨张生窝囊:你原来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镴():锡铅合金,即焊锡。银样镴枪头:形容中看不中用。)

    类似地,成语“秀而不实”也兼有这两种意思。【例】唐代欧阳炯《花间集·序》:自南朝之宫体,扇北里之倡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参】现代常用的成语“华而不实”只有后一种意思,出自《左传·文公五年》: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 郑玄注:者,言其才美服人也。……是时颜渊死矣,故发言;何知来世将无此人!

  •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没有名声,不为人知。颜回去世时年仅41岁。【例】成语“默默无闻”。【参】《礼记·王制》:五十始衰。……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学:亲自来学,需执弟子礼。其结构与含义都近似于“就读”。政:交还政权,即辞官退休。)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之言:义正辞严的劝告教导。:符合礼法正道,这里修饰动词,形容说话的严肃正派。

  • 巽(xùn)与之言:恭敬客气的赞美推崇。:通“逊”。:动词,称赞。

  • :指理清头绪,分辨是非。【参】关于“从而不改”,可比较《圣经·新约·雅各书》1:22—24:只是你们要行道,不要单单听道,自己欺哄自己。因为听道而不行道的,就像人对着镜子看自己本来的面目,看见,走后,随即忘了他的相貌如何。But be ye doers of the word, and not hearers only, deceiving your own selves. For if any be a hearer of the word, and not a doer, he is like unto a man beholding his natural face in a glass: for he beholdeth himself, and goeth his way, and straightway forgetteth what manner of man he was.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8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第一个指强取(其性命),第二个指迫使改变,动摇。【例】古代官员任内如果父母去世,应当辞职回家服丧,称为丁忧或丁艰(丁:遭逢);期间如有战争、灾难等重大变故,朝廷需要将其立即起用,就称为夺情。【参】程颐语录:信有二般:有信人者,有自信者。……学者须要自信,既自信,怎生夺亦不得。南宋郑汝谐《论语意原》:可夺者所主在人,不可夺者所主在我。宋代胡寅《读史管见》:莫强于人心,而可以仁结,可以诚感,可以德化,可以义动也。莫柔于人心,而不可以威劫,不可以术诈,不可以法持,不可以力夺也。

  • 匹夫:庶民,平民百姓,引申为普通一人,平常人。【例】《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韩文公:韩愈,谥号是文。)

【参】本章肯定了独立人格的尊严,志向决心的可贵。即使是小人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积久地)侵蚀,相当于 12.6浸润。)

据汪东林《1949年后的梁漱溟》记载,1974年初兴起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哲学家梁漱溟(1893—1988)拒绝随大流,反对全盘否定孔子,反对把学术研究和政治问题搅在一起。他在学习会上发表长篇讲话,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古人,引起轩然大波,遭到半年多的集中批判。被追问挨批感想时,他始而不答,最后却脱口而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要求他解释,回答是:我认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我只是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轻易去相信别的什么。别的人可能对我有启发,但也还只是启发我的理性。归根结底,我还是按我的理性而言而动。因为一定要我说话,再三问我,我才说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老话。吐露出来,是受压力的人说的话,不是在得势的人说的话。“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着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但就是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 yùn):新旧混杂的棉絮。

  • 狐貉):指贵重的皮袍。:像狐狸而较粗短的野兽,其毛深浓温滑,可为裘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 不忮(zhì)不求,何用不臧(zāng)?:因妒忌而生害人之心。:善,好。这是《诗经·邶(bèi)风·雄雉》的结尾句,意思是:不忌害别人又没有非分的贪求,(这样的人)做什么事会不是善事呢?也可理解为,做什么事不会顺顺当当呢?原诗是写一位妇女思念远行未归的丈夫。【参】《诗集传》:忧其远行之犯患,冀其善处而得全也。

  • :抑扬顿挫地高声背出,后来也泛指朗读。【参】《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郑玄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通“背”。)《汉书·艺文志》:》曰:“诗言志,歌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所引出自《尚书·虞夏书·舜典》。)

  • 是道也,何足以臧?:这么做(相当于 in this way),怎么够得上好呢?就是说不作恶并不等于善,包含着对子路更进一步的期望。【参】5.7 。还可以比较德治注重的修己立人,与法家强调的守法不触碰底线的差别。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diāo):(花草树木)枯萎败落。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4.28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 未可与适道:不一定能和他共同追求

  • :指守道不移。

  • :本义为秤砣,称重时将它在秤杆上左右移动取得平衡,引申为变通,权衡,根据具体情况来运用道、实践道。【参】《韩诗外传》第2卷第3章:夫道二:常之谓经,变之谓权。怀其常道而挟其变权,乃得为贤。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 唐棣()之华(huā 4句诗的意思是:唐棣的花朵啊,摇曳翻转,怎能不思念你呀,(可是)离家太远。其出处已不可考,《论语注疏》、《四书集注》都说是《诗经》的逸诗,古注多认为是表达思慕贤人之情。

    :“花”的本字,繁体为華,是很生动的象形字。【例】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1928年初版的自定名为《朝華夕拾十篇》。

    唐棣:也写作棠棣,学名为郁李,蔷薇科灌木,春季开桃红色花。【参】《诗经·小雅·常棣》开头用花朵与花萼的依托映衬来比拟兄弟亲情: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不:通“柎”(),花萼的足。韡(wěi):光彩鲜明。)后来就常以棠棣比喻手足兄弟。

    :无意义的句末助词,又可以表示感叹。【例】18.5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偏其反而:喻指(本应欢聚却)相远离。【参】《诗经·小雅·角弓》也讲兄弟亲情:骍骍角弓,翩其反矣。兄弟昏姻,无胥远矣。(骍骍:形容弓调理得灵便称手。翩:疾飞的样子。翩其反矣:指放箭时角弓两端由近弹远。昏姻:指亲戚。胥:相互。)这么看来,把本章的4句诗理解为思念兄弟,由实指上升到思贤、思仁,也说得通。

    :副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谓语之前,强化了形容的效果,相当于如此,这样,so,this。【例】20.1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德音是茂。只:语气词,相当于呀,呵。德音:善言。)

    【参】《诗经·郑风·东门之墠》:其室则,其人甚远。……岂不尔思?子不我(墠(shàn):平整过的场地。)

  • 何远之有是说,当真思念的话,就不会以路远为辞了。【参】7.30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6.12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10. 乡党

本篇辑录了孔子在正式场合的礼仪举止,衣食住行的标准规范。儒家在这些方面有很多细节要求,详见《周礼》、《仪礼》、《礼记》。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 恂恂xún):谦恭谨慎的样子。:本义为诚信。【例】《汉书·李广传》: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 宗庙:帝王与贵族供奉祖先灵位、祭祀祖先的宫室。宗庙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据《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只能在自己家里祭祀祖先。以天子为例,据《礼记·祭法》,太庙居中,从本代上推四世先祖各单立一庙,其它祖先牌位供入两座祧(tiāo)庙,左称,右称,始祖的奇数世后代入昭庙,偶数世后代入穆庙,按亲疏顺序分列太庙两旁。新君继位后,要将最古的昭庙或穆庙毁弃,牌位迁入祧庙,称为亲尽而毁,并追立新庙。成语“不祧之祖”比喻开创伟大事业、受到永远尊崇的先辈。

  • 便pián):能言善辩。它的这个意义多用于双字词。【例】16.4 友便佞,损矣。《孔雀东南飞》:年始十八九,便言多才。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 :指在朝堂之上,国君未至的时候,与后面的君在相呼应。

  • 侃侃:从容不迫的样子。的本义是说话慷慨激昂。后来有成语“侃侃而谈”,既可以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也可以形容说话从容不迫。

    訚訚yín):中正直言的样子。多连用于“訚訚”,或用于姓名。11.13 的侃侃、訚訚,意思也相同。

  • 踧踖cù jí):恭谨局促的样子,似乎脚都不知道怎么放才合适了。这是站立时的仪态。【参】3.13 3.18

    与与:行走安适缓慢的样子,这个意义较罕见。这是朝堂之上站在国君对面的进退,而 9.10过之必趋是横向经过别人面前。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 bìn):接引宾客,后来专写作“傧”。君召使摈的宾语是孔子,也是后面的主语。

  • :突然,这里指表情立即庄重起来。

  • jué):快步走的样子,有点脚不沾地的紧迫感。

  • 左右手:向左向右拱手。

  • 襜(chān)如:整齐而微摆的样子。:系在衣服前面的围裙。

  • 翼如:像鸟儿展翅飞翔一样,这里形容仪态的从容优雅。

  • :回头。宾不顾是说宾客已经告辞离开了。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 公门:国君的外门。

  • :弯腰行礼,引申为形容恭敬谨慎的样子。:弯曲。【例】《史记·韩长孺列传》结尾:壶遂之内行修,斯鞠躬君子也。(壶遂:汉武帝时的上大夫,曾与司马迁等议造《太初历》。修:美,善。)

  • 立不中门,行不):站立的时候不站在门中间,走路的时候不踩到门槛。

  • 过位:指经过国君的座位。

  • 摄齐):提起衣下襟,以免踩绊失仪。:长衣的下摆。

    :提起,牵持,这是其本义。用于衣物,又有整理的意思;用于职权,指掌管,代理;用于关系,指牵制,制约。【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摄弓而驰,兵而走。(兵:武器,这是其本义。)《史记·日者列传》:摄衣而起,再拜而辞。《魏书·吕罗汉列传》:朕总摄万几,统四海(万):又作万机,即万事,专指帝王的日常繁重政务。)《隋书·郭荣传》:请于州镇之间更筑一城,以相控摄。

  • 不息:不呼吸。

  • :台阶的级。

  • :放松,不加约束。【例】成语“逞性妄为”。

  • ):舒适自在。【例】成语“怡然自得”。

  • )阶:下完了台阶。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 guī):帝王、诸侯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 圭 形玉器,上尖下方。执圭指孔子奉命出使别国时,双手捧圭,作为本国国君的信物。

  • (旧读shēng):力能承担,经受得起,can afford。不胜指执圭时举轻若重,专注端凝。

  • 上如揖,下如:向上举的姿势好像作揖,往下收好像递交给人东西。这说的是执圭的位置范围。

  • 足蹜蹜()如有循蹜蹜:小步快走。如有指好像地上画着路线一样,走得又准又稳。

  • 享礼:使臣向对方国君进献礼物的仪式,这是展示本国国力文化的场合。:供献。

  • 有容色:指展现出欢欣振奋的神态,容光焕发的样子。

  • 私觌):在非正式场合见面。:相见。

  • 愉愉:指表情轻松,心情舒畅的样子。:喜悦,舒畅。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 不以绀緅(gàn zōu)饰:指不用黑红颜色的布做衣服的镶边。古代以黑色作为礼服的主色,表示庄重。都是深黑透红的颜色,后者更偏黑一些。

  • 亵(xiè)服:居家穿的便装,这也是的本义。红色和紫色都是尊贵显赫的颜色(有成语“大红大紫”),不宜用于便装。“亵衣”则是贴身内衣。

  • 袗絺绤(zhěn chī xì),必表而出之:穿葛布单衣,一定要穿在(内衣的)外面。:单衣,用作动词。:细葛布。:粗葛布。

  • 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穿黑羊羔皮裘的时候,(外面)要配穿黑色上衣,白上衣配白鹿皮裘,黄上衣配黄狐皮裘。裘与外衣的搭配,详见《礼记·玉藻》。:黑色。:幼鹿。

  • 亵裘长,短右袂mèi):居家穿的皮裘(下摆)做得要长,右袖要短一些。下摆长保暖好,右袖短可能是为了右手(惯用手)做事方便。

  • 以居:指当坐垫。:闲坐,这是其本义。

  • 去丧,无所不佩:服满丧期脱掉丧服后,就可以任意佩戴饰物了。

  • 非帷裳,必杀(shài)之:只要不是朝祭的礼服,多余的布就应裁掉。帷裳:朝拜或祭祀时穿的礼服,用整幅布制成,多出来的布料被缝成褶边。:裁去,减省(多余部分),cut down。现代口语的“杀价”、“杀威风”,也是从这个含义而来,只是读音简并了。

  • 羔裘玄冠不以吊:不能穿着黑羊羔皮裘、戴着黑色礼帽去吊丧。在古代,黑是庄重的吉色,白代表丧事。

  • 吉月:农历每月初一。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 zhāi):通“斋”,即斋戒,是在祭祀等重大典礼之前沐浴更衣、诚心禁欲的准备活动。

  • 明衣:斋戒期间沐浴之后,等待身体晾干而临时穿着的单衫。:指麻布质料,而不是现代的棉或丝绸。

  • 变食:指不吃荤。为葱、蒜、韭、椿等刺激性蔬菜,而不是现代说的鸡鸭鱼牛羊肉,它们在古代称为

  • 迁坐:指改到外屋独睡,而不在内室与妻妾同眠。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本章承接上一章,讲的是斋祭中的要求,并不是日常也如此讲究。【参】8.21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

  • kuài):切细的肉。

  • ):食物因久放而发臭。ài):食物因久放而滋味变差。古注对二者的区别莫衷一是,这里采用皇侃的解释,视为臭了和不香了。

    :鱼肉腐坏。:腐烂变质。

  • 失饪rèn):没煮好,火候不佳。:煮熟。

    不时:时间不适宜,说的是瓜果蔬菜未熟、过老、不当令等等。

    割不正:指牲肉的分割不合规范。《仪礼·特牲馈食礼》、《仪礼·少牢馈食礼》记载了祭祀所用的牲体应该怎样分解,各部分如何截割、烹煮、使用等方面。

  • 肉虽多,不使食气:就算供应很多肉,也不要吃过量,使肥甘厚味压倒谷菜之气。【参】清代徐文弼《寿世传真·修养宜饮食调理》:谷粟麦,自然冲和之味,有益人补阴之功。……若人之所为者,皆烹饪偏厚之味,有致疾伤命之虞。……茹淡者安,啖厚者危。……厚不如薄,多不如少,虑患而谨节之,畏危而坚忍之,举匕箸如戈矛,不与肉食者同其陷溺,宁负我生之腹,不负生我之天,是亦卫生之一道也。(虞:忧。茹、啖(dàn):吃。匕:相当于汤匙。箸(zhù):筷子。卫生:养生。)

  • 不及乱:指不要喝到颠三倒四的即可。

  • 酒市脯):(不是自家亲酿的,而是)从外面买来的酒,从外面买来的(质量未必有保障的)肉。它们都不该用在斋祭这样的庄重场合。:干肉。:买。【参】《汉书·食货志》载新朝财政长官鲁匡的观点:酒者,天之美禄,……百礼之会,非酒不行。故《》曰“无酒酤我”,而《论语》曰“酤酒不食”,二者非相反也。夫《诗》据承平之世,酒酤在官,和便人,可以相御也。《论语》孔子当周衰乱,酒酤在民,恶不诚,是以疑而弗食。(酤:买酒。诗句引自《诗经·小雅·伐木》,意思是没有(现成的)酒就去买给我喝。御:促进。)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叙》中把通俗小说比作村醪市脯,不入宾筵(醪(láo):浊酒,也泛指酒),然而足以佐经书史传之穷,……触性性通,导情情出,……所者众。

  • 不撤姜食,不多食:(吃完饭后,)只留着姜碟不撤去(以供随时食用),但也不多吃。姜也有刺激性,但清气提神,故不算入【参】清代汪昂《本草备要·生姜》:辛温,行阳分而祛寒发表,宣肺气而解郁调中,畅胃口而开痰下食。……久食兼酒,则患目发痔(积热使然)。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 祭于公:指参加公祭,即国君主持的祭礼。这种祭祀在第一天清晨宰杀牲畜用于献祭,第二天祭祀完成后,会根据助祭官员的品级颁赐祭肉(也称胙(zuò)肉),作为神灵或祖先降福的圣食。

  • 不宿肉:不把分到的祭肉放过夜(就应吃完)。后面的祭肉指家祭中分得的祭肉。

食不语,寝不言。

  • :对话,交谈。这说的是口中含有食物的情况。

    :自言自语,念叨。【参】《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郑玄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也就是“语”的动作出现在有交流对象的环境,如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和别人谈论)。读 的时候直接宾语就是聆听者,如 3.23 子语鲁大师乐。“言”则更侧重表达自我,可以没有交流对象,如 14.40 三年不言,《尚书·虞夏书·舜典》:诗言志

虽疏食菜羹,必祭,必齐如也。

  • gēng):肉或菜做成的浓汤。

  • :指祭食之礼,即在用餐之前,取出少许食物放在碗碟外,用以感念远古发明熟食的先祖。它可以类比于基督教的餐前谢恩祷告(grace before meals)。【参】皇侃《论语义疏》:祭者,报昔初造此食者也。君子得惠不忘报,故食而先出,报也。

  • zhāi)如:指态度恭敬庄重。

席不正不坐。

  • :中国古代还没有椅凳的时候,正规坐法是在地上铺一张席子,正身跪坐在上面,称为正坐,一席可坐数人。席不正是指坐席摆放得偏斜或容易滑动。【例】成语“席地而坐”、“坐不安席”。

    几()是供老年人正坐时倚靠的矮桌。盘膝而坐被称为胡坐,比较随意也有失体面,更不用说夷踞了。汉朝起,胡床(类似现代的马扎)等坐具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但仅被视为奇物。唐朝从西亚传入椅子,椅凳才逐渐被接受,至宋朝得到普及。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 人饮酒:指乡饮酒礼。按《礼记·乡饮酒义》孔颖达疏,乡饮酒礼分为4种:一则三年宾贤能,二则乡大夫饮国中贤者,三则长习射饮酒也,四则党正蜡祭饮酒。本章讲敬老,对应于“党正蜡祭饮酒”。党正即一之长。【参】《礼记·乡饮酒义》: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易易:很容易,易行,叠用表示强调。)

    蜡(zhà)祭是年终举行的大祭祀,夏朝已有,由8位神灵代表众神受飨,祝求来年五谷丰登(详见《礼记·郊特牲》),后来演变成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蜡祭是全民欢庆的节日,休养生息的开始,整年的辛劳就消融于一日的欣悦了。【参】《礼记·郊特牲》:既蜡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子不兴功。(兴功:指征役。)《礼记·杂记下》:子贡观于蜡。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子曰:“百日之蜡,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张而不弛,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未知:指不理解。)

  • 杖者出,斯出矣:指等老年人离席后,自己再走。【参】《礼记·王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国:国都,又泛指城邑。以珍从:带重礼去。)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 nuó):古代腊月进行的一种传统仪式,巫师头戴面具起舞,挨家挨户驱逐疫鬼,在今天的江西、四川、湖南等省仍有流传。任职于宫廷的傩师称为方相氏,民间则自行选定。【参】《周礼·夏官司马·方相氏》: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百隶而难,以索室驱疫。(难:通“傩”。)

  • zuò):厅堂前靠东的台阶。这是主人之位,揖让宾客、参与祭祀时所立。本章写孔子郑重迎接傩师的场景,延续了 10.1 与前一章居乡恭谨的风范,既恂恂守礼,又能与乡亲同乐。【参】《四书集注》:傩虽古礼,而近于戏,亦必朝服而临之者,无所不用其诚敬也。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 问人于他邦:指(托人)向远在别国的亲友(带去)问候。再拜9.3

  • :指受托传话的人。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 未达:还未通达事理,这是客气地表示尚不清楚此药是否对症。古代接受上位者赠与的食物,应当着使者的面品尝一下,表示尊重和感谢,如 10.18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但药性未知不可随便服用,所以据实相告。孔子既然能够拜谢,所患的就不会是 10.19 那样的重病。也有认为,这句话是使者离开之后,孔子对弟子的解释。【参】《本草备要·序》:用药如用兵,诚不可以不慎也。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厩(jiù)焚:养马圈(juàn)失火了。【参】2.7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四书集注》: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反过来则是贱人而贵马,比如《史记·滑稽列传》优孟哭马讽谏楚庄王的故事。

【参】《战国策·齐策四》载,前264年,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赵威后(约前300年—前265年):赵惠文王(前310年—前266年)的王后,赵孝成王之母,与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等名臣同时。)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 :生肉。:(以肉食)献祭,这里指供奉于祖先(之后自己再吃)。

  • :活的(牲口)。):饲养,养育。【例】《孟子·梁惠王上》: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仰:俯:指对上与对下。)

  • 先饭:指自己可以先吃饭,但不动菜,表示恭敬不敢僭越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

  • 东首:头朝东(躺着)。【参】《礼记·玉藻》说: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太阳东升西落,头向东又可以接受阳气,利于康复。

  • 加朝服,拖绅:把朝服披覆在身上,束带搭垂于腰间。当时孔子卧病在床行动不便,这是权宜而又顾礼的方式。:官员束于腰间、一头下垂的大带,代表其身份。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 不俟()驾行矣:不等车(准备好)就(先)徒步赶去了。:等待。【例】11.26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这里强调的是对君命公职的尊重。乘车当然会比徒步快,车驾备好了从后面赶上来,再乘也不迟。【参】《礼记·玉藻》:凡君召,……在不俟屦,在外不俟车。屦():鞋。)

【参】到了孟子的时代,礼贤下士成为风气。《孟子·公孙丑下》里,齐君相召,孟子甚至称病不往。有人责以不敬,孟子反驳: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之。能以贤臣为师为友,才会成就王霸之业,并引曾子的话说: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慊(qiàn):欠缺,不足。)

还有名为“王不留行”的中草药,《本草纲目》说它性走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故名,也许是从本章获得的命名灵感。

入太庙,每事问。

3.15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 无所归:没有归宿,指没有亲属等直接责任人为其料理丧事。可以比较 9.12死于道路

  • 于我殡bìn):由我负责丧葬事宜。:死者入殓后停柩待葬。

    :表示动作的来源,由,自,从。【例】成语“青出于蓝”。还可以比较于我和英文口语表达“由我出钱”的on me。【例】Friends第5季第24集,The One in Vegas: They really overcharge you for that stuff. But who cares? Because it's all on me!

【参】《白虎通·文质》:朋友之际,五常之道,有通财之义,振穷救急之意,中心好之,欲饮食之。据载,晚清湘军名将江忠源少任侠,与人交,生死不渝。道光24年(1844年)在京时,其友陕西邹兴愚贫病咳血,忠源亲身料理医药,数月竟死,其师湘乡邓鹤龄又咳血垂危。忠源为邹置办棺殓,托族人送归陕西;自己护邓南返,邓病故于途,乃护棺回乡。其后,同年武冈曾如礲客死京师,贫不能返葬,忠源又护其丧归。挚友邓瑶赞叹:经四千里之程,积六十日之久,斧资匮乏,仆夫瘏瘁,而君无丝毫德色。吁,可云难矣!(斧资:旅费。瘏():疲乏。)并认为:方今友道不讲久矣!平日申盟莅誓,肝胆披露,真若可以患难与共,死生相托;及有故,背弃不复顾,如秦越人之相视者比比。朋友之既丧,推之父子兄弟之间,皆可从薄;又推之君臣之义,望其忠贞靡懈,能以身许国,临大节而不可夺者,吾益未之敢信。……江君其有古之遗风乎!(秦越:春秋时两国一在西北、一在东南,相隔极远,比喻关系疏远冷淡。)江忠源殉职后,曾国藩在《江忠烈公神道碑铭》中特意褒扬他谋归三丧,反葬万里,两以躬致,义泣鬼神。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 车马乃财物之重,朋友有通财之义

    祭肉乃礼之重,见祭肉如见祖先。【参】3.12 祭如在。

寝不尸,居不客。

  • :指像尸体那样直挺挺地躺着。【参】《寿世传真·修养宜知要知忌知伤》:睡要常曲……睡则气滞于百节,养生家睡宜缩,觉宜伸。

  • :指像到别人家做客那样恭敬拘谨。有的版本“客”写作“容”,其含义相近。【参】7.4 子之燕居。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 虽狎必变:就算是(平时)关系亲密不拘礼的,也一定要严肃表情,端正仪态。:(态度不庄重的)亲近,本义为和狗玩得熟。

    虽亵必以貌的意思也近似,同样是(态度不庄重的)亲近。【参】9.10 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 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乘车时)遇到穿丧服的人,要微躬身手扶着轼木(致以同情和慰问),(哪怕是)对小商贩也应如此。:通“轼”,车厢前的横木,用作车内扶手。手扶轼木微躬身,是向经过者致意。【例】《后汉书·明帝纪》:帝谒陵园,过式其墓。(其:指萧何、霍光。)李贤注引《东观汉记》:式,敬也。《礼记》曰:“行过墓必式。”

    负版者:挑着担子走四方做生意的小商贩。:通“贩”。古注多解释为邦国之图籍(《论语注疏》),但于上下文较突兀,相同用法也罕见。【例】《礼记·曲礼上》: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参】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商人不直接创造价值,社会地位较低,《韩非子·五》形容商人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侔(móu):谋取),称之为国家的蛀虫。《管子·四匡》提出的农工商四民,常被视作庶人阶层的既定位序,直到近代西方的通商船舰冲破古老中国的门户。把“版”理解为本义筑墙用的夹板,“负版者”解作伕役、苦力人,似乎也可讲通。

  • :本义为火势猛,引申为强度高,程度深,相当于疾,强,甚。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 suí):固定在车乘上的绳带,登车时作为拉手。

  • 内顾:回头张望。是相对于面朝前进方向(车外)说的。

  • 疾言:快速大声讲话。:急速而猛烈。

  • 亲指:乱抬手指指点点。:指擅自,包含随随便便没有规矩的意味。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本章疑有脱漏,难以确解。场景大概是,孔子和弟子们经过一座山,看到一群zhì,野山鸡),孔子刚动了动表情没等说话,它们就敏感地飞上天,盘旋了一会才停聚到远处的山脊。:无意义的衬字。

    【参】《论语注疏》解释为:见颜色不善则去之……回翔观而后下止。《四书集注》进一步说:人之见而作,审择所处,亦当如此。《韩诗外传》卷二第21章,引用这句话来评价接舆之妻的敏锐。天下无道,接舆躬耕以食,楚王派使者重金聘他为官,接舆笑而不应。其妻从市集回来后问:先生少而为义,岂将老而遗之哉?门外车轶何其深也?(轶(zhé):通“辙”,车轮印。)于是一起隐居避世。《论语》曰:“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接舆之妻是也。

    后来,“色斯”就代指离去、隐遁。【例】《三国志·魏书·崔琰(yǎn)传》: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俄:瞬间,顿时。)“翔而后集”形容名人贤士的动向招来众多追随者,又指学问上博览详察,综合采纳。【例】《三国志·魏书·和洽传》裴松之注引《汝南先贤传》说,东汉末年名士许劭屡征不就,避乱江南,所历之国,必翔而后集。唐代杜淹《文中子世家》载,文中子王通之父曾教诲他:“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友而成者也。……小子勉旃,翔而后集。”于是王通求学四方,不解衣者六岁,其精志如此。(旃(zhān):之,焉。)

    从周朝到东汉发明造纸术以前,古代书籍多是将文字竖向刻或写在竹片、木片上,再用皮绳、丝线横联起来。较窄的竹木片称为,能多写几竖行的称为,所用的绳线称为。编成一串作为单元的简牍叫作,也叫,绑成一捆收藏(更宽一些的木片叫,可以单独使用)。一篇包含若干,是按内容划分的,相当于诗乐的一节,有些是作者标明,有些是后人点断,如《论语》。这样的书写系统很不方便,成语“连篇累牍”就是嫌人文章写得太长。由于制作保管不易,各篇首尾容易错乱混杂,相似的情况如 16.12 16.14 20.1 。春秋至汉代还有用墨写在丝帛上的帛书,容字较多,可以加轴卷藏,经久不坏,但成本高昂,“竹帛”也成为书籍史册的代称。随着4世纪纸的普及,纸抄本代替了简牍,能比较轻松地卷(juǎn)持于手,juàn)就取代篇成为新的单元了。

  • 时哉时哉的感慨,可能是孔子自叹不遇其时,或者无法与世推移。【参】14.3 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16.11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 gǒng):通“拱”,拱手。也有说通“供”,指拿食物给它们吃,但结合第一句看似难说通。《吕氏春秋·季秋纪·审己》开头有子路掩雉而复释之(掩:突袭式捕捉)的记载,或许和本章情节有关。

  • 三嗅而作:也许是这些野山鸡闻了几下,又飞起来了。闻的是什么已不可考,但不难意会野生动物特有的警惕性。也有认为“嗅”应为“嘎”,即鸟鸣。又有根据扬雄《法言·五百》(“五臣注本”)中“雉噫”一语,认为“嗅”应作,推测本章发生在齐人归女乐之后,孔子离开鲁国的途中,看到雌雉触动了心事,再三叹息之后站起身来。然而更早的“李轨注本”无“雉”字。

11. 先进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 先进于礼乐:指先学好了礼乐,再去做官。君子大人则可以捷足先登。先进、后进难以确解,众说纷纭,这里暂采用杨伯峻先生的观点。

  • 野人:乡野之人,引申为平民,没有官职俸禄的人。

    :郊外,远离城邑的乡村。按《周礼·春官宗伯·肆师》郑玄注,城外50 为近郊,100里为远郊,郊之外即为野。

    与野人的本义相对的是,即城里人,享有一定的参政议政权。后来,野人又用作知识分子的自我谦称,表示自己鄙陋不文、无官无职或者无意仕途,实则暗含着“先进于礼乐”的自信。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 从我于陈、蔡者:指曾跟随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颠沛流离的弟子们。

  • 及门:字面义是到(我的)门里来,实指仍留在自己身边受教。后来,“及门弟子”就指经过老师亲自传授、正式承认的学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本章列举了孔子弟子中的杰出10人,一般认为是孔子平时言谈所推许的,称为孔门十哲。又因分为4类特长,也叫四科十哲。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包含36门类,即以此4科为开端。

唐开元八年(720年),唐玄宗诏令以十哲配享于孔庙。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增补朱熹为十一哲;乾隆三年(1738年),增补有若为十二哲。

【参】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弟子公孙丑说: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一体:指某一方面的长处。)

子曰:“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 无所不说是批评颜回过于尊师守礼,对孔子的什么话都高高兴兴地听取,不表示一点疑议。

政治制度上,孔子重视礼法的规范化意义,但与弟子相处时就温和得多。他鼓励 15.36 当仁,不让于师,所以能坦率地承认 6.2 雍之言然17.4 偃之言是也,也会开心地赞扬 3.8 起予者商也!他希望颜回“助我”,当然是对其水平的肯定了,但是不是也有曾参说的 12.24 以友辅仁,“没大没小”地把学生当朋友的感觉呢?有这样的老师,应该就是“如坐春风”的写照吧。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 :哥哥。闵子骞有两个异母弟,昆弟就是泛指兄弟。

【参】古籍中多有记述闵子骞(名损)的孝行,内容大同小异,如《二十四孝·单衣顺母》:〔损〕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靷,父察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改悔。(芦花:芦苇絮,比棉絮便宜得多,纤维短,保暖差。靷(yǐn):拉车的皮带。出:休,divorce。)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 三复:多次重读。是概数,多次,反复。类似地,现代汉语也常用的“三”,不是两次三次,而是反复多次。【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反覆:扭转振救。)

  • 白圭:指《诗经·大雅·抑》中的诗句: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错话一说出口就再也无法挽回了,原诗是讽谏周厉王修德守礼,并以自警。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6.3哀公问。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请子之车以为之椁guǒ):请求拿孔子的车(卖掉换钱)为颜回置办椁,这应是因为颜路家贫负担不起。:最内层的棺材外面加套的大棺,用于加固、防腐及放置随葬品,可以有好几重。棺椁的厚度与重数,象征死者的身份级别。《荀子·礼论》载:天子棺椁十〔应为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而庶人只用一棺无椁。

    颜回终身未仕,孔子虽然极度悲痛,也不愿为了爱徒从俗逾礼,后面的“不可徒行也”是婉拒也是暗示。礼重于生死,这和子路结缨、曾参易席是一个道理。

  • 才不才:不管是有才还是无才。

  • :表示限定范围,只是,仅仅,句末常使用语气词也、耳。【例】11.26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孟子·滕文公上》: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 徒行:步行,指如果卖了车,自己出门就只能靠脚走了。

  • 从大夫之后:跟在大夫们身后,这是谦虚地表示自己曾任大夫。按周礼,大夫及以上出门应乘车,孔子虽不在职也有此待遇。现代汉语有“忝列衣冠”、“忝任”的类似说法。忝(tiǎn):使同列受辱,自己有愧于,用作谦词。【参】10.20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 ):叹词,表示痛惜或遗憾,相当于唉。

  • sàng):灭亡,这里是使动用法。夫子已老而传人先逝,怎能不痛?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 tòng):极度悲痛。【例】明末吴伟业《圆圆曲》:恸哭六军俱缟素。(为哭国破自尽的明崇祯帝。)

  • ):指示代词,可以近指(这个,这些),也可以远指(那个,那些)。【例】11.14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非我也:指不是我要厚葬你(颜回)的。孔子相信如果颜回泉下有知,一定会理解和支持自己。【参】11.8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谦逊地引出自己的行为,好像鼓足了勇气才敢这么做似的,相当于冒昧地,斗胆,venture (to do sth)。【例】20.1 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孔子对于鬼神,没有明确否定,也不强调其存在,他更关心人间的伦常【参】3.12 祭如在。1.9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说苑·辨物》:子贡问孔子:“死人有知无知也?”孔子曰:“吾欲言死者有知也,恐孝子顺孙妨生以送死也;欲言无知,恐不孝子孙弃不葬也。,欲知死人有知将无知也?死徐自知之,犹未晚也。”(妨生以送死:妨害生者的生活(过度破费),来为死者送终。将(jiāng):连词,或。徐:缓慢,慢慢地。)当时对于鬼神,可能更多已成为一种心灵寄托。如《左传·襄公二十年》(前553年)载,卫大臣宁惠子后悔曾驱逐卫献公,临终前希望儿子宁喜迎回献公,为自己从诸侯之中掩除恶名,并叮嘱他:若能掩之,则吾子也;若不能,有鬼神,吾有馁而已,不来食矣。(馁:饿,指不接受祭享。)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也,不得其死然。”

  • 行行hàng):刚强的样子。这个意义较罕见。

  • 不得其死然:未必能寿终正寝吧。这话果然一语成谶得其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乐享天年,善终。:句末助词,表示不太强烈的判断。【参】5.7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老子·四十二章》: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梁:勇武。河上公注:不得其死者,为天所绝,兵刃所伐,王法所杀,不得以寿命死也。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 wéi)长府:改建(鲁国的国库)长府。长府的具体位置不详,《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记载,鲁昭公决意讨伐季氏后,先住在长府(加强战备?),然后出兵攻入季家。【参】《礼记·曲礼下》郑玄注:府谓宝藏货贿之处也,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贿:财物。)

  • 仍旧贯:依照原来的样式规模(而不是大肆扩建)。:依照,沿袭。:事情,事例。后来有成语“仍旧贯”。

  • zhòng):本义为箭射中靶,引申为符合,达到。【例】《大学》: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参】《后汉书·郎顗()传》载,顺帝时,灾异屡见,而宫殿官府,多所构饰。阳嘉二年(133年),郎顗上书谏言:臣闻天垂妖象,地见灾符,所以谴告人主,责修德,使正机平衡,流化兴政也。……方今时俗奢,浅恩薄义。夫救奢必于俭约,拯无若敦厚,安上理人,莫善于礼。修礼遵约,盖惟上兴,革文变薄,事不在下。故《周南》之德,《关雎》政本。本立道生风行草从,澄其源者流清,混其本者末浊。……昔盘庚迁殷俭;夏后卑室,尽力致美。又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何必改作?”臣愚以为,诸所缮修,事可省减,禀恤贫人,赈赡孤寡,此天之意也,人之庆也,人之本也,俭之要也。焉有应天养人,为仁为俭,而不降福者哉?

(禀恤:发公粮赈济。)

子曰:“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子路为什么到我这里来弹瑟呢?子路率直好勇,弹瑟想必自有特点,孔子认为与“丘之门”不尽相符,也是在说子路的品性。:一种像古琴的拨弦乐器。

  • 比喻已经入了门、踏上正道,入于则指造诣达到精深。成语“升堂入室”、“登堂入室”均指学问技艺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后者也可以指粗鲁无礼地闯入(break in)的行为。

子贡问:“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 不及:事情做过头了,就和做得不够一样(都有缺憾)。【参】13.21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19.3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四书集注》: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苟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谨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难:意义不大的难事。)亦参 3.22 所引《孔子家语》。

季氏富于周公,而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周公:指当时在任的世袭周公,而不是周公旦。

  • :都是增加的意思。附的这个意义来自附着,append;益是“溢”的本字。【例】韩愈《集贤院校理石君墓志铭》:行益修,学益进,交游益附,声号闻四海(这里的益是副词,更加。)

    聚敛而附益是指前484年,季康子欲改口赋为田赋一事。

    • 西周时土地为国有,赋税实行井田制,国家划定100见方为一地,每900亩耕地划成3×3块的井字形,为一王畿内实行贡法:由9家耕种一井,每家一块,按收成的1/10交税;诸侯国实行助法:由8家耕种一井,每家也各得一块,中央一块为公田,8家合种,公田的收成作为赋税。井田制相当于按人收税,即口赋

    • 前594年(左传·宣公十五年》),鲁国开始在私田上征税,各家不仅要承担公田,自己一井的收成也要缴纳1/10,称为初税亩。这样,税率大致翻倍,也就是 12.9

    • 前590年(《左传·成公元年》),为了抵抗齐国的进攻,鲁国把军赋提高为4倍。周制每(64井)出兵车一,被改为每(16井),称为作丘甲

    • 随着铁器与牛耕的发展,大量荒地得到开垦,自耕自收,不受旧税法的约束。井田所占耕地的比重不断降低,劳动积极性也很容易被私田吸引。鲁国的田赋改按有效耕地面积收税,虽仍是1/10的比例,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国家收入提高的同时,大夫家臣的势力也更活跃了。

    冉求几次三番被派去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并不正面回答,而是私下里告诉他:君子之行以礼为度,如果能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口赋亦足;假如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而行,又何访焉?(周公之典:指口赋的古制。访:咨询。)后来可能冉求继续帮助季氏活动,第二年春,田赋就在鲁国施行了。事见《左传·哀公十一年》、《国语·鲁语下》。《论衡·答佞》结尾说:损上益下,忠臣之说也;损下益上,佞人之义也,就举了冉求这个事例。

  • :指责,抨击,批判。【例】12.21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也愚,也鲁,也辟,也喭。

本章应是后人记述的孔子之言,所以对四位弟子直呼其名

  • :迟钝,笨拙。同为不,鲁偏重于(思维或行动)反应不快,偏重于才智不高。【参】1.4 8.7 。《四书集注》引程颐语:曾子之学,诚笃而已。圣门学者,聪明才辩不为不多,而卒传其道,乃质鲁之人尔,故学以诚实为贵也。《宋史·尹焞(tūn)传》载,程颐弟子尹焞以笃行闻名,师颐垂二十年,学之既专,自信甚笃。……当是时,学于程颐之门者固多君子,然求质直弘毅、实体力行若焞者盖鲜。颐尝以“鲁”许之,且曰:“我死而不失其正者,尹氏子也。”

  • :偏斜,不中正,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僻”。这里应是指子张为人高激切,不合群,而孔子之道是平实可循的。【参】19.6 19.15 19.16

  • yàn):粗俗,鲁莽。《论语》诸弟子中,只有子路会对孔子明确表达不满,如 6.28 子见南子,15.2 在陈绝粮,17.5 公山弗扰之召,17.7 佛肸之召。这也是其他恭恭敬敬的学生不能比的吧。

【参】清代汪绂()《四书诠义》说:有其病则有其善。愚者必厚重,鲁者必诚朴,辟者才必高,喭者性必直,此皆圣门气质有偏而未为习染所坏者。愚者充以学问,鲁者励以敏求,辟者敛以忠信,喭者文以礼乐,只因其好处,克去其偏处,便可至于中庸,故语之使知自励也。

子曰:“也其庶乎,屡空。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 shù):接近,差不多,有赞赏或庆幸的意味,这里指近于道。从庆幸又引申为希冀,但愿。文言文里常见的“庶”是并列结构,意思也相同,后来又可以指贤才。【例】诸葛亮《前出师表》:庶竭驽钝,攘除奸凶。驽()钝:谦称自己的平庸之才。驽:劣马。攘:驱逐,排除。)《金史·荆王守纯传》:始吾以汝为相者,庶几相辅,不至为人讥病耳。

  • :指贫穷,物质匮乏。话中既有对颜回怀才不遇的惋惜,也有对他贫贱不移的推许。【例】《孟子·告子下》: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不受命而货殖:不安分守己而跑去做生意。这是以玩笑的口吻对子贡的特长表示赞赏。【参】7.12

    受命:一说指安于天命,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一说指接受君上的任命,即出仕,若如此,本章就发生在子贡出使列国之前;也有认为是指安守的本业,不越界。【参】《晋书·李重传》:先王之制,士农工商有分,不其业,所以利用厚生,各其力也。

    货殖:经商营利。:动词,做买卖,经商。其本义是财物,引申为商品。从字形上看,贝在古代可作钱币,化则有变易、流通的意思。:繁生,积聚,指以钱生钱。

  • 亿:猜测,预料,这里的对象是市场行情。这个意思后来写作“臆”。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 不践迹,入于室:(善人)不效法先贤努力进修,(尽管品行美好,修养)却也未能达到很高境界。

    践迹:踩着前面的脚印,这是比喻用法,既有学习前人,也有亲力实践的意思。英文的 in step (with) 则侧重指行为一致、符合、顺应。:本义为踩、踏,引申为依循。

    不知是不是受孔子这句话的影响,同门眼中的堂堂乎张,后来在《荀子·非十二子》里,却变成衣冠不正、言语寡淡、走路也小心翼翼的形象。这似乎也说明子张的纠偏之志,力行之勇。

孔子在 13.11 13.29 提到“善人”时,也用了字,说明善人尚有不足。用作评价标准的,就是 7.26圣人君子13.12 的王者。儒家观念中,个人修养与政治地位(至少是政治责任)往往是相对应的,比如“君子”的双重意义,以及“圣王”的称谓。【参】《日知录·卷七·不践迹》:善人者,忠信而未学礼,笃实而未日新。虽其天资之美,亦能闇与道合而足已,不学,无自以入圣人之室矣。治天下者亦然,故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闇:暗。)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 论笃是:“与论笃”的倒装,称赞(别人)说话诚实可靠。论笃用作名词,指这样的人。和后一句连起来,意思是要注意辨别论者的内在,不要迷惑于表面。【参】5.10

    :助词,用在动词和宾语之间,把宾语提前表示强调。【例】16.1 求!无乃尔是过与?成语“唯命是从”、“马首是瞻”。

  • 色庄:指脸上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 闻斯行诸?:听到了(一个道理)就应该(赶紧)去做吗?

  • 有父兄在:意思是应该先请示父兄的意见,多考虑他们的需要和感受。

  • 退:指畏缩,做事容易打退堂鼓。【参】冉求以著称,会得多了,是不是就容易心事重、顾虑多、巧者劳而知者忧(《庄子·列御寇》)呢?能反映冉求这方面性格的例子如:6.12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3.6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13.14 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 兼人:一人抵多人,这里是指子路勇于进取,果敢好胜。【例】《汉书·韩信传》:受辱于跨下,无兼人之勇,不足畏也。(指勇力过人。跨:通“胯”。)《三国志·魏书·典韦传》说曹操的猛将典韦好酒食,饮兼人,就是饭量很大。【参】孔子曾说子路 5.7 好勇过我6.8 由也果11.18 由也喭。能反映子路这方面性格的例子很多,比如 12.12 片言可以折狱无宿诺11.26 率尔而对,问孔子 17.23 君子尚勇乎?7.11 子行三军,则谁与?也包括 5.7 闻之喜15.2 子路愠6.28 17.5 子路不说,以及说老师 13.3 子之迂也等等。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何敢死!”

  • :指失散后很晚才赶上来。18.7 子路从而后,则是没跟上大部队。【参】11.11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 季子然季氏的族人。当时子路和冉求都是季氏家臣,所以他会这么问。

  • 异之问:“O之V”的倒装结构,问的是别人。

  • 具臣:充任其职而碌碌无为之臣。:出现在那里而已、徒具形式的意思。【例】“具文”指空文,只有样子而不起实际作用的规章制度,现代汉语中也很常用。“备员”与“具臣”的构词和含义都相近(员:官员,人员),或称“备位”,二者又可用作任职的自谦说法,相当于“忝任”。如《史记·张丞相列传》说,汉武帝的几任丞相为官但求廉谨,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著于当世者。(发明:建树,昭彰。)《新唐书·陆元方传》载:〔武〕后尝问外事,〔元方〕对曰:“臣备位宰相,大事当白奏,民间碎务,不敢以闻。”【参】14.22 。唐代赵蕤(ruí)《长短经·臣行》描述的六正六邪之臣,也包括大臣和具臣:虚心尽意,日进善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如此者,大臣也。……安官贪禄,不务公事,与世沉浮,左右观望,如此者,具臣也。(将(jiāng):扶助。)

  • 从之者与?:(领导)让他们干什么都照办吗?从之者:用作贬义,唯命是从者,走狗,minion。而真正的大臣,应为国之股肱爪牙。孔子坚持大义,他的回答乍看似乎突兀,含有对季氏窃政的不满,可比较 13.14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 贼夫()人之子:(这是)害了别人家的孩子呀。孔子认为子羔学业未成,修养不够,尚不可为官,何况是宰这样的要职,不应该揠苗助长。【参】5.6 吾斯之未能信。

    :动词,本义为毁坏,引申为伤害,残害。作为名词,就是害,祸害。【例】17.13 乡愿,德之贼也。

    :助词,在动词和宾语之间略加停顿,使动词的语气舒缓。【例】17.21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这个意义应该是从它指示代词的含义衍生出来的,二者有时难以严格区分:作助词则从属于之前的动词,作指示代词则从属于随后的宾语,视表达需要而定。【例】本章末句的是故恶夫佞者。

    【例】《三国志·魏书·崔琰传》裴松之注引东晋孙盛《魏氏春秋》,208年,孔子二十世孙孔融被曹操借故灭门,二子年八岁,时方弈棋,融被收,端坐不起。左右曰:“而父见执,不起何也?”二子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者乎!”随俱见杀。裴松之认为:孙盛之言,诚所未譬。……安有见父收执而无变容,弈棋不起,若在暇豫者乎?昔申生就命,言不忘父,不以己身将死而废念父之情也。父安犹尚若兹,而况于颠沛哉?盛以此为美谈,无乃贼夫人之子与!盖由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伤理。(譬:明白,理解。暇豫:悠闲安乐。就命:绝命,丧生。)

  • 是土地之神,)是五谷之神,二神在同一个祭坛受祀。民以食为天,古代建国先立社稷之坛,后来社稷就代指国家政权。【参】《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而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也;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得:指得其心。16 为1丘,丘民泛指百姓。)

  •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是说,何必要读完书结完业之后,才算学成了(有资格就职)呢?子路想让子羔在任职过程中学习锻炼,孔子并不赞同。子路的愿望并不坏,却刚好道破一些不学无术而身居高位者的心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大致对应于现代职场常说的“平台”,也可理解为既得利益。

    思考:现代 Learning by doing 的教育理念与孔子的观点矛盾吗?适用场合有什么差别?

    【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子皮欲使尹何为邑,子产曰:“少,未知可否?”子皮曰:“,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子产曰:“不可。人之爱人,求利之也。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子之爱人,伤之而已,其谁敢求爱于子?……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而使学者制焉,其为美锦,不亦多乎?侨闻学而后入政,未闻以政学者也。若果行此,必有所害。”(子皮:罕虎,前544年继其父为郑国上卿,次年授政于子产,前529年去世。尹何:子皮的家臣。后来有“伤锦”的典故。)

  • 是故恶()夫佞者:所以说(我)不喜欢那些耍嘴皮子的人。是故:(由于)这个原因,因此。【例】韩愈《师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参】子路应该是和子羔很要好,不仅为师弟谋得肥差,还难得油嘴滑舌一回,替他辩解。他们后来同在卫国任职,最后一面是在前480年(《左传·哀公十五年》),蒯聩挟持孔悝作乱,子路(后引文称为季子)闻讯急忙进城救援主公:季子将入,遇子羔将出,曰:“门已闭矣。”季子曰:“吾姑至焉。”子羔曰:“弗及,不践其难。”季子曰:“食焉,不其难。”子羔遂出,子路入。赶到孔悝府前,子路对守着门劝他别进去的家臣公孙敢说:“是公孙也,求利焉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终于以身殉职。亦见《史记·卫康叔世家》。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毋吾以也:不要因为我(而不畅所欲言)呀。:相当于说“以为念”,即顾虑。具体的原因在前面讲了:吾一日长(zhǎng)乎尔一日表示时间短,是轻松诙谐的说法。从4位弟子的排列顺序推测,曾皙比子路年轻,比冉有年长。

    后来有成语“一日之长”,用来谦虚地说自己比别人年纪稍大一点。“一日之长”(cháng)则是另一个成语,用来谦虚地说自己的才能略强一点。

  • 居则曰‘不吾知也’:(你们)平时动不动就说“没人赏识我啊”。:指平日里,闲暇时。如果要对应到它的动词属性,可以说“一有空”。:表示动作的承接关系。

  • 何以:怎样,指做什么,如何表现。

  • :可理解为直率、不假思索,也可理解为率先、抢着,都符合子路的性格。率尔就好像现代口语“着急忙慌”的感觉。这几位弟子中子路最年长,先回答也是应该的。

  • :夹持,挟制,两头受气。这可以从其本义“持”理解,也可以借助“镊”的形象。

  • 师旅:泛指军队,武力。周制 500人为,2500人为

  • :继,接续,增加。可以比较它在 2.23 殷因于夏礼的含义。

  • 饥馑jǐn):荒年,灾荒。:谷物歉收。:蔬菜歉收。这说的是国家面临重重危难,子路自信正是他的用武之地。

  • 为之指治理国家,偏重的内容要根据各人的上下文理解。子路的理想,应该包括 5.8治其赋和教以礼义,也就是 13.2913.30 的“教民”。

  • :到了,等到。

  • :道理,道义。【例】成语“贻笑大方”。(贻():留给,留下。大方:造诣高深者,行家。)

  • shěn):微笑,《说文解字》解释为笑不坏颜,常指隐约的讥笑。

  •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指不起眼的小国:纵横的长度,这里的单位是:表示选择的连词,或。它的这个含义,应是从动词意义的同、像(例:犹如),衍生至比得上(例:不如),又逐渐虚化为连词,连接可以相提并论的选项。【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予秦地如毋予,孰吉?

  • 君子:这是谦虚地表示自己能力不够,尚待其他贤人来实现。

  •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祭祀宗庙的时候,或者各国国君会盟的时候,穿得衣冠整齐。

    据《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是天子在王都之外召集诸侯,以行征伐之事;是天子多年不巡视天下,则诸侯同来王都探问。这里的会同泛指诸侯会见。

    :一种黑色礼服,又称玄端。章甫:源自商朝的一种黑色礼帽。【例】《礼记·儒行》开头,孔子自称长居,冠章甫之冠。

  • :司仪,傧相。

  • 鼓瑟希,铿(kēng)尔:(曾皙)弹瑟的音节慢慢稀落,铿的一声戛然而止。:象声词,金属撞击发出的洪亮声音。

  • :述说,持论。

  • 何伤乎?:有什么妨碍呢?:产生不良影响,hurt。【例】成语“有伤风化”。英语惯用语有It won't hurt to do sth.

    假如孔子不是这样谦和善诱,就不会有后面那个温暖生动,洋溢着儒家理想的画面了。

  • 莫()春:晚春,农历三月末,正是阳光和煦时。:通“暮”。

  • 冠(guān)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年满20岁要举行冠礼,为之加冠取,作为成人的标志,详见《仪礼·士冠礼》。童子就是未成年人。

  • 浴乎沂(),风乎舞雩(:在沂水里洗澡,再到雩台前乘风纳凉。:河名,发源于今山东省邹城市。:古代以乐舞祭神求雨的仪式。舞雩指当时沂河北岸的一个雩祭场所,有祭台和树木,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加突出了雩祭的特征,当然读起来也更能感受那种顺心恣意的心情。

  • :长声吟唱。不妨遥想一下,他们所咏的内容会是什么?【参】6.30

  • :表示反问的代词,怎么,岂,参见。练习:快递公司使用“所托安至”作宣传语,是否妥当?

  • 非邦:(说的)不是国家(治理方面的事)。孔子问的是“如或知尔”,诸弟子从子路往后,一个比一个回答得谦逊含蓄,所以曾皙想请老师点拨一下。

12. 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即修身),回归于礼(即依礼做事)。这和 6.30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仁的表现,12.22 爱人则更接近仁的内涵。

    :抑制,约束,其本义为战胜。克己在古注中有约束自我和克制私欲两种常见解释,可以视作泛指和特指,没有必要截然分开。

    【参】9.4 子绝四9.11 约我以礼。“克己复礼为仁”并非孔子首创。据《左传》昭公八年(前534年)至十三年(前529年),以狂妄奢靡著称的楚灵王连续灭掉陈国蔡国后,想一举慑服诸侯、取代周室,不料陈蔡遗臣说动他的三个弟弟,趁其出征在外起兵作乱,他两个儿子被杀,军队溃散,落得个自缢而亡的下场。《昭公十二年》末尾,孔子认为楚灵王如能克制其贪欲,也不会取辱败亡: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志:记载。)

    1993年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上,复旦大学队把“恶”定义为本能和欲望的无节制扩张,把“善”定义为对它们的理性节制。克己复礼的提法经过孔子倡扬,数千年来直指时弊。

  •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即天下(之人)一旦克己复礼,则天下将回归于仁道焉。一日表示假设和预期,有朝一日,一旦,once。体现了对古之道的缅怀与向往。这里的解释与各家不同,他们多将主语设定为求仁者或君王,解释“归”为称赞,感觉较牵强。

  • :条目,具体环节,item,这是由网子眼的含义引申来的。【例】成语“纲举目张”(纲:网子上的总绳)。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如承大祭是表示郑重庄严的措辞,相当于如动天地鬼神。

【参】15.24 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来定义“”。前530年(《左传·昭公十二年》)郑简公卒,要为出殡仪式清理道路,有个守墓人的房子刚好挡在行进路线上。子太叔建议把房子拆掉,下葬时间就可以从中午提前到早上,免得让各国使者久等。子产曰:“诸侯之宾,能来会吾丧,岂惮日中?无损于宾,而民不害,何故不为?”遂弗毁,日中而葬。君子谓子产于是乎知礼:礼,无毁人以自成也。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 rèn):说话迟钝,话难出口。

  • 为之难:指按照说出口的话实际去做,是很难的。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 jiù):本义为久病,引申为有心病,内心痛苦,惭愧。

    “不忧不惧”是孔子当时对司马牛的解劝,不应理解为君子的一般标准,重点应放在后面的“内省不疚”。【参】《论语注疏》:牛兄桓魋将为乱,牛自宋来学,常忧惧,故孔子解之。《中庸》: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这是司马牛感慨自己没有可以相互敬爱的好兄弟。司马牛兄弟5人,他排行第三,二哥是宋国司马桓魋。桓氏家族在宋景公时期曾煊赫一时,桓魋极受景公宠爱,司马牛也享有封地。前481年,桓魋的骄横终于让景公决心除掉他,桓魋也意图先害死景公,相互试探一番后,桓魋一意孤行起兵叛乱,失败后逃到卫国,其他兄弟也纷纷流亡,桓家转瞬间土崩瓦解了。司马牛先去齐国存身,当桓魋也来到齐国,并且立即获得次卿的高位时,他却宁愿舍弃齐国的封地继续流亡,从中可以想见他们兄弟间的纠葛。事见《左传·哀公十四年》。

  • 四海:古代相传中国四境由海环绕,四海之内即指全国各地,简称为四海。西汉以前,只有东海、南海是已知的;西汉时向北驱逐匈奴,将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视为北海(亦称瀚海);又向西探索扩张,将今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巴尔喀什湖视为西海。“海外”既然是中国以外,就被视为无足挂齿的蛮荒之地,直至晚清巨变。【例】唐代李绅《悯农》: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 :本义为视力敏锐,引申为观察分辨力强。【参】听觉灵敏叫“聪”,引申为感知理解力强。《史记·五帝本纪》:聪以知远,明以察微。《史记·商君列传》中,赵良劝意气扬扬的商鞅不宜刻薄少恩,其中有: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虞舜有言曰:“自矣。”英语的sharp可以形容视力、听力、反应等的灵敏,引申为尖刻、严厉。

  • 浸润之谮zèn):好像一点一滴慢慢渗入的(积久日深的,gnawing,encroaching)中伤。【例】《左传》杜预序讲到经与传的关系,认为国史应该广记而备言之,其文缓,其旨远,将令学者原始要终,寻其枝叶,究其所穷。优而柔之,使自求之,而饫之,使自趋之。若江海之浸,膏泽之润,涣然冰释,怡然理顺,然后为得也。(饫():饱食。)这里的“浸”和“润”是正面的意义,即通过涵泳历史自然而然地通明经义。

    :诬陷。【例】《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

  • 肤受之愬):好像皮肤上都有感觉似的(火辣辣的,burning,scorching)诽谤。:通“诉”,本义为告诉,诉说,引申为诽谤,说坏话。【例】14.36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

  • :有远见,见识远大。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 民无信不立:原意是说当政者对人民没有信用就站不稳当。断章取义地看,个人方面其实也是无信不立的,无论是信用还是信念。

    当时地广人稀,生产力水平低,靠天吃饭。如果是现代,恐怕孔子会把“安居”放在前面了。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 棘子成:卫国大夫。后面的夫子指的也是他。

  • 何以:为什么,why。这个含义也经常用于反问句表示否定。【例】16.1 何以伐为?

  • 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算快马也追不回来了。春秋时每车套4匹马来拉,称为。后有成语“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参】11.6 三复“白圭”

  • :如,同,指同等重要。【例】20.2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资治通鉴·后周太祖三年》(953年):利在于民,犹在国也。【参】6.18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5.18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 kuò):,加工去毛的兽皮,这里比喻缺少了文的光秃秃的质。【参】清代沈德潜所编《唐宋八大家文》前言中,将唐宋八家之文比作春,将探讨天理人性哲学的周敦颐至程颢的宋五子之书比作秋实。认为天下无骛春华而弃秋实者,亦即无舍春华而求秋实者;应将八家文悉融会于一心一手之间,……夫而后去华实,归根返约若舍华就实,而徒敝敝焉,约取夫朴学之指归,穷其流弊,恐有等于兽皮之鞟者。吾未见兽皮之鞟,贤于虚车之饰者也。(骛():追求。朴学:注重考据的清代儒学。指归:主旨,大意。)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年饥:年荒歉收。:本义为谷物成熟丰收,泛指一年的粮食收成,年景。另外“岁”也有这个意思。【例】成语“民和年丰”。:荒年。【例】成语“凶年饥岁”(凶:灾荒。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 :周制规定的田税制度,税率为逢十抽一。【参】郑玄注: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

    本章的对话发生在 11.17 之后。据《左传》,前483年(哀公十二年)鲁国实行田赋后,当年9月及次年9月、12月均遭蝗灾,民生疾苦;而鲁国从前494年起连年讨伐邻近的小国邾(zhū)国(在今山东省邹城市),军费开支庞大。哀公问的是救急之策,有若答的是济民之道。

  • :什(shí)二,十分之二的简称,指逢十抽二的税率。参见 11.17 所注初税亩【例】《史记·苏秦列传》: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指20%的利润率。)

  • 与不足?:国君会受谁的拖累而不富足呢?孰与:“与孰”的倒装,和谁一起,被谁连带着,指遭受拖累或跟着沾光。

    “孰”常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例】陆机《赠冯文罴()迁斥丘令》:非子之念,心孰为悲?“孰与”更常用于前后二者的比较。【例】《战国策·齐策一·邹忌修八尺有余》:吾孰与城北徐公美?《说苑·建本》: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参】《韩诗外传》第10卷第22章:王者藏于天下,诸侯藏于百姓,农夫藏于囷庾,商贾藏于匮。(藏:指藏富。囷庾(qūn yǔ):粮仓。匮:通“柜”。)《吕氏春秋·季夏纪·制乐》载,宋景公时天有异象,太史子韦判断天罚在君,建议施法移于宰相。公曰:“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曰:“可移于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宁独死!”子韦曰:“可移于。”公曰:“岁害则民饥,民饥必死。为人君而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乎?是寡人之命固尽已,子无复言矣!”《魏书·太宗纪》载,415年北魏频遇霜旱,年谷不登,明元帝拓跋嗣下诏开仓赈济贫民,开头说:古人有言,百姓足则君有余,未有民富而国贫者也,可能就是化用的本章。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 崇德辨惑:增进道德,理清迷惑。:高,高大,用作动词。

  • :即徙于义,改过从善。

  •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的结尾句,它是一首弃妇诗,引在这里很突兀,多被认为是编辑失误。这两句在原诗中的意思是:真不因为人家比我富,也只怨你变心不算数。【参】《诗集传》:此见诗人人忠厚之意。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君尽君职。第一个是名词,君上;第二个是动词,履行为君的义务。这和贤贤易色里的“贤贤”用法不同。另外3个词的意思,也是依照自己的身份,去做应当做的事。孔子的回答现实意义很强,景公能听而不能用,致有身后的田氏之祸【参】《礼记·礼运》:父慈、子孝、兄良、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人之义。《史记·太史公自序》在论及孔子因何而作《春秋》时说: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

    君臣父子的人关系,是传统儒家的重要理念,既形成了和睦融洽的家族纽带,又稳固了各守其职的政治结构。【参】《周易·家人》: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孟子·滕文公上》遥想舜帝教化初民的情景: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圣人:指舜。叙:次序。)《大学》认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止:至。)《千字文》也教育儿童:资父事君,曰严与敬。孝当竭力,忠则尽命。(资:供养。)

  • :副词,确实,真的,果真。【例】《吕氏春秋·开春论·爱类》: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也与?”子路无宿诺。

  • 片言:简短的话,几句话,这里理解为供辞或问话皆通。折狱:断案。:判断,裁决。成语“片言折狱”既可以指人洞察力强,见微知著,也可以指论断简明扼要,一语中的。

  • 宿诺:隔夜的承诺,即不能及时兑现的诺言。【例】《大戴礼记·五帝德》:宰我曰:“昔者予也闻诸夫子曰:小子无有宿问。”(宿问:隔夜的疑问。)《孔子家语·弟子行》:心有耻而不使其过宿。(即知耻速改。)【参】5.14 。《汉书·东方朔传》载,东方朔自称常服子路之言,就是指“无宿诺”。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 听讼:审理诉讼。孔子期望的不是办案高明,而是天下无争。:本义为争,争辩,引申为打官司。

【参】《孔丛子·刑论》载,孔子到卫国后,有人问他季平子的兄弟公父穆伯是不是不懂审案,孔子答曰:“不知其不能也。夫公父氏之听狱,有罪者惧,无罪者耻。……齐之以礼,则民耻矣;刑以止刑,则民惧矣。”(刑:第一个指刑罚,第二个指伤害。)《资治通鉴·隋文帝九年》载,辛公义接任并州刺史后,下车,先至狱中露坐,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遣咸尽,方还听事,受领新讼。事皆立决,若有未尽,必须禁者,公义即宿听事,终不还阁。或谏曰:“公事有程,使君何自苦!”公义曰:“刺史无德,不能使民无讼,岂可禁人在狱而安寝于家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讼者,乡父老之曰:“此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并州:在今山西、河北一带。听事:又作“厅事”,官府办理政务的大堂。程:章程,法度,引申为定额,限度。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款:诚。)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参】《史记·儒林列传》载,汉武帝即位后,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请鲁之宿儒申公,请教设立殿堂接受诸侯朝拜的礼仪规范,并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余,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是孔子关于为官从政的答问。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27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参】7.29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己虽不能,亦不以援人。君子好人之为善而弗趣也,恶人之为不善而弗也,疾其过而不补也,饰其美而不也——伐则不益,补则不改矣。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援:攀附。趣():催促。存往者,在来者:搁置过往的是非,看重将来的表现。)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纠之使正,孔子的解释是其本义。它的右半边“攵”(繁体为“攴”),在甲骨文中是手持棍棒的形象。

  • :通“率”,带头,率先。【参】《大戴礼记·主言》: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表:榜样,表率,原意为用作标志的木柱或石碑。)《韩诗外传》第5卷第4章: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人主欲强固安乐,莫若反己;欲附下一民,则莫若反之政;欲修政美俗,则莫若求其人。(反:指反省修正。其人:指胜任者。)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 不欲:指不多欲,不贪得无厌。【参】据印鸾章《清鉴纲目》,清朝的权臣和珅自乾隆42年(1777年)受宠用事,到乾隆驾崩的23年之间,聚敛无度,养成内外官吏贪污恶习,吸收民间脂膏,厚自,〔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馀年之元气为之斫丧殆尽,人民因相率思乱。……从古贪婪蠹国之臣,未有如和珅之甚者。……以二十年之宰相,其所蓄当全国十年岁入之半额而强。蠹():蛀虫,用作动词,蛀蚀。)萧一山《清代通史》把和珅之专政官吏之贪黠,列为清朝中衰五大原因的头两条。《清鉴纲目》进而感叹:和珅何能为此?有使和珅能为此者在。吾人徒詈和珅,恐和珅将呼冤于地下也。詈():责骂。)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 yǎn):仰倒,泛指倒下。相对地,仆()为脸朝下而倒,也泛指倒下。草上之风必偃:风从草上吹过,草自然顺风而倒。这个比喻表明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上位者的身份要求他们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成为公众的表率,而不应漠视教化、滥用刑罚,这样才能达到 2.1 众星共之的效果。

    这句话可能是“风化”一词的来源。另外,“靡然”也是用草木随风偃伏的形象,来形容闻风而动、群集响应,用作褒义贬义皆可。【例】吕本中《童蒙训·卷上》:〔程颢、程颐〕以圣学为己任,学者靡然从之,当时谓之“二程”。《明史·王璟传》:时群小用事,大臣靡然附之,璟独守故操。

【参】2.3 。“上行下效”的政治观念一直深入人心。《孟子·离娄上》说: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后汉书·吕强传》吕强上疏引尸子语:君如,民如水。杅方则水方,杅圆则水圆。君民如此,君臣亦如此。《左传·桓公二年》(前710年)记有鲁大夫臧哀伯的谏言: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塞()违:遏止邪行。临照:垂范。)《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载:有上书请去臣者。上问:“佞臣为谁?”对曰:“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愿陛下与群臣言,或阳怒以试之。彼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上曰:“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臣下之直乎!朕方以至诚治天下,见前世帝王好以小数接其臣下者,常窃耻之。卿策虽善,朕不取也。”(的():确。阳:假装。小数:小手段,花招。接:交往,对待。)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 :通,指得人望而做事顺遂。后来引申为得志,有名望地位。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是达者为人处世的品质,才会有在邦必达,在家必达的好结果,这里用破折号来表示。达的反义词是【例】成语“通权达变”、“达官贵人”。【参】13.20 13.28子贡子路问士。子贡11.19 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是孔子认可的达人。《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载,曾子的弟子也问他士何如则可以为达,曾子以“穷”作对比:今之弟子下人,不知贤,耻不知而又不问,欲作则其知不足,是以惑暗。惑暗终其世而已矣,是谓穷民也。

    :有名声。和“达”相比,它是外在的表现。【参】14.44 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论语义疏》引晋人缪协语:闻者,达之名,达者,闻之实。而殉为名者众,体实者寡,故利名者饰伪,敦实者归真。是以名分于闻,而道隔于达也。(殉:谋求。)

  • 指在朝廷为官,指在卿大夫家做家臣。

  • 下人:(遇事)多考虑,多谦让。下人:(甘愿)位居他人之下,是动词。【例】成语“礼贤下士”(礼也是动词)。《三国志·蜀书·先主备》说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 居之不疑:安于自己的处境、地位而不起疑虑,这里是指伪善得连自己都相信了。【参】《大学》:所谓诚意者,毋自欺也。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

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 修慝):消除恶念。:整治去除,修正。:恶。按《周礼·夏官司马·环人》郑玄注:慝,阴奸也,《论语新解》注为恶之匿于心,上下文也是讲个人修养,所以前面译作“恶念”。【例】成语“负罪引慝”(指引咎自责,出自《尚书·虞夏书·大禹谟》(伪)。引:承担)。【参】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

  • 攻其恶里的指自己,与后面的相对。这个用法相当于抽身到旁观者的角度,说“他自己(的)”。【例】成语“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出自《孟子·尽心下》)。《孙子兵法·虚实》: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 忿fèn):怨恨,恼怒。“忿”有时与“”通用,如“忿忿不平”近似于“愤愤不平”,但前者侧重恼恨怪罪之怒,后者侧重憋屈欲发之怒。

  • 以及:以致于连累到。【参】《孝经·天子》:爱亲者,不敢于人;敬亲者,不敢于人。

    :表示(不好的)结果,而非目的。类似地,英语中to后接动词时,不仅可以作为in order to表示目的,还可以作为only to来表示不良或意外的结果。【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贿也。(焚:通“偾”(fèn),倒毙。)伊索寓言《生金蛋的鹅》(The Goose with the Golden Eggs): As he grew rich he grew greedy; and thinking to get at once all the gold the Goose could give, he killed it and opened it only to find nothing.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 xiàng):通“向”,从前,之前。【参】2.19

  • :指内涵丰富,意蕴深远。

  • 选于众:从民众中(量才)选拔,与后来的贵族世袭相对。【参】《史记·五帝本纪》描述了舜帝广开言路,使皋陶等22名贤臣各得其所的情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舜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轨,汝作,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维明能信。”(文祖:尧帝的祖庙。辟四门:指广迎四方贤人。牧:长。猾:侵扰。奸轨:又作“奸宄”(guǐ),违法作乱。在外称奸,在内称宄。服:适度。就:处所。流:流放之刑。)

    后一个“选于众”偏重于修辞,商汤是先得伊尹然后夺取天下的。《史记·殷本纪》有两种说法:伊尹想投奔商汤而无门径,就先去当了商汤夫人家的厨师陪嫁过去,以滋味说汤,王道(详见《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故被后世奉为烹饪之祖;伊尹是隐士,商汤5次派人礼聘才同意出山。后来他又投奔(也可能是被商汤派去离间破坏,见《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孙子兵法·用间》),不齿桀之无道,复归于汤,助成大业。

  • 皋陶gāo yáo):舜帝时期掌管刑法的贤臣,以公正严明著称,深得民众信服,被后世奉为司法之祖。继帝位后想指定皋陶为继承人,未及授政,皋陶就去世了。事见《史记·五帝本纪》、《史记·夏本纪》。

  • (约前1600年前后):即商汤,又称成汤,子姓,名履,是始祖契的14世孙,商朝开国之君。《史记·夏本纪》、《周本纪》载,夏朝末代君王桀虐政淫荒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而从桀的曾祖孔甲以来,就有很多诸侯暗怀叛心了。也许出于猜忌,桀把汤召去囚拘起来,不知为何很快又放掉了。于是汤修德,诸侯皆归汤,历经11次征战,先翦除桀的羽翼,然后在约前1600年的鸣条之战中击溃夏军,桀逃到南方后病死,夏灭商兴。《史记·殷本纪》用打猎网开三面来说汤有至德,现存史料更多反映的是他用义正辞严、赏罚分明的话贯彻意志,如《尚书·商书》的《汤誓》、《汤诰》(伪)篇。

    商汤伐桀建立商朝,武王伐纣建立周朝,是继世袭制确立后,进一步打破以来政权和平交接的传统,树立了中国历史上武装斗争推翻前朝、朝代内部世袭传承的范式,史称汤武革命。《尚书·商书·仲虺(huǐ)之诰》(伪)载,汤灭夏放桀后有惭愧之意:予恐来世以台为口实(台():予),大臣仲虺就作了这篇诰加以劝解,称他符合天意民心。《周易·革卦·彖辞》也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革:改变,本义为刮去兽皮上的毛,即制成革。命:天命。既然帝王受命于天,改朝换代就被解释为天命有变,有者居之。)

  • 伊尹(前1649年—前1549年):名挚(尹是官名,相当于宰相),初著名贤相,从商汤起连续辅佐5代君王,历50余年,寿至百岁,死后被葬以天子之礼,祭祀不绝。事见《史记·殷本纪》。【参】《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伯夷、伊尹何如?孟子回答:不同道。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引号中是孟子引用伊尹的话,亦见《孟子·万章下》。)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参】11.24 为臣之道。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本章可以和前一章连起来理解。【参】益友为辅,但不应倚恃,李塨《恕谷后集·答长举问》强调了个人努力的重要:孔子曰:“为仁由己,非以由人。”师友特助己者耳,由之者九分,助之者一分也。若专倚师友,则己安在?如人修容、整巾、束带、靧面、盛服,拮据在我,而友其也,未闻以鉴为巾带、服饰也。(特:仅,只是。靧(huì):洗脸。拮据(jié jū):辛勤操办。)

13. 子路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 先之劳之:即“先之而劳之”,先自己示范带头,再发号施令要求别人勤劳努力。都是指下级或群众,下一章的先有司也是这个意思。:使动用法,使努力工作,使勤勉。【例】14.7 爱之,能勿劳乎?【参】12.14

    仅从字面上看,很容易理解成自己带头干,勤劳努力干,这就与“政”的意义不合。【参】《四书集注》:凡民之事,以身劳之,则虽勤不怨。《孟子·滕文公上》: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以不得为己忧,舜以不得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 的主语是子路,后面的主语是孔子。

仲弓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 赦小过【参】《旧唐书·贾敦实传》载,敦实为官,清净,老幼怀之。……累转洛州长史,甚有政。时洛阳令杨德干杖杀人吏,以立威名。敦实曰:“政在养人,义须存抚。伤生过多,虽能,亦不足贵也。”常抑止德干,德干亦为之稍减。(转:调职。存:体贴照顾。)

  • 人其舍诸?:别人难道就不会举荐了吗?【参】如果把 1.16 的“不知人”理解为“不知贤”,容易联想到语文课本上的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还可以参考《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封德彝:封伦,唐初重臣,《新唐书》说他外谨顺,……善矫饰。)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 卫君待子而为政:卫君请您去治国理政的话。这里的是普通连词,句中假设、条件的意味,由随后的问句子将提供,相当于给开头找补了“若”,语气较为舒缓。2.22 人而无信用在主谓语之间,假设语气更直接强烈。是邀请的含蓄说法,带有虚席热望的意象。

  • 正名:端正名分,使名实相符,古注多解为君臣父子的正统关系。【参】《晋书·鲁胜传》引鲁胜《墨辩·叙》: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

    汉代尊儒,教化中强调名分地位的意义,“以名为教”,不出其位,用以维护等级秩序。魏晋起,儒家礼教被称为名教,按陈寅恪先生《金明馆丛稿初编·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的解释,以名为教,即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亦即入世求仕者所宜奉行者也。其主张与崇尚自然即避世不仕者适相违反。举例来说,超越本分之举称为臣夺君位称为cuàn),名实不符之物称为,假托上命称为,都是很忌讳的。

    【参】《韩非子·扬权》: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日知录·卷十三·名教》:《南史》有云:“汉世士务修身,故忠孝成俗;至于乘轩服冕,非此莫由。晋、宋以来,风衰义缺。”故昔人之言曰名教,曰名节,曰功名,不能使天下之人以义为利,而犹使之以名为利;虽非纯之风,可以救积洿之俗矣。……故名胜于利,则小人之道消;利胜于名,则贪暴之风扇。……人不爱名,则圣人之去矣。(轩:大夫及以上所乘的车。乘轩服:指做大官,飞黄腾达。洿:通“污”。扇(shān):兴。)

    《孔子家语》首篇《相鲁》开头,记述了孔子初登政坛的举措:孔子初仕,为中都宰。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路无拾遗,器不雕伪。为四寸之棺,五寸之,因丘陵为坟,不封不树。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诸侯焉。(不封不树:不积土起坟,不植树为念,指丧礼从简。)

  • :保守不切实际,本义为曲折。当时卫国正是父子争位的局面,孔子的回答坚持了他在大义上的原则。

  • 无所手足:指不知要怎么做才妥当。后来有成语“手足无措”,形容人慌乱无定的样子,多用于心情紧张或应付不来事情的场景。

    【参】在位君子既然享有民之父母的优越地位,被统治者就容易感到授人以柄,缺乏反向约束力。所以史籍中不仅颂扬德政,还常强调法之尊严,督促上位者成为天下楷模。如《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有行人误惊了汉文帝的御马,廷尉张释之依法判处罚金四两(据裴骃《史记集解》),受到文帝怒责,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错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廷尉:秦汉两代的最高司法官,九卿之一,北齐后称大理寺卿。“立诛之则已”仍是天子的特权。)

  • :随便,不慎重,又特指不正当,不合礼法,不知羞耻。【例】成语“不苟言笑”、“蝇营狗苟”。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种庄稼。):种蔬菜。

  • 小人:指志向小,胸怀抱负不大。【参】2.12 君子不器。《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

  • 用情:指坦诚相待,不虚饰掩藏。:诚实,与“伪”相对。【例】“情伪”即真假,虚实。《鬼谷子·捭阖》: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情、诚互文见义。《韩非子·扬权》:二者诚信,下乃贡情。(二者:指赏罚。贡:献,付出。)

  • qiǎng):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子。这一句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怀柔远人的政治理念。【参】5.26 13.16

孔子自己 9.6 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是迫于生计,当然会有虚掷光阴的无奈与不甘,所以特别希望行有余力的弟子多花精力在致远大道上。然而理论教育再先进,如果缩减了实践的积累磨练,是不是还能达到同样的高度,有没有不良影响呢?直到现代这也是一大难题。

孔子更始料未及的是,后世背离了儒家知行并重的精神,滋生出尚空谈轻实干的风气,却拿本章当挡箭牌。【参】5.13 。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1934年):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说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后一个省略号为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 :独有,掌控。专对:独立应答,泛指随机应变地妥善处理(外交)事务。这句话勾勒了一个书呆子的形象。【参】当时的外交辞令常引用《诗经》来表达观点,参见 16.13 不学《诗》,无以言所引《汉书·艺文志》。《公羊传·庄公十九年》: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不受辞:指不限定具体怎么说。竟:通“境”。)《韩诗外传》第8卷第12章是善于专对的例子:齐景公使使于楚,楚王与之上九重之台,顾使者曰:“齐亦有台若此者乎?”使者曰:“吾君有治位之堂,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斫,犹以谓为之者劳,居之者泰。吾君有台若此者乎?”于是楚王盖悒如也。(茅茨():茅草做的屋顶盖。翦(jiǎn):通“剪”。采椽:柞木做的椽子。“茅茨不翦,采椽不斫”也是《韩非子·五》形容尧帝生活简朴的话。悒():忧愁不安。)

  • :指书读得多,诗背得全。以为的反问,表明了孔子学以致用的观点。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参】12.17 13.1 。《韩诗外传》第4卷第21章:有君不能事,有臣欲其忠;有父不能事,有子欲其孝;有兄不能敬,有弟欲其从令。《诗》曰:“受爵不让,至于己斯亡。”言能知于人,而不能自知也。(诗句引自《诗经·小雅·角弓》。亡:通“忘”。)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 鲁卫之政周公旦的封国,是周公的同胞九弟康叔的封国,同为姬姓,东西接壤。康叔是在武庚之乱平定后,与微子同时受封的。【参】《左传·定公六年》: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周〕封伯禽、康叔于鲁、卫,地各四百里,亲亲之义,褒有德也;太公于齐,兼五侯地,尊勤劳也。

    当时,鲁国的政权由三桓把持,卫国则是父子相斗的局面,都让孔子痛心疾首。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 公子荆:卫献公(前576年—前559年,前546年—前544年在位)之子,名荆,他和公叔文子等人曾被季札誉为卫之君子。因为当时鲁哀公也有子名荆,所以加“卫”以示区别。19.22 的“卫公孙朝”,也是同样的意思。

    :诸侯除了太子以外的儿子(如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也泛称诸侯的子女,后来又推广为贵族子弟。

  • 善居室:指善于居家过日子。后面的主语都是公子荆,是孔子叙述他的言行。这种作风和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形成对比。【参】清代戚学标《四书偶谈》:荆系公子,少长宫中,及壮而授室,与之采邑,而爵之为大夫,此为有家之始。(授室:娶妻。)《孝经·广扬名》: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善居室”符合儒家修齐治平的理念,可以比较《世说新语·任诞·十》注引东晋戴逵《竹林七贤论》:诸阮前世皆儒学,善居室;唯咸一家尚道弃事,好酒而贫。(咸:阮咸,魏末晋初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道:指老庄清静无为之道。)

  • 始有:刚开始有点财产。

  • 苟合矣:差不多够用了,凑合了。:姑且,暂且。:形容词,适合,适足。

    另外,还有草率、不合礼法的意思,“苟合”就指不正当的附和或结合,如逢迎巴结,为私利而抱团,或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这里合为动词或名词。【例】成语“苟合取容”。

思考:13.3 孔子说: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这与本章对公子荆的称赞是否矛盾?

【参】《四书集注》:言其循序而有节,不以欲速尽美累其心。……皆曰苟而已,则不以外物为心,其欲易足故也。《老子·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可以长久。明代王肯堂《论语义府》:知足由于少欲,少欲易于入道,故夫子称之,且以风当时之世禄怙侈成风者。(风:动词,教化。怙():恃,依靠。怙侈:相当于无节制消费。)

财务自由(financial freedom, financial independence)是个简单的经济学概念,即被动收入大于所需支出。参考它的知乎话题思考:根据定义,实现财务自由有哪两个努力的方向?本章的内容相当于哪个方向?为什么很多人更看重另一个方向?财务自由是“快乐的基础”吗?如果按重要程度排序,财务自由对你来说是什么位置?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 :御,驾车。这是前497年,孔子从鲁国抵达卫国的场景。

  • :众多,这里指卫国人口繁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现代经常“庶”连用,多偏指物质充足。【参】12.7 子贡问政。《管子·治国》开头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齐民要术·序》称:之盛,《》《》所述,在安民,富而教之。《四书集注》则说:富而不教,则近于禽兽,故必立学校,明礼义而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 期()月:可指一整月,也可指一整年,需要根据上下文判断,一般认为这里指一年。“期年”总是一整年。:又写为朞(),表示时间累积循环一次,这里是12个月周转一圈。【例】17.21 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据《史记·孔子世家》,这是孔子不得用于齐景公而发的感慨。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 残去杀:消解残暴,免除杀戮。这句引语的出处不详。“胜残去杀”与下一章的普施仁政,就像小康与大同的差别,所以用

    “百年”与下一章的“世”,都说明政策应具有持续性、前瞻性,才能渐化物以善道(皇侃引南朝宋颜延之语)。所以有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参】19.18 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 王者:指孔子理想中以王道治天下的贤君圣人。

  • 必世而后仁:指一定要经历长期教化,才能真正实现仁政。一为30年,相当于一代人的时间,孔子认为这是施行仁政前的过渡阶段。他当然热切盼望着王者出现,但也并不因此低估移风易俗的难度。【参】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清代包慎言《论语温故录》:言“必世”者,量民力之所能,不迫切之也。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参】13.6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 yàn):晚,迟。【例】陆游《寓叹》:老生读书百绝编,日晏忘食夜废眠。

  • 事也:恐怕是(季氏的)家事吧。政是国政,事是私事,这是孔子讽刺季氏公私不分,操持权柄,也包含对冉求言不由衷的批评。

  • 不吾以:“NOV”的倒装结构,不用我(当官)了。:动词,使用,任用。【例】《楚辞·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

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话不能这么说(得绝对)。可也有比较接近的,……若是:像这样,如此。:接近,差不多。后面引用的两句人之言曰出处不详。

    后来“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也用来表示说话的时机或分寸的重要。【例】陈荫荣版传统评书《兴唐传》第22回:常言有这么一句话:“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官差这几句话,使伍云召对朱灿还没见面就先有个好印象。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 :指归化。这既有政治上的归顺依附,也包含文化习俗的认同融合,是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特点。按现代的说法,就是“用脚投票”。【参】16.1 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还可以对比 18.1 18.2 的“去”,19.19 的“散”,以及 18.9 的“入”。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莒()父: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省高密市东南。

  • 欲速则不达里的表示转折(而不是更常见的因果承接),反倒,却。【例】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其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 直躬:人名,表示其性格特点。在传说、寓言、神话、童话中,如果人物的真实姓名不可考或不重要,往往就用特点或者事迹代替姓名,比如愚公、铁拐李、白雪公主(Snow White),以及后文的接舆长沮、桀溺

  • rǎng):偷窃。【例】清代周亮工《与张瑶星书》:生平不敢攘他人之著作以为己有也。

  • :动词,举证告发,检举。

  • :隐瞒,掩蔽。这是由孔子推崇的君臣父子关系决定的,所谓血浓于水,家庭关系先于社会关系。后世倾向于宣扬先忠国然后孝亲,与此形成对比。也可参考 13.8 所引《孝经》。

【参】《礼记·檀弓上》:事亲有隐而无,……事君有犯而无隐,……事师无犯无隐。《孟子·尽心上》对这个主题有进一步发挥。有人问孟子:假如舜帝的父亲杀了人,舜会怎么做呢?孟子答:舜会听凭法官皋陶逮捕父亲,因为这是他应受的惩罚;但作为儿子,舜又会将父亲从监狱里救出来,一起远走高飞快乐生活。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訢然,乐而忘天下。(蹝():草鞋。訢(xīn):通“欣”。)《庄子·盗跖》也认为:直躬证父,尾生溺死,之患也。《公羊传·闵公元年》提出,孔子笔削《春秋》的一个原则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牢固的人情纽带。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居处chǔ):日常言行。又指日常生活。【例】17.21 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参】《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儒家的传统精神。独:既可理解为闲居独处之时,也可理解为隐秘自知之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 行己有耻:立身行事保持廉耻心。行己有耻是有所不为之志,使于四方是学有所用之才。

    这里“有耻”修饰“行己”。在现代语境中,还可以把“行己有耻”理解为并列结构,行己就是做(真的)自己,be your (best) self,也很有意义。

    【参】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中,高度推崇“博学”、“有耻”: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是外交使节的荣誉所在。西汉的苏武被匈奴羁留19年,执节牧羊,坚贞不屈,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赢得一致的尊重。(《汉书·苏武传》。)1793年代表英国首次使华的乔治·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也在其日记中写道:吾禀命东来,与本国政府相距既远,事事均须斟酌独断,万一处理不当,必国际之羞。(《乾隆英使觐见记》,刘半农译。)后来有熟语“不辱使命”。

    有耻属于修身,使不辱命属于事功,这是孔子心中“士”的两面,也是儒家贤人的两面。而根据 13.5 ,博学于文也应当学以致用。所以明代吕坤的《呻吟语·问学》主张:道理书尽读,事务书多读,文章书少读,闲杂书休读,邪妄书焚之可也。(文章书:指偏于文学技巧的诗词歌赋作品。)共通的观点在不同时代有特定的表述,例如1958年建校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训就是“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 言必信,行必果:说话永远守信诚实,做事必定贯彻落实。孔子不赞成不通权变、拘泥小德的做事方式,认为这也是器量不够的表现。而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已具有明显的褒义。:实现,获得结果。【参】14.17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所在。”

  • kēng):敲击石头的响声。硁硁:形容人固执浅陋,这里指过分拘泥于一言一行的得失,缺乏变通性或大局观,类似现代口语“榆木疙瘩”的感觉。【参】9.4 13.4

  • 斗筲dǒu shāo):形容才识浅薄、器量狭小。:竹制的饭筐,可容5升。1 = 10升 = 0.1石。与的情况相同,斗的实际容量也不固定,当时的1斗约合现代的0.2公升。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中行:指言行符合中庸标准的人。:亲近,交往。【例】19.3 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 juàn):孔子后面的话就是这两个字的定义: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狂与狷各得中行君子之一偏:狂者志大勇为,却容易言过其实;狷者洁身自好,用《孟子·尽心下》的说法是不屑不洁,却容易消极退避。【参】《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韩诗外传》第8卷第3章写了一位隐者之狷:在深渊中而不援彼之危,见昭王德衰于吴,而怀宝绝迹,以病其国,欲独全己者也。是厚于己而薄于君,狷乎非救世者也。(昭王德衰于吴:指前506年,以吴国为首的多国联军讨伐楚国,楚都郢(yǐng,在今湖北省荆州市纪南城)陷落,楚昭王出奔,楚国宗庙被毁。后来申包胥哭于秦廷,借兵复国。)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 南人:南方人。当时的南方指江汉一带,包括吴、越、楚等国,都不属于中原国家。【例】《三国演义》:玄德叹曰:“‘南人驾船,北人乘马’,信有之也。”

  • 巫医:通过祷神请灵、占卜念咒等神秘形式治病、驱邪、祈福的人。上古时巫、医一体,医也写作毉。商朝重鬼神,巫的地位极高,《尚书·周书·君》举出的商朝6代辅政贤臣中,就有2位为巫。东周开始分化为占卜的巫和治病的医,可能已降为较低等的职业。【参】《韩诗外传》第10卷第9章:上古医曰茅父,茅父之为医也,以莞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之。(莞(guān):编席草。刍(chú):饲料草,草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病有六不治,第六不治就是信巫不信医。韩愈《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 :副词,用于判断性的谓语之前,表示推测、估计。当它修饰的判断是语意的重心,或者表示不好的后果时,它的肯定性较强,相当于恐怕,往往,多半;否则肯定性较弱,相当于也许,可能,有时。这里属于前者,即常。这个意义应是从它的动词义“”引申而来,根据上下文分为多有、也有两种倾向。【例】17.16 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19.23 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韩愈《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 不占而已矣:所指难以确解,一说指没有恒心的人也不用去占卜了(反正总会倒霉的)。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对巫祝之事虽不说信或不信,也看得比较淡。《尚书·周书·洪范》载,箕子告诉武王解疑之法: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卜():用龟甲占卜,得到卦象。筮(shì):用蓍(shī)草占卜,得到爻数。)也没有百试百灵的信心。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参】1.12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孟子·万章上》说:圣人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归:终归,总之。)《孟子·告子下》又举伯夷伊尹柳下惠为例: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国语·郑语》载,周太史史伯论周幽王之政必将败落: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角犀:额角隆起,是贤者之相。顽童:愚昧无知者。以他平他:相当于差异互补,彼此调济。裨():补益。尽乃弃矣:用完就作废了,指缺乏互益创新,没有持续发展能力。一:单一。果:充实,饱足。讲:明晓。剸(zhuān):通“专”,指专断擅权之人。)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945年出版的《西方哲学史》(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第3卷第1篇第4章末尾,讲到英国社会学家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516年所著的《乌托邦》(Utopia),认为那种规整划一的生活太枯燥乏味,因为:发展个性是幸福之源,这在乌托邦里难得一见。Diversity is essential to happiness, and in Utopia there is hardly any.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参】4.3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 :指以其器用之,根据才具能力合理分配任务。

  • 求备:指(什么事情都)苛求做得妥善周到。:齐全,完备。【例】成语“求全备”指对人或对事要求完美无缺。【参】《四书集注》:君子之心公而,小人之心私而刻。(刻:苛。)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 :自如舒适。《说文解字》:泰,滑也。段玉裁注:字从水。水在手中,下溜甚利也。……滑则宽裕自如。【例】成语“泰然自若”。

    20.2 有孔子本人的解释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参】北宋周敦颐《通书》: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故常泰无不足。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 :质朴。:刚强不屈,坚定果断,朴实厚道,谨慎少言。这四种品质合起来,就近乎仁。有的书把这四个字分开,认为都近乎仁,不妥。现代汉语中,“刚毅”和“木讷”已经成为两个独立的词。【例】抗日战争时期,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迁校南下,临时组建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1938年4月—1946年5月4日,校址在今云南师范大学),校训就是“刚毅坚”。期间开课约1600门,先后在校学生约8000人,成绩斐然,被视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参】1.3 巧言令色,鲜矣仁。正史记载的“木讷”者,大都是谨于修身,慎于言辞,持重可靠的人物。如明武宗的礼部尚书傅珪(guī),刚直不附阉党,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卒以忤权幸去。(《明史·傅珪传》。忤:违逆,触犯。)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 切切qiè)、偲偲)都是相互直言勉励督促的样子。:急迫,严厉。【例】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参】《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友以立其能,而远其所不能。苟无失其所,亦可与终身矣。

  • :和睦安乐。兄弟为共父至亲,朋友有辅仁之义。【参】《孟子·万章上》也讲了兄对弟应持的态度: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亲爱之而已矣。《诗经·小雅·常棣》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阋():争吵,争斗。务:通“侮”),孔颖达认为是说兄弟之亲,不能相远。……言兄弟之恩过于朋友也。(恩:,爱。)后一句诗: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是讲日常交往,孔颖达解释为:兄弟之多则尚恩,其聚集则熙熙然,不能相励以道。朋友之交则以义,其聚集,切切节节然,相劝竞以道德,相勉励以立身,使其日有所得,故兄弟不如友生也。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 jiào):教导训练。春秋时期寓兵于民,每年冬季集中训练,战时就成为的步兵及运输辎重的后勤人员,参见 1.5 所引《国语》。【参】13.11 善人为邦百年。《四书集注》:教民者,教之以孝弟忠信之行、务农讲武之法。……民知亲其上、死其长,故可以即戎。《论语注疏》:夫教民,三年一考,九岁三考,……若有可急,不暇待九年,则七年考可。亦可者,未全好之名。

  • 即戎:运用兵器,实指参军作战,主语是民。:接近,接触,实指使用。【例】成语“若即若离”。:兵器的总称。【例】成语“兵戎相见”、“投笔从戎”。

    孔子慎言兵战,本章与下一章似乎折射出,东周后期战争频起、兵员不足,已经渐成常态了。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 :即不教之民,未受过军事训练的民众。【参】《吴子兵法·图国》:昔之图国家者,必先教百姓而亲万民。……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图:指谋治。)《汉书·刑法志》说,齐桓晋文之后,天下以陵夷,至鲁成公作丘甲,哀公用田赋,搜狩、治兵、大阅之事皆失其正。《春秋》书而讥之,以存王道。于是师旅动,百姓罢敝,无伏节死难之。孔子伤焉,才有了这句慨叹。另外,5.8 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以及 11.26 子路的自我期许,也是同样的背景。(:毁平。搜狩:帝王在春季、冬季的射猎。罢():通“疲”。伏:殉节。)

【参】《清鉴纲目》:北洋练兵之名震动一时,然有皮毛而无精神,终致甲午之败。1861年,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迫使清廷开展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工业、军事与教育。北洋水师是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力主创建的近代海军舰队,鼎盛规模为亚洲第一。1894年7月,为争夺朝鲜主导权,北洋水师与日本海军在黄海一带展开激战。由于训练不足、指挥失当、装备落后、弹药不继(大量海军经费被挪用,为西太后慈禧修颐和园、办寿),战至1895年4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中日阵亡超过10:1,未能击沉一艘日舰。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同意朝鲜独立,割让台湾,赔款2.3亿两白银(是当时日本年度预算的5倍多)。日本借此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快车道,洋务运动则以失败告终。

主持洋务运动以来,李鸿章对外避战,内求变革,争取时间发展国力。但体制如旧,处处掣肘。清末李希圣《庚子国变记》回忆:自中法连兵,和议定,号为太平,大治海军,开报效,实尽入颐和园。土木之费,几七千万,穷极奢丽,过于乾隆盛时。(和议:指1860年末的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报效:向上捐输财物。)开战前,海军窳败,不任战,西太后知之,李鸿章亦知之。……然官书纪载则讳莫如深,廷臣中亦无有抗论及此者,是则尤为可痛也!(《清鉴纲目》。窳():腐败。)与日本定约后,国内大哗,清廷只得下诏承认: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所当共谅者也。……嗣后我君臣上下,惟期坚苦一心,痛除积弊,以收自强之效。(交绥:交战。)愚弄、抛弃人民者,也终将被人民抛弃。损失无可挽回,而责任在谁?

李鸿章作为《马关条约》签字代表,被时论斥为卖国贼。民国出版的《庚子西狩丛谈》记有他后来的自辩:功计于预定而上不行,过出于难言而人不谅,此中苦况,将向何处宣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14. 宪问

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 官俸,指做官。【参】8.13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亦见 18.2 柳下惠的言行。

  • :好胜、自矜、多怨、贪欲。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 怀:恋家,贪图安逸的生活。【参】《国语·晋语四》载,前644年重耳流亡到齐国,齐桓公待之甚善,并以宗室之女齐姜许配他为妻。重耳乐不思晋,将死于齐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次年齐桓公去世,齐国连续内乱,但直到前639年重耳仍不舍离齐。齐姜劝他说:人不求及,其能及乎?日月不,人谁获安?西方之书有之曰:“怀与安,实疚大事。”……齐国之政败矣,晋之无道久矣,从者之谋忠矣,时日及矣,公子矣。君国可以百姓而释之者,非人也。败不可处,时不可失,忠不可弃,怀不可从,子必速行!……子必有晋,若何怀安?(疚:害。君国:做一国之君。)重耳不听,于是齐姜把重耳灌醉,让他的亲随带他离开齐国了。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 :高,高耸,引申为正直,高洁。

  • :指说话小心谨慎,不出格。【参】5.2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8.13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孟子·滕文公下》: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中庸》: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清代宦懋庸《论语稽》认为:邦无道,则当留有用之身时变。故举动虽不可,而不宜高谈以招祸也。《后汉书·李固传》载,李固被害后,冀乃封广、戒而露固尸于四衢,令有敢临者加其罪。(四衢():四通八达的大路。)李固15岁的弟子郭亮上书乞求收尸,在旁守丧不去,并对呵斥他的亭长说:“义之所动,岂知性命,何为以死相惧?”亭长长叹曰:“居非命之世,天高不敢不跼,地厚不敢不蹐,耳目适宜视听,口不可以妄言也。”(非命:不合天理。跼():屈曲不伸。蹐():小步轻走。“跼蹐”形容局促谨慎的样子。)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 :指就某件事或某个观点征求意见,相当于最后省略了“您怎么看?”【例】17.21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 羿):即夏朝时有穷氏的首领后羿,善于射箭(和传说中奉尧帝之命射落九日的羿不是同一人)。他恃武力驱逐了夏朝第3任君王、之子太康,立其弟中康为傀儡,后来又篡夺了中康之子相的政权。后羿溺于狩猎,不修民事,弃用良臣,信任奸邪小人寒浞(zhuó)为相。后来寒浞谋害了后羿,继任有穷氏首领,烹其尸,杀其子,占其妻。事见《左传·襄公四年》、《史记正义》。

    ào):也写作浇(ào),寒浞与后羿之妻(称玄妻,也是后羿打仗抢来的)所生的两个儿子之一,勇力过人,能在陆地上推船行走,曾在水战中荡覆敌舟。奡灭掉了斟灌氏、斟寻氏的国家,杀害了被后羿夺权的相。忠于夏的大臣靡在后羿被害后出逃,联合二氏的幸存者消灭了寒浞,复立相的遗腹子少康为夏朝之君。后来少康杀奡兄弟、灭有穷氏,夏朝得以中兴。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夏朝的统治间断了约百年。亦见《左传·襄公四年》、《史记正义》。

    【参】屈原(前352年—前281年,名平,原是其字)的《离骚》也举羿、奡为例,来说明道德自律的重要:羿游以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家。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夫颠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畋(tián):狩猎。封:通“丰”,高大,肥厚。乱流:恣意妄为。服:拥有,负恃。圉():通“御”,强圉即强力。颠陨:坠落。祗(zhī):敬。周:指周等贤王。绳墨:喻准则。颇:偏。)

  • :即王室的始祖后稷。他从儿时即展露出种植庄稼的天赋,成人后专心务农,能因地制宜,合理耕收,被尧帝任用为农师,天下得其利,后被舜帝封于邰(tái,在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得姓姬。事见《史记·周本纪》。

  • :亲自耕作,指身体力行而不是做做样子。

  • 稷的有天下是因其后代而言的。【参】《史记·殷本纪》: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这有点像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Macbeth)里关于忠臣班柯(Banquo)的预言:你虽不能得国,你的子孙必成君王。Thou shalt get kings, though thou be none.)另一个相仿的例子是,成吉思汗钟爱的四子拖雷自愿替三哥窝阔台(元定宗)而死,元朝从第四任皇帝起全都是他的后代。

  • :尊崇,重视。【例】17.23 君子尚勇乎?成语“礼尚往来”。【参】6.19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 不仁指偶尔的无心之失,而非有意违仁之本。【参】4.4 4.5 6.7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 :使动用法,使勤勉。本章讲的是为了子弟、君上好,所应持的态度。

【参】《战国策·赵策》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中,太后舍不得送少子长安君入齐为质,老臣触龙委婉进谏: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山陵崩:赵太后故去的委婉说法。)这是建功立业的“劳”。生活中吃苦流汗的“劳”,也有益身心,如《明实录·太祖实录·卷二十七》载,1367年末,朱元璋初登基,就以诸子年渐长,宜习勤劳,使不骄惰,命内侍制麻行幐,凡出城稍远,则令马行其二,步趋其一。(幐(téng):囊。)

《孟子·滕文公上》说: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谓之仁。《白虎通·铮谏》认为:臣所以有谏君之义何?尽忠纳诚也。接着就引用了孔子这句话。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 为命:说的是郑国拟定外交公文的方式流程。接着提到的4位,裨谌pí chén)、世叔子羽子产,都是郑国大臣,而子产总其事。

    【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北宫文子所谓“有礼”也。四国:四方,天下。“谋于野”句,是说要在郊外的清静环境,才能想出好点子。)子产既知人又善任,分工周到明确,收放自如,像一名出色的乐队指挥。换成差劲的领导,恐怕会让大伙儿一窝蜂从头跟到尾,效率极差又搞得人人疲于奔命吧。

  • 草创是构思起草初稿,讨论是斟酌整理内容。《四书集注》把修饰解作“增损”(词句),润色解作“加以文采”。而《现代汉语词典》直接把润色解作“修饰文字”,如果按这样统一理解,感觉也挺自然,区别是润色不仅包含修饰(工作量倒未必那么大),还偏重毕其功(类似“画龙点睛”)。

    【参】中国历来推崇谈吐行文的文质兼美 12.8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前548年),郑国伐陈破城后,向盟主晋国献捷,晋问陈之罪,子产的回答名正言顺,得到晋国认可。《左传》引用孔子的话评价:《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志》:古书,今已失传。足:补全,使完备,complement。)明末朱舜水答复日本友人的信中说:大凡作文,须根本六经,佐以子史,而润泽之以古文。内既充溢,则下笔自然凑泊,不期文而自文。(凑泊:凝聚。)可见古人对于基本功的要求。

  • 世叔(?—前506年):游吉,字子太叔,他是郑穆公的曾孙,公子偃(字子游,郑国七穆之一游氏的始祖)之子,子产的堂侄。他曾辅佐子产,又继子产为郑相,是简、定、献三朝重臣,《左传》有他多次出使的记录。:通“太”,如世子即太子。

  • 行人:使节,外交官。据《汉书·艺文志》,战国秦汉之际游说四方的从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从:通“纵”。)【参】14.25 让孔子一再赞叹的良使,和 13.5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的庸才,形成鲜明对比。

    子羽就是前面引文中的公孙挥,字子羽。《左传·昭公元年)(前541年)有他奉子产之命与来郑迎亲的楚人交涉的事迹。

  • 东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市,子产长期居住于此,又安葬于此。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

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 子西:指郑国卿公孙夏,字子西,谥号是襄(“因事有功曰襄”),政绩上并不突出。子产是他的同宗兄弟,接任他主政。

  • 彼哉,彼哉!:他啊,他啊!表示无足称道。

  • 人也:前面似乎缺了一个字来评价管仲,只好理解成“人才啊”。也有根据 14.16 14.17 孔子对管仲的称赞,认为“人”通“仁”,但结合下一句就显勉强。可以参考孔子对于子羔的评价。

  • 伯氏:齐国大夫伯偃,骈(pián)邑是他的封邑,在今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三百指300家百姓。后面的主语都是伯氏。

  • 齿:至死,终身。齿:寿数,年龄。【例】成语“没齿不忘”。没齿无怨言应是因为管仲裁处公正,令人心服,具体情况已不可考。【参】据《三国志·蜀书》廖立传、李严传,蜀国校尉廖立自负才名,妄议国士,督粮官李平(即李严)运粮不力,谎言推诿,都被诸葛亮削职为民。二人一直企望重获认可,可几年后诸葛亮病故,于是廖立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李平更是激愤发病而死。东晋习凿齿评价:昔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而无怨言,圣人以为难。诸葛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岂徒无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水镜之所以能穷物而无怨者,以其无私也。……诸葛亮于是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15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 赵、魏:指当时在晋国掌权的三大家族中的两家。与孔子同时代的晋国三家宗主是赵简子、魏襄子、韩氏的韩简子。

    【参】前544年(《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出使到晋国,对当时的三家宗主说:晋国其萃于三族乎!似乎已觉察到三家分晋的端倪。

    1. 晋国骊姬之乱后,诸公子不再立为公族,而是遣往别国,异姓卿大夫权势滋大。此例虽于前607年(《左传·宣公二年》)废止,公室仍渐趋衰微。

    2. 晋平公(前557年继位)时,赵、魏、韩、智、范、中行(háng)6家垄断六卿,互为制衡。

    3. 前497年,范氏联合中行氏与另四卿展开内战,历时7年多,虽得齐、鲁、卫、郑、周、鲜虞诸国支援,仍然战败被逐。四卿尽分二氏封地,晋出公愤怒之下想纠集齐鲁加以讨伐,反被逐出晋国,死于道路。

    4. 前455年,势力最大的智氏向另三家强索土地,赵氏拒绝。智氏裹挟魏、韩,联兵将赵氏围于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2年。赵氏将遭引水灌城之际,反而说服魏、韩倒戈,水淹智氏,灭其族,分其地。赵、魏、韩自此合称三晋

    5. 前434年,晋幽公继位后,晋公室仅保有旧都绛(jiàng,在今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是晋国始封之地)、别都曲沃(今山西省临汾市曲沃县),反要向三晋朝拜,晋国名存实亡。

    6. 前403年,周威烈王(前424年—前402年在位)正式册封赵、魏、韩为诸侯国,九鼎震动。17年后,又有田氏代齐

    7. 前349年,韩、赵弑杀晋静公,晋祀断绝。从此,周成王三弟叔虞得自“桐叶封弟”,建于前1033年的晋国,被裂食一空了。

  • :即家老,家臣中有资历威望的长者。可作比较的是,孔子晚年自卫返鲁后,在鲁国的身份就是国老,不掌实权而名位隆重,相当于政府资深顾问。前484年季康子欲改口赋为田赋,极愿得到孔子支持,冉求甚至说出了待子而行的话。

  • :本义为充足,丰饶,引申为行有余力。【例】19.13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滕(téng)、薛:当时的两个小国,都在今山东省滕州市一带。孔子这样评价,是因为孟公绰德高足以服众,廉静难耐小国大夫的繁剧之事,应该用人以才。现代社会分工细化,想要样样在行可能只会一事无成,更应该找准定位。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成人:成为真正的人。子路的问和孔子第一句的答都是指完满无缺憾的人,是孔子理想中全面发展的精英;第二句的答是指无愧为人的人,仅坚持了道德品格方面的要求,可见孔子教育理念之大端。【参】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引用俗谚: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 卞庄子:春秋时期鲁国卞邑(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的勇士,曾使伐鲁的齐军闻名而不敢从卞经过。据《韩诗外传》第10卷第13章,母亲在世时,他连续3次从战场上逃生,受人羞辱而不变色。母亲去世后第3年又爆发战争,他主动请命,连斩3名敌军首级回来以抵败逃之耻,并认为士不以辱生,再次冲入敌阵,连杀70余人而死。他还有坐山观虎斗从而一举杀二虎的智谋,事见《战国策·秦策二·楚绝齐》。

  • 何必然?:为什么一定这样呢?即不必如此高标准严要求,感慨之情呼之欲出。可以与 13.20 今之从政者何如?相比较。

  • 授命:献出生命,指的是具备这样的思想觉悟。:给予,交出。

  • yāo):通“”,穷困。【参】5.22 所引《史记》。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

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 公明贾:卫国人,事迹不详。

  • 不取:不拿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包括主动的占据和被动的收受。不言、不笑、不取是指这种清心寡欲的修养,其详不可知,然必廉谨之士,故当时以三者称之(《四书集注》)。

  • 以告者过也:跟您说这话的人夸张了。

  • 其然,岂其然乎?:这样哦,难道真是(能做到)这样吗?一般认为,前半句是美其言,后半句是疑其实。

    岂其然乎?:用反问表示反对的意见,多用于承接之前的陈述,相当于“不应该是这样吧!”【例】《宋史·秦桧传》:〔岳〕飞曰:“救暂急而解倒悬,犹之可也;欲长虑而尊中国,岂其然乎?”(倒悬:比喻处境艰危。时在1139年,南宋在与金兵的对抗中已呈逆转之势,秦桧却力主割地赔款、称臣求和。)

【参】《战国策·宋卫策》记载了一个不时而言的故事。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古代驾车多用三或四匹马,在两侧拉边套的二马称为骖(cān),中间驾辕的称为服。蚤:通“早”。)

《礼记·檀弓上》记载了一个公叔文子想不义而取的故事。公叔文子升于瑕丘,蘧伯玉从。文子曰:“乐哉斯丘也!死则我欲葬焉。”蘧伯玉曰:“吾子乐之,则瑗请前。”(瑕丘:又称负瑕、负夏,在今山东省兖州市。根据上下文,当时应为风景秀美之地。请前:请让我死在(你)前面(先葬于此),这是讽刺公叔文子为己之私糟蹋好地方。)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 以防求为后于鲁:前550年,臧武仲流亡到邾国后,托人将臧氏继承人的信物蔡龟交给大哥臧贾,请他代替自己成为臧氏继承人。臧贾派二弟臧为带龟向鲁君请求名分,臧为却趁机请鲁君册立自己。这时臧武仲回到了自己在鲁国的封地邑(在今山东省费县,离齐国边境很近),向鲁君进言说自己无意作乱,只求臧氏后继有人就会离开防邑。于是臧为被立为继承人,臧武仲流亡去了齐国。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 yāo):要挟,胁迫。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 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名重(chóng)耳,晋献公次子,春秋五之一。前656年(《左传·僖公四年》),献公的新夫人骊姬为替儿子争位,栽赃逼死了太子申生,并挑拨重耳父子关系。重耳被迫逃亡19年,与一干心腹之臣辗转8国,一路躲避追杀,终于在62岁时返国继位(前636年),为君9年,开创了晋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原霸权。他逃难到楚国时,楚成王对其评价是: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力。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力:勤勉,尽力;事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jué):欺诈,诡诈。现代汉语常常“诡谲”连用。

    孔子评价的晋文公之谲,解释不一。一说是指前632年晋国为救援宋国,与楚国进行的城濮(,在今山东省菏泽市鄄(juàn)城县)之战。当时晋文公先用手段让亲楚的曹、卫两国与楚断交,激怒楚军,然后退兵三舍(shè,1舍合30里),表示感念楚国的款待旧情。开战后,晋国下军将战马披上虎皮,抢先击破了楚方较弱的右翼——陈、蔡联军;随即上军主动退却,弄得尘土漫天,伪装全军溃败的模样,诱使楚军深入追击;然后中军拦腰斩断,上军从侧面夹攻,击溃了楚军左翼。楚中军主力孤掌难鸣,大败而归,总帅令尹子玉也引咎自尽。晋国巧计以弱胜强,一战而霸,可能孔子认为有失“堂堂之阵、正正之师”的风范。

    另一种解释是,年老的晋文公渴望成就霸业,功利心太盛,操之过急。前631年冬,宋国求救于晋,晋人的反应是: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次年夏4月击退楚军后,5月文公就召集齐、宋、鲁、蔡、郑、卫等国,于践土(郑国之地,在今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西南)立盟,以晋为伯,共尊周室,同年冬再盟于温(周王畿内的小国,在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商议讨伐不顺服的诸侯。这两次盟会,天子周襄王都应邀(受召)前往,实质是为晋文公站台加冕,充当媚于奥的门面角色。这在《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的记载都很委婉,因为以臣召君,不可以训(孔子语;训:作为典范、楷模)。

    城濮之战前,齐桓公已死,中原各国群龙无首,饱受强大的楚国欺凌。晋文公长年漂泊,多识世故,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楚成王语),这与齐桓公的尊崇生活有天壤之别。他一朝为君,自知日暮途远,晋国人才济济,却无管仲那样独力擎天的经世奇才,其谲也是情非得已了。城濮之战后,30多年间楚国不敢北窥中原,晋国的强盛持续到六卿内斗时期。

  • 孔子评价的齐桓公之,应是指下一章的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子路曰:“桓公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 桓公杀公子纠,召(shào)忽死之,管仲不死。齐国国君僖公死后,长子诸儿继位为齐襄公(前698年)。襄公荒淫滥杀,二弟公子纠、三弟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听从各自师傅管仲、鲍叔牙的劝告,去接壤的鲁国(公子纠的母家)、莒国(位于齐之南、鲁之东,都城在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避祸。前686年,襄公被部下兵变所弑,堂弟公孙无知为君月余即遭刺杀,齐国大乱,公子纠和小白争相回国继位。管仲带兵堵截小白,射中其腰带束钩,小白装死传丧,骗公子纠缓行,得以先入齐为君(前685年)。数月后,桓公以武力迫使鲁国杀死公子纠,公子纠的另一位师傅召忽殉臣节自尽,管仲自愿登上囚车被遣返齐国。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力荐重用管仲,遂成霸业。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通俗演义《东周列国志》中也有精彩描述。【参】《史记·管晏列传》中有管仲的自陈: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指齐桓公曾经9次作为盟主召集各诸侯国君主结盟,靠的不是武力而是信义。诸侯会盟时通常各带军队自卫,称为兵车之会;不带军队则为衣裳之会,表示坦诚无欺。【参】《史记·齐太公世家》载,齐桓公曾这样自豪地回顾功业: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召陵:在今河南省漯(luò)河市召陵区。望:遥祭。熊山:即熊耳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离枝:古国名,在今河北省迁安市。大夏:古地名,在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带。卑耳山:又名辟耳山,在今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西北。)

    孔子称道管仲之仁,因为他辅助齐桓公少用兵戈而安定天下,是大仁大德的表现,没有纯以人品而论。【参】6.30 15.34 。《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其授之诸侯,何也?齐侯得众也。桓会不致,安之也。桓盟不日,信之也。信其信,仁其仁。衣裳之会十有一,未尝有歃血之盟也,厚也。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爱民也。(授之诸侯:指将天子专有的指挥诸侯之权授予齐桓公。不致:指会盟后各国不告于祖庙。日:记载会盟的日期。歃(shà)血:会盟时使用牲血立誓的一种仪式。)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 :诸侯的领袖,又称,这里用作动词,成其领袖。“强横无礼”是它的后起义。【参】《左传·成公二年》郑玄注: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孔颖达正义:伯者长也,言为诸侯长也。

    春秋诸侯中的霸者,主要负责解决各国间争端,平息战争,共尊周室,抵御外族侵扰;是在天子之政衰落后,打着尊王旗号,扮演一种既能号召又有力量的大哥的角色。齐桓公、晋文公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到了战国,就变成群雄逐鹿、唯力是视的天下了。【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挟王室之义,以讨伐为会盟主,政由五伯,诸侯恣行。(五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的5位诸侯。)《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不待大——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以力假仁:借仁义之名,行力取之事。赡(shàn):足。)

  • kuāng):正,纠正。【例】成语“匡时济世”。

  • :副词,用于名词之前,构成表示假设、让步的分句,要是没有。【例】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战国策·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

  • 被()发左衽(rèn:披散头发、身着异族服装,指沦落成未开化的野蛮人。这里推崇的是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夷”的业绩,包括救于山戎、救于狄等,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通“披”,分散,覆盖。:上衣前胸处交领的部分。传统汉服以左前襟压右前襟,称为右衽,反之则为左衽,是当时周边少数民族的习俗,也是汉族寿衣的穿法。

  • :本义为诚信,引申指目光短浅的固执、狭隘。【例】16.4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15.37 君子贞而不谅。【参】9.4 19.11

  • 自经于沟渎:上吊死在荒野小山沟。沟渎:田间水道,比喻默默无闻的小地方,意思是死得轻于鸿毛。【参】《礼记·儒行》: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 大夫僎zhuàn):原是公叔文子的家臣,由于公叔文子的举荐也升任大夫,同朝共事。:指公朝,朝廷。

  • :按《逸周书·谥法解》:“锡民爵位曰文”(锡():通“赐”),所以孔子认为公叔文子可用这个谥号。他实际的谥号是“贞惠文子”。【参】《礼记·檀弓下》载,公叔文子死后,他的儿子公叔戍请卫灵公赐予谥号,灵公答曰:昔者卫国凶饥,夫子为粥与国之饿者,是不亦乎?昔者卫国有难,夫子以其死卫寡人,不亦乎?夫子听卫国之政,修其班制,以与四邻交,卫国之社稷不辱,不亦乎?故谓夫子“贞惠文子”。(班制:等级制度。)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卫灵公用人以才,所以不致败亡。也就是说,如果具备健全的制度,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即使在位者能力平庸或私德有亏,只要不像殷纣王那样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一个国家或机构仍然可以正常运转。孔子的理想超乎于此,但并不否认其合理性。【参】《史记·伍子胥列传》载,伍子胥率领吴军攻破楚国,报了父兄之仇,楚大夫申包胥奔赴秦国借兵,秦不许。包胥立于秦廷,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 zuò):惭愧,指有羞耻心。【例】《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参】4.22 。《四书集注》:大言不惭,则无必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 陈成子:名恒,谥号是成(“安民立政曰成”),也称田恒、田成子。他是当时的齐国权臣,田氏家族的第8代宗主,陈国公子完的6世孙。汉代为汉文帝刘恒避讳,改称他为田常。

    谥号之后常与“子”连用作为尊称。如果再加上名,可以叫他“田成子恒”或“田恒成子”。

    陈成子弑简公指前481年夏,田恒弑杀齐简公一事,这是漫长的田氏代齐之变的一环。

    1. 前672年,陈宣公杀太子御寇,另立宠姬之子。公子完惧祸逃至齐国,得到齐桓公的欢迎和任用,从此改称田氏,定居下来。

    2. 陈文子之子田无宇甚有宠于齐庄公,并娶齐景公的姐姐为妻。

    3. 田无宇之子田乞继任宗主后,用小斗收纳赋税,大斗出借粮食,深得民心归附。晏婴屡次警诫齐景公,景公不以为意。晏婴去世10年后景公病故,田乞弑杀了继位不满一年的新君,清除了高氏、国氏、晏氏等老牌权贵,立齐悼公,自任宰相。

    4. 鲍叔牙的后人鲍息与悼公有杀父之仇。田乞死后,儿子田恒继任宰相,怂恿鲍息弑杀了悼公(前485年),立悼公之子为简公。简公任命宠臣阚(kàn)止为右相(正职),田恒为左相(副职),田恒很忌惮阚止。

    5. 前481年,田恒发动政变除掉阚止,囚简公于徐州,不久又害死简公,立其弟为平公,得以专擅齐政。田恒担心别国前来征讨,就把侵占鲁国、卫国的土地尽数归还,遣使与各国通好,修功行赏,亲附百姓。

    6. 自此,田氏专权于齐国平、宣、康三代。前391年,田恒的重孙田和流放了齐康公,自立为齐国之君。这时的周王室暗弱无力,居然在前386年册封他为齐侯。周朝开国元勋吕尚建立的姜齐,于是被田齐完全取代了。

    【参】《周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韩非子·奸劫弑臣》认为:以私为重人者众,而以法事君者少矣。是以主孤于上而臣成党于下,此田成之所以弑简公也。(重人:权贵。)类似的观点也见 7.31 所引赵简子与史墨的对话。《史记·六国年表》感叹: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起。(晏:安定。)《庄子·胠箧》讽刺地说: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胠():从旁撬开。箧(qiè):小箱。尧舜之安是反话。末句是说,身居诸侯之高位自会收获仁义的美名。)

  • :出兵攻打,讨伐。其本义为用言语训治,所以侧重于攻打前先历数罪状(声讨),师出有名。而 16.1,侧重于大张旗鼓,声势显明。【参】《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 “告三子”者三子三桓的宗主,他们是当时鲁国真正的掌权人物。:句末语气词,可以表示感叹、祈使、反问、推测等。这句话包含了孔子愤激的心情。【例】《史记·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弱鲁难讨强齐,孔子出于大义不得不告,并认为未必不堪一战:陈恒弑其君,民之不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左传·哀公十四年》。)但按孔子的主张,三桓是讨不到实利的,且也早有不臣之心,当然会置若罔闻了。

    终孔子一生,齐国变乱迭起,经历、悼、简、平5任国君和1位被弑的幼君,事见《左传·哀公十四年》、《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国历来特别忌讳弑上篡权的行为,田恒弑简公与78年之后的三家分晋遥相呼应,不仅是典型的以下犯上,还得到当时周天子的容忍甚至认可,象征着主流价值观与社会秩序的大变动。同年春,鲁人西狩获麟,《春秋》绝笔,2年后孔子就去世了。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 :触犯,冒犯,指直言敢谏。孔子认为信而后谏,即使不得已失礼,也是正当的。

【参】11.24 17.13 。《史记·商君列传》: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诺:应承顺服的样子。谔谔(è):据理力争的样子。)咸丰元年(1851年)曾国藩上疏说:古今人情不甚相远,大率戆直者少,缄默者多。……自古之重直臣,非特使彼成名而已,盖将借其药石,以折人主骄侈之萌,培其风骨,养其威棱,以备有事折冲之用,所谓疾风知劲草也。若不取此等,则必专取一种谐媚软熟之人,料其断不敢出一言以逆耳而拂心,而稍有锋芒者,必尽挫其劲节而销铄其刚气。一旦有事,则满庭皆疲苶沓泄,相与袖手,一筹莫展而后已。(戆(zhuàng):迂鲁刚直。苶(nié):疲倦。沓:懈怠。泄:通“媟”,轻慢。)《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载:〔唐太宗曰:〕“征每谏,我不从,我与之言辄不应,何也?”魏征对曰:“臣以为事不可,故谏;若陛下不从而臣应之,则事遂施行,故不敢应。”上曰:“且应而复谏,庸何伤!”对曰:“昔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臣心知其非而口应陛下,乃面从也,岂事舜之意!”上大笑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视之更觉妩媚,正为此耳!”征起,拜谢曰:“陛下开臣使言,故臣得尽其愚;若陛下拒而不受,臣何敢数犯颜色乎!”(庸:何。庸何是同义词连用。后言:背后议论。妩媚:可爱。开:启发。)

传统上,欺君之罪属于大逆不道,犯颜直谏则是值得表彰的忠臣之事,“君明臣直”又是平息君王震怒的顺耳良言。关于这个微妙话题,1994年王怀志、郭政合著的《参谋助手论——为首长服务的艺术》有大量现实性讨论。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 下达的措辞比较抽象,解释也就不一而足,大抵是喻于义和喻于利,蒸蒸日上和每况愈下的思辨,不妨自行意会。

    【参】《韩诗外传》第9卷第14章:君子之闻道,入之于耳,藏之于心,察之以仁,守之以信,行之以义,出之以逊,故人无不虚心而听也。小人之闻道,入之于耳,出之于口,苟言而已,譬如饱食而呕之,其不惟肌肤无益,而于志亦戾矣。(不惟:不仅。戾:违逆。)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 为(wèi)己:为自己(而学)。

    【参】《后汉书·桓荣传》对这句话的解释是:为人者,凭誉以显物;为己者,因心以会道。(凭:附。物:与“我”相对,外境。)《荀子·劝学》认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禽犊:一说为馈献之物,代表进身干禄,一说为玩物,并非敬心诚意,总之都是当作“身外之物”。)《孙子兵法·军形》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刘寅注:不可胜在修己之备,可胜在乘敌之虚。(不可胜:指守。可胜:指攻。)

    1929年,陈寅恪为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生赠诗: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大夫羞欲死。田巴鲁仲两无成,要待诸君洗斯耻。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东邻:指日本。大夫:指士大夫。田巴:战国时齐国辨士。鲁仲:即“义不帝秦”的鲁仲连,战国时齐国高士,12岁就折服了“一日服千人”的田巴。二者似比喻当时学术界的权威与新锐。宁(nìng):岂。)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 夫子:指蘧伯玉。

  • 使乎!使乎!:这是赞叹使者言辞得体,不负使命,也包含对于蘧伯玉为人的信服感佩。【参】13.5 14.13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 :思考,考虑。:指职务范围内的事。

  • 思不出其位:想法不逾越职位,也就是不考虑超出其职务范围的分外事。:想法,所考虑的事情,而非动词考虑、想要。

    曾子的话可看作对老师的注解,就是要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恪尽职守,不要东张西望,徒劳无补,并滋纷乱(钱穆《论语新解》)。这句话又见于《周易·艮》象辞: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兼山:两山重叠。艮(gèn)卦艮卦上下均为象征山的八卦八卦艮,合起来表示抑止。)

    “出位”就是做超出本分的事,现代常用来指哗众取宠的奇言异行。【例】《明史·饶伸传》:诏诸司严约所属,毋出位沽名。

【参】8.4 曾子也说过: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平以灭诸吕、拥立孝文帝之功不如周勃,让勃为右丞相。某日上朝,孝文帝问周勃全国每年有多少决狱(诉讼判案)、钱谷出入(赋税收支),周勃不知,汗出沾背,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曰:“主臣!陛下不知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素不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绛侯谢病请免相,陈平专为一丞相。

主:掌管。即:假如。责:质问。君:您,阁下,有戏谑意。待罪:任职的谦称,意思是早晚要出岔子被治罪了。让:责备。独:却,偏偏。素:向来,平时。绛侯:即周勃。)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参】4.22 14.20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 夫子自道也:老师说的正是他自己啊。子贡认为这三者孔子都具备了。

    后来成语“夫子自道”表示看起来是说别人,实际却说了他自己。说的人可以是有意或无意,这样评论他的人常语含打趣或讽刺。

【参】《中庸》提出:天下之道五,所以行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一:朱熹认为指诚。)《礼记·礼运》从反面说: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孙子兵法·始计》认为良将的标准是: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刘寅注:智则能谋,信则能守,仁则能爱,勇则能战,严则能

梁启超1922年的演讲《为学与做人》说:人类心理,有知〔识和智慧〕、情〔感〕、意〔志〕三部分,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智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他把当时的学校教育比作“贩卖智识杂货店”,因为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层的知育;就算知育罢,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学识,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却是一点儿也没有

子贡方人。子曰:“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 方人:品评别人。:比拟,比较,比方,引申为评点议论。【例】《后汉书·周举传》:观天察人,准今方古,诚可危惧。(准:据。)

  • 我则不暇(xiá:要是我就没这闲工夫。:空闲。【参】这可以用孔子本人的话串讲:4.24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2.13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7.19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12.21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8.11 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16 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 不逆诈,不亿不信:不先怀有(别人)想欺骗我的戒心,也不先怀有(别人)不相信我的疑虑。亿都是预料、猜测的意思。【例】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参】2.22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亦先觉者:可又(能在上当之前)先察觉到的人。

    顺着孔子的思路,把“者”的所指扩展一下,如果人民安居乐业,不用担心上当受骗、言而无信,一旦产生了罪恶,又能靠公平有效的制度督察制裁,以儆效尤,这样的世界也就称得上贤世。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

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 微生亩:估计是一位年长的隐士,因为他直呼孔子之名,是倨傲责下的口气。

  • 栖栖):忙忙碌碌不得安定的样子,指的是孔子为了政治理想而四处奔波游说。

  • :忧愤于(世间的)顽固不化。稍引申一点,将理解为愚妄(无知而妄为),可能更贴合孔子之意。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 ):千里马,常用来比喻杰出人才。【例】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枥():马槽。)

  • :指马训练有素,驯良可靠。【参】《论语注疏》:君子虽有兼能,而惟称其德也。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以德报:用恩德回报(别人带给自己的)仇怨。:恩惠。【例】成语“感恩戴德”。

  • :公正,正直,不偏私。

【参】孔子对于“报”的态度和老子的柔己下人截然不同,比较《老子》第63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大小多少:以大为小,以多为少。)和基督教的屈己恕人也不同,比较《圣经·新约·马太福音》5:39—40: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But I say unto you, That ye resist not evil: but whosoever shall smite thee on thy right cheek, turn to him the other also. And if any man will sue thee at the law, and take away thy coat, let him have thy cloak also.)思考:8.5 曾子称赞颜回犯而不校,与“以直报怨”是否矛盾?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 :责怪,怪罪。成语“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困难时气馁推卸责任。【参】《荀子·法行》:曾子曰:“……怨人者穷,怨天者无识。失之己而反诸人,岂不亦迂哉?”亦参 9.14 何陋之有的引文。

  • 下学而上达:学习平常的知识,而能领悟高深的道理。古注认为指人,指天,就是学人事而知天命【参】5.13 。《四书集注》:不得于天而不怨天,不合于人而不尤人。

公伯寮子路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 子路可能发生在堕三都失败之后。

  • 夫子固有惑志公伯寮季桓子先生确实让公伯寮的谗言说糊涂了(而猜疑子路)。惑志:迷乱之心,疑心。【例】《宋史·陈襄传》:襄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往矣。’公苟有惑志,何名知己!”(“自反而缩”句,引自《孟子·公孙丑上》。自反:反躬自省。缩:直。)

  • 肆诸市朝:把他陈尸于市集,就是说除掉公伯寮。:处以死刑后陈尸示众。据郑玄注,大夫及以上肆于朝廷,士及以下肆于市集(弃市)。公伯寮是士,所以市朝偏指市集。

【参】先道义而后功利,是儒家传统的显著特征,13.3 子路才会埋怨有是哉,子之迂也!《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曾任江都易王之相,易王为汉武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正,王敬重焉。相处既久,易王以桓公管仲自比与仲舒的关系,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王曰:“善!”(大对:回答帝王的垂询,又指科举殿试。)

清初张尔岐《蒿庵闲话》认为:人道之当然而不可违者,义也;天道之本然而不可争者,命也。……命不可知,君子当以义知命矣。凡义所不可,即以为命所不有也。……君子以义安命,故其心常泰。小人以智力争命,故其心多怨。众人之于命,亦有安之矣,大约皆知其无可奈何而后安之者也。圣人之于命,安之矣,实不以命为准也,而以义为准。故虽力有可争,势有可图,而退然处之,曰义之所不可也。义所不可,斯曰命矣。

思考:依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取“第一桶金”,然后努力“洗白”,你知道这样的例子吗?其他诸子各家持什么观点?你更认同哪种?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 ):通“避”。辟世辟地辟色辟言,指的是避滔滔乱世、避是非之地、避愠色令色、避恶言谀辞。

  • 作者七人矣:有七个人做到这样(指辟世)了。,do。七人应均为隐士,无法确考。孔子认可他们贤者的品格,做法上并不赞同他们消极遁世的行为。

【参】《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开头说: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后面又以“五尽”来概括必亡之国的特征:何谓五尽?曰:莫必,则信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 石门:当时鲁国都城曲阜的一个外门。晨门:负责早晚开关城门的人。

    古注说本章背景是,孔子周游列国,子路奉命回鲁国一趟,日暮门闭只好就地住在城外,这是清晨开门时他与守门人的对话。

  • 孔氏:指孔子。孔子是王室后裔,子孔氏。《论语》中只有本章和下一章称他为孔氏,他当时应该已经名声很大,政治理念广为人知了。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 qìng):用玉石或金属制成的打击乐器,磬 形,通常每16面编为一组,并排悬挂在支架上,称为编磬。今河南省卫辉市南关村有“孔子击磬处”遗迹。

  • 荷蒉hè kuì):背着草筐。:肩负,扛。:草编的筐,不如 9.19(竹筐)结实能承重。

  • 斯己而已:那就(少操闲心,)做好自己罢了。前一句莫己知也表示条件或假设,既然,如果。

  • 深则厉,浅则揭):出自《诗经·邶风·有苦叶》,意思是:水深的话就穿着衣服慢慢走过去,水浅的话就撩起下衣直接趟过去。这里意指做事应该审时度势,适应人情世态的深浅炎凉。:穿着衣服涉水。:撩起下衣涉水。原诗是写一位女子盼望未婚夫早点渡河过来娶亲,编在《雄雉》之后。

  • 果哉!难(nàn)矣:说得真坚决呀!我没什么可辩驳的了。:果决,不犹豫。:责问,诘难。【参】15.40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

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 高宗谅阴,三年不言:出自《尚书·周书·无逸》,指王武丁即位之初,为父守丧三年,沉默怀思,不览决朝政。武丁是商朝第23代君王,号为高宗,前1250年—前1192年在位,是使殷商中兴的著名贤王。目前出土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大部分就来自武丁时期。谅阴:专指帝王守丧。

  • hōng):周朝时称诸侯之死。【参】《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 总己:各统己职,有小心谨慎的意味。【例】《后汉书·献帝纪》:曹操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集中,统领,本义为把头发聚拢束起来。

  • 听于冢(zhǒng)宰:服从冢宰的命令。冢宰:即太宰。先君去世后,冢宰代理朝政3年,嗣君得以专心服丧。【参】《尚书·周书·周官》(伪):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参】13.4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其犹病诸!”

【参】6.30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 原壤:鲁国人,孔子的老朋友,从仅存的事迹来看,是个玩世不恭的人。《礼记·檀弓下》载,原壤的母亲过世,孔子去他家帮忙,他却站上棺木,唱起很不正经的歌。别人都看不过眼,劝孔子别管了,孔子仍不以为意,认为: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原壤与《庄子·至乐》所载,庄子丧妻却箕踞鼓盆而歌的行为很像。【参】《庄子·大宗师》: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块:大自然。)《庄子·至乐》: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巨室:喻天地间。噭噭(jiào):悲哭声。)

  • :张着腿坐在地上等人。:即夷踞,也叫箕踞,屁股坐在地上八字形伸开两腿,样子像个簸箕,这是当时东部少数民族(夷人)的坐姿,被认为很没有礼貌。

  • 无述:指没有值得后生晚辈学习传承的东西,相当于说没出息。

  • 孔子说原壤是为,是责备他小时候不老实,到老了也没成就,偏偏活得久给人做坏榜样,而不仅仅因为“老而不死”。

  • 以杖叩其胫是让原壤把腿收起来坐端正,属于老朋友才会有的举动。jìng):小腿。【例】《史记·李斯列传》引韩非语,感慨长年在外治水,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黎黑,……臣虏之劳不于此矣。(股:大腿。胈():细毛。胼胝(pián zhī):老茧。虏:奴隶。)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 :鲁国地名,一般认为就是孔子的故居阙,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内,应该也是他早年办学的所在地。【参】《荀子·儒效》说孔子居于阙党,阙党之子弟罔不必分,有亲者取多,孝弟以之也。(罔:通“网”,打鱼网。不:通罘(),捕兽网。)

  • 将(jīang)命:传命,在宾主之间传话。奉主上之命办事也叫将命。:携带,拿,引申为传送,传达。【例】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1933年):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挈(qiè):本义为用手提起,引申为携带,带领。)《后汉书·章帝纪》:聘问以通其意,玉帛以将其心。

  • :即问童子(于孔子)。指童子。

  • 者与?:(这个孩子是)追求进步的人吗?

  • 居于位:坐在(成年人的)座位上。【参】《礼记·玉藻》:童子之节也,无事则立主人之南,北面

  • 与先生并行:与年长者并排而行。【参】《礼记·曲礼上》:五年以长,则肩随之。(肩随:跟在落后一肩宽的距离随行。)《孟子·告子下》:徐行长者,谓之

  • 速成:指快速成名、(逐利意义上的)成功,而非真正成才,相当于 12.20 的区别。英语的 quick success 也可以表达类似的贬义。孔子不是反对成名 4.5 15.20 ,而是反对急功近利、德不配位的行为。【参】13.17 无欲速,无见小利。14.30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三国志·魏书·王昶传》诫子书: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戒阙党也。

15. 卫灵公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 zhèn):排兵布阵,由“陈列”引申而来,后来这个含义专写作“阵”。军旅可陈,俎豆也可陈,从这个双关可以想见孔子回答时的心情。

  • 俎()豆之事:指祭祀、宴会方面的礼仪,和笾豆之事意思相同。

    :古代祭祀、设宴时放置牲肉的几案形礼器。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 病莫能兴:困苦,困乏,这里指因为断粮而饿坏了。:起身。也有在“病”之后加逗号,但考虑到结构相同的“爱莫能助”、“苦不堪言”、“乐不可支”读起来都很顺,就不多此一举了。

  • 固穷:在艰苦困境中保持意志坚定(不违仁)。:动词,安固于,即安守,坚守。:本义为已达尽头,尽,完,引申为困窘,贫乏,又引申为不得志。反义词是【例】成语“穷途末路”。《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参】4.5 4.9 6.7 。《韩诗外传》第1卷第8章:厄穷而不悯,劳辱而不,然后有也。厄:困苦。悯:忧伤。)思考:“君子固穷”与“树挪死,人挪活”相矛盾吗?“固”与“挪”应以什么为准绳?

  • :过度,无节制,引申指抛弃操守地胡作非为,乱来。【例】成语“宁缺勿滥”,熟语“滥用职权”。

子曰:“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参】4.15 7.28 13.5

子曰:“!知德者鲜矣。”

【参】6.29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 无为而治:当权者无需事事亲力亲为就实现大治,意思是明君知人善任即可指挥若定,这是儒家的观念。【参】2.1 。据《史记·五帝本纪》,在尧帝时代,皋陶后稷等贤才虽皆举用,但未有分工。舜帝即位后,广征众议,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特长分配给22位贤臣专职,并定期考评绩效,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绌陟(chù zhì):职位降升。)舜帝的功德普照华胄外族,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苏轼《上皇帝书》:智者所图,贵于无迹。汉之文、景,纪无可书之事;唐之房、杜,传无可载之功。而天下之言治者,文、景;言贤者,与房、杜。盖事已立而迹不见,功已成而人不知。(房、杜:指初唐名臣房玄龄、杜如晦,他们辅助唐太宗开创了名垂后世的“贞观之治”。)

    道家的无为而治偏重于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顺应天理民心,政府减少干预而使百姓自治。【参】《老子》第75章: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有为:指条文繁苛之类。)第57章: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淮南子·原道训》: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物之所为也。据《帝王世纪·五帝》,尧帝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十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帝之德也!”老人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击壤:古代射击类游戏,手持土块投掷摆在远处地上的土块目标。《困学纪闻·杂识》引西晋周处《风土记》说,用的是鞋状木片。)

    思考:“无为而治”和 12.14 居之无倦是否矛盾?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 ):古代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蔑称。【例】《尚书·周书·武成》(伪):予小子既获仁人,敢上帝以遏乱略,华夏蛮貊不率俾。(俾():从。)【参】13.19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孟子·离娄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州里:泛指乡里,本地。按周制,5 ,即2500家。

  • cān):比,并列,这是由“配合成三”的意义引申来的。【例】熟语“参天大树”,参乘

    见其参于前:指忠信笃敬的训言恍然在前,和自己形影不离的感觉。【参】3.12如在9.11如有所立卓尔4.5无终食之间违仁

  • ):车厢,又泛指车。:车辕木前端的横木,其左右两端各有一轭(è),夹装在中间两匹马的颈肩处。

  • 书诸:指郑重地把这话写在腰间束带的下端,以便随时看见,永志不忘。据考古发现,商代甲骨文上已经有毛笔书写而未刻的文字了。绅音近“慎”,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后来“书绅”就表示牢记(话语、事情、道理等)。【例】乾隆在《贞观政要》序言中感慨,世有魏征等贤臣,还需明君才能善用,则又知太宗所以独信魏征,言听计从而见效若彼者,固人君所当服膺书绅而勿失也。膺(yīng):胸,引申为胸中,内心。)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 史鱼:卫国大夫,名鳅,字子鱼,他和祝鮀的字相同,但不是同一人。据《孔子家语·困誓》、《韩诗外传》第7卷第21章,卫灵公不用贤臣蘧伯玉,信任男宠弥子瑕,史鱼多次力谏未果,临终前仍然念念不忘,觉得为臣不能正君,是自己失职,嘱咐儿子不要在正堂治丧,把尸体摆在窗户底下就行了。来吊丧的灵公得知后大惊,立即任用了蘧伯玉,疏远了弥子瑕。《韩诗外传》评曰: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

  • 如矢:指像箭一样直不可屈。:箭。

  • 卷而怀之:卷起来放进怀里,这是比喻用法,指把自己的才能主张收藏好,不施展外露,具体所指的事迹已难确考。《四书集注》等古注把解为收,怀解为藏,则是直接揭示了言下之意。【例】《仪礼·公食大夫礼》:有司卷三牲之,归于宾馆。17.1 怀其宝而迷其邦。

    前面的字说明,具备适当的柔韧性值得赞赏,但“卷而怀之”并不等于“邦无道”时唯一可行的途径,所以孔子对史鱼的“直”和蘧伯玉的“可卷”都持肯定态度。【参】9.26 匹夫不可夺志14.3 危行言孙。《晋书·王戎传》载,竹林七贤之末的王戎以晋室方乱,慕蘧伯玉之为人,与时舒卷,无蹇谔之节。自经典选,未尝进寒素、退虚名,但与时浮沉,户调门选而已。晋武帝司马炎曾为他开脱:“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他位至三公,却委事下属,欢娱逐乐,并无蘧伯玉汲汲于仁的精神,落得个苟媚取容的评价。(蹇(jiǎn:忠直敢言的样子。蹇:通“謇”,本义为口吃,引申为仗义执言,正直。经:管理。典选:选才为官,王戎时任吏部尚书。寒素:指门第低微的贤才。户调门选:指依照家世地位录用。)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第一个指错过,错失,lose a chance (to do sth);第二个指失误,不当,lose control (of sth)。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杀身:丧生,舍弃生命。【参】4.8 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滕文公下》引用了孔子的另一句话: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沟壑():山谷,荒山野岭,比喻惨烈战死或艰苦困顿的地方。可以比较 14.17沟渎的区别。:头。不忘:东汉赵岐注:君子固穷,故常念死无棺沟壑而不恨也。(恨:憾。))《韩诗外传》第1卷第8章: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其忠,尾生杀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四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显,则士耻之,故杀身以遂其行。:实现其操行。)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本章的语境下,其事指修身成仁,其器指自身品德,指取益于人。作为现代熟知的成语,意思是要想事情办得顺利妥当,应该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参】孔子为仁之道,有其两面:12.24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2.1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四书集注》引程颐语:子贡问为仁,非问仁也,故孔子告之以为仁之资而已。资:凭借。)

    《汉书·刑法志》把孔子这句话引申于治国: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德者,帝王之利器;威武者,文德之辅助也。夫文之所加者深,则武之所服者大;德之所施者博,则威之所制者广。三代之盛,至于刑兵寝者,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极功也。(寝:止息,不用。)

    “利器”除了常见的比喻义外,还可以指杰出的才能。《三国志·魏书·曹植传》:植常自愤怨,抱利器而无所施,上疏求自试曰……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 :指历法。历的正月大致与现代农历的十一月相当,而历的正月大致与农历正月相当,比较容易掌握农时,更适合农耕需要。

    与现行公历不同,农历是利用天文观测的阴阳历,以月相盈亏记月,以昼夜(或日影)长短定节气。农历也被称为旧历、黄历、夏历等,但毕竟和夏朝的历法很不相同了。

  • ):一种大车,常指君王专用者。据说商朝之辂朴素无华,周朝则饰以金玉。

  • 放郑声:禁绝郑国的音乐。当时郑国的民间音乐热情奔放,尤以男女约会的情歌唱和闻名,孔子认为不登大雅之堂,非为邦者所宜。:舍弃,废置。【参】17.18 。《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载,正始八年(247年)秋,尚书何晏奏曰:“善为国者必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习。所习正则其身正,其身正则不令而行;所习不正则其身不正,其身不正则虽令不从。是故为人君者,所与游必择正人,所观览必察正象,放郑声而弗听,远佞人而弗近,然后邪心不生而正道可弘也。”

  • :指表达感情过于露骨忘我,往而不返,浸润损志。【参】清代陈启源《毛诗稽古编》:淫者,过也,非专指男女之欲也。……郑声靡曼幻,无中正和平之致,使闻之者导欲增悲,沉溺而忘返,故曰淫也。(靡()曼:形容柔美。:细腻华丽;曼:悠长轻柔。致:意态,志趣。)

  • :危险,这是其本义。【例】成语“百战不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参】《左传·襄公十一年》:》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所引未见于今本《尚书》。《逸周书·程典》有:于安思危,于始思终。《尚书·商书·说命中》(伪)有: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豫:预备。)《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亦见 9.18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 窃位:占据官位而不称职,造成机构运转低效,适任者又无法就位。可比较具臣【参】《史记·日者列传》:才贤不为,是不忠也;才不贤而托官位,利上奉,妨贤者处,是窃位也;有人者进,有财者礼,是伪也。(不为:不作为。托:依附。上奉:官俸。有人:有后台。)

  • 不与立的所指无法确考,也许是指《国语·鲁语上》记载的齐孝公伐鲁一事。当时臧文仲欲求和而无辞,就向柳下惠求助。柳下惠派弟弟乙喜犒劳齐军,以当年周成王叮嘱周公旦太公望的话:股肱周室,以夹辅先王。……世世子孙无相害也,成功劝退了齐军。或许这里孔子是怪罪臧文仲过河拆桥,不重用柳下惠,和 18.2 柳下惠三黜可能也有关系。【参】13.2 举尔所知。如果按 14.18 可以为“文”的标准,臧文仲的“文”也有些名不副实了。《四书集注》:臧文仲为政于鲁,若不知贤,是不明也;知而不举,是蔽贤也。不明之罪小,蔽贤之罪大。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自厚:即躬自重责,相当于说严于律己。躬自:自己,自身,selfward。【例】《诗经·卫风·》: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悼:哀伤。)

  • :要求。【参】12.21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老子·五十八章》:圣人而不割,而不刿,直而不,光而不耀。(割:指锋锐外露伤到别人。刿(guì):割伤,刺伤。耀:刺眼。)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 前两个如之何指怎么办,是深思熟虑,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思。【参】5.20 15.29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 言不及义,好行小慧:不说正经事,爱耍小聪明。后来它们都演变为成语,前者常指人说话拉拉杂杂分不清重点或者故意回避重点,后者的例子如讨论正事时避重就轻的无聊俏皮话。另外“好行小”是不同的成语。【参】《孟子·离娄下》: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实:第一个指内容,第二个指后果。蔽贤者:埋没人才的人。当:承受。)

  • 难矣哉:相当于说(这种人算是)没治了,有种摇头叹息的感觉。:难教化成人,无可救药的意思。可比较后文的“”。

孔子批评的现象放到现代,应该就是那些无聊的会议了:一群人一坐一天,相互扯皮,最后来两句无关痛痒的笑话一哄而散,集中浪费生命。美国准将亨利·马丁·罗伯特(Henry Martyn Robert)1876年首次出版的《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 Rules of Order),描述了集会议事的规范化程序,成为“高效、有序、公平的会议的有力保障”。

1917年,孙中山先生发表《民权初步》,将《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精要引介入中国,用意在于改变一盘散沙之民众、乌合之集会的状况,提高国人的民主意识与合作自治能力:集会者,实为民权发达之第一步。……夫议事之学,西人童而习之,至中学程度,则已成为第二之天性矣。所以西人合群团体之力,常超吾人之上也。……苟人人熟习此书,则人心自结,民力自固。

随着年龄的增长,智慧真能自动增加吗?与其一边讨厌开会,一边对“你会开会吗?”的问题嗤之以鼻,不如开始一板一眼地学习和反思那些很基本的东西。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 出之:谈吐,表达,相当于 8.4 出辞气。这里的都是虚化用法,不必译出。【参】4.16 君子喻于义。14.28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参】1.16 4.14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世:从世界上消失,即“死”的文雅说法,又引申为至死、终身。后来有成语“没世无闻”。

  • :(被人)称道、称颂。【参】4.5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16.12 民无德而称焉……民到于今称之。《逸周书·谥法解》:行出于己,名生于人。《日知录·卷七·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疾名之不称,则必求其实矣。君子岂有务名之心哉!……古人求没世之名,今人求当世之名。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 :可理解为寻求(所需)、要求(条件)、责求(过失),皆通。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 :谨慎,庄重自持。:古注多解释为与人相处时的争强好胜,如《四书集注》:庄以持己曰矜,然无之心,故不争。如果把君子理解为上位者,争理解为(与民)争利,也不无意义。【参】3.7 。《史记·货殖列传》评论当时的风气说:》、《》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故善者之,其次利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食草的牲畜,指牛羊。豢(huàn):食谷的牲畜,指猪狗。渐:潜移默化。眇(miào):通“妙”。)

  • :动词,聚集,联合,本义为羊群。它可以是志趣、爱好、习气等的相互吸引,与相比,目的性、利益性没有那么明显,组织也比较宽松自由。【参】2.14 。《尚书·周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

    孔子当时的“党”,还没有发展成明确的政治集团的概念。他提倡的“不党”,主要是从修身做人的角度。客观的负面影响是,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团体,尽管具有高尚的理想,但声音太多,容易莫衷一是,缺乏凝聚力,往往不是受利益驱使、执行力很强的“小人之党”的对手,才会有“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说法。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参】5.10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14.4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字。根据上下文,它既可指一个字,也可指一句话。【例】17.8 女闻六言六蔽矣乎?2.2 一言以蔽之。诗体有“七言绝句”,成语有“三言两语”。

【参】《中庸》引孔子语: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 谁毁谁誉?:贬损过谁,又称赞过谁?:同“譭”,会意为用言语破坏其形象,即说坏话,贬低,尤指诽谤。【例】成语“面誉背毁”(出自《庄子·盗跖》)。【参】14.29 子贡方人。《三国志·魏书·王昶传》诫子书:夫毁誉,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是以圣人慎之。(原:“源”的本字。机:事物变化的枢纽,关键。)

  • 有所试:经过了实践验证。:考查,检验。后来,“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就成为举荐官员升迁的准绳:拿政绩说话。

  • 斯民:指当代之民。【参】6.19 人之生也直。清代包慎言《温故录》:盖斯民即三代之民。三代用此民直道而行,而人皆竞于善,安在今之不可与为善哉?贾谊《新书·大政下》:王者有政而无易国,有易吏而无易民。故因是国也而为安,因是民也而为治。故之乱氓为治,武王卒为强。故民之治乱在于吏,国之安危在于政。氓(méng):民。)韩非子则持强烈反对的态度,如《五蠹》篇用“守株待兔”的寓言来说明: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 犹及史之:还见过史书上存疑从缺(而不臆测编造)的地方。言下之意,今之世的史书已经抛弃这种学术道德了。【参】《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谓文字有疑,则当阙而不说。孔子自言:我初涉学,尚见阙文,今则皆无,任意改作也。13.3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思考:“史之阙文”与现代新闻报刊的“开天窗”有什么异同?

    后面的“借乘”具体指什么,是否同属“吾犹及”的内容,已难确考。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 :容忍、忍耐,或狠心、忍心,都讲得通。【参】3.1 。《左传》中就有很多例证。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夏,周襄王不忍小忿以弃郑亲,借军讨伐了郑国,同年秋他的异母弟又借狄军叛乱,他被迫去郑国避难,自取其辱。昭公十三年(前529年),楚公子比继位后不愿残害兄弟:余不忍也,但人将忍子,招致杀身之祸。昭公二十年(前522年),继子产为郑相的子太叔不忍施行猛政,其德能又无法以宽服民,郑国盗贼四起,只好纠之以猛。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昭公讨伐季氏失败,大夫子家懿伯建议由众臣背黑锅,诸臣伪劫君者,而负罪以出,保全昭公的君位,昭公耻之:余不忍也,于是弃国流亡。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参】13.24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用于吏治,《大义觉迷录》中曾静概括为:察吏所以安民,而惩贪兼得以养廉。例如《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载,齐威王即位以来诸侯并伐,国人不治,详加察访,即墨大夫上任后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民人,官无留事,东方以宁。阿大夫誉言日闻,然使使视阿,田野不辟,民贫苦,属县被攻取却无知无为。于是威王将即墨大夫封之万家,斥责阿大夫“是子以币厚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皆并烹之。……于是齐国震惧,人人不敢饰非,务尽其诚。齐国大治。(即墨、阿(ē):均为齐国五都之一,在今山东省平度市、聊城市东阿县。辟:开垦。厚:收买。)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广大,用作动词,使广大,broaden。

这种简洁辨证的话,诠释角度很多,可以自行体会。比如,可以通过努力求得,孔子对人的自我完善持乐观态度。作为对比,老庄道家强调个人在茫茫宇宙中的柔弱无力,注重顺生自守。【参】《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随:追逐。已而:然后。为知:求知。)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参】1.8 7.3 9.24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参】2.1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不仅是读书,也在于实践。《李塨年谱》载,李塨的挚友李毅武自承心骄,李塨认为是不力行故也。读书之人,虚见忆想,自谓高人,故易骄。若力行,则此日此身,千疮百孔,欲骄得乎?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 :寻求,求取,seek。【例】成语“以权谋私”。

    不谋食就没有生存基础,孔子当然不会那么极端,而是强调:相比物质生活,谋道的意义重要得多。【参】《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为彭泽县令,自叹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解印而去,归园田居。1825年龚自珍作七律《咏史》讽时,后4句是: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田横:齐国田氏宗族后人,秦末起义曾自立为齐王。汉王刘邦夺取天下后,他与五百门客逃入海岛(今名田横岛,属山东省即墨市田横镇)。刘邦以武力招降: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田横耻于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而北面事之,途中自刎身亡。刘邦再召其门客,闻田横死,亦皆自杀。)

  • něi):饥饿。【例】《史记·魏公子列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这句话意思是,求食而耕,未必免于饥饿,不如求道向学,19.13 学而优则仕。这是对有志成为君子的人说的。扩展一点,也不妨理解为孔子的系统观。【参】13.4 15.12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本章讲治民之道。抓住这一点,“之”的所指就容易理解了。

  • ):视,引申为治理,掌管。【例】柳宗元《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更役,复若赋,则何如?

  • 动之:指动用民力。【参】1.5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 小知:指从细微处察知其为人,约等于“窥一斑而知全豹”。君子才德内蕴丰富,小人反之。【参】2.12 君子不器。

  • 大受:指担当重任。

【参】明代林希元《四书存疑》认为:此言观人当于其大,不当于其小。以大事观人,然后其人可见。以小节观人,小人未有不胜君子,君子或置之无用之地矣。诸葛亮《将苑·知人性》说: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间(jiàn):试探。)《明史·俞大猷传》篇末赞扬这位抗倭名将:其用兵,先计后战不贪近功。忠诚许国,老而弥,所在有大勋。并引用上司谭纶给他信中的评价:节制精明,公不如纶;信赏必罚,公不如戚;精悍驰骋,公不如刘——然此皆小知,而公则堪大受。(戚:戚继光;刘:刘显,同为当时抗倭名将。)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指民众对于求仁的戒惧逃避,比对无情的水火还要强烈。也有解释为对于仁的需求和依赖,比对日常不可或缺的水和火都迫切。【例】《孟子·尽心上》:民非水火不生活。【参】4.6 我未见好仁者。《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产论宽政之难,也用了水火的比喻: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踩,踏,引申为踏入,奔向,常用于危险艰难的境地。可以比较 8.311.209.11【例】周恩来1917年无题诗: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成语有“蹈仁履义”、“践律蹈礼”、“循规蹈矩”。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不让:可理解为勇往求仁、无所顾忌,也可理解为坚持原则、不徇私迁就。这是“不让”的两个典型场景,皆通。成语“当仁不让”指遇到理所应当的事就主动去做,不躲避退缩,又可以指对荣誉、称号等当之无愧。

【参】《孝经·谏诤》: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相传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年)说过:Plato is dear to me,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柏拉图(Plato,约前427—约前347年)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本句拉丁原文是:Amicus Plato, sed magis amica veritas.英文直译是:Plato is my friend, but truth is a better friend.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 :言行一致,坚持操守,又引申为忠诚不二。贾谊《新书·道术》:言行抱一谓之贞,反贞为伪。贞是大节指小节。【例】成语“忠贞不渝”(渝:变)。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 后其食:后考虑从他那里领俸禄【参】12.21 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子曰:“有教无类。”

  • 有教无类:只有老师施行教育的职责,没有应当得到教育的学生的类别。也就是教育工作不应考虑学生的贫富贵贱、族姓国别,不应心怀功利偏私,而要一视同仁:只有学生,没有该教的“好学生”、不该教的“坏学生”。这种博大仁心,是所有教师的榜样。【参】7.29 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16.13 伯鱼未有异闻。《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争:指看重。)《聊斋志异·黄英》里有句说菊花品种的话,也可移用于此:种无不佳,培溉在人。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 不相为(xiāng wéi)谋:即不相谋。

    相为:相与,共同,相互。是虚化的动词,突出了其后的动作。【例】《史记·酷吏列传》:盗贼浸多,上下相为匿,以文辞避法焉。(指共同。浸:渐。)《左传·僖公十九年》: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指相互(代替用作祭品)。)

    :商议,商量。【例】成语“不谋而合”。【参】9.30

子曰:“辞达而已矣。”

作为泛指,可理解为 15.6 言忠信,行笃敬4.24 讷于言而敏于行14.27 耻其言而过其行。作为特指,可理解为使于四方对答如仪,亦参 6.18所引《仪礼》。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 师冕:盲人乐师,名冕。先秦时期的乐师常由盲人担任。【参】《周礼·春官宗伯·序官》贾公彦疏:以其无目,无所睹见,则心不移于音声,故不使有目者为之也。

  • 某在斯:某人在这里,这是向师冕介绍在座各位的姓名和位置。

  • 与师言之道与?:(这是)和(盲人)乐师说话的合礼方式吗?

  • xiàng):特指扶助盲人。【例】《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无相,何伥伥!(伥伥(chāng):无所适从的样子。)【参】明代薛瑄《读书录》:常人见贵人则知敬,见敌者则敬稍衰,于下人则之而已。圣人与上下人己之间,皆一诚敬之心。(敌:相当。)

16. 季氏

本篇均称“孔子”而非“子”,行文风格也与之前不同,故有认为并非孔子亲传弟子所记,或出自齐论语。也有怀疑从本篇开始的末5篇,是后来增补的。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这是《论语》比较独特的一章,通过文采斐然的铺陈辨难,表达了孔子的治国思想。尤其是最后一段的议论,可以比较《礼记·礼运》。

  • 颛臾zhuān yú):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庸国,位于季氏的封邑费邑西北约80里,相传为伏羲的后代所建。周初受成王封,负责主持祭祀蒙山(位于鲁国境内偏东,与颛臾相邻),即为东蒙主。本章的情节应发生在孔子返鲁之后。这次军事活动未见于现存史料,不知是不是孔子的劝阻起了效果。

  • 有事:有国家大事,这里指发动战争。:特指天子、诸侯层面的祭祀、会盟、战争等重大举措,action。【例】《谷梁传·隐公十一年》:天子无事,诸侯相朝,正也。东晋范宁注:事谓巡守、崩葬、兵之事。欧阳修《丰乐亭记》: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 无乃:难道不该怪罪你吗?当时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家臣,冉求曾为之聚敛而附益,应该已很受重用了。【参】《四书集注》转引二程弟子谢良佐语:夫子所以深罪之,为其瘠鲁以肥三家也。思考:季氏将伐颛臾,14.21 三家不讨陈恒,仅仅是欺软怕硬吗?

    冉求、子路同以政事闻名 11.3 ,他们一起出现的章还有 5.8 6.8 11.13 11.22 11.24 11.26 14.12

  • 夫子:指季氏宗主季康子

  • 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周任:古注说他是“古之良史”,但事迹不详。【参】《左传》有2处引用了周任的话。隐公六年: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芟(shān):除草。夷:平,铲除。蕰(yùn):通“蕴”,积聚。崇:也是积聚。)昭公五年: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

    他这句话的意思是:拿得出什么本事就去任什么职,做不来就歇着吧。:摆出,陈列。【参】《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引范雎上秦昭王书,开头说:臣闻明主立政,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无能者不敢当职焉,有能者亦不得蔽隐。

  • 危而不持,而不扶:扶助,扶持。本句与后面的一语双关,责备他们身为臣下而不作为,使主上迷途难返,陷于无相之的危险境地。【参】11.24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明史·海瑞传》海瑞上嘉靖疏:今大臣持禄而好谀,小臣畏罪而结舌,臣不胜愤恨。《后汉书·李固传》载,146年,年幼的汉冲帝被皇太后之兄、大将军梁冀毒死,太尉李固联合司徒胡广、司空赵戒,议立年长有德的清河王为帝。梁冀忌惮清河王之严明,执意立15岁的蠡吾侯(即汉桓帝),争论时意气凶凶而言辞激切,自胡广、赵戒以下,莫不慑惮之,而李固坚守本议。一年后,李固被梁冀诬陷而死,临刑前写信给胡广、赵戒说:“固受国厚恩,是以竭其股肱,不顾死亡,志欲扶持王室,比隆。何图一朝梁氏迷谬,公等曲从,以吉为凶,成事为败乎?汉家衰微,从此始矣!公等受主厚禄,颠而不扶,倾覆大事,后之良史,岂有所私?固身已矣,于义得矣,夫复何言!”广、戒得书悲惭,皆长叹流涕。:大腿和胳膊,这里指辅佐(之力),也常比喻辅政重臣。)

  • 虎兕()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兽笼。:野牛。虎兕连用,可泛指凶猛的野兽。【例】《韩非子·解老》:兕虎有域,而万害有原;避其域,塞其原,则免于诸害矣。(域:指活动范围。)

    龟玉:龟甲和宝玉,古代视为国之重器。这里用“虎兕”隐指季氏的无名之师,“龟玉”指社稷之臣颛臾,批评两位学生未能尽到持危扶颠、进尽忠言的臣辅之职。【参】《四书集注》:言在柙而逸,在椟而毁,典守者不得其过。明二子居其位而不去,则季氏之恶,己不得不任其责也。典:掌管,主持。)

  • :防御坚固,其本义为四周地势险要闭塞,易于长守不变。【例】贾谊《过秦论下》: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

  • 必为之辞:非要替它找借口。:动词,辩解,申辩,后来又从言语上的抗拒推广到行为上的不接受、开脱。【例】《礼记·表记》:仁者之过易辞也。

  • 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根据文意,似应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参】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度制》开篇: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故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矣。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

  • 之,则安之里的,都是使动用法:使归从,使安定。主语是,即诸侯、卿大夫这样的居上位者。

    作为来、安的宾语,两个都指远人,与自己关系疏远者。它既可指地理的远近,如海外异邦;也可指立场的亲疏,如敌国外患;又可指文化的同异,如四夷。如果孔子这里专有所指,也许是说鲁国连年讨伐的近邻邾国

    现代成语“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是,既然已来到这里,就安心待在这里。“之”的所指虚化,常用于陌生的环境或岗位。“来”、“安”就从及物动词变成不及物动词了,主语是所涉及的人。

  • 干(gān)戈:泛指武器。:盾牌。:一种顶端带横刃的长柄武器。后来有成语“大动干戈”。

  • 萧墙:天子或诸侯建在门口的影壁墙,也就是 3.22塞门萧墙之内:指鲁国宫内,意为鲁哀公。当时鲁政为三桓把持,君臣之间气氛紧张,后来哀公果然欲借越国之力收复君权,事见《左传》末篇“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成语“祸起萧墙”指内部发生祸乱。

从正面角度的 13.16 近者说,远者来既来之,则安之,到反面角度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至本章末尾,也适用于现代企业的经营。如果不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吸引力、凝聚力,整天忙于算计和内斗,这样的决策人就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这样的企业就 15.12 必有近忧了。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 礼乐征伐:修订礼乐制度、实行讨伐征战,都是天子之权。如果旁落于诸侯,虽美其名曰尊王佐政,毕竟是王室衰微之象。若公权被大夫(如季氏)或家臣(如阳货)操控,就更不堪了。【参】《中庸》: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考文:考察修订文字。)

    【参】天子一旦将征伐之权授予某位诸侯,他就成为诸侯之首,称,得以号令四方,替天行道。如《史记·殷本纪》载,殷纣王使姬昌得征伐,为西伯;《齐太公世家》载,前651年,周襄王授权于齐桓公;《晋世家》载,前632年,周襄王又命晋文公为伯。《资治通鉴》宋神宗序说:周积弱,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所以为君慎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乱出的情景,在通俗演义《东周列国志》中有诸多描写,1996—1997年沈好放、阎建钢导演的连续剧《东周列国》(春秋篇30集,战国篇32集),也相当精彩。像齐桓公笃信管仲而君臣相得,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实属特例。

  • 十世希不失:少有传承十代还能维持不衰的。就孔子当时所见,齐国自桓公首霸到陈成子弑简公而专齐政,刚好传承了10代;晋国从文公称霸到晋顷公(前525年—前512年在位)末年的六卿铸刑鼎而夺公权,共传承9代。鲁国是自大夫出的情况,季友之后4代而被阳货挟持,亦见下一章四世注。

  • 陪臣:臣子的臣子,是诸侯国的大臣觐见天子时的自称,这里指大夫的家臣。【例】《史记·齐太公世家》:周欲以上卿礼管仲,管仲顿首曰:“臣陪臣,安敢!”

  • 庶人不议:百姓,民众。:指批评、非议国政。【参】《论衡·答佞》有个形象的比喻:屋漏在上,知者在下。亦参子产不毁乡校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 之去公室:封赏不出自公室,就是指鲁君失去实权。公室:君主之家,代指国权正统,近似于现代口语的“公家”,与“私室”相对。【例】《周书·李远传》:若王师西指,得复表里相应,既殉国家之急,且全私室之危。

    五世指宣、成、襄、昭、定5代鲁君。鲁国第19任国君鲁文公(前626年—前609年在位)有二嫡子恶、视及庶子倭,前608年文公去世后,正卿东门襄仲(东门遂)与倭勾结,杀二嫡子,立倭为宣公(前608年—前591年在位),群臣束手听命。鲁由此公室卑,三桓强。事见《史记·鲁周公世家》。本章的逻辑承接上一章。

  • 于大夫就是大夫把持朝政。四世季孙氏的文子、武子、平子桓子4代宗主。前601年东门襄仲去世,其子公孙归父继任为正卿,后来宣公想除掉三桓,曾与他商量借晋国之力进行讨伐。前591年宣公去世,怀恨在心的季文子趁机驱逐了公孙归父,掌控了鲁国政权。一去一逮,可以想见孔子的心情。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指有益,指有害。【例】《尚书·虞夏书·大禹谟》(伪):满招损,谦受益。

    直、、多闻与后面的便辟、善柔、便佞相对。

  • 便pián bì):花言巧语地迎合谄媚。:逢迎取宠,包含心计深沉、手段阴险的意味,后来专写为“”。【参】《论语注疏》: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后一个辟通“避”。)黄式三《论语后案》:便辟者,习惯其般旋退避之容,一于卑逊,是足恭也。(般旋:盘旋,行止往来。一:竟,甚至。)

  • 善柔:很会示弱顺从,用《红楼梦》第9回的话解释,就是惯能作小服低,赔身下气。这里当然是贬义用法,指爱耍阴招,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软刀子害人。

  • 便:指夸夸其谈(而无真才实学)。【参】《四书集注》: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 乐()节礼乐(yuè:以受到礼乐的匡正教化为快乐。:被动用法,于。

  • 骄乐:骄纵享乐。

  • 佚()游:纵情游乐。:安逸,安乐,引申为放纵。【例】《史记·乐书》:夫淫佚生于无礼,故圣王使人耳闻雅颂之音,目视威仪之礼,足行恭敬之容,口言仁义之道。故君子终日言而邪无由入也。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 qiān):罪过,过失。【例】成语“绳愆纠谬”(绳:纠正)。这里的君子如果理解成大人,可能更有现代感,参 14.22 注。

  • 言未及之而言言未及之的主语是君子,而言的主语是侍于君子者。【参】15.8

  • 无眼珠而盲为),有眼珠而盲为méng)。成语“有眼无珠”既可以形容人没有见识,也可以形容没有眼色,未见颜色而言就是后一种。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 血气方刚:正当精力充沛。:强,旺盛。血气:血液和元气,传统中医认为这是维持人体活力的两种要素:血液的运转使全身滋受营养,元气充盈能够改善血液功能。【参】清代高世栻《医学真传·气血》: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曰:气煦之,血主濡之。(煦:温暖。濡():滋润。)

  • :指多贪欲,贪得无厌。【参】5.11 欲,焉得刚?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 :敬重,心服。【例】20.2 俨然人望而畏之。《礼记·曲礼上》:贤者而敬之,畏而爱之。

  • 大人身居高位者。如古装剧中平民见长官、下级见上级,即称大人。畏大人在当时是服从等级制度,在现代语境中相当于遵守社会秩序。

  • :轻慢,这是其本义。【例】《荀子·君子》: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当(dàng):合宜,相称。)【参】《四书反身录》:读圣人之书而不能实体诸躬、见诸行,徒讲说论撰,假途荣,皆侮圣言也。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 :艰难,窘迫,引申为滞碍,有所不通。【例】《孙子兵法·九地》刘寅注:困而不谋者,穷而不战者亡。【参】6.21 中人以上17.3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韩诗外传》第1卷第18章:孔子曰:“君子有三忧。弗知,可无忧与?知而不学,可无忧与?学而不行,可无忧与?”南宋王应麟的考证名著《困学纪闻》,书名即取本章之意:困而学之,自别于下民。开卷有得,述为《纪闻》。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忿思难nàn):发怒时要考虑到它的不良后果。:祸患,危难。【参】12.1 四勿,12.21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 探汤:把手伸进沸水里,形容戒惧。:热水,沸水。【例】成语“赴汤蹈火”。【参】《大戴礼记·曾子立事》:〔君子〕见善恐不得与焉,见不善恐其及己也。

  • 其语指破折号前面的话,其人指能够这样做到的人。

    前一句是说为人善恶分明,后一句是说身处穷达两极都能坚定不移。这中间还有很长的路。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 有马千是齐景公奢侈游逸生活的一个侧影。指私养玩赏用的良种马,而非军马或与民同乐者,在现代就相当于花公款摆阔。【参】《史记·孔子世家》:〔景公〕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节财:指削减公费开支。)作为对比,《诗经·周颂·烈文》末尾怀念文王武王的盛德:乎,前王不忘!《大学》的解释是: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 其斯之谓与?:指的应该就是这个吧?本章疑有缺漏,所指无法确考。有认为 12.10 引用的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应该移到本句之前。【参】15.25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 :指(从孔子那里学到的)与众不同的知识,私房货。

  • 无以言:指无法在正式场合对答如仪。【参】《汉书·艺文志》: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后来古典小说、评书演义中“有诗为证”的惯例,可能也是受此影响。思考:西方社交讲究的 small talk 与“微言”有何异同?

  • 远其子:指不对自己的儿子有所偏私。【参】7.24 。黄式三《论语后案》:后儒舍经文正训而求圣人不传之秘,正与子禽同意。

    后来“庭训”就指得自父亲的教导,又泛指家教。【例】《旧唐书·刘赞传》载,唐德宗时期的宣州刺史刘赞不知书,但以强猛立威,官吏畏之。……子弟皆亏庭训,虽童年稚齿,便能侮骄人,人士鄙之。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这一章的内容比较突兀,疑从他书混入。《礼记·曲礼下》同样定义了除“夫人”以外的3个称谓。

  • 夫人:《曲礼下》孔颖达疏:夫,扶也,言扶持于王也。

  • 小童:国君夫人对自己的谦称。《曲礼下》郑玄注:若云未成人也。

  • :王侯对自己的谦称,意为少或孤独(二者是因果关系)。对别国人谦称本国国君,可称寡君寡小君:《曲礼下》孔颖达疏:君之妻曰小君,而云“寡”者,亦从君为谦也。【参】《老子·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17. 阳货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 阳货欲见孔子阳货:阳虎,字货,孟氏族人,季氏的管家,“陪臣执国命”的风云人物。前505年(《左传·定公五年》),阳货囚禁了季氏新任的第5代宗主季桓子,逐杀其亲信,逼其立盟就范,次年冬又与鲁定公三桓国人立盟,从而掌握了鲁国国政。本章的对话应即发生在阳货掌权期间。

    前502年,阳货进一步谋划将三桓宗主一网打尽,由自己和串通好的季氏、叔孙氏两位庶子取代。冬十月大祭,即将动手干掉季桓子,孟氏封邑成邑之宰公敛处父察觉到异状,提醒主公孟懿子先作防范;季桓子也幸运地说动了卫士,逃到孟家。阳货于是挟持了鲁定公叔孙武叔去攻打孟氏,被公敛处父两战击退,只好北退到临近齐国边境的讙(huān)、阳关二城继续顽抗。次年6月,喘息已定的三桓一举将其逐出鲁国,他仍不甘寂寞,先跑到齐国,唆使齐景公攻打鲁国,事败被擒后连使诡计逃脱,又投奔晋国,继续施展他的雄才大略了。【参】《孟子·滕文公上》引用了他的一句名言: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是认为二者无法兼得。可以比较《圣经·新约·马太福音》6:24:Ye cannot serve God and mammon.你们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玛门。Mammon:财利贪欲的化身。)鲁迅1925年底发表的《华盖集·十四年的“读经”》中也表示:倘使老实,必不能阔。

    阳货比孔子年长,据说身形相貌与孔子很像。孔子大约17岁时去赴季氏招揽人才的宴会,当时第3代宗主季武子在位,阳货已经是季氏管家了,他出言羞辱并赶走了孔子,现在又来拉拢孔子替自己效力。事见《史记·鲁周公世家》、《史记·孔子世家》。

    :使动用法。阳货想让孔子主动登门拜见自己,形式上表示臣服顺从。

  • 归(kuì)孔子豚:(阳货)送给了孔子一只蒸乳猪(作为礼物)。目的是让孔子出于礼节不得不回拜他。当时孔子尚未出仕,身份是继承的,而阳货是正卿季桓子的管家,又掌控鲁国实权,地位不亚于大夫。【参】《礼记·玉藻》:大夫亲赐士,士受,又拜于其室。(其室:指大夫家里。)

    :通“馈”,赠送。:整只乳猪。“蒸豚”的说法来自《孟子·滕文公下》。

  • 时()其亡也:等到他(阳货)出门以后。:通“伺”,本义为窥察,引申为等候。:本义为逃跑,引申为外出,出门。

  • :通“途”,道路,指阳货回家的路上。【例】《韩非子·孤愤》中的当涂之人,字面上是当道之人,意即掌握重权者。

    有认为从“谓孔子曰”到“孔子曰”之前,都是阳货自问自答的话,感觉有抬高孔子身份之嫌,故不取。

  • 怀其宝而迷其邦:身怀治国安邦的高才绝学,却在自己国内找不到方向(没有用武之地),言下之意类似于 9.2 博学而无所成名迷其邦:即迷于其邦。:迷路,不辨方向。动词“迷”不带宾语,省略了介词“于”。【例】《史记·五帝本纪》: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每个停顿的后两个字都是地名,前3处均省略了介词“于”。什(shí)器:日常生活用具。就时:趁时,指看行情做生意。)

    【参】《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谓迷,迷则不能至于所欲至矣。

    这里对“迷其邦”的解释与各家不同,他们大都把“其邦”视为“迷”的直接宾语,解释为使国家迷乱失序,似乎又拔高了孔子当时的身份,早至《韩诗外传》就已受其影响。

  • 好从事而亟()失时:热心于政治却屡屡错失机会。:屡次,一再。

  • 岁不我与:“岁不与我”的倒装。这是阳货鼓动孔子为自己效力,催他表态的话。:等待,这是从帮助、许可的意义引申来的,主语是(时间,岁月)。后有成语“时不我与”。

  • 吾将仕矣:这是孔子对阳货的应付之辞。前501年阳货被逐后,孔子就接受鲁定公之命任中都宰,后又为司空司寇,位阶升至大夫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人的本性,天性。【参】韩愈《原性》:性也者,与生俱生也。

  • 习相远:经过后天学习历练,(人的性格品质)相互之间就产生了很大差别。都是动词,靠近、远离。

    副词+动词的结构,古今都很常见,既可表示A、B间的相互动作,也可以表示A对B的单方面动作。【例】《韩非子·初见秦》:当是时也,赵氏上下不相亲也,贵贱不相信也。(赵氏:指赵国。两个相都是相互关系。现代用法中,“相信”变成了单方面动作;“相亲”的相是动词,亲自查看满意与否;“相亲相爱”则仍表示相互。)

【参】传统童蒙读物《三字经》的开头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铄(shuò):熔炼,陶冶。)荀子则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着眼点是动物性的生存竞争,“伪”是指经过了后天学习修饰,也就是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所以又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孔子并未明言人性善恶,重视的是后天教化。平静中和的话语背后,隐含着信心与希望。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 上知:最智慧的人。下愚:最愚笨的人。【参】16.9 生而知之者,上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汉书·古今人表》的解释是:可与为善,不可与为恶,是谓上智。……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谓中人。并据此把当时见诸记载的1931位古人划分9等,从上上人、上中人、上下人,直到下下愚人。

  • 不移:无法影响、改变。古注有认为应把本章与前一章合为一章。【参】6.21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开篇说: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中庸:平常。)其孙颜师古也在《汉书·古今人表》注中应和:上智不染于恶,下愚虽教无成。

【参】上智与下愚,理解为先天禀赋或后天表现皆通。如清代阮元《研经室集·性命古训》认为:愚也,非恶也,智者善,愚者亦善也。古人每言才性,即孟子所谓非才之罪也。……愚亦命之所有,下愚亦命之所有。(“非才之罪”出自《孟子·告子上》。才:天性。)《论语注疏》说:上知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使贤。《四书集注》则引程颐语: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圣人以其自绝于善,谓之下愚。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弦歌:奏乐歌咏。指琴、瑟等弦乐器。古代讲论《诗经》时,将诗文配以弦乐,辞句咏于口,并有琴瑟相应和。后来弦歌就引申指礼乐教化。

    子游时任武城宰。武城人可能勇武善战,在稷曲之战中,冉有以武城人三百为己徒卒。尽管都是“学道”,君子与平民所学的内容深浅不尽相同。

  • 莞(wǎn)尔:微笑的样子。牛刀:用来宰牛的刀。

  • :开玩笑,说着玩。因为割鸡焉用牛刀语带双关,既可指治武城不必大张礼乐,也微叹子游为武城宰是大材小用,兼有自叹之意。老师是开玩笑,做弟子的却应郑重以对。后来成语“杀鸡焉用牛刀”指不必小题大作或大材小用。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 :通“叛”,造反,叛乱。公山弗扰:又名公山不狃(niǔ),字子泄,季氏家臣,时任费邑宰。他召孔子之事未见于现存史料。《左传》定公五年、八年载,他不得志于季氏,转而依附阳货。本章的背景尚无定论,一说就是定公八年(前502年)的阳货之叛,尽管缺乏公山弗扰参与的实证:直书以费畔是后世编者揭示其异心,而孔子当时并不清楚他的真面目,希望在费邑有所作为。

    有史可查的“公山弗扰以费畔”发生在前498年(《左传·定公十二年》)。当时孔子已被鲁定公任命为司寇,主持堕三都工程,要将三桓封邑的城墙超出规格的部分拆除,削减兵备,以防据守作乱,并遏制日益强大的家臣势力。叔孙氏的郈邑,2年前刚平息过家臣叛乱,率先配合整顿完毕。轮到费邑时,公山弗扰与叔孙氏庶子叔孙辄率领武装强烈抵抗,一度反攻入鲁国国都,被孔子指挥鲁军击败,逃往齐国,费邑总算也改建达标了。最后是孟氏的成邑(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可邑宰公敛处父是个狠角色,他说成邑乃孟氏之保障,让宗主孟懿子假装不知,置之不理。年底定公亲自带兵讨伐成邑,也未能攻克,使公室蒙羞,堕三都就此失败。不久,孔子离别了鲁国,开始在各国间漂泊

    后来,公山弗扰和叔孙辄又到吴国安身。前487年(《左传·哀公八年》),吴王夫差要为邾国出头,起兵讨鲁。叔孙辄表示赞成,受到公山弗扰指责:君子,不适仇国,……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公山弗扰劝阻吴王不成,进军时就带队走险道,使鲁国来得及防备。不失故土之情,这也是他和阳货的区别吧。

  • 之也已:(假如)没有什么地方去也就罢了。:动词,去,往。

  • 公山氏之之:去公山氏那里。第一个是助词,用于“O之V”的倒装结构,第二个是动词,去,往。

  • 而岂徒哉?:这难道是没有企图的吗?指肯定会好好任用自己。:近指代词,此,这。【例】《战国策·赵策一·晋毕阳之孙豫让》: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本义为空着,不借助外物,引申为无结果地,白白地。【例】徒手,徒步,徒劳。

  • 吾其为(wéi)东周乎!:我当是能(在那里)兴起一个东方的“周”啊!东周属于类比的说法,因为文武周公开创的周朝建都于中原西部,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典范,可当时仅容苟安了,所以他有心在东方的鲁国恢复礼乐文教,重现往日的辉煌。这是已届知命之年的孔子经过长期的政治失意,跃跃欲试的话。现代历史通称的东周,是指周平王迁都至洛邑后的周朝(前770年—前256年),但那时不会这样自称。

【参】《史记·孔子世家》对“子欲往”的描写是:孔子循道弥久,温温无所试,莫能己用,曰:“盖周文武起而王,今费虽小,傥庶几乎!”欲往。(温温:不冷不热,形容已有名气而未尽得其志。傥(tǎng):或许。)1711年朝鲜使团访日,副使任守干《东槎(chá,木筏)日记》载,日人问及西方诸国皆采清朝冠服,为何朝鲜仍守大明旧仪时,正使赵泰亿答曰:天下皆左衽,而独我国不改华制;清国以我为礼义之邦,亦不敢加之以非礼。普天之下,我独为东周。贵邦亦有用华之意否?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本章论仁政,“于天下为仁”者,而非修身之仁。可以比较 1.10 温、良、恭、俭、让

  • :不被人轻视慢待。【参】8.4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 :使担当(职责或职务),任用,引申为信任,信赖。【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博闻多才,为楚怀王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同样既有委以重任,又有听之信之的含义。【参】20.1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用在现代社会,就像刘宝瑞单口相声《连升三级》里的话:现在你不能替人民办事,他人民也不选举你呀!(约录制于1960年。)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 佛肸bì xī):晋国大夫,中牟(位于晋、卫、齐之间,在今河南省鹤壁市)邑宰。前490年夏,晋国主政大臣赵简子清剿政敌范氏、中行氏的残余势力,进攻支持范氏的卫国,佛肸也支持范氏,于是中牟被晋军围困。事见《左传·哀公五年》。佛肸召孔子之事,未见于现存史料。

  • lìn):变薄,减损。涅(niè)而不缁(:染也不变黑。:黑泥,黑石,用作动词,用黑颜料浸染。:黑色。

    孔子引用的这两句诗,出处今已不详。【参】《论语注疏》:以喻君子虽居浊乱,浊乱不能污也。《四书集注》引北宋杨时语:坚白不足而欲自试于磨涅,其不磷缁也者几希。

    后来有成语“不缁不磷”,也作“不磷不缁”,比喻品质坚贞高洁,不受恶浊环境的侵染。【例】唐代张少博《石砚赋》:匪销匪铄,良金安可比其刚;不磷不缁,美玉未可其质。(匪:非,不。销、铄:加热使熔化。)

  • 匏(páo)瓜:一种短颈大腹的葫芦,味苦不宜食用,长成晒干后可以做瓢,或系在腰间凫水。【参】《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材:动词,用,指食用。)

    孔子用它来比喻无能无用、无欲无求的“死物”,也许因为前面引用的原诗里曾提到,也许附近正吊着一个匏瓜,触景生情,已难确考。孔子当时是汲汲求为世用的。后来有成语“匏瓜空悬”,比喻有才志的人却无从发挥,像匏瓜一样被闲置不用。

子曰:“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 六言六蔽:六个字的六种害处。六言指接下来讲到的仁、知、信、直、勇、刚之名。好名而不求实,则易陷其弊。:通“弊”,害处,弊病。

  • :动摇不安,无所适守(《论语注疏》),漫羡而无所归心。(《汉书·艺文志》。漫羡:散漫。漫、羡都有河水溢出的含义,引申为不经心,不受约束。)

  • :指拘于小信而有害于大。【参】13.20 14.17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xīng):兴起,指激发情感,陶冶人性。【参】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古者以诗为教育主要之工具,其目的在使一般人养成美感,有玩赏文学的能力,则人格不期而自进于高明。

    另外,古人把《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归纳为赋、比、兴,其中的兴是指托物言事、以物喻事,例如《关雎》的开头4句。

  • :观察,指察览世间百态,体会缘由得失。

  • :合群,指学习交际练达之道。【参】16.13 不学《诗》,无以言。

  • :悲愁,指抒发心中的不满和苦闷,又特指讥刺时政。【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探究了屈原创作《离骚》时的心境: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之,可谓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小雅》怨诽而不,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好色:指多描写男女恋情。)

  • 迩(ěr)之:相当于往近了讲。:近。【例】成语“闻名遐迩”(遐(xiá):远)。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 wéi):指学。【参】16.13 学《诗》乎?……不学《诗》,无以言。

  • 《周南》《召(shào)南》是《诗经》开头的两章,共25首。在《国风》里,只有这两章不对应于特定的国家,而是二公分陕而治的南国地区。【参】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毛诗音义》:南者,言周之德化自阳而先南方。(阳:山的南面。)季札在鲁国观周乐时,对《周南》、《召南》的评价是: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基:有基础。未:未完善。)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二《南》皆言夫妇之道,为王化之始。故君子反身必先修诸己,而后可“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所引句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原诗是赞颂文王之德。刑:通“型”,示范。:此指文王。)

  • 正墙面而立:面对着墙壁贴近站着。【参】《四书集注》:即其至近之地,而一物无所见,一步不可行。这个比喻可能是周朝的习惯说法,如《尚书·周书·周官》(伪)中,周成王告诫百官:不学墙面,事惟烦。西汉孔安国注: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临政事必烦。《宋史·王显传》载,宋太祖曾对时任枢密使的王显说:卿世家本儒,少遭乱失学,今朕机务,无暇博览群书,能熟读《军戒》三篇,亦可免于面墙矣。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 礼云礼云:礼啊礼啊。:助词,用于重复词语之后表示强调。

  • 云乎:句末助词,表示反问或感叹:难道就是……吗?这是对当时的礼乐制度徒具形式而发的感慨。【参】3.3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 rěn):柔弱,怯懦。成语“色厉内荏”形容人或势力外表凶猛内里虚弱,是个纸老虎。

  • 穿窬()之盗:打洞钻墙的毛贼鼠辈。穿:在墙上打洞。:门旁墙上的小洞。【参】《论语注疏》:外形恒欲进为取物,而心恒畏人,常怀退走之路,是形进心退,内外相乖,如色外矜正而心内柔佞者也。乖:背离。)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 :乡里那种一团和气、谁都不得罪的人,这里指表面上忠厚善良的好好先生,伪君子。

    【参】13.24 乡人好之恶之。《孟子·尽心下》,孟子向弟子万章痛陈了乡原(即乡愿)之害:

    〔孟子〕曰:“……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乡原乎!乡原,德之也。’”

    〔万章〕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阉(yān)然:曲意逢迎的样子。非之无举:说他不好吧,又举不出什么不得了的坏事。)

    文学家梅光迪(1890—1945)认为(《孔子之风度》,1932年),乡愿之流和光同尘,随时俯仰,以成功为其准则。……吾国数千年社会,即为此种投机分子之大舞台。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 :通“途”,路。成语“道听途说”指缺乏根据的传闻。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 鄙夫:庸俗浅陋的人。“鄙”的具体所指见后两句。

    这个反问句的字面意思是“鄙夫不可与之事君”,言下之意就是“鄙夫不可事君”,“鄙夫不可为政”。

  • 患得:担心得不到。成语“患得患失”指人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而不以大局为重。

  • 无所不至:没有什么干不上来的。【参】15.2 小人穷斯滥矣。

【参】苏轼关于本章的体会,见1071年《上神宗皇帝书》:臣始读此书,疑其太过,以为鄙夫之患失,不过备位容。及观李斯忧蒙恬之夺其权,则立二世以亡秦;卢杞忧怀光之数其恶,则误德宗以再乱。其心本生于患失,而其祸乃至于丧邦。孔子之言,良不为过!是以知为国者,平居必有忘躯犯颜之士,则临难庶几有徇义守死之臣。苟平居尚不能一言,则临难何以责其死节?人臣苟皆如此,天下亦哉!

李斯事:《史记·李斯列传》载,前210年秦始皇病故,近臣赵高以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为由胁迫丞相李斯改立新君。李斯始而不从,继而仰天长叹,垂泪太息,合谋诏赐死了刚毅武勇的皇长子扶苏和名将蒙恬,立才能浅薄的幼子胡亥为秦二世,3年后秦朝覆亡。卢杞事:《新唐书·卢杞传》载,783年10月爆发泾原兵变,唐德宗从都城长安出奔,被困于奉天(今陕西省咸阳市乾县)月余,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千里赴难,勇解城下之围。怀光曾斥宰相卢杞之徒奸佞误国,宜诛之以谢天下,杞惧,使德宗令怀光乘胜扫平叛党,不必入城面君。怀光内怏怏无所发,遂谋反,因暴言杞等罪恶,德宗再逃至汉中,战乱又延续了大半年方得平息。徇:通“殉”。)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 :缺点,毛病。【例】《孟子·梁惠王下》: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参】17.8 六言六蔽

  • :放纵,指自由随意,不拘小节。相对地,则是过于出格,逾大闲

  • :骄傲自负,自高自大。【参】《三国志·蜀书·刘璋传》裴松之注引习凿齿语:齐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国,曹操暂自骄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于数十年之内而弃之于俯仰之顷,岂不惜乎!是以君子劳谦日昃,虑以下人,功高而居之以让,势尊而守之以卑。(昃():太阳西斜。日昃:出自《周易·离》,这里指工作勤久。)

  • :品行正直而有失宽容,相当于严于律己也严于律人。其本义为堂屋的地面与墙面并成的直二面角(而非墙角旮旯),所以有方正之意;又因为相夹则狭,所以还有狭窄之意,《说文解字》就直接解释为仄(狭窄)。常用的清正不,是它的后起偏义。这里的解释略与各家不同,他们未能指明狭窄,似乎偏离了“疾”。【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韩非悲廉直不容于之臣。《庄子·徐无鬼》中评价鲍叔牙为人洁廉,善士也;其于不己若者之,又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评价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评价平原君朱建:刻廉刚直,……行不苟合,义不取容。(刻:严苛。取容:讨好别人以求安身。)【参】《韩诗外传》第1卷第25章说,仁道有四,磏为下(磏(lián):赤色有棱角的石头,这里通“廉”),并举伯夷叔齐原思等人为例:廉洁直乱不治,恶邪不,虽居乡里,若坐涂炭,命入朝廷,如赴汤火,非其民不使,非其食弗尝,疾乱世而轻死,弗顾兄弟,……是磏仁者也。……山锐则不高,水径则不深,仁磏则其德不厚。(如赴汤火:形容在所不惜。:指窄小。)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末,苏轼在《论边将隐匿败亡宪司体量不实札子》中自承受性,黑白太明,难以处众(受性:天性),也可作为“廉”的注脚。

  • 忿):蛮横易怒。:乖张,暴虐。

【参】古今对比以讽时弊的例子有很多,唐代皮日休的名作《鹿门隐书》,就仿效了本章的句式:古之官人也,以天下为己,故己忧之。今之官人也,以己为天下累,故人忧之。……古之隐也,志在其中。今之隐也,爵在其中。……古之杀人也怒,今之杀人也笑。古之用贤也为国,今之用贤也为家。……古之置吏也,将以逐盗。今之置吏也,将以为盗。从律己律人的角度,可参 15.15所引《老子》。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3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紫之夺朱:大红色,属于正色。:红与蓝的混合色,属于杂色。:压倒,胜过。这是指紫色逐渐代替红色成为当时官服的标准色,类似后来的“紫袍金带”,孔子不喜欢这种变化。后来“朱紫”常代指优劣、善恶等相对立或对比强烈的两方。【例】《后汉书·赵岐传》李贤等注引赵岐《三辅决录·序》:玉石朱紫,由此定矣,故谓之《决录》矣。

  • :本义为翻倒,引申为使灭亡,倾覆。

【参】13.3 必也正名乎。《孟子·尽心下》引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恐其乱也;恶利口,恐其乱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也。”(莠(yǒu):狗尾草,常见于田间,形似谷子。)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小子何述焉?:我们当弟子的怎么记述传承呢?孔子为什么突然不想说话,难以确解,也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子贡在 5.13 ,追思了孔子不言的内容。颜回在 9.11 ,描述了孔子善言的风采。与 15.5 的“无为而治”、12.13 的“无讼之律”相似,“不言而教”也是孔子向往的吧。【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解释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就引用孔子的话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 孺悲:鲁国人。《礼记·杂记下》载,鲁哀公曾派他向孔子学习士丧礼,该礼得以流传,但和这次的“欲见”不是一回事。

  • 将命:指替孔子向孺悲传话的人。

  • 使之闻之:让他听见(从而知道自己并未生病)。第一个理解成孺悲或将命者(再转告孺悲)皆通。孔子这次为什么不愿见孺悲,已经不得而知。《孟子·告子下》载,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或许略通其意。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 三年之丧:按周礼,子为父、妻为夫、臣为君、诸侯为天子,均服斩衰三年;母后于父去世,为之服齐衰三年;母先于父去世,则服齐衰一年并拄哭丧棒,称为齐衰杖。三年之丧的跨度是3年,实为25或27个月,期间丧礼逐渐减轻。

  • :本义为山体迸裂倒塌,引申为败坏。这句话后来衍生出成语“礼坏乐崩”(又作“礼崩乐坏”)。

  • suì):燧木,古代的取火用具。钻燧改火:古人钻木取火,四季所用的木料都不相同,改火指木料轮换过一遍,即一年之期。旧谷既没,新谷既升也是这个意思,生命往复循环的意味更浓。这是宰予的大胆建议,孔子的回答,让他以问心无愧为准。本章也体现了师徒二人的语言艺术。

  • )可已矣:一年也就够了吧。有认为开头的“期已久矣”也应读 ,然后这里总结重申,亦通。

  • :美味。【例】成语“甘旨肥浓”。

  • 天下之通丧。从其它资料看,当时“三年之丧”可能近乎名存实亡了,宰予的提议大概和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原因相似,孔子却希望像鲁公变俗那样恢复这个传统。【参】《礼记·檀弓上》载,某位有丧在身的鲁国人,早上刚进行了第25个月的大祥之祭,晚上就唱起歌来,子路笑之。夫子曰:“由,尔于人,终无已夫?三年之丧,亦已久矣夫。”子路出,夫子曰:“又多乎哉?逾月则其善也。”这里孔子既称赞此人难能可贵,又希望他善始善终。郑玄注:为时如此,人行三年丧者希,抑子路以善彼。《孟子·滕文公上》载,前327年滕定公去世,太子派人向孟子请教丧礼事宜,孟子回答:诸侯之礼,……,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和孔子的说法相同。滕国将用三年之丧时,结果却是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

  • 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对父母有三年的爱吗?意思是,应该用居丧三年的礼仪,来表达对父母的爱,就像三岁之前身在父母怀抱中,父母对自己的爱一样。这里把理解为对,如果理解为从,意即:难道年幼时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三年不离于怀的爱护吗,也通。【参】《说苑·修文》: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故制丧三年,所以报父母之恩也。

    “有……于……”的结构,既可表示give sth to sb,impose sth on sb,例如 16.1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又可表示get sth from sb,例如 14.36 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无论如何,这句话的语气都很严厉。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 :古代一种掷骰子行棋的游戏。):围棋。孔子认为,玩点益智游戏也比整天闲着什么不干的强。【参】15.17 。《朱子语类》:心有所用,则心有所主。……若是悠悠荡荡,未有不入于邪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参】8.10 好勇疾贫,乱也。《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描述了子路第一次见到孔子的情景: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学岂益哉也?”

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人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敬而受教。

(反:放还。檠(qíng):校准弓弩的工具。揉:烘烤原木使之成型。括:通“栝”(kuò),箭尾咬弦处,用作动词,制栝。镞():(加装)箭头。砺:磨。子路的看法是后来“树大自直”论调的始祖。)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 恶()称人之恶(è)者:厌恶那些说道别人的缺点、揭人短的人。【参】4.3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shàn):毁谤,公开指责。【参】《礼记·少仪》:为人臣下者,有而无讪。

  • zhì):本义为堵塞,引申为执拗,不通情理。

  • 曰:“赐也……”:这是孔子回答完之后,反过来问子贡的话。

  • jiāo):《论语注疏》解作抄袭,这也是大部分词典采用的解释,但来源不详,似乎也仅用于本句。《四书集注》解作伺察,即窥人隐私,源自其本义巡逻、巡察,感觉更有道理,这时应读 jiào【例】《汉书·百官公卿表上》:中尉:秦官,掌徼循京师。

    jié):揭发别人隐秘的过失或缺点并加以攻击。【例】《北齐书·刘贵传》:性峭直,讦无所回避,故见赏于时。

    后有“徼讦”一词,通常的解释仅保留讦的含义。【例】蔡邕《陈太丘碑》:不徼讦以时,不迁怒下。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 难养:近似现代口语的难应付、难伺候(上对下的语气)。这是孔子在特定时代的观点,不知因何而发,尽管生动形象,却让现代注家很尴尬。古注多把女子解释为姬妾,小人解释为臣仆。从字面上看,既然存在供养关系,又可以自主地亲近或疏远,这两个词确实不太像泛指,而是说关系较近密的下位者,很自然的例子就是姬妾、宠婢、亲随、弄臣等。在古代,小人只是君子的附庸,而一家之中长辈、近亲以外的女性,除了正妻可以举案齐眉,地位确实普遍偏低。如果硬从《论语》里找对应,或许和 18.4 齐人归女乐有关。

    【参】《孝经·孝治》: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臣:男奴,本义为战俘。妾:女奴,本义为有罪之女。后来“臣妾”用于自称,同样近于“奴婢”。)《四书集注》:君子之于臣妾,庄以之,慈以之,则无二者之患矣。《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前636年),人助周襄王(前652年—前619年在位)伐郑有功,襄王欲立狄女为王后,大夫富辰的谏言里有女德无极,妇怨无终之语,就是说正负区间很大,不知是否对孔子有所启发。杜预对这句谏言的注解,刚好可以移用于孔子的后两句:近之则不知止足,远之则忿怨无已。亦参 16.8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后来作为蔑称的“儿女子”,即短浅无能之辈,可能也与本章有关,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指合谋诱骗韩信自投罗网的萧何与吕后。)

【参】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评价荀子学说的话,也适用于本章:凡立言总带有几分时代彩色,故孟子贵“知人论世”。荀子生今二千余年前,其言有专为当时之社会而发者,自当分别观之,不可盲从以效于今日。但亦不可以今日眼光绳之,遂抹杀其在当日之价值也。至于其学说之含有永久性者——即并非对于时代问题而发言者,则无论何时,则可以咨其严刻之评隲也。绳:衡量。隲(zhì):评定。)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 :被别人讨厌,不招人待见。

  • :尽,完,指人没前途没指望了,完蛋了,hopeless,impossible。英语的dead end指事时,也有这个意思。【例】a dead-end job。【参】9.23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8. 微子

本篇讲政事与隐士。时间上看,有商末周初的,有孔子同时代的,也有早于孔子百余年和无法确考的。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 商朝末代君王荒淫无道,天下离心。他的大哥微子屡谏无果,离朝隐居。叔父比干gān)拼死强谏,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视其心。另一位叔父箕子唯恐社稷不保,殷祀断绝,装疯自污以存身,也被纣王囚禁。

    微子名启,为庶母所生,初封于微(在今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箕子名胥余,初封于箕(在今山西省晋中市太古区)。比干名干,封于比(在今山西省汾阳市),是林姓的始祖,河南省卫辉市现存始建于北魏的比干庙。

    灭商后,微子被武王复职,武庚之乱后又被成王封于宋,以续殷祀。箕子被武王封于朝鲜(今辽东、北朝鲜一带),不必向周朝称臣。相传箕子是朝鲜开化的始祖,建立了“箕子朝鲜”政权(前12世纪—前194年)。事见《史记·殷本纪》、《史记·宋微子世家》。微子墓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岛。据《高丽史》,朝鲜平壤市牡丹峰下曾有箕子陵(衣冠冢),高丽肃宗七年(1102年)诏建,历代祭祀不绝,至1959年被拆除。另据河南省淇县县志,当地曾有“三仁庙”,亦为县塾,毁于太平天国。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 士师:掌管禁令、狱讼之官,位阶为中大夫,是司寇的下属,详见《周礼·秋官司寇》。在《周礼》和内容更古的《尚书》中,刑狱之官也泛称为“士”。

  • chù):免职或降职,又引申为废除。【例】《汉书·武帝纪》: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表章:即“表彰”,宣扬,推崇。)

    【参】18.6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柳下惠三黜的详情已无法确考。西汉刘向《列女传·贤明传·柳下惠妻》记录了他跟妻子关于三黜的问答,以及谥号“惠”的来历,可以想见其为人。

    柳下惠处鲁,三黜而不去,忧民救乱。

    妻曰:“无乃渎乎?君子有二耻:国无道而贵,耻也;国有道而贱,耻也。今当乱世,三黜而不去,亦近耻也?”

    柳下惠曰:“油油之民,将陷于害,吾能已乎?且彼为彼,我为我,彼虽裸裎,安能污我?”油油然与之处,仕于下位。

    柳下既死,门人将诔之。妻曰:“将诔夫子之德耶?则二三子不如妾知之也。”乃诔曰:“夫子之不兮,夫子之不竭兮,夫子之信诚而与人无害兮。屈柔从俗,不强兮。蒙耻救民,德弥大兮。虽遇三黜,终不蔽兮。恺悌君子,永能兮。嗟乎惜哉,乃下世兮。庶几遐年,今遂逝兮。呜呼哀哉,魂神泄兮。夫子之谥,宜为惠兮。”

    门人从之以为诔,莫能窜一字。君子谓柳下惠妻能光其夫矣。

    (渎:通“黩”,贪求。油油:通“悠悠”,第一个指广大众多,与 18.6滔滔意蕴相近,第二个指心态安适。裸裎(chéng):裸体。诔(lěi):累述死者功德、致哀并定谥号,通常为上对下;这里是家人、弟子之诔,为私谥。恺(kǎi)悌:和乐平易。下世:去世。遐年:长寿。窜:改。)

  • 父母之邦:祖国,故土。英语也说 motherland、fatherland、homeland、old country,与此相通。“父母之邦”和“祖国”构词方式相同,字面上是父母、祖辈所居之国;实际的着重点常在于,这是自己生长于斯的家园,既受养育之恩、又在文化上熏陶认同,就像幼子依恋父母不离于怀的慈爱,包含着难以割舍的感情。对父母的,潜移默化为对祖国的,“何必去父母之邦”的感慨,也可理解为 4.19 父母在,不远游的一种表现。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 前面的待孔子曰,也许是和大臣们商议给孔子的待遇。后面的,也许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重新自我认识的话。

  • 若季氏,则吾不能:指齐景公无法以鲁君对季氏的同等规格来任用孔子。季、孟之间是介于季氏和孟氏的待遇,虽非专听专信,仍然很隆重。可后来有齐国大夫忌害孔子,孔子告知景公,景公爱莫能助,可能也自愧无法达到孔子的期望,才会发出吾老矣,不能用也的慨叹,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参】清代崔述认为:景公是时年仅四五十岁,其后复在位二十余年,岁会诸侯,赏战士,与晋争霸,亦不当云“老不能用”也。但景公既非励精图治之君,又无以预知后事,这应是一时一地的心境。也有不同意《史记》的观点,认为后一句是孔子推辞的话。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 齐人归(kuì)女乐:指前498年(鲁定公12年)冬,齐国为了惑乱鲁政而赠送定公女乐骏马一事。:通“馈”。据《史记·孔子世家》,前501年,定公任用孔子为中都(在今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西,汶水之南)宰,孔子当时已经51岁了。后来升任司空(主管工程营建)、司寇,理政3月就使鲁国面貌一新。齐国认为孔子为政必使鲁国称雄,对接壤的齐国是重大威胁,应该遏止这个势头,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好:美。八十人:似应作“二八”,即二遗(wèi):赠送。)季桓子先去替定公鉴赏了一番,又劝定公亲自观摩,最终收下了这些诱人的礼物。于是国政荒废,次年春的郊祭也敷衍了事,孔子无奈去了卫国。后来,桓子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定公耽于女乐时可不知道,他的日子只剩下3年了。

  • 季桓子:季孙斯(?—前492年),季孙氏第5代宗主,谥号是桓(“壮以有力曰桓”),时任鲁国正卿。季康子是他的儿子,阳货曾任他的管家。

【参】《韩非子·十过》中第六过是耽于女乐,不顾国政,所举史事与本章相似。西戎绵诸王听说邻国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贤能,就派大臣由余出访。穆公问:古之明主得国、失国何常以?由余对曰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并历数的成败。穆公赞叹之余,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奈何?”内史廖曰:“臣闻戎王之居,僻陋而道远,未闻中国之声。君其遗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后为由余请期,以疏其谏。彼君臣有间,而后可图也。”君曰:“诺。”乃使史廖以女乐二八遗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许诺,见其女乐而说之,设酒张饮,日以听乐,终岁不迁,牛马半死。由余归,因谏戎王。戎王弗听,由余遂去之秦。秦穆公迎而拜之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形。既以得之,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请期:指请求延长出访时间。:隔阂,嫌隙。不迁:指不按游牧需要,移居到水草丰盛之地。)戎人民风朴实,入彀还情有可原,鲁国集周代礼乐之大观,却有如此丑态,难怪孔子失望透顶了。亦见《吕氏春秋·不苟论·不苟》、《史记·秦本纪》等。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 楚狂接舆:楚国一位佯狂避世的隐士,因为不知其真名,所以根据他走近过孔子车乘这件事,取了接舆的代称。700多年后西晋皇甫谧的《高士传》认为他名陆通,字接舆,还丰富了他对孔子的狂言,最后说他隐蜀峨眉山,寿数百年,俗传以为仙云

  • :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喻指孔子。有匡时济世之才而不得其用,故称德衰,既含惋惜,又微讽孔子碌碌奔忙,不如避世保身。

  • :补救,指用今后的正确行为弥补过去的错误。【例】《韩非子·用人》: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以德追祸:用恩惠去补偿(对别人的)祸害,这与 14.34 以德报怨截然不同。)

  • :罢了吧,算了吧。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长沮()、桀(jié)溺:两位姓名不详的隐士,因为他们个子高大、正满身泥水在田里干活,所以给他们起了这两个代称。当时的场景应该是孔子乘车来到大河边上,希望找渡船过河,看到了在旁边耕作的这两位隐士。:潮湿。:通“杰”,高大。:陷于水中。

  • ǒu):两人并肩协力耕田。耦耕的形式未有定论,一说是使用一种双人配合的犁具。春秋末年已有耕牛,他们仍用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

  • :渡口。后面的知津一语双关,暗指以孔子之智,应该清楚在当时仁礼之道并不可行,只是他不肯接受而已。后来“问津”引申为寻访,探求,熟语“指点迷津”表示为人指明正确可行的方向、途径。

  • :相当于掌车,即手挽驾马的缰绳。本来是子路驾车,他下车问路,孔子就替他牵着。

  •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天下到处都是一样(的礼崩乐坏),就像这流水无穷无尽势不可挡啊,却能和谁来改变它呢?

    滔滔:大水奔流不息的样子。【例】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酹(lèi):以酒浇地作为祭奠。)

    谁以:“以谁”的倒装。:一般认为通“与”,和,同,这跟末句“丘不与易也”对应。【例】《诗经·召南·江有汜》:不我以,其后也悔。(汜():江河中分而复合的支流。)《仪礼·乡射礼》:主人以宾揖,先入。

    如果理解成用、凭借、依靠,似乎较符合长沮、桀溺消极悲观的态度。孔子更愿意积极参与,所以后面他用“与”。这个解释与各家不同。【例】“以”之后跟人的例子,如 13.30 以不教民战,《史记·留侯列传》: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此属:这些人。)

    :改变,这里有拯救、挽回的意味。

  • 且而里的,通“尔”,你。

  • 人之士指四处寻访明君而不得的孔子,辟世之士指长沮、桀溺这样远离尘嚣的隐士。

  • yōu):农具名,用来槌碎土块,平整田地,这里作动词,用耰整地。

  • 怃()然:伤感失意的样子。

  •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人)不能和鸟兽为伍,我不跟那些人在一起还能跟谁呢?斯人之徒:指世间人,也包括君主政客之流,与避世隐居的世外之人相对。宁愿生活在不完美的世界,也不否定自己作为社会人的价值、退回不问俗事的生活,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和慈悲仁爱的精神。这和佛教寻求解脱轮回之苦,道教向往长生成仙,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宣扬的天堂,都有极大不同。

  • 天下有道:即天下若有道,是假设之辞,这也就没什么好改变的了。这个实现自我价值的信念,可以说是支持孔子四处奔波的力量。

  • 与易:和(这些人)来改变,省略了“与”的宾语“斯人之徒”。孔子认为,和不完美的人合作,也能够实现伟大的理想。这是必须接受的现实,也是他爱人、相信人的一贯态度。更何况 9.23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丈人:老年人。后来专指老年男子,唐代起也用来称呼岳父。

  • hè diào):挑着蓧。:应是篮子之类的农用盛器。元代王祯的《农器图谱》把它收在“蓧门”下,画成一个单把小提篮的样子,但较有争议,很难确知其原貌。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肢不勤快,五谷分不清,这是讥讽孔子轻视体力劳动,只关心治国教民的高级问题。【参】13.4这句话在现代常用于形容人(如书呆子、娇生惯养的孩子)脱离生产实践,缺乏生活常识。五谷包括:稻(或麻)、黍(shǔ,黄米)、稷(,小米)、麦、菽(shū,大豆)。

  • 植其杖而芸:把手杖插在地上,除草去了。:通“耘”,除草。

  • 食()之:给他(子路)吃。:给(人或动物)饭吃,后来加声旁“司”写作“饲”。主动的吃东西读 shí。比较:10.9 出三日不食之矣。

  • 至则行矣:子路至,则丈人已行矣。

  • :法度,法则,又引申为操守。【例】《礼记·曲礼上》: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成语“高风亮节”。【参】《四书集注》根据宋初的一个手抄本,“路”下有“反子”二字,认为“不仕无义”及之后的话可能是子路返回后孔子说的。我觉得这一连串断言都比较肯定不容置疑,不太像孔子的风格。

  • 大伦:指君臣父子的正统关系。:尊卑长幼的次序关系,泛指道理,义理。【例】现代汉语也常用的“天伦”,就是父子、兄弟这样天然形成的亲属关系。【参】《礼记·礼器》:天地之祭,宗庙之事,父子之道,君臣之义,伦也。

【参】《困学纪闻》认为,长沮、桀溺与荷蓧丈人的言行,虽未尽合中庸之道,但也只有孔子这样的圣人有资格评议:斯人清风远韵,如鸾鹄之高翔、玉雪之不污,视世俗徇利耻、饕荣苟得者,犹腐鼠粪壤也。小人无忌惮,自以为中庸,而逸民清士乃在讥评之列,学者其审诸!(鸾(luán):凤凰一类的五彩神鸟。鹄():天鹅。徇(xùn):谋求。饕(tāo):极贪。腐鼠、粪壤:比喻污秽低贱之物,出自《庄子·秋水》、《楚辞·离骚》。)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

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

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 :本义为逃跑,可引申为隐遁,也可引申为超越。【例】北宋周敦颐《爱莲说》: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逸民:又作“佚民”,避世隐居的人(特指灭国后的遗老遗少),或理解为皇侃《论语义疏》说的民中节行超逸不拘于世者【参】《新元史·隐逸传》认为,孔子称为逸民者七人以后,列于隐逸者,其人有二:惓惓故国,不仕新朝,自附于夷、齐者也;穷居伏处,修天爵而不受人爵,合于《蛊》上九之义者也。(惓惓(quán):念念不忘。天爵、人爵:《孟子·告子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蛊》()上九:即《周易·蛊》卦上九爻:王侯,高尚事。

  • 虞仲夷逸朱张:事迹均不详。《礼记·杂记下》提到过少连孔子曰:“少连、大连善居丧,三日不怠,三月不解,悲哀,三年忧。东夷之子也。”

  • 是思想上降低自己的志向,辱其身是行为上损伤自己的尊严。

  • ,行中虑:说话符合伦理规范,行为经过深思熟虑。柳下惠的事迹见 18.2【参】伯夷、柳下惠又被合称为“夷惠”,都是正面人物,但行为反差很大:前者宁死不食周粟,后者不以君污官小避世,《孟子·公孙丑上》指摘伯夷隘,柳下惠不恭。孔子把柳下惠也列为逸民,扬雄《法言·渊骞》认为他是“朝隐”,《论语义疏》引晋太常博士张凭的观点:彼被禄仕者乎?其处朝也,唯言不废大伦,行不犯色,思虑而已,岂以世务暂婴其心哉!所以为逸民。(婴:纠扰。)

  • 放言:指不议论世事。:舍弃,废置。这是古注比较一致的解释,今注本也有解为肆意狂言,结合上下文和历史实例看似乎不妥。现代汉语的“放言”通常指放纵言论,想说就说。【参】《史记·晋世家》载,晋文公继位后遍赏功臣,介子推一直随他流亡,又有割股为食之恩(事见《韩诗外传》第10卷第3章),但耻于言禄,禄亦不及,遂将隐居深山。其母说应让文公知此不公,子推回答:“言,身之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至死不见文公。

  • 身中清,废中:立身做人合乎清白,隐居不用也能权宜避害。

  • 无可无不可:这是孔子说自己能够自如应对各种处境。【参】4.10无适无莫

    现代汉语的“无可无不可”指人没有坚定不移的主张倾向,容易相处、影响、或利用,贬义用法相当于英语的pushover。

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这一章记录了鲁国宫廷乐师们纷纷离职各谋出路的场面,是当时鲁政昏乱、礼乐崩坏的写照。王室贵族专享的文化精粹,也由此传入民间。

  • 大(tài)师:乐官长,名挚,应该和 8.15师挚是同一个人。后面的少师就是副乐官长。

  • 亚饭干:二餐乐师,名干。当时天子诸侯每日用餐时,有乐师奏乐助兴,各餐所奏的乐章不同,各由专人负责。后面的三饭缭四饭缺也类似。

  • 鼓方叔:击鼓的乐师,名方叔。指黄河,入于河即去了黄河边住下。:泛指去到,至,还包含隐居不为世用的意味,与“出仕”的“出”相对。

  • 播鼗(táo)武:摇小鼓的乐师,名武。:类似于现代的拨浪鼓。指汉水。

  • 击磬襄:又称师襄,他还精于奏琴,孔子曾向他学琴,事见《史记·孔子世家》。

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 鲁公(?—前998年):周公旦的长子伯禽,鲁国首任国君,在位46年,勤政好礼。

    【参】《史记·鲁周公世家》载,伯禽代替周公就封于鲁,临行前周公告诫他:“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捉发:提起还没洗好的头发。吐哺:吐出来不及咽下的食物。这都是急于接纳贤人的表现。)

    不过鲁公守礼有余进取不足,他身上也反映了鲁国的传统面貌。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及后闻伯禽报政迟,乃叹曰:“呜呼,鲁后世其北面事齐矣!大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 不施其亲:不怠慢他的亲戚。:通“弛”,松懈,引申为疏远,忘弃。【参】8.2

  • 乎不:抱怨不任用(他们)。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

  • 季騧guā)等8人的事迹无法确考。他们的名字按伯仲叔季两两排列,古注认为是初同母所生的4对孪生兄弟。【参】《春秋繁露·郊语》:周国子多贤,蕃至于骈孕男者四,四产而得八男,皆君子俊雄也。此天之所以兴周国也,非周国之所能为也。(蕃(fán):子孙繁盛。骈孕:怀双胞胎。)

19. 子张

本篇所记为子张子夏子游曾参子贡的言行。其中既有各人的特点,也折射出孔子的精神。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 :坚持,持守。【例】《中庸》: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 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指这样的人存在与否(从社会的角度看)无关紧要。【参】《四书反身录》:若不宏不毅,则至道不凝,碌碌一生,无补于世。世有此人,如九牛增一毛,不见其益,世无此人,如九牛去一毛,不见其损,何足为轻重乎?……于世无补,虚度待死,与草木何异?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指结交朋友。

  • :第一个是动词结交,后两个是助词,表示句中停顿

  • :美,善,用作动词,赞美,赞许。【例】《汉书·王莽传》:予甚嘉其忠者,怜其无辜。

    :同情,怜悯。【例】《左传·僖公十五年》:吾怨其君,而矜其民。【参】东汉蔡邕《正交论》: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而二子各有闻乎夫子。然则以交诲也,也宽,故告之以距人,也褊,故训之以容众,各从其行而矫之。至于仲尼之正教,则泛爱众而亲仁。故非善不喜,非仁不亲,交游以方,会友以文,可无贬也。褊(biǎn):狭。)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 礼乐政教属于“大道”,小道就相当于杂学。【参】2.16 。《汉书·艺文志》认为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并引用它来评价当时的小说家: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然亦弗灭也。里小知者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稗(bài):细米。稗官:小官。缀:著录。荛(ráo):割草打柴(之人),引申为乡野浅陋者。)

  • 致远恐泥):要达到高远的目标,担心会沉迷其中有所牵累。这说的是小道分散精力。也有解释为要凭借它达到很高的境界,恐怕是滞碍难行,说的是小道自身的局限性,亦通。:到达,达到,获得。:阻滞,羁绊。

小说在中国古代并不很受重视,晚清受西方影响,地位才逐渐上升。后来似乎又矫枉过正,“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常被简称为“四大名著”,好像古典著作全都以此为尊,反而把传统上视为学术正宗的经史忽视了。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参】《大学》:之《盘铭》曰:“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盘铭:镌刻在盛水的圆盘内的铭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切(qiè)问而近思:诚恳求教,切身体会。【参】6.30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恳切直率,其本义为贴近,接近。【例】成语“切肤之痛”。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 百工:各行业的手工匠人。南北朝以前,百工是半奴隶性质的继承身份,地位低于平民,被限制在官办作坊里做工;南北朝中期,转变为每年固定替公家服一段时间的劳役,剩余时间自由支配;隋唐以后才逐渐有了与平民相当的权利。

  • :手工作坊。【参】王夫之《宋论·卷一·一二》:农安于亩,工安于肆,商安于子夏的话也可以从所安上理解:君子为学求道终身不倦,就如每日工作谋生习以为常。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 :修饰,这里用作贬义,虚饰,粉饰。【例】成语“文过饰非”。【参】19.21 君子之过。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 俨(yǎn)然:庄重严肃的样子。【参】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 :指做到了信,取信于人。【参】17.6 信则人任焉。

  • 则以为厉己也的主语是“其民”。:动词,虐害,残酷对待。思考:你能不能举出历史上“信而后劳其民”的反例?它们产生了什么结果和影响?

  • 则以为谤己也隐含的主语是“其君”。:本义为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引申为毁谤,用夸张不实的话来攻击丑化。【例】《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参】苏轼1071年《上神宗皇帝书》:未信而谏,圣人不;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 大德:即大节

  • :本义为门栅栏,引申为范围,界限。

【参】本章也许是子夏引用孔子的话。据《韩诗外传》第2卷第16章,有一次孔子在外偶遇齐国贤士程本子,倾盖而语终日。(倾盖:两车靠得很紧,车顶的伞盖都挤歪了。后有成语“倾盖如故”。)孔子让子路取束帛相赠,子路认为不合于礼:士不中道相见。孔子回答:吾于是而不赠,终身不之见也。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 洒扫应对进退:洒水扫地、应酬对答、举止如仪,这说的都是日常事务。

  • :本义为树梢,引申为不重要的部分,与(树根)相对。

  • 后倦:指接受起来容易疲倦,才放在后面教。这句话的观点是,应该先传授简明易用的知识,之后再讲深邃繁难的道理。

  •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拿草木来打比方,也是要按类分区(种植)有所不同的。这是说学生的秉性不同,教育要因人而异,分清先后偏重。

  • :歪曲。【例】魏源《默觚下·治篇五》:执古以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 :终,末尾,完成。【参】《诗经·小雅·荡》:靡不有初,有终。(靡():无。)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行有余力。这个说法与儒家修齐治平的理念是一致的。唐宋科举制确立后,读书就成为做官从政的标准途径。【参】18.7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参】3.4 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游曰:“吾友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

【参】《四书集注》:子张行过高,而少诚实恻怛之意。(恻怛(cè dá):悲悯。)钱穆《论语新解》:仁道,乃人与人相处之道,其道平实,人人可能。若心存高广,务求人所难能,即未得谓仁。

曾子曰:“堂堂乎也,难与并为仁矣。”

  • 堂堂:志气宏大的样子。【例】岳飞《驻兵新淦(gàn)题伏魔寺壁》:胆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报君仇。(斗(dǒu)牛:古代天文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这句诗是形容胆气冲天。君仇:指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 :指毫无保留地展现表达自己。【参】《四书集注》:致,尽其极也,盖人之真情所不能自已者。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 孟庄子(?—前550年):仲孙速,孟孙氏第6代宗主,谥号是庄。他的父亲是第5代宗主孟献子仲孙蔑(?—前554年),先于他4年去世。不改臣政的情况难以确考。

  • 其他可能:别的地方(别人)也许还做得到。【参】1.11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 阳肤:曾子的弟子。问于曾子的主语是阳肤。

  • 民散sàn):指民心涣散,不诚心归附。【参】2.3 15.33

  • 得其情:指查知案情真相,可以判罪了。:实情。【例】《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必以情。《古文观止》注:虽不能明察,然必尽己之心以求其实。

【参】12.13 。《孔丛子·刑论》:》曰:“哀敬折狱。”仲弓问曰:“何谓也?”孔子曰:“古之听讼者,察贫贱,哀孤独及寡老弱不肖而无告者,虽得其情,必哀之。死者不可生,断者不可属。”(所引句出自《尚书·周书·吕刑》。属(zhǔ):连,接续。)皮日休《鹿门隐书》:古之决狱,得民情也哀。今之决狱,得民情也喜。哀之者,哀其之不行。喜之者,喜其赏之必至。民生多艰,就像安徒生童话《海蟒》中,一条小鱼在深海遇上了可怕的巨鲸,只有哀求:请不要把我吞下去,我连味儿都没有,因为我是这样小,但是我觉得活着是多么愉快啊!Don't swallow me, I am not even a taste, I am so little, and it is a great pleasure to me to be alive!)(叶君健中译,W. A. Craigie与J. K. Craigie英译。)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 zhòu,?—前1046年):商朝末代暴君,名辛,谥号是纣(“残义损善曰纣”)。《史记·殷本纪》载,他天资过人,然而奢侈淫靡,残暴好杀: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有炮格之法。(距:通“拒”。嬖():宠爱。炮(páo)格:又称炮烙,古代一种酷刑: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史记集解》引《列女传》。))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登台自焚而死。

  • 不如是,应是指当时流行的看法,大众观点。这反映了子贡独立务实的一面。【参】《大学》:而知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矣。英语有习语 not as black as he/she/it is painted,不像被别人说的那么坏。

  • 下流:河流的下游,比喻位卑势弱的处境。人到这时,恶名就像各种污染排放物一样,不招自来。【参】相似的感慨又见《史记·苏秦列传》结尾“太史公曰”,苏秦精通权变游说,却蒙反间之名而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阎:街巷的内门。闾阎即指街巷,又引申为民间、下层。从:通“纵”。)老子推崇守柔处卑,与子贡的观点相反。《老子》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于道。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gēng):改,改正。这里的君子,当是指孔子。

  • :本义为抬头,引申为仰望,敬慕,这是很自然的比喻用法。【例】《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háng xíng)止。(止:句末助词,带有肯定的意味。景行:大路。)【参】7.31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孟子·公孙丑下》: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顺之:将错就错。)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

子贡曰:“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 公孙朝:卫国大夫,事迹不详。比他更有名的同名者还有前516年前后的一位鲁国大夫,以及前478年前后楚国令尹子西(不是郑国那位子西)的儿子,所以前面加“卫”以示区别。

  • 学?:跟谁学习的呢?这是问孔子的师承渊源。后面的焉不学?是说:向谁不能学呢?

    《论语》中,仅有本章至 19.25 的4章称呼孔子的字仲尼,从交谈内容和 19.25 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的评价看,这些对话可能发生在孔子去世之后。

  • 文武之道:指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之道及其礼乐典章。【例】成语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出处见 10.13 所引《礼记》。

  • 未坠于地,在人:指(虽然年代遥远,但)尚未磨灭,仍由人传承,体现在社会生活中。:落下,引申有丧失、损毁的意思。【例】《史记·封禅书》索隐述赞:汉承遗绪,斯道不坠。绪:前人未完成的功业。)【参】《中庸》: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政策礼教的典籍。其人:指传承文武之道者。孔子这句话,本意是强调贤人为政的重要,可后来“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多指政策缺乏持续性、前瞻性,人走茶凉。)元代胡三省的《资治通鉴》注序中,认为六经之外,历史也有“载道”的作用:夫道无不在,散于事为之间。因事之得失成败,可以知道之万世亡弊,史可少欤!

  • 常师:固定的老师。【参】7.2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韩愈《师说》: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郯子:郯国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名。苌(cháng)弘:周敬王时的贤大夫,孔子曾向他问乐。老聃(dān):即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 宫墙:住宅的围墙。:有墙围绕的房屋,这是其本义。

    子贡有此一比,也许是他和子服景伯正在鲁宫附近,就顺手一指。

  • 室家:房舍,这属于普通人家的资产。

  • rèn):长度单位,标准是成年人的臂展,合周制8 ≈ 汉制7尺 ≈ 1.6米。

  • 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宗庙的壮美,各种馆舍的齐备,这是王侯之家的气象。:官舍,官吏办公处,这是其本义。:盛,丰足。

  • 夫子之云里的夫子,指叔孙武叔。用作名词,说的话,意思是“会这样说”,近似于 12.8 夫子之说君子也。

  • :合适,引申为当然,难怪,容易理解。【例】北宋苏舜钦《答马永书》:苟去其位,则道日益舒,宜其安而无闷也。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 无以为也!:字面意思是,没法子做到啊!意即,这么做没有用啊!无以:无从,无法,表示凭借。

    古注有将“以”解作近指代词此、这样;这句话就变成“NOV”的倒装结构:不要这样做。但作“此”讲的例证既少见又不够典型,说不定还是传抄中的误写。如果通过何以来理解无以,把这句话替换成“何以为(之)也?”,就容易看清了。

  • 自绝:自行断绝关系(于日月)。

  • :表示后果的副词,适足以,仅仅,只,mainly,merely,only。【例】《左传·襄公十四年》:吾令实过,悔之何及?多秦禽。(禽:通“擒”。)

  • liàng):指能力范围,学识修养的深浅高低,calibre,capability。其不知量相当于说不明白他自己几斤几两。

    对应的动词义也读liàng,即估计,评价,gauge,appraise。【例】成语“量力而行”、“不自量力”(简称“不自量”)。北宋梅尧臣和欧阳修诗:犹喜共量天下士,亦胜东野亦胜韩。(东野:唐代诗人孟郊的字。韩:韩愈。)毛泽东1937年的《实践论》中沿用了本章末尾的句式: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

【参】东汉译《四十二章经》第8章: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已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坌(bèn):(尘污)溅及。)

陈子禽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 恭也:您是故意客气的吧。

    【参】《说苑·善说》:子贡见太宰嚭,太宰嚭问曰:“孔子何如?”对曰:“臣不足以知之。”太宰曰:“子不知,何以事之?”对曰:“惟不知,故事之。夫子其犹大山林也,百姓各足其材焉。”太宰嚭曰:“子增夫子乎?”对曰:“夫子不可增也。夫赐,其犹一累壤也;以一累壤增大山,不益其高,且为不智。”(足其材:比喻饱取所需。增:夸大。累(lěi):堆集。累壤:小土堆。)

  • 君子一言以为:大人物的一句话就能显出他的智慧。这里君子是称呼地位高的人,不同于 15.34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参】13.15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 :要是成为一国之君或者卿大夫的话。

  • 立之斯立,之斯行,绥之斯,动之斯和:均指人民。立之斯立:夫子立民,民则立。【参】《尚书·周书·毕命》(伪):道洽政治,泽润生民。(洽、治都是形容词。生民:人民。)

    :安抚。【例】《吴子兵法·图国》:圣人绥之以,理之以,动之以,抚之以近代史常说“绥靖政策”。“靖”本义为静立,用作动词,为止息平定。“绥靖”的本来含义,是上对下的安抚平定,既有笼络也不乏铁腕;近代以来,常偏指缺乏作为的姑息退让,以求取事态稳定。

20. 尧曰

本篇仅3章。清代宦懋庸《论语稽》说,它是东汉郑玄校订《论语》时,以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的《张侯论》作为底本,参照《齐论》、《鲁论》辑录的补遗。程树德先生进而认为,本篇可以看作《论语》后序。

曰:“咨!尔!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所重:民、食、丧、祭。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本章内容较杂。前三段是帝王的劝诫祭告之词,风格近似《尚书》,第一段里尧的话杂见于《尚书·虞夏书·大禹谟》(伪),第二段里汤的话杂见于《尚书·商书·汤诰》(伪)。后三段较接近《论语》的风格,末段亦见 17.6 ,倒数第二段可以承接 7.13 。编排上,在武王之后叙述孔子的主张,有传承道统的意味。

  • :句首叹词,表示感叹、称赞等语气,相当于啊、唉。后来“咨尔”成为独立的句首语气词,表示赞叹或祈使。【例】《诗经·大雅·荡》: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中华民国国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 历数:历代帝王的在位年限与更替次序,古代相信这是天意注定的,犹岁时气节之先后也(《四书集注》)。

  • 允执其中:诚守那中正之道吧。:诚信。【参】《中庸》: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四海,天禄永终,是假如不这样做的警告。天禄特指帝位,指断绝。【参】《韩诗外传》第2卷第12章,颜回借御马之道表达了苛政穷民之力的不可取: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而能不危者,未之有也。(穷:指耗尽其力。造父:著名的善御者。)

    古注中常见的另一种解释是,终指极尽,永终指久远绵长,后半句是禅让之际的吉祥祝愿,前半句则是告诫:应当以此为念。分歧在于,如依前说,终为end,永则显冗余;如依后说,永、终并列,又难承接“四海困穷”,只好平添“为念”。结果是,后半句常见于历代“禅位书”,但用法并不统一,后来“永终”也同时有了这两种含义。【例】《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220年,汉献帝禅位于魏王曹丕,册曰:“咨尔魏王!昔者帝尧禅位于虞舜,舜亦以命禹。天命不于常,惟归有德。……用率我典,敬逊尔位。於戏!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戏():叹词,呜呼。)《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献帝传》,写献帝去世后:帝变,……诏曰:“……山阳公深识天禄永终之运,禅位文皇帝以顺天命。”(帝:魏明帝曹睿,曹丕长子。山阳公:汉献帝退位后的封号。文皇帝:曹丕。)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第2回:臣闻人君修德勤政,则万民悦服,四海景从,天禄永终。(景:通“影”。)

  • 予小子予小子予一人帝王祭天时常用的自称,后者还常作为帝王下诏中的自称。【例】《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哀公在为孔子写的文中自称“余一人”,被子贡批评为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称“余一人”,非名也。据《汉书·文帝纪》,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冬日食,帝下诏曰: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

    这一句是商汤说的。据《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祷词与此相近。《墨子·兼爱下》引用的版本则更连贯完整:汤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大旱,即当朕身履,未知得罪于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简在帝心。万方有罪,即当朕身;朕身有罪,无及万方。”即此言汤贵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惮以身为牺牲,以祠于上帝鬼神。(祠:祭。)后世帝王的祭天之文,为了能跟上天说上话,也多沿用《尚书》的风格。

  • 用玄牡:冒昧地使用黑公牛(祭祀您)。玄牡是古代祭天的专用牺牲

  • 皇后帝:伟大光明的帝。也是帝的意思。

    人信奉的人格,被认为至高无上,生育主宰万物,能够发号施令。人信奉的最高主宰,周朝建立后,它逐渐与“帝”融合,称为昊天上帝(昊(hào):元气广大)、皇天上帝、皇天、上帝、上天,又简称为帝,作为命运或必然性的象征;由人格神过渡为自然神,神秘色彩被道德意味冲淡。【参】《礼记·郊特牲》孔颖达疏:据其在上之体谓之天,天为体称……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帝为德称也。亦见 6.22 注释所引《礼记·表记》。

  • 帝臣不蔽,简在帝心:后帝您的臣子(我)不敢有所隐瞒,这随您的心意就能看得明白。:检查,核实。后来,“简在帝心”指已被皇帝知晓,“简在圣心”则泛指已被当权者所知。

  • zhèn):我。自秦始皇统一天下起,它才成为天子专用的自称。【例】屈原《离骚》中自称:朕皇考曰伯庸。(皇考:对亡父的尊称。)【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前221年,秦始皇初并天下,改定天子之尊号为“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 无以万方:(请)不要罪及天下臣民。:及,连及,这个意义较古。万方:万邦,天下各地。:殷周时对邦国的称谓。【例】《尚书·周书·多方》:告尔四国多方。

  • lài):赏赐。【例】《诗经·商颂·烈祖》:既载清酤,赉我思成。(载:陈列(祭品)。酤():酒。思:无意义的助词。)

  • :至亲。虽有周亲句是周武王说的,见于《尚书·周书·泰誓中》(伪),是周武王出兵伐的誓师词。本句接在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之后。百姓有过之前还有: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谨权量(liáng),审法度,修废官:严谨明细地制定度量衡标准,整顿恢复荒废的职能部门。权量:称重量与测体积的工具,代指度量衡标准。法度也指度量衡,而非法律制度。【参】《汉书·律历志》引用了这句话,认为是周衰官失,孔子陈后王之法。颜师古《律历志》注:权,谓斤两也;量,斗也;法度,丈尺也。

  •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振救重建已遭倾覆的邦国,接续沿袭断绝禄位的世家,征举任用避世隐居的贤人。【参】《中庸》: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 :民悦。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

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

子张曰:“何谓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张曰:“何谓四恶?”

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本章记录了孔子对于从政者的要求,是全书最集中的一次。

  • bǐng):排除,摒(bìng)弃。

  • 而不费:使民众得到切实利益,而又不折腾浪费。【参】《论语注疏》:民居五土,所利不同。……人君因其所利,使各居其所安,不易其利,则是惠爱利民在政,且不费于财也。注疏所解近似道家的无为而治,也许孔子的本意中,从政者会更积极明智,富有远见。思考:查一下近年的新闻,有多少“倾举国之力”的建议?哪些是合理的?关于“一己之力”的报道呢?它们反映了怎样的心态?

  • 劳而不怨里,都是使动用法的动词,对象是民。【参】5.16 14.13

  • :本义为爱财,与相对,常见的两个引申义是贪污受贿、贪得无厌。【例】《明史·循吏列传》载,明朝初定,太祖朱元璋惩元季吏治纵弛,民生凋敝,重绳贪吏,置之严典,并诫谕来朝的地方官员: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贪者必朘人以肥己。(惩:鉴惧。季:末。朘(juān):剥削。)

  • 众寡,无小大,敢慢:不管人多人少,无论事大事小,都没有敢怠慢的。【参】12.2 13.1 。《礼记·表记》:子曰:“君子庄敬日强,安。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儳(chàn):苟且可鄙的样子。)

  • 不教而杀:不施行教化,而(一出现问题就)滥用杀戮。【参】13.11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 不戒视成:不先设定好要求,却要看到满意的成果。:预先告诉,叮嘱。【例】《汉书·高帝纪上》:项伯许诺,即夜复去,戒沛公曰:“旦日不可不早自来谢!”

  • 慢令致期:指令下得迟缓拖沓,却要限期完工。:极,尽。【例】《国语·吴语》:饮食不致味,听乐不尽声。

  • 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同样是把东西给人家,拿出手时万难割舍,就叫抠门没出息。出纳:财物的支出和收入,这里偏指支出。有司是专管某事的小官,这里比喻小家子气,好像动一动都关乎他身家性命似的,近似于批评樊迟的“小人”。【例】《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北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七》记述当时的官场,天文院与司天监本应相互监督,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近岁皆是阴相计会,符同写奏,习以为常,其来已久,中外具知之,不以为怪。其日月五星行次,皆只据小历所算躔度誊奏,不曾占候,有司但备员安禄而已。(计会(kuài):盘算,商量。中外:指朝廷内外。小历:即《符天历》,唐末开始流行的一种民间历法。躔(chán)度: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运行角度,一周天分为360度。)【参】孔子对“与人”的态度,可见 11.17 引文

【参】《韩诗外传》第3卷第22章记有“不教而杀”的由来。鲁有父子讼者,康子欲杀之。孔子曰:“未可杀也。夫民不知父子讼之为不义久矣,是则上失其道。上有道,是人亡矣。”讼者闻之,请无讼。康子曰:“治民以孝。杀一人以僇不孝,不亦可乎?”孔子曰:“否。不教而听其狱,杀不辜也。……上陈之教而先之,则百姓从风矣。躬行不从,然后之以刑,则民知罪矣。夫一之墙,民不能逾;百仞之山,童子登游焉,凌迟故也。今世仁义之凌迟久矣,能谓民无逾乎?”《诗》曰:‘俾民不迷。’昔之君子,百姓不使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措而不用也。……《诗》曰:‘周道如砥,其直如。’言其易也。‘君子所履,小人所视’,言其明也。‘睠焉顾之,潸焉出涕’,哀其不闻礼教而就刑诛也。夫散其本教而待之刑辟,犹决其牢而发以毒矢也,亦不哀乎!故曰未可杀也。……”康子避席再拜曰:“仆虽不敏,请承斯语矣。”退朝后孔子又告诉子路:“不戒责成,虐也;慢令致期,暴也;不教而诛,贼也。君子为政,避此三者。”

(上有道:表示假设。僇():辱。不辜:无罪(者)。凌迟:通“陵迟”,(山势)平缓不陡,又比喻衰毁不振。4处引用的诗句都出自《诗经·小雅》,第1处见于《节南山》,后3处是《大东》的连续6句。俾():使。砥():磨刀石,比喻平坦。睠(juàn):通“眷”,回头看。潸(shān):泪流的样子。辟:法。决:打开。)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 不知言里的,是辨别真伪、批判性接受的意思。【参】16.8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8.8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5.10 听其言而观其行。

【参】清代焦循《论语补疏》:君子以行道安天下为心,天下之命造于君子。……故己之命听诸天,而天下之命任诸己,是知命也。……第以守穷任运为知命,非孔子所云知命也。(造:建立,创制。第:仅。)清代刘开《论语补注》:子思有言:“百世以圣人而不惑,知人也。”然知人必求诸言。太史公曰:“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后世欲知夫子之所以圣,舍此书之言语文章将何求哉?记此者其有俟诸百世之思乎?望之深,而忧其不得于言也!我知非无为矣。(子思语出自《中庸》,太史公语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人物表

孔子弟子

孔子究竟有多少弟子?由于年代久远,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似乎有所夸大。《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则称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并根据当时(约前90年)可考的文献,依次列出了姓名,或详或简地记述了其中29人的事迹。

以下收录了《论语》中出现过,并基本公认属实的孔子弟子,也是29人,按人名拼音排序。比《仲尼弟子列传》增加的是申枨,缺少的是公晳哀(齐国人,字季次,因天下无行未尝)和商翟(字子木,鲁国人,少孔子29岁,是孔子《》学的传人)。

本书统一采用古代习俗计算年龄,只要在某年生活过,就算作一岁,即虚岁。孔子生于前551年(鲁襄公22年),卒于前479年(鲁哀公16年),寿73岁。遵照传统,将诸弟子的年龄统一记为“少(shào)孔子多少岁”。

伯牛冉伯牛:冉耕,字伯牛,鲁国人,少孔子7岁,孔门十哲之一,患病早逝。 6.10 11.3

樊须樊迟:樊须,字子迟,鲁国人,少孔子46岁,是孔子晚年返鲁后收取的学生。在前484年春的稷曲之战中,冉求统领鲁国左路军,樊迟担任他的车右武士,建议冉求反复申明号令再冲锋,果然士气大振,赢得了胜利。樊迟墓在今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 2.5 6.22 12.21 12.22 13.4 13.19

公伯寮liáo):字子周,鲁国人。也有根据 14.36 认为他并非孔子弟子。 14.36

公西华子华:公西赤,字子华,鲁国人,少孔子42岁。他娴于交际,精通礼仪,据《礼记·檀弓上》,孔子的丧礼就是由他设计装饰的。《淮南子·齐俗训》比较了他和曾参奉养父母的特点:公西华之养亲也,若与朋友处;曾参之养亲也,若事严主烈君——其于养一也。5.8 6.4 7.34 11.22 11.26

公冶长cháng):字子长,鲁国人。传说他懂鸟语,曾读百鸟之书,能闻众鸟之音(《公冶长听鸟语纲常》),因此蒙冤入狱,见皇侃《论语义疏》引文:主问冶长何以杀人,冶长曰:“解鸟语,不杀人。”主曰:“当视之。若必解鸟语,便相放也,若不解,当令偿死。”驻冶长在狱六十日……这虽然离奇,但历来广为人知,成为典故使用,如白居易《池鹤八绝句》诗序:诸禽似有所诮,鹤亦时复一鸣。予非冶长,不通其意。公冶长墓在今山东省诸城市贾悦镇。 5.1

:《论语》中身份最模糊的弟子,据《孔子家语》王肃序:孔子弟子有琴张,一名牢,字子开,亦字张,卫人也,后世多认为是王肃的伪撰。 9.7

闵子骞qiān),闵子:闵损,字子骞,鲁国人,少孔子15岁,孔门十哲之一。他是元代编录的童蒙读物《二十四孝》第4个故事“单衣顺母”(又称“鞭打芦花”)的主角。今山东省济南市孝文化博物馆内及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均有闵子骞墓。 6.9 11.3 11.5 11.13 11.14

南宫适kuò),南容:字子容,鲁国人,孔子的侄女婿,和西周开国大臣南宫适同名。《孔子家语·弟子行》中,子贡形容他独居思仁,公言言义。南宫适墓遗址在今山东省邹城市。 5.2 11.6 14.5

漆雕开:字子若,蔡国人,少孔子11岁,是孔子之后的八儒之一。《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他习《尚书》,不乐仕。《韩非子·显学》说他方正刚直,不色挠,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获,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而礼之。挠:屈。目逃:避视。违:避。臧获:奴婢的贱称,骂奴为臧,骂婢为获。)漆雕开墓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 5.6

冉求冉有冉子:冉求,字子有,鲁国人,少孔子29岁,孔门十哲之一。他多才多艺,精明务实,曾跟随孔子周游,后来成为季康子的得力家臣,不久孔子就被迎接返鲁了。直到前472年(《左传·哀公二十三年》),还有他奉季康子之命赴宋国吊唁的记录。冉子祠遗址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 3.6 5.8 6.4 6.8 6.12 7.15 11.3 11.13 11.17 11.22 11.24 11.26 13.9 13.14 14.12 16.1

申枨chéng):字周,鲁国人,事迹不详。 5.11

司马牛:司马耕,向氏,字子牛,宋国人,是桓魋的弟弟,因为桓魋任宋国司马,故又以司马为氏。《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多言而躁,可能是根据 12.3 的推想。桓魋叛乱失败后,司马牛退还宋国的封地,辗转于齐、吴、宋,最终死在鲁国城外。 12.3 12.4 12.5

澹(tán)台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人,少孔子39岁。《仲尼弟子列传》说他相貌丑陋,曾被孔子认为资质低劣。他退而修行,南游至楚,有弟子三百,讲究取予去就,名动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家语·弟子行》中,子贡形容他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澹台湖,据说是他曾居之地,澹台灭明墓遗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内。 6.14

巫马期:巫马施,字子期,陈国人,少孔子30岁。《吕氏春秋·开春论·察贤》说他也曾任单父宰,并比较了他与子贱之政的区别: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者故逸。”宓子则君子矣。……巫马期则不然,弊生事精,劳手足,烦教诏,虽治,犹未也。(以星出,以星入:相当于说披星带月早出晚归。事:使,用。)巫马期墓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 7.31

颜回颜渊:颜回(前521年—前481年),字子渊,鲁国人,少孔子30岁,孔门十哲之一。他尊师好学,乐仁守礼,最得孔子推重期许,也受到同门的一致敬佩。可惜天不假年,29岁就熬白了头,41岁赍志而殁(早于孔子2年),未能传承光大师学,令孔子伤痛欲绝。《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后世尊其为孔门众贤之首,封为复圣。颜回在古籍中常以孔子代言人的形象出现。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40世孙。 2.9 5.9 5.26 6.3 6.7 6.11 7.11 9.11 9.20 9.21 11.3 11.4 11.7 11.8 11.9 11.10 11.11 11.19 11.23 12.1 15.11

颜路:颜无繇(yóu),字路,鲁国人,颜回之父,少孔子6岁,是孔子的早期弟子。颜路、颜回及颜氏后裔,安葬于今山东省曲阜市房山东颜林。 11.8

仲弓:冉雍,字仲弓,鲁国人,少孔子29岁,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家语·弟子行》中,子贡形容他在贫如客,使其臣如借,不迁怒,不深怨,不录旧罪。(如客:形容庄重自持,不因贫降志。如借:形容谨慎有礼,不自居其位。录:记住。)如果《荀子》屡次提到的“子弓”就是冉雍(例如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王先谦《荀子集解》认为:曰季曰仲,至五十而加以伯仲也),那么他在战国时很受尊崇,与孔子并称为大儒圣人之不得势者。冉雍墓遗址在今山东省聊城市冠县。 5.5 6.1 6.2 6.6 11.3 12.2 13.2

有若有子:字子有,鲁国人,少孔子33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称他强识好古。《孟子·滕文公上》、《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去世后,众弟子思慕不已,因为有若的气质见识与孔子相似,子夏子游子张等就奉他为师,但有若之才德不足以服众,这种偶像崇拜很快被放弃了。《礼记·檀弓下》载,鲁哀公曾向他问礼,他去世后,继任的鲁悼公(前467年—前437年在位)亲自前来吊唁。他在《论语》中出现的4次,都是传道授业的口吻,除 12.9 外,称谓都是有子,待遇仅次于曾参。有若墓遗址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南泉村。 1.2 1.12 1.13 12.9

原思:原宪,字子思,少孔子36岁。《仲尼弟子列传》载,孔子去世后,他在乡间隐居,生活极清贫。子贡乘驷马高车来探望他,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怿():喜悦,高兴。)《史记·游侠列传》说他读书怀独行君子之德,义不苟合当世,当世亦笑之。……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死而已四百余年,而弟子志之不倦。(褐衣:粗布衣。) 6.5 14.1

宰予宰我:字子我,鲁国人,少孔子29岁,孔门十哲之一。他口才出众,甚至超过大名鼎鼎的外交家子贡;思维活跃,不仅质疑过三年丧期的必要,还怀疑过黄帝的传说,向孔子追问五帝的由来(《大戴礼记·五帝德》)。可孔子是反感伶牙俐齿的,也不太欣赏出格的想法和行为,《论语》中宰予总是受到敲打。《孟子·公孙丑上》引用他对孔子的评价:以予观于夫子,贤于远矣,认为他和子贡有若一样,智足以知圣人。宰予墓遗址在今山东省曲阜市古城村。 3.21 5.10 6.26 11.3 17.21

曾皙),:曾点,字皙,曾参之父,鲁国南武城人。《孟子·尽心下》说,他属于孔子眼中的狂士。他教子严厉,有一次曾参在瓜田里除草,不小心斩到瓜根,他勃然大怒,操起大棒抡在儿子背上。曾参倒地昏厥良久,醒来后连忙好声好气跟父亲陪不是,还问有没有用力过猛伤到身体。事后,孔子批评曾参之孝过犹不及事父〕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棰(chuí):棍棒,用作动词。待过:等着接受责罚。殪():死。)事见《孔子家语·六本》、《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后人不辨因果,附会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俗语。曾皙墓、曾参墓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曾子山。 11.26

曾子(传统读shēn,也有根据其,认为应读cān,即同“”):曾参(前505年—约前435年),字子,鲁国南武城人,少孔子46岁。诸弟子中,他是孔子之学的主要传承者,后被封为宗圣。曾参事父母至孝,是《二十四孝》第3个故事“啮指心痛”的主角。儒家十三经之一的《孝经》(共18章,约1800字),就采用他与孔子问答孝道的形式,各章多引《诗经》作为总结。曾参笃于礼义,《礼记·檀弓上》载,他病重弥留那晚,听侍童说自己睡的是大夫之席(曾参为),便挣扎着起身要求换席。两个儿子劝他等天亮再换,他对儿子说: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彼:指侍童。细人:见识短浅的人,小人。姑息:苟安。)换席后还没躺稳当,他就去世了。《大戴礼记》卷四、五共10篇,是他的语录。朱熹称他为《大学》的作者,但没有给出根据。

除了孔子的话以外,《论语》中对他所有的称谓都是曾子。其他弟子虽也有以相称的,包括有若冉求闵子骞,但都没有这样的待遇。后世多认为曾参、有若的弟子是编订《论语》的主力。 1.4 1.9 4.15 8.3 8.4 8.5 8.6 8.7 11.18 12.24 14.26 19.16 19.17 19.18 19.19

子羔:高柴,字子羔,少孔子30岁,卫国人,曾任卫国士师。《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说他长不过六尺,状貌甚恶;为人笃孝而有法正。《礼记·檀弓上》记载他执亲之丧也,泣血三年,未尝见齿,君子以为难。(见齿:笑。)《孔子家语·致思》载,有位守门人曾被他处以断足之刑,却在蒯聩之乱时帮他指路出逃,还坦言自己受刑罪有应得,对子羔是心悦诚服。孔子听闻后赞许道:善哉为吏!其用法一也。思仁恕则树德,加严暴则树怨。公以行之,其子羔乎!子羔墓遗址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 11.18 11.25

子贡:端木赐,字子贡,少孔子31岁,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他机敏善言,《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贡利口巧辞,孔子常黜其辩。(黜:贬抑。)他有杰出的外交才干: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他有卓越的经商本领,善于观察行情低买高卖,家累千金,是同门中的首富。他是孔子最亲密的弟子之一,老师病重时他赶来探望,孔子问:“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去世后,他是丧礼的主持人,众弟子服丧3年,唯有他筑庐冢边,守丧6年。除了孔子本人,子路和子贡是《论语》中最常出现的人物。19.2119.25 集中反映了他对老师的拳拳仰慕之心。子贡墓位于他的故乡,今河南省鹤壁市浚(xùn)县。

司马迁特别偏爱子贡,《仲尼弟子列传》用了近1/3篇幅,描写他游说齐、吴、越、晋之间,使鲁国免遭战乱的功绩。《货殖列传》评价: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1.10 1.15 2.13 3.17 5.4 5.9 5.12 5.13 5.15 6.8 6.30 7.15 9.6 9.13 11.3 11.13 11.16 11.19 12.7 12.8 12.23 13.20 13.24 14.17 14.28 14.29 14.35 15.3 15.10 15.24 17.19 17.24 19.20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子贱:宓(,旧读)不齐,字子贱,少孔子30岁,鲁国人,曾任鲁国单父(shàn fǔ,也作亶父,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邑宰。据《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上任之初,他通过巧妙的隐喻获得了鲁君信任,使单父大治,流传下“掣肘”的典故。《说苑·政理》载,孔子问他何以治单父而众说,子贱说自己爱民:父其父,子其子,诸孤而哀丧纪,孔子认为是小节:小民附矣,犹未足也;子贱说自己待人谦恭推诚,孔子认为是中节;子贱说访求到5位能于自己的贤人协理政务,孔子赞叹:欲其大者,乃于此在矣。昔者清微其身,以听观天下,务来贤人。夫举贤者,百福之宗也,而神明之主也。《史记·滑稽列传》末尾评论: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西门豹:战国初期魏国邺县(在今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西南)县令,破除陋习,引水灌田,名闻天下,泽流后世。)《颜氏家训·书证》说,今文《尚书》的传人秦博士伏生,就是子贱的后人。子贱墓在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5.3

子路季路仲由: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称季路,鲁国卞邑人,孔门十哲之一,少孔子9岁。除了颜路伯牛以外,他是《论语》诸弟子中最年长的。子路忠勇直率,长期追随孔子左右。虽常因为思维简单挨孔子的批评,但也只有这个大龄野小子最能让老师放松随意吧!子路少时家贫,成年后热心功名,曾任季桓子的家宰,后来又任卫大夫孔悝蒲邑(在今河南省长垣县)邑宰。《孔子家语·辩政》说,子路治蒲三年,孔子路过观察民风,三称其善。身处富贵之时,他想起故去的父母,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不可得也!”(藜藿(lí huò):粗劣的饭菜。见《二十四孝》第5个故事“为亲负米”。)前480年(《左传·哀公十五年》),63岁的子路奋勇营救蒯聩挟持的主公孔悝,孤身不敌,帽缨(系在下巴上固定帽子的束带)也被击断了。在生命最后一刻,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终不忘礼,不愧为孔子的学生。子路墓祠在今河南省濮阳市。

《礼记·檀弓上》载,孔子正在院子中间恸哭子路,听说其尸体被施以醢(hǎi,剁成肉酱)刑的惨状,立刻让把家里的肉酱倒掉。4年之间,孔鲤颜回、子路接连亡故,对孔子的打击可想而知,一年后他也去世了。 2.17 5.7 5.8 5.14 5.26 6.8 6.28 7.11 7.19 7.35 9.12 9.27 10.27 11.3 11.12 11.13 11.15 11.18 11.22 11.24 11.25 11.26 12.12 13.1 13.3 13.28 14.12 14.16 14.22 14.36 14.38 14.42 15.2 15.4 16.1 17.5 17.7 17.8 17.23 18.6 18.7

子夏:卜商,字子夏,晋国温邑(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少孔子44岁,孔门十哲之一。他家境清贫,笃学精思,敬谨尚贤,《史记·孔子世家》在记述孔子笔削《春秋》时特别说,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赞:助),可见他在诸弟子中的理论水平很突出。《后汉书·徐防传》引徐防上疏:臣闻《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发明:阐述意旨。章句:分章断句解读。)孔子去世后,他到魏国西河(在今山西、陕西黄河交界地带)讲学,魏文侯(前445年—前396年在位,前424年称侯)师事之,咨问国政,《礼记·乐记》有他们关于古乐和新乐的问答。子夏晚年因哭子之丧而失明,事见《礼记·檀弓上》。他所创立的西河学派,常被认为是由儒入法的重要环节。据说今本《诗经》由他而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的作者也都是他的学生。子夏墓在今山东省菏泽市。 1.7 2.8 3.8 6.13 11.3 11.16 12.5 12.22 13.17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19.10 19.11 19.12 19.13

子游言游:言偃,字子游,吴国人,少孔子45岁,孔门十哲之一。他是孔子知名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今江苏省常熟市留有言子墓等遗迹。子张的儿子申祥是他的女婿。 2.7 4.26 6.14 11.3 17.4 19.12 19.14 19.15

《礼记·礼运》通过子游与孔子问答的形式,描绘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矜:通“鳏”(guān),成年男子无妻或丧妻。)接着指出,在天下为家的时代,如能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仍不失为小康。然后重点论述了礼义对于维系社会的价值: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故礼义也者,人之大端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

子张:颛(zhuān)孙师,字子张,鲁国人,少孔子48岁。《论语》诸弟子中数他最年轻,其次是曾参樊须。《韩非子·显学》称,孔子之后儒分八派,“子张之儒”被排在第一位,超过“子思之儒”,可惜今已不传。他的祖先是和陈公子完一同逃往齐国的公子颛孙(《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后来又到鲁国定居,就以颛孙为氏。传到子张这一代,已经是鲁之鄙家了(《吕氏春秋·尊师》),还做过马贩子(《尸子·劝学》),想必有不为人知的艰辛,但他志高求进,心气很足,使年纪相仿的同门感到敬畏。据《史记·儒林列传》,孔子过世后他去了陈国居住,就是不曾忘怀遥远的血脉吧?他去世时曾参正在服母丧,所以是早逝(《礼记·檀弓下》)。病重之时,他把儿子召到身旁,像是自言自语道:“君子终,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几乎?”(《礼记·檀弓上》。)子张墓遗址在今安徽省淮北市朔里镇。 2.18 2.23 5.19 11.16 11.18 11.20 12.6 12.10 12.14 12.20 14.40 15.6 15.42 17.6 19.1 19.2 19.3 19.15 19.16 20.2

其他

以下收录了在不同章中重复出现过,而又不是孔子弟子的人物,也包括季氏、孟氏这样的家族,共35条。

哀公:即鲁哀公(?—前468年),名蒋,鲁国第26任国君(“遭难已甚曰哀”),鲁定公之子。前494年—前468年在位,期间鲁国实权一直被三桓把持,君臣离心。在位的最后一年,哀公想借助越国的力量除掉三桓,可能是计划泄露,遭到三桓联合攻击,辗转流亡于卫、邹、越,同年又被迎接(挟持?)回国,很快就去世了。事见《史记·鲁周公世家》、《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左传》的内容始于隐公元年(前722年),结于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2.19 3.21 6.3 12.9 14.21

伯夷、叔齐:商朝末年孤竹国(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国君的长子、三子。叔齐先被立为太子,尊长欲让与伯夷;伯夷不愿违背父意,就与叔齐一同出走,投奔周文王。当时文王已死,武王领兵伐纣,他们认为是犯上违仁之举,叩马而谏;周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隐居于首阳山(在今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采食野菜度日,终于饿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拟托?)了他们临终前的悲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于嗟:叹词。徂():去,往,指死。) 5.23 7.15 16.12 18.8

陈亢陈子禽子禽:陈亢,字子禽,陈国人。一说是孔子的学生,从 19.25 来看不像。 1.10 16.13 19.25

定公:即鲁定公,名宋,鲁国第25任国君,鲁昭公的庶弟,鲁哀公之父。他于前509年—前495年在位,期间国政被季平子季桓子阳货叔孙武叔把持。前501年—前498年间任用孔子,国势一度振兴。但受到齐国糖衣炮弹的诱惑,荒政废礼,孔子只好出走。 3.19 13.15

公叔文子:卫国大夫公叔发,也是卫灵公的堂兄弟。前497年孔子来到卫国,公叔文子就在同年或略早去世。《左传·定公十四年》载,他家境富裕,曾邀请灵公赴宴,却被史鱼警告:子必祸矣!子富而君贪,罪其及子乎!然后补充道:你自己谨守臣礼,可免于难;但你儿子公叔戍富而骄,其亡乎?富也不骄者鲜,吾唯子之见;骄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戍必与焉!不出所料,前496年春,灵公就以将害南子为由,把公叔戍逐去鲁国了。 14.13 14.18

公子纠(?—前685年):齐桓公小白的二哥。他受管仲、召忽辅佐,得鲁国援助,与小白争立为齐君。失败后,鲁国迫于齐桓公武力,杀死了公子纠。 14.16 14.17

管仲(约前720年—前645年):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名夷吾,字仲,谥号是敬(“令善典法曰敬”)。他和齐桓公的师傅鲍叔牙自少年时即为至交好友,史称“管鲍之交”。他受鲍叔牙极力推荐,得到齐桓公信任,被尊称为“仲父”,主持齐政40余年。期间力行改革,宽政惠民,富国强兵,使齐国雄霸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史记·齐太公世家》简要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西汉刘向编辑的《管子》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主张。 3.22 14.9 14.16 14.17

季康子康子:季孙肥(?—前468年),季孙氏第6代宗主,季桓子之子,曾任鲁国正卿,谥号是康(“安乐抚民曰康”)。前484年,由于冉求樊须稷曲之战立下大功,季康子派人从卫国将孔子恭迎回鲁国。从父弃到子迎,孔子已经漂泊异乡14年了,从此开始了最后5年相对安稳的教育和著述。 2.20 6.8 10.16 11.7 12.17 12.18 12.19 14.19

季氏季孙:即季孙氏,鲁国三桓家族之一,是鲁桓公嫡次子季友的后代,实力为三桓之首。季桓子季康子宗主期间,孔子的不少弟子做过季氏家臣,如冉求子路冉雍,但也有不愿就列的闵子骞。直到鲁穆公(前415年—前377年在位)继位,才终于从三桓手中夺回实权。季氏据其封邑独立为费国,逐渐衰微,后世宗主仅见费惠公在《孟子·万章下》有片言留存。从鲁僖公元年(前659年)季友接任正卿算起,季氏家族在鲁国风光了近两个半世纪。 3.1 3.6 6.9 11.17 13.2 14.36 16.1 18.3

孔文子仲叔圉):孔圉(?—前480年),谥号是文,卫灵公时期的卫国上卿。他的妻子是卫庄公蒯聩的姐姐,儿子孔悝(kuī)也是卫国大夫。子路曾任孔悝的邑宰。 5.15 14.19

伯鱼:孔鲤(前532年—前483年),字伯鱼,孔子唯一的儿子。出生时鲁昭公送来一条鲤鱼当贺礼,就以之为名。他比孔子早去世4年,终年50岁,留下幼子孔伋。 11.8 16.13 17.10

孔伋(前483年—前402年),字子思(与原宪同字),受业于曾参,后被封为述圣亚圣孟轲是其再传弟子。《汉书·艺文志》记有《子思》23篇,到唐代就已失传。一般认为,他继承了孔子的学统,《礼记·中庸》是其作品;《隋书·音乐志上》所载南朝梁沈约的奏答之言,认为《礼记》第30—33篇的《中庸》、《表记》、《坊记》、《缁衣》,皆取《子思子》。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宋度宗诏令以颜回、曾参、孔伋、孟轲配享于孔庙,随孔子接受祭祀,称为四配,位在十哲之前。

林放:鲁国人,事迹不详。 3.4 3.6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展获,字禽,又字季,也称展禽或柳下季,鲁国大夫。柳下是他的封邑(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惠是他的私谥(“柔质慈民曰惠”)。他以正直达观著称,在《左传》、《国语》、《孟子》等中都受到推崇。如《孟子·万章下》说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而不。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不羞污君:不以君主不贤明为耻(而辞官避世,离弃父母之邦)。遗佚:指未能入选为官。敦:厚,笃实。)他是柳姓始祖,典故“坐怀不乱”的主角。 15.14 18.2 18.8

孟公绰公绰: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大夫,孟氏族人,为人廉静寡欲。《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前517年)载,当年春,崔杼率齐军侵入鲁国北疆,襄公向晋国求救。孟公绰发现齐军不像往常那样大肆劫掠,穷尽民力,认为崔杼别有所图:崔子将有大志,不在我,必速归,何患焉?果然齐军虚张声势了一阵就回去了,同年5月,齐庄公被弑。 14.11 14.12

孟氏:即孟孙氏,鲁国三桓之一,是鲁桓公庶长子庆父的后代,已知的最后一代宗主是第11代的孟敬子。据说孟子也是庆父的后代,但和孟孙氏不同18.3 19.19

孟武伯:名彘(zhì),谥号是武,孟懿子长子,孟孙氏第10代宗主。鲁哀公在位的最后一年(前468年),出游时遇见孟武伯,哀公曰:“请有问于子:余及死乎?”对曰:“臣无由知之。”三问,卒辞不对。(及死:善终,寿终。)哀公被迫要对三桓动手了。事见《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2.6 5.8

齐桓公桓公(?—前643年):名小白,齐僖公三子,齐国第15任国君,春秋五之首(“辟土服远曰桓”)。他在位43年,信任管仲主政,力行改革,国力大盛,尊王攘九合诸侯,成为“霸主”的典范。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14.15 14.16 14.17

齐景公(前547年—前490年在位):名杵臼,齐国第23任国君,齐庄公的异母弟,在位之久为齐国之最。他好饮酒、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幸好内有贤相晏婴,外有良将司马穰苴(ráng jū),任内局势基本稳定。但早在景公九年,晏婴就察觉到衰败的端倪,认为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晏子春秋》记载了大量“景公如何如何,晏子谏/讽/对”的故事。 12.11 16.12 18.3

蘧()伯玉:蘧瑗(yuàn),字伯玉,卫国贤大夫,谥号是成(“安民立政曰成”)。他应比孔子年长10岁以上,孔子在卫国时,曾借住在他家。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说: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攻:指借鉴经验以克服困难,相当于现代说的后发优势。)可见他是个不断追求进步的人。据《孔子家语·弟子行》,孔子评价他外宽而内正,自极于隐括之中,直己而不直人,汲汲于仁,以善自终。(隐括:矫正曲斜的工具,隐是矫曲为直,括是矫斜为方,引申为标准规范,构词与缧绁相同。汲汲:急切追求的样子。) 14.25 15.7

叔孙武叔:鲁国三桓之一叔孙氏的第8代宗主,名州仇,谥号是武,曾任鲁国司马。叔孙氏的封邑是郈(hòu)邑,在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位于汶水北岸,齐鲁交界处。 19.23 19.24

(约前2200年前后):有虞氏,名重华,又称虞舜,上古传说中五帝的第5位,是五帝第2位颛顼的6世孙。他20岁即以孝谨闻名(成为《二十四孝》第1个故事“孝感动天”的主角),30岁被举荐给尧帝。尧帝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9个儿子同他共事。经过长期的考察锻炼,舜在50岁时摄天子政,61岁登帝位,22年后退居二线,授权给治水有功的,又17年后去世。舜帝举贤任能,布教四方,厚德远佞,建立了井井有条的清平世界。 6.30 8.18 8.20 12.22 14.42 15.5 20.1

王孙贾卫灵公时的卫国大夫。 3.13 14.19

卫君:指当时在位的卫出公蒯辄(?—前456年),卫灵公之孙。他的父亲蒯聩原被灵公立为太子,前496年,因谋杀南子不成被逐,投奔与卫国结怨的晋权臣赵简子。前493年灵公去世,蒯辄继位,赵简子派阳货带队,送助蒯聩回卫争位,形成父子相斗的局面,7.15 夫子为卫君乎的对话就发生在这期间。结果蒯聩被卫人阻截,无法入境。前480年,蒯聩由姐姐(孔文子的孀妻)做内应混入都城,挟持了外甥孔悝发动叛乱,终于夺位成为卫庄公,蒯辄奔鲁,子路为营救孔悝,死于这场变故。3年后,晋又围卫,蒯聩出逃后被杀,蒯辄回国复位。事见《史记·卫康叔世家》。

夫子为卫君乎时的孔子,是周游列国踌躇满志的政治家。卫庄公上台时的孔子,已经是风烛残年、桃李满天下的老人,一年后就去世了。 7.15 13.3

卫灵公(前540年—前493年):名元,卫国第28任国君,6岁继位(“乱而不损曰灵”)。他的私生活较混乱,内惧夫人南子信任男宠弥子瑕(典故“断袖余桃”后一半的主角),但公务方面称得上知人善任。《孔子家语·贤君》载,鲁哀公曾问孔子当今之君谁为最贤,孔子回答:尽管称不上贤,卫灵公也算佼佼者了:臣语其朝廷行事,不论其私家之际也。14.19 15.1

文王: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商末周国首领,季历之子,周武王之父,在位51年,被殷纣王封为西伯,武王灭商后追封其为周文王。文王在位时,笃仁积善,敬老慈少,天下归心,受到纣王忌惮,被囚禁于羑(yǒu)里(在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北)。据说期间将伏羲发明的八卦两两相重,推演为64卦(又称后天八卦),发展成流传至今的《周易》。囚禁近8年后,文王的谋臣散宜生、吕尚等人献美女重宝于纣王,纣王大悦,不仅赦免了文王,还赐予他征伐之权,周的势力日益扩大了。文王回国约6年后去世,寿至97岁,武王继立。事见《史记·殷本纪》、《史记·周本纪》。

《诗经》有很多诗篇赞颂文王的美德。民间传说文王有百子,依据的只是《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徽音,则百斯男。姒:即太姒,文王的正妻。徽:美,善。)文王的长子是伯邑考,《帝王世纪》载,文王遭囚后,他自愿入商做人质,被纣王杀害:质于殷,为纣御。纣烹以为羹,赐文王,曰:“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得而食之。纣曰:“谁谓西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9.5 19.22

武王:周武王姬发(前1135年—前1043年),周朝开国之君,周文王次子。前1056年继位,以姜太公吕尚为师,任用周公旦召公奭等贤臣,师修文王。8年后,在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阅兵扬威,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且天降异兆,白鱼跃入王舟,天火化为赤鸦。诸侯都说可伐矣,武王认为未知天命(应是未有把握),引兵而还。后来纣王杀比干、囚箕子,众叛亲离,武王认为不可不伐,遂于前1046年春,率5万精兵,在朝歌郊外的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北)一日尽破号称70万的商军,纣王自焚死,商亡周兴。3年后武王去世,寿至93岁。事见《史记·周本纪》。 8.20 19.22

(约前2300年前后):陶唐氏,名放勋,又称唐尧,上古传说中五帝的第4位,是五帝第3位喾的次子。尧20岁登帝位,仁智明德,亲亲利民,《史记·五帝本纪》形容他如天,其如神,之如日,望之如云。他在位70年后退居二线,授权给有孝德的平民,20年后荐舜摄天子政,又8年后去世,百姓悲哀,如丧父母。后来“尧舜”、“二帝三王”(尧、舜;禹、汤、周武王)被儒家奉为圣明君主的代名词。 6.30 8.19 14.42 20.1

叶(旧读shè)公:沈诸梁,字子高,楚国大臣,曾被楚昭王任命为叶县(在今河南省叶县南)长官,故称叶,是叶姓始祖。在叶任内,他积极兴修水利,深受民众爱戴。前479年(同年孔子去世),楚惠王之孙谋反,叶公领兵平定了叛乱,这时他身兼令尹(最高政务长官)、司马(最高军事长官)二职,事态平静后却立即退休,终老于叶,享年89岁。传说为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叶公让在每个出水口画上龙像,成为“水龙头”的由来。“叶公好龙”是刘向《新序》托叶公之名虚构的寓言。 7.19 13.16 13.18

(约前2100年前后):夏后氏,名文命,又称夏禹、大禹。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师,尧帝时受举荐,治理肆虐天下的洪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采用疏导之法,定九州、测九山、通九道、筑九堤,终告成功,使中原成为宜居之地。禹为人勤勉务实,以身作则,可亲可信,受舜禅让为帝,在位10年后去世。大禹陵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的会(kuài)稽山。 8.18 8.21 14.5 20.1

伯益,又称益,是禹指定的继承人,他是嬴姓始祖,舜帝的山泽畜牧之官,曾助禹治水有功。但他佐政日浅,根基不牢,禹的儿子启又有贤能,所以当他表示谦让时,诸侯就顺势拥启为帝,开启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朝

臧(zāng)文仲(?—前617年):名辰,谥号是文,鲁国庄公、僖公、文公的三朝重臣,为卿50余年。他思想开明,重民利商,娴于外交,《左传》、《国语·鲁语上》均有记载。前666年鲁国闹饥荒,他自告奋勇赴齐国借粮,并向质疑者解释说:“贤者急而让夷,居官者当事不避难,在位者恤民之患,是以国家无违。”(夷:平坦无碍。急病而让夷相当于趋难让易。恤:怜悯,体念。)臧氏家族的名望仅次于三桓,而且是鲁国唯一历经春秋始终的世卿大族。

前549年(《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叔孙氏第5代宗主叔孙豹访晋,晋国正卿范宣子请教他什么叫“死而不朽”,他回答: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臧文仲最著名的话,也许就是前683年(《左传·庄公十一年》)评价宋国当兴时说的:罪己,其兴也悖焉;罪人,其亡也忽焉。(悖:通“勃”,兴盛的样子。)

《论语》中两次论及臧文仲都持否定态度。《左传·文公二年》(前625年)插入了孔子对他的集中性评论,可以看出孔子衡量为政者的所轻所重:“臧文仲,其不仁者三,不知者三:下展禽,废六关,妾织蒲,三不仁也;作虚器,纵逆祀,祀爰居,三不知也。”(废六关:指废除了六个收税关卡以利工商。织蒲:织蒲席卖钱,孔子认为不合礼法。纵逆祀:指该年秋臧文仲未能阻止鲁大夫夏父弗忌按新鬼大,故鬼小的顺序,把去世不久的鲁僖公排在前面祭祀。) 5.18 15.14

臧武仲:名纥(),谥号是武,臧文仲的孙子,曾任鲁国大夫。起先臧武仲被立为臧氏继承人,当时孟孙氏宗主孟庄子讨厌他,而季孙氏宗主季武子喜欢他。前550年孟庄子去世,臧武仲吊唁时哭得非常动情,认为孟庄子像良药苦口,季武子像美疢多毒(疢(chèn):热病),预感自己很快就会遭殃。果然几个月后,季武子就听信挑拨认为臧武仲要作乱,将他驱逐出鲁国。臧武仲先逃到邾国,又流亡至齐,齐庄公准备赏给他封地。臧武仲也许有感于庄公平时的言行,当面讽刺庄公此前趁晋国内乱攻城略地的行为像老鼠一样无耻,就未被封赏,算是明哲保身。《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末尾,孔子感慨知之难也,认为以臧武仲之智仍不容于祖国,并非无缘无故,而是他的某些行为不合常理,有失恕道。 14.12 14.14

周公:姬旦,周文王四子,周初文、武、成王的三朝重臣,谥号是文(“经纬天地曰文”)。周朝建立后,他被武王封于鲁(都城在今山东省曲阜市),由长子伯禽代任,自己一直辅佐周王室,在王畿内另有采邑周城,故称周公。

周公旦具有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能,是孔子倾心仰慕的大圣人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有疾,周公设坛祭祖,情愿以身相代。武王去世后,继位的成王(姬诵,前1042年—前1021年在位)年少,周公摄政当国,威仪如君;7年后还政成王,恭敬称臣。成王患病,周公又祷神自代。他和召公主持营建的新城洛邑,成为后来东周的都城;他参照殷商的传统礼仪,制定了周朝的礼乐制度,相传是儒家经典《周礼》的作者;他还多次平定了诸侯叛乱,使成王及随后的康王(姬钊,前1020年—前996年在位)任内,天下安宁,刑四十余年不用,后来文武成康就成为盛世的代名词。《礼记·明堂位》记载: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鲁国得以保留了周王室的大量文献制度,并受到其它诸侯国的尊重。事见《史记·周本纪》、《史记·鲁周公世家》、《尚书·周书》。 7.5 8.11 11.17 18.10

召(shào)公奭(shì):姬奭,周初文、武、成、康的四朝重臣,谥号是康(“安乐抚民曰康”)。周朝建立后,他被武王封于燕(yān,都城在蓟,位于今北京市房山区),由长子克代任,自己一直辅佐周王室,在王畿内另有采邑召城,故称召公。《韩诗外传》第1卷第28章说,召公辅政时,不忍以吾一身而劳百姓,拒绝营造豪华的办公楼,亲赴乡野田间听取民众心声,止歇在甘棠树下。后人睹物思人,写下了《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甘棠:又名棠梨、豆梨,果实圆形褐色,小如樱桃。蔽芾(fèi):枝叶茂盛浓郁的样子。)

周召二公的采邑是从古公亶父创立的旧周国划分的。周公主抓国政,召公主抓外交,成王年少时,二公代理天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陕:一说为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这样分则周公负责的范围大得多;一说为王城郏鄏(jiá rǔ),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内,这样分则较均衡。)召公与周公既密切配合又互有制约,成就了西周的鼎盛时代。事见《史记·燕召公世家》、《尚书·周书》。

周公旦、召公奭去世后,周公、召公就成为他们后代的专有封号,继任者同样留在周廷辅政。

祝鮀tuó):卫国太祝(负责宗庙祭祀),名鮀,又称祝佗,字子鱼,以口才著称。前506年春(《左传·定公四年》),近20位诸侯首脑举行集会,商议联合攻打楚国。卫国大臣认为这样的大会难得意见一致,争执起来很麻烦,所以强请祝鮀与卫灵公同行。会议还没开始,灵公就对蔡国(武王五弟蔡叔的封国)位居卫国(武王九弟康叔的封国)之前产生不满。于是祝鮀引述先王之法,提出德不尚年(各国始祖的长幼关系),发表了滔滔雄辩,为祖国争得了靠前的位次。明代刘基的寓言《郁离子·弥子瑕》中,还借祝鮀之口对仰人鼻息的走狗奴才进行了辛辣讽刺。 6.16 14.19

子产(?—前522年):国侨,字子产,又称公孙侨,郑穆公(名兰,前627年—前606年在位)之孙,公子发(字子国,郑国七穆之一国氏的始祖)之子,谥号是成(“安民立政曰成”)。辅佐郑简公、郑定公,为相26年,以仁智著称,内惠于民,外善辞令,使郑国安存于晋楚两个大国之间,终简公之身,内无国中之乱,外无诸侯之患也(《说苑·政理》)。子产严谨务实,力行改革,执政仅一年,民众就从最初的恶之欲其死,转而诵之曰:“我有子弟,子产之。我有田畴,子产之。子产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前543年)。嗣:继承。)子产去世时,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孔子也盛赞子产之政: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史记·循吏列传》、《左传·昭公二十年》。古之遗爱:像古仁人那样值得怀念爱戴的品德。)子产墓在今河南省新郑市、长葛市、禹州市交界的陉(xíng)山顶。

子产的事迹在《史记·郑世家》、《左传》襄公八年(前565年)至昭公二十年(前522年)多有记述,孔子之后历代皆有赞颂和评价。前536年,他一改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陈规(《左传·昭公六年》孔颖达疏),将郑国刑法铸于鼎上公布,成为有据可依的铁律,是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载,郑国人业余常聚在乡校(乡间平民学校,兼有广场、公园的性质)议论国政是非,有官员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不如吾闻而药之也。”遽():匆忙,急迫。决:开挖,疏通。药:动词,治疗。)

清代姜炳璋《读左补义》认为:《春秋》上半部,得一管仲,《春秋》下半部,得一子产,都是救时之相。管仲之功阔大,泽在天下,然其过多。子产之才精实,功在一国,然其过少。管仲死而齐乱,以贤才不用,而小人得志也。子产死而郑治,以犹用子太叔也。5.16 14.8 14.9

子服景伯:子服何,谥号是景,鲁哀公时期的鲁国大夫,子服氏宗主。他和子贡应该是关系不错的同事,吴、卫发生纠纷时,他请子贡出面斡旋,后来出使吴国也带子贡为副使,事见《左传》哀公十二年、十五年。 14.36 19.23

主题索引

主题类型的划分并不严谨,只是根据各章的话题与涉及的概念,大致梳理的纲要,按出现频次排序。每章至少归入一个主题,通常是若干个。并不是某个主题词出现在某章,就一定包罗进来。需要的话,可以用白文版搜索。为便于熟悉孔子的人格,还加入了“孔子自评”、“人评孔子”两个主题。

(92章):1.5 1.10 2.1 2.3 2.18 2.19 2.20 2.21 3.13 3.14 3.26 4.10 4.13 5.8 5.26 6.2 6.8 6.24 6.30 7.15 8.1 8.2 8.9 8.14 8.18 8.19 8.20 8.21 11.1 11.3 11.24 11.25 11.26 12.2 12.7 12.9 12.11 12.13 12.14 12.17 12.18 12.19 12.22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9 13.10 13.11 13.12 13.13 13.14 13.15 13.16 13.17 13.20 13.29 13.30 14.5 14.8 14.9 14.15 14.16 14.19 14.21 14.26 14.36 14.42 15.1 15.5 15.11 15.33 16.1 16.2 16.3 17.1 17.4 17.5 17.6 17.7 18.4 18.9 18.10 19.10 19.19 19.25 20.1 20.2

(79章):1.12 1.13 1.15 2.3 2.5 2.24 3.1 3.2 3.3 3.4 3.6 3.7 3.8 3.9 3.10 3.11 3.12 3.15 3.16 3.17 3.18 3.19 3.22 3.26 4.13 6.6 6.27 7.9 7.10 7.18 7.31 8.2 8.8 9.3 9.10 9.16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0.10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10.18 10.19 10.20 10.23 10.24 10.25 10.26 11.1 11.8 11.11 12.1 12.15 13.3 13.4 14.12 14.40 14.41 15.1 15.11 15.18 15.33 15.42 16.13 16.14 17.11 17.21 20.3

(73章):1.1 1.4 1.6 1.7 1.8 1.14 2.4 2.9 2.11 2.15 2.16 2.17 3.15 4.6 4.8 4.14 4.17 5.3 5.9 5.10 5.14 5.15 5.28 6.3 6.12 6.27 7.2 7.3 7.17 7.19 7.20 7.22 7.28 7.29 7.32 7.34 8.5 8.12 8.17 9.19 9.20 9.21 9.23 9.24 9.30 10.21 11.4 11.7 11.15 11.25 12.15 13.4 13.5 14.24 14.35 15.3 15.10 15.31 15.32 16.9 16.10 16.13 17.2 17.8 17.9 17.10 17.22 17.26 19.5 19.6 19.7 19.13 19.22

君子(68章):1.1 1.2 1.8 1.14 2.12 2.13 2.14 3.7 4.10 4.11 4.16 4.24 5.3 5.16 6.4 6.18 6.26 6.27 7.26 7.31 7.37 8.4 8.6 9.14 12.4 12.5 12.8 12.16 12.24 13.23 13.25 13.26 14.5 14.6 14.23 14.26 14.27 14.28 14.42 15.2 15.7 15.18 15.19 15.20 15.21 15.22 15.23 15.32 15.34 15.37 16.7 16.8 16.10 17.21 17.23 17.24 18.10 19.3 19.4 19.7 19.9 19.10 19.12 19.20 19.21 19.25 20.2 20.3

(50章):1.2 1.3 3.3 3.8 4.1 4.2 4.3 4.4 4.5 4.6 4.7 5.5 5.8 5.19 6.7 6.17 6.22 6.23 6.30 7.6 7.15 7.30 8.7 8.10 9.1 9.29 10.17 12.1 12.2 12.3 12.22 12.24 13.12 13.19 13.27 14.1 14.4 14.6 14.16 14.17 14.28 15.9 15.10 15.33 15.35 15.36 17.6 17.17 18.1 19.6

(42章):1.3 2.18 3.21 4.22 4.24 5.5 5.10 5.25 6.16 6.28 7.24 8.4 9.24 11.3 11.6 11.25 12.3 13.3 14.3 14.4 14.13 14.20 14.27 15.6 15.8 15.11 15.17 15.18 15.23 15.25 15.27 16.6 17.14 17.17 17.18 17.19 17.20 17.24 18.8 19.9 19.25 20.3

孔子自评(36章):2.4 5.10 5.28 7.1 7.2 7.5 7.7 7.11 7.12 7.16 7.19 7.20 7.23 7.24 7.28 7.30 7.33 7.34 7.35 9.2 9.5 9.6 9.7 9.8 9.9 9.15 9.16 11.2 12.13 13.10 14.28 14.32 14.35 15.25 17.5 18.3

仕隐(31章):4.14 5.2 5.6 5.7 5.19 5.21 5.22 6.9 7.11 8.13 9.7 9.13 14.1 14.3 14.32 14.37 14.39 15.7 16.11 17.1 17.5 17.7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13

(31章):1.7 1.11 1.14 2.13 2.18 4.12 4.22 4.24 5.10 5.14 5.20 6.22 6.28 7.24 9.24 11.22 12.3 12.20 13.3 14.3 14.20 14.27 14.38 14.39 15.6 15.14 15.17 15.18 17.20 18.8 19.15

(29章):1.9 1.10 2.1 2.3 4.11 4.25 7.3 7.6 7.27 8.1 8.20 9.18 11.3 12.10 12.21 14.4 14.5 14.33 14.34 15.4 15.13 15.27 16.1 16.12 17.13 17.14 19.2 19.11 19.19

君臣(28章):1.2 1.7 2.1 3.5 3.18 3.19 4.26 5.16 10.2 10.3 10.4 10.18 10.19 10.20 11.24 12.17 13.15 14.14 14.17 14.21 14.22 15.38 16.1 16.8 18.1 18.3 18.7 18.10

过失(27章):1.8 1.14 4.7 4.23 5.1 5.27 6.3 6.27 7.3 7.17 7.22 7.31 8.2 9.24 9.25 11.16 11.18 12.15 14.25 15.8 15.30 16.1 16.6 17.8 17.16 19.8 19.21

(27章):1.11 2.4 4.4 4.9 5.26 6.6 6.11 7.6 7.30 8.6 8.7 8.13 9.5 9.19 9.26 11.26 14.2 14.25 14.43 15.2 15.9 15.27 15.36 17.7 18.8 19.6 19.16

人我(23章):1.1 1.16 4.14 5.12 5.16 6.30 7.22 12.1 12.2 13.1 13.6 13.13 14.24 14.29 14.30 14.34 14.42 15.15 15.19 15.21 15.22 15.23 15.24

贫富(22章):1.15 4.2 4.5 4.9 6.4 6.5 6.11 7.7 7.12 7.16 8.10 8.12 8.13 9.27 11.17 11.19 13.8 13.9 14.1 14.10 15.32 16.1

识人(22章):1.11 1.15 2.10 5.10 6.14 8.11 8.16 9.23 11.21 12.6 12.20 13.24 14.18 14.19 14.44 15.16 15.17 15.28 15.34 17.13 19.9 20.3

(21章):1.2 1.6 1.7 1.11 2.5 2.6 2.7 2.8 2.21 4.18 4.19 4.20 4.21 8.3 11.5 11.22 11.23 13.18 13.20 17.21 19.18

小人(21章):2.14 4.11 4.16 5.25 7.37 8.16 12.16 13.23 13.25 13.26 14.6 14.23 15.2 15.21 15.34 16.8 17.12 17.13 17.23 17.25 19.8

(21章):1.13 4.10 4.16 5.16 6.26 7.3 7.12 7.16 11.17 11.24 13.4 14.12 14.17 14.21 14.22 15.18 16.10 16.11 17.23 18.7 19.1

(21章):1.1 1.4 1.7 1.8 4.7 4.25 4.26 5.25 5.26 9.25 9.30 10.22 10.23 12.23 12.24 13.28 15.10 15.40 16.4 19.3 19.16

(21章):2.9 2.17 4.1 4.2 5.9 5.18 5.21 6.22 6.23 7.8 7.11 7.28 9.8 9.29 12.22 14.12 14.28 14.31 15.8 15.33 17.3

人民(20章):1.9 2.19 2.20 5.16 6.22 6.30 8.9 12.9 12.19 13.3 13.16 13.29 13.30 14.41 14.42 15.33 16.2 16.12 20.1 20.2

(20章):1.4 1.5 1.6 1.7 1.8 1.13 2.22 8.6 9.25 12.7 12.12 13.4 13.20 14.12 14.31 15.6 15.18 17.6 19.10 20.1

好恶(19章):1.7 4.3 4.5 4.6 4.9 4.11 5.5 6.20 8.10 9.18 11.25 12.10 13.24 14.32 15.28 17.8 17.18 17.23 17.24

教育(18章):6.21 7.2 7.7 7.8 7.24 7.25 7.29 7.34 9.11 11.22 13.9 14.7 15.39 16.13 17.4 17.19 19.12 20.2

(18章):1.1 1.16 2.17 2.23 4.14 6.20 7.28 8.9 9.28 13.3 14.30 14.35 14.38 14.39 15.14 15.19 16.9 20.3

人评孔子(17章):1.10 3.24 5.13 7.4 7.38 9.2 9.11 14.38 14.39 18.5 18.6 18.7 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6章):1.2 1.12 4.5 4.8 4.9 4.15 15.3 15.29 15.32 15.40 16.2 18.7 19.2 19.4 19.7 19.22

忧患(16章):1.16 2.6 4.14 6.11 7.3 9.29 12.4 12.5 14.28 14.30 15.12 15.19 15.20 15.32 16.1 17.15

(15章):1.5 2.7 3.26 4.18 5.16 6.2 10.25 12.2 13.19 14.42 15.6 15.33 16.8 16.10 19.1

用人(15章):1.5 2.19 5.8 6.1 6.8 8.20 11.1 12.22 13.2 13.25 14.7 14.8 14.11 17.15 18.10

生死(14章):1.9 2.5 4.8 8.4 9.22 11.8 11.9 11.10 11.11 11.12 11.23 14.17 15.9 19.17

(14章):1.3 2.8 3.4 5.19 5.25 8.4 10.27 11.13 11.21 14.13 16.6 17.12 17.17 19.9

诗经(12章):1.15 2.2 3.2 3.8 3.20 8.8 8.15 9.15 11.6 16.13 17.9 17.10

(12章):1.6 3.14 6.18 6.27 11.3 12.8 12.15 12.24 14.8 14.18 15.41 19.8

(12章):2.24 5.7 7.11 8.2 8.10 9.29 14.4 14.12 14.28 16.7 17.23 17.24

(11章):2.24 3.2 3.6 3.10 3.11 3.12 3.17 3.21 10.9 10.11 19.1

谨慎(11章):1.6 1.14 2.18 5.20 7.13 8.2 8.3 10.1 13.3 15.15 20.1

天命(11章):6.10 6.19 7.23 9.1 9.9 9.22 11.9 12.5 14.36 16.8 20.3

音乐(11章):3.3 3.23 3.25 7.14 7.32 8.8 8.15 11.15 15.11 17.11 17.18

(11章):1.4 1.8 3.19 4.15 5.19 9.25 12.14 13.19 14.7 15.6 16.10

不为(10章):7.21 9.4 11.11 12.1 12.2 12.23 13.4 13.17 14.43 16.7

(10章):2.3 4.22 5.15 5.25 8.13 9.27 13.20 14.1 14.20 14.27

才能(10章):4.14 5.4 5.17 9.6 11.3 11.19 13.5 13.8 14.30 14.33

古今(10章):3.16 4.22 6.16 7.1 9.3 13.20 14.12 14.24 15.26 17.16

快乐(10章):1.1 1.15 4.2 6.11 6.20 6.23 7.14 7.16 7.19 16.5

善恶(10章):3.25 4.4 12.16 12.21 15.33 16.4 16.5 16.11 19.20 20.2

(10章):4.12 5.23 7.15 12.2 14.10 14.34 14.35 15.15 17.25 20.2

(10章):5.24 6.19 8.2 8.16 13.18 14.22 14.34 15.7 15.25 18.2

(9章):1.15 6.15 8.5 8.11 13.26 14.10 14.20 17.16 20.2

(8章):1.10 1.13 5.16 7.38 8.2 13.19 16.10 17.6

未见(8章):4.6 5.11 5.27 6.3 9.18 15.13 15.35 16.11

(7章):1.2 1.6 2.21 11.22 13.20 13.28 14.43

名实(7章):6.25 8.14 12.11 13.3 14.26 14.44 17.11

(7章):4.9 8.7 13.20 13.28 14.2 18.11 19.1

(7章):4.5 5.11 5.12 12.2 12.18 15.24 20.2

(6章):6.7 6.12 7.26 13.22 15.6 19.12

俭奢(6章):3.4 3.22 5.18 7.36 9.3 11.14

(6章):1.14 7.4 8.13 9.14 10.10 10.24

(6章):4.11 4.12 4.16 9.1 13.17 14.12

欺伪(6章):6.19 6.26 7.26 9.12 9.31 14.22

(6章):1.14 10.8 10.9 10.10 10.11 10.18

思考(6章):2.9 2.15 15.12 15.31 16.10 19.6

健康(5章):6.10 7.5 7.35 8.3 9.12

(5章):5.22 8.16 13.21 17.8 17.16

(5章):3.26 13.2 15.15 17.6 20.1

(5章):12.18 14.12 14.13 16.7 20.2

美色(5章):1.7 6.16 9.18 15.13 16.7

时间(5章):7.19 9.17 14.29 17.1 17.26

(5章):3.4 3.26 17.21 19.1 19.14

(5章):7.36 14.3 14.43 15.18 17.25

(5章):2.9 5.21 17.3 17.8 17.16

本末(4章):1.2 3.4 19.11 19.12

反省(4章):1.4 4.17 5.27 12.4

(4章):9.29 12.10 12.21 14.28

(4章):5.16 14.9 17.6 20.2

(4章):1.13 8.2 12.21 18.10

善人(4章):7.26 11.20 13.11 13.29

尚书(4章):2.21 8.20 14.40 20.1

(4章):4.15 5.23 8.5 15.24

闻达(4章):4.5 9.23 12.20 15.20

(4章):1.10 7.38 16.10 19.9

(4章):2.3 12.19 13.3 20.2

(4章):7.6 9.6 9.7 14.12

3章: 1.15 2.24 3.18 鬼神 6.22 7.35 11.12 1.12 13.23 16.1 5.22 6.2 12.12 历史 2.23 3.9 15.26 12.14 13.1 13.2 6.30 7.26 9.6 1.8 7.38 20.2 夷夏 3.5 9.14 13.19 6.18 12.8 15.18

2章: 1.8 7.36 14.9 20.1 1.5 1.10 8.11 20.2 3.25 20.2 17.6 20.1 易经 7.17 13.22 中庸 6.29 13.21

1章:成人 14.12 5.11 13.21 16.1 12.6 女子 17.25 5.19 1.10 6.13 15.27 19.25 兄弟 12.5 17.2 12.6 10.6

前言

《论语》是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一个时代应该有一个时代的《论语》读本。

什么是传统文化?我想,它应该是让人发自内心感到熟悉亲切,感到温暖安乐的东西吧。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是国民的精神港湾,闪耀着自古以来的共同理想。柳诒徵先生的《中国文化史》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如果不先了解孔子,又怎能断定这句话的是与非呢?

《论语》是写孔子最真实可靠的材料。孔子在古代被称为圣人,他自己却觉得,连君子的标准都还够不上,兴致勃勃地做着学习计划呢。孔子的形象,有时被神化,有时又被虚化,容易让人敬而远之,这可不是他的错。稍微读读《论语》就会觉得,孔子没有那么高深莫测,是一位可敬又风趣的老人家。仔细想想还会明白,他的心灵离我们有多么近,尽管年代隔了那么远。

《论语》是一本很小的书。我采用的版本,原文分为20篇,共512章,15917字。如果按现代文的阅读速度,40分钟就能读完一遍。它的文字简练优美,只是有些难字需要解释,为了帮助理解,还要补充一些背景材料。它的涵义丰富深远,不太适合速读,应该反复玩味。这就是同时提供了注释版和白文版的原因。

《论语》的注本已经数不胜数,为什么还要另搞一套呢?

我非常喜欢《论语》。我常想,假如《论语》能说话,一定很羡慕“人家”《圣经》有那么多的优质资源,从网站到电子书,内容精良,还可以免费使用。语录体的《论语》,难道不是碎片时间看上几眼,反复揣摩的绝好选择?

我见过的注本中,古代的作品有的简洁有的细密,但现代人读起来难免艰涩。现代的作品,有的只解释字词而缺乏感想,比较沉闷,有的回护古人较多,略显执拗,有的刻意回避了传统的观点,缚手缚脚,也有的发挥较远,并不耐读。而且一旦出版,大小瑕疵无法随时修正,新材料新成果难以及时补充,让认真的作者和读者都很苦恼。

这本书是我在业余时间的一个尝试,希望写成一个既严谨又可读,既保留传统内涵又反映现代价值的普及读本。我没受过文史科班训练,遇到不懂的就去查考比较,力求字字落实。因为没有规范写法的条条框框,内容和形式的选择就相对灵活,这在使用说明里作了交代。把它发布为开源项目,就可以自由地阅读,便捷地更新,让更多的人直接受益。有时候人总要撒点野,做点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情,这个项目就是一个例子。

孔子已经过时了吗?这是每一章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撰写和维护这本书也可以看成反复追问与应答的一种记录。我的想法是,既不刻意回护,也不苛求古人,如果言之成理,就尽量从正面解读每一章的意义。唱反调固然痛快,角度又多,但放在注本里,就显得单薄乏味。读者自己确实应该从多个角度揣摩,作为必不可少的思维练习。

当然,我再钟爱《论语》,也不认为2000多年前的古书是包治百病的神药。如果说传统文化未坠于地,就应该理解其内涵,发扬其精神,保持健康的传承。倘若孔子有知,应该会对《动物庄园》(Animal Farm)里老少校(Old Major)的话深有同感:我岁数大了,嗓音又哑,可一旦教会你们这曲调,你们就能自己唱得更好。I am old and my voice is hoarse, but when I have taught you the tune, you can sing it better for yourselves.

这本书尚处于初级阶段。我读书太少,眼界太窄,能投入的时间又有限,各种谬误也会相当可观。不过程序员的好处是,你指出来错误,他就一定会改,欢迎随时批评指正

衷心感谢教我语文的两位王老师和欧阳老师,教我英语的拾老师和田老师。如果不是你们的言传身教,很难想象我会一直保持阅读与思考的习惯。希望这本小书没有让你们失望。

阅读愉快!

使用说明

写一本书出来,总希望它讨人喜欢。这里讲一讲它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并且在我的构想中,它还会变成什么样。

命名

“一瓶论语”这个名字,主观上是想说,两千多年来,《论语》的研究心得早已汇聚成汪洋大海,这本小书只是我在浅岸边凭着喜好汲取的点点滴滴,肯定有很多“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毛病。你不妨以此为阶,形成对《论语》完整独立的理解,装满让自己受用不尽的一瓶。

内容上,“一瓶”可以当成“译评”的谐音,本书的注解大致分成译和评两种性质。

说“译”并不准确,它没有像很多现代注本那样,把原文全部翻译出来。我一直觉得,无论读文言文还是外语,只要不是刚入门或者碰到非常难的结构,大段的翻译就很碍眼:它占据了太多的篇幅,分散了对原文的关注,客观上削弱了直接阅读原文的能力,平庸的译文还让人很快失掉兴趣。与其把精力花在推敲译文上,不如把注释做得扎实一些,读者自然就能贯通文意。

《一瓶论语》的译,主要是对字词、结构的解释,也就是注。成句的翻译属于少数,有时是为了补足句子成分,有时是疏通容易误解的结构,有时只想表达得灵活一些,建议你自己多试试,看会不会译得更好。

《一瓶论语》的评,主要是对一句话或者一整章内容的感受:它在孔子当时是不是合理?放在现代有什么意义?这个部分直接反映了我的偏好与局限,所以选择比较谨慎,以免喧宾夺主,干扰你的独立思考。

体例

本书的《论语》原文采用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的文本及分章,只是段落标点略有差异。每章的内容可以看成瓶子里的一“滴”,单独放在一个大圆角框里,框内右上角标有这一章的序号。框的顶部是原文,用浅灰底高亮,随后就是译和评。

每条译用一个圆点•开头,需要解释的原文显示为这样,注解中的关键词显示为这样。注解一般按原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偶尔也会稍微调整前后位置,或者把有关联的几处合并为一条。注解一般宁详勿略,经常会追溯到字的本义。连续用几个词进行解释的,通常是从自身的含义延伸到上下文里的特定含义,可以留意其中的细微差别。用“指”标出的,总是上下文里的含义。在我感觉“刚好合适”的地方,还会用简单的英语作注。如果遇到难字没有解释,应该是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可以从头搜索一下。

比较浅显易懂的章节不带评。有的评直接连在注解之后,有的放在整章末尾,前面不加圆点。少数个人想法较多的评,就用横线隔开。总之是以看着直观、读着通顺为准。

没有了逐句翻译,省掉的篇幅就用来进一步解释原文,我称之为“例参体”。我上学的时候,不太喜欢直接相信字典里的解释,总要找到一个用法相同的典型例子才放心。很多注解的后面,就附上了这类例证,用【例】醒目地标出。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某句话或者一整章的意义,还用【参】补充了一些值得对照的观点,也包括辅助性的背景知识。字词用法上的例证尽量引用《论语》后文,作为预习;观点上的参考尽量引用《论语》前文,作为复习,除非遇到关键的概念,或者值得辨析的情况。例、参引用的原文片段,显示为这样,前后不加引号。引文中如果遇到难字,就在随后的()里加上简注。引文中的省略号,除非另有说明,都是对原文的节略。引文〔〕里的话,是对原文的补充说明。

例、参中的引用,大部分是文言文。除了《论语》章句之间的参照印证以外,它们有的支持或强化了《论语》的观点,有的稍有差异,也有的针锋相对。对于喜欢独立思考的读者,这种参差碰撞似乎比“纯净化”更有营养。但它受限于我的阅读范围,在本书维护过程中,我会随时把更合适的内容增补进来。古义今用是我比较留意的情况,有时也会用现代汉语的成语和常用词作为例证。特别是成语,既保留了古汉语中的含义,又有很强的现代生命力,应该是比较合适的切入点。另外还引用了少量英文材料,大都提供了汉语译文。其中,《圣经》英文采用英王钦定本(King James Bible),中文采用和合本;其它除了标明译者的地方,都是我翻译的。

可是过犹不及,补充材料太多,会有明显的不平衡感,也影响对原文的专注。建议始终把理解原文放在首位,额外的内容不妨选读。尤其对那些概括总结性的话,更应该有鉴别地看待。

注解中还包含一些语法方面的内容。中国古代强调熟读成诵、文义自达,不太重视形式化规则,汉语语法是清末开始受西方影响才逐渐建立的。语法固然实用,但汉语(包括古汉语)自有其特点,比如往往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词性又灵活多变,不像英语那样有明确的对错之分。所以,既要善用语法的分析能力,也应该知道,目前的语法体系还未能完善地概括汉语的特征。

本书采用了很多超链接,这是电子版的一大优势,可以更好地形成概念网络。比如,有时单解释一个词感觉不够到位,还会链接到它更基本的含义。要有效使用本书,先要熟悉跳来跳去的操作,在跳之前要留意当前位置,浏览器也应该有后退、前进的功能。使用的超链接主要有3种样式:圆角小框跳转到某章开头,例如 1.1这样的跳转到本书内的某个位置;这样的打开外部网址链接。

自古以来,《论语》的注解可谓千锤百炼,但我有时仍对旧注无法满意,思来想去,还是按自己的理解写了出来,记为“与各家不同”。在这方面,我很不喜欢标新立异,只是觉得自己的想法确实好一些,恳请读者指正。当然,这些解释未必是我第一个想到的,只是没有精力查尽相关的材料。它们有的与旧注差别很大,有的只是细节不同,共计9处:3.4 3.23 7.1 8.3 8.9 12.1 17.1 17.16 18.6

译评之外的部分,还包括人物表主题索引以及参考材料。人物表把《论语》中的孔子弟子与常见人物(包括各种称呼)集中起来撰写小传,辅以超链接,就很容易熟悉各人的面貌。主题索引是从基本概念的角度梳理的《论语》纲要。另外还打算添加一个导言,用另一种方式把离散的水滴串成有机的整体,这是后续的一个重点内容。

本书不含脚注。脚注总让我把视线从正文移开,指望看到些好东西,往往却很失望,还得努力续上中断的思维。脚注只有恼人的数字,而超链接有文本作指示,是可以预期的。我的选择是,把通常作为脚注的话,写成源代码里的注释,用“NOTE”标出。它们是对正文的补充说明,但还不值得出现在书面上。如果对正文的说法有疑惑,可以先看看注释里有没有解释。用“TODO”标出的,是我随时记下的想法,表示后续撰写的方向。

电子版

本书用LaTeX撰写,经过简单的Python处理,编译成PDF电子书,可以从GitHub百度网盘下载。Web版的生成,先用ANTLR从LaTeX转换为XML,再用XSLT导出HTML。

本书基于“知识共享”协议CC BY-NC-ND 3.0,以开放源代码的形式发布在GitHub上:github.com/abolybook/aboly,欢迎提出问题和建议。

其它联系方式:

计划中

本书是用业余时间断续撰写的,有很多明显可以改进的地方。下面列出来的,我会细水长流地改进,未知的问题,就需要大家的智慧与帮助。谢谢!

敬请期待!

参考材料

本书引用的内容,只是依据笔者的眼界好恶“择善而从”,偏颇在所难免。这里列出了主要的参考材料,以便读者查阅求证。其它材料(尤其是网上资料)无法详列,这里一并谨致谢忱。

列出的每本书后面,有的带有点评,主要是背景介绍和一点浅陋的读书感受,不敢对前辈的心血不敬,请读者明察。

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收录的都是“白文版”,也就是无注释无翻译不删节的古文原本。因为没有视觉上的不连续性,就易于把注意力集中到原文上,形成完整独立的认识。可惜出于“普及”,古代序跋大多未予保留,后面不逐一评介。

工具书

《辞源》(第3版),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商务印书馆,2015年。学习古汉语的权威参考,注解扎实,例句多引自最初的书证,有一锤定音的效果。第3版同时推出了U盘版和网络版,但对比牛津、韦氏等英文词典的勤修苦练子孙满堂,可改进的地方实在太多,愿关心国家生命者察焉。

《汉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编,语文出版社,2008年。上推至甲骨文、篆文,分析了11000多个汉字的构造、本义与演变,图文并茂,多有创见,特别有益于理清字义的发展脉络。

《说文解字今释》(增订本),汤可敬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包括单字和常用搭配,共1855条,讲解细密,不落俗套,引证丰富,令人心情爽快。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王力主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这是我最熟悉亲切的古汉语字典,详略合宜,释义清晰,例证精当,上中学时得益甚多。本书常举成语为例、不怕多注拼音,可能就是受它的影响。

《新华字典》(第12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修,商务印书馆,2020年。

《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第3版),李行健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2012年。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李行健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刘洁修著,开明出版社,2009年。

《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册:原始社会·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谭其骧主编,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这是一套划时代的地图集,编制历时近30年,从谭先生留下的日记中,不难感受当时的工作热忱。30多年又过去了,最畅销的还是这个版本,当年为了“尽快公开出版”而留下的“很不少”的“错误和不妥之处”,仍待后人。

论语相关

《论语集释》,程树德撰,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2013年。本书可称《论语》注解大全,分类集成了从汉至清各家学者的研究心得,引书680种,并加按语,方便后人系统了解各种诠释与引申,至可感佩。或有讥为取舍不尽精当,敢问更精者何在?其《自序》称:夫文化者国家之生命,思想者人民之倾向,教育者立国之根本,凡爱其国者,未有不爱其国之文化。可与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开篇的“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对读。

《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等集解,〔南朝梁〕皇侃义疏,〔北宋〕邢昺正义,梁运华整理,山东画报出版社,四库家藏丛书,2004年。儒家“十三经注疏”之一,汉唐经学的总结,朱熹《四书集注》之前的通行注本。书前“提要”介绍:三国时,魏何晏等五人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和周生烈等对《论语》的解说,择善而从,成《论语集解》。梁皇侃对《集解》进行疏解,成《论语义疏》。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邢昺遵诏改定皇侃《义疏》,其删繁就简,增加对义理的阐述,终成《论语正义》二十卷,又名《论语注疏》。因清儒刘宝楠也有《论语正义》,为清代经学之结晶,故本书多称《论语集解》或《论语注疏》。后附 《孝经注疏》,〔唐〕李隆基注,〔北宋〕邢昺疏,周宏伟整理。

《论语义疏》,〔南朝梁〕皇侃撰,高尚榘校点,中华书局,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2013年。

《四书集注》,〔南宋〕朱熹集注,陈戍国标点,岳麓书社,2004年。

《论语正义·孟子正义》,〔清〕刘宝楠、刘恭冕、焦循撰,北京燕山出版社,诸子集成(第一册),2008年。

《论语注》,〔清〕康有为撰,姜义华、张荣华编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康有为全集(第六集),2007年。

《论语译注》(第2版),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这应该是解放后中国大陆最流行的《论语》读本,初版于1958年,注释翔实,包含很多对古汉语的独到体会。可惜限于时代,作者谨守语言学家的界限,难以畅达地阐述各章内涵,另外也有一些小错。2006年中华书局出了简体字本,2009年岳麓书社出了杨先生堂侄杨逢彬负责的修订重版。奇怪的是,它们把原本颇具特色的“试论孔子”、“论语词典”等删掉,只留下光溜溜的20篇。我觉得,往往是这样推陈出新的地方,才体现作者的功力,才对读者更有用。幸好2015年中华书局典藏版复其原貌。

《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钱穆作品系列,2002年。本书以浅近精实的文言文写成,字词的注释要言不烦,着重于“心解”每一章的意义,反复阐述修身治学之道,在现代注本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论语今注今译》,毛子水注译,重庆出版社,2009年。原属台湾商务印书馆“古籍今注今译丛书”的一种,1975年出版,1984年作者校订再版,在海外具有广泛持久的影响。它的大部分注释选自合适的古注,辅以按语,另有不少生动活泼的议论,遇到难理解或争议大的就直接写明,读起来既顺畅又踏实。该丛书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前总经理(1930—1945)、台湾商务印书馆前董事长(1964—1979)王云五先生主编,共出版约60种。

《论语本解》,孙钦善著,三联书店,2009年。注释精准,各章之间经常提供交叉引用,5个附论也各有价值。2013年出修订版。

《论语通译》(修订版),徐志刚译注,人民文学出版社,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2006年。发行量较大,简明清通,但似乎过于简化,疏漏略多。

《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王素编著,文物出版社,1991年。

Analects: With Selections from Traditional Commentaries, Edward Slingerland(森舸澜), Hackett Publishing Co., Hackett Classics, 2010.

CONFUCIUS: Discussions/Conversations, or the Analects (Lun-yu), David R. Schiller, Amazon Digital Services, Inc., 2014.

《论语研究史》,戴维著,岳麓书社,2011年。

孔子相关

《孔子》,张秉楠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

《孔子传》,钱穆著,三联书店,钱穆作品系列,2012年。

《先秦诸子系年(外一种)》,钱穆著,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2001年。

《孔子传》,李长之著,东方出版社,2010年。

《论语二十讲》,周予同、朱维铮等著,傅杰选编,华夏出版社,伟大传统丛书,2009年。

《孔子与中国之道》Confucius and the Chinese Way),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著,高专诚译,大象出版社,当代海外汉学名著译丛,2000年。Original English edition published by Harper Torchbooks, 1960.

《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The Authentic Confucius: A Life of Thought and Politics),金安平著,黄煜文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Original English edition published by Scribner, 2007.

《孔子集语校补》,〔清〕孙星衍等辑,郭沂校补,齐鲁书社,1998年。

《孔丛子》,王钧林、周海生译注,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藏书丛书,2012年。

《孔子百科辞典》,张岱年主编,夏乃儒执行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其它

《史记》,李全华标点,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1988年。

《史记》,〔西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2011年。通称“三家注”本,是宋代以来古注的标准版本。

《史记笺证》(修订版),韩兆琦编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汉书》,〔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2000年。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中华书局,2000年。

《三国志》,〔西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2011年。

《四书五经》,陈戍国点校,岳麓书社,2003年。白文版11合1(含春秋三传),使用方便。

《春秋左传正义》,〔西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十三经注疏丛书,1999年。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编著,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2018年。

《左传译注》,李梦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古籍译注丛书,1998年。

《春秋公羊传译注》,王维堤、唐书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译注丛书,2004年。

《春秋公羊传注疏》,〔东汉〕何休注,〔唐〕徐彦疏,蒋宗福整理,山东画报出版社,四库家藏丛书,2004年。

《春秋谷梁传译注》,承载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译注丛书,2004年。

《春秋谷梁传注疏》,〔东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喻遂生、张显成、蒋宗福整理,山东画报出版社,四库家藏丛书,2004年。

《春秋传》,〔南宋〕胡安国撰,王丽梅校点,岳麓书社,湖湘文库·甲编,2011年。

《尚书译注》,李民、王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国学经典译注丛书,2012年。《尚书》篇幅不长,但以诘屈聱牙著称。这个译注本精细周详,有历史背景分析,有各家注的比较,给人呵护备至的感觉。

《尚书正义》,(旧题)〔西汉〕孔安国注,〔唐〕孔颖达疏,喻遂生整理,山东画报出版社,四库家藏丛书,2004年。

《书集传》,〔南宋〕蔡沈注,钱宗武、钱忠弼整理,凤凰出版社,2010年。

《诗经全注》,褚斌杰注,人民文学出版社,世界文学名著文库,1999年。

《毛诗正义》,〔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梁运华整理,山东画报出版社,四库家藏丛书,2004年。

《诗集传》,〔南宋〕朱熹注,赵长征点校,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2011年。

《周礼·仪礼·礼记》,陈戍国点校,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2006年。

《周礼》,徐正英、常佩雨译注,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2014年。

《周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彭林整理,山东画报出版社,四库家藏丛书,2004年。

《仪礼译注》,杨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译注丛书,2004年。

《仪礼注疏》,〔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尹小林整理,山东画报出版社,四库家藏丛书,2004年。

《礼记译注》,杨天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译注丛书,2004年。

《礼记正义》,〔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喻遂生、蒋宗福、张显成、方有国、李海霞、何锡光整理,山东画报出版社,四库家藏丛书,2004年。

《礼记》,原名《礼记集说》,〔元〕陈澔注,金晓东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国学典藏丛书,2016年。

《三礼辞典》,钱玄、钱兴奇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

《大戴礼记今注今译》,高明注译,台湾商务印书馆,古籍今注今译丛书,1975年。

《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经译注丛书,2004年。

《周易正义》,〔三国魏〕王弼、〔东晋〕韩伯注,〔唐〕孔颖达等疏,何锡光、虎维铎整理,山东画报出版社,四库家藏丛书,2004年。

《孝经·二十四孝》,喻岳衡、喻涵译注,岳麓书社,古典名著阅读无障碍本,2012年。

《孝经译注》,胡平生译注,中华书局,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1996年。

《国语·战国策》,李维琦点校,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2006年。

《国语集解》,〔三国吴〕韦昭注,徐元诰集解,王树民、沈长云点校,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2019年。

《战国策注释》,何建章注释,中华书局,1990年。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杨逢彬修订,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标准读本,2009年。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北宋〕孙奭疏,龚抗云整理,山东画报出版社,四库家藏丛书,2004年。

《孟子正义》,〔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2017年。

《孟子今注今译》,史次耘注译,重庆出版社,2009年。

《荀子校注》,张觉校注,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标准读本,2006年。

《荀子集解》,〔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整理,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2012年。

《韩诗外传译注》,〔西汉〕韩婴编著,魏达纯译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韩诗外传笺疏》,屈守元著,巴蜀书社,2012年。

《孔子家语》,〔三国魏〕王肃编著,王国轩、王秀梅译注,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2011年。

《老子·庄子·列子》,张震点校,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2006年。

《老子注译》,高亨著,华钟彦校,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老子》版本繁多,文字、断句屡有分歧,难辨原委,本书引文均据此本。

《老子》,〔西汉〕河上公、〔三国魏〕王弼注,〔西汉〕严遵指归,刘思禾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国学典藏丛书,2013年。

《老子今注今译》(参照简帛本最新修订版),陈鼓应注译,商务印书馆,道典诠释书系,2003年。

《庄子集释》,〔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2013年。

《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版),陈鼓应注译,商务印书馆,道典诠释书系,2007年。

《庄子》,方勇译注,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2010年。

《管子通解》,赵守正撰,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管子》,〔唐〕房玄龄注,〔明〕刘绩补注,刘晓艺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国学典藏丛书,2015年。

《晏子春秋校注》,张纯一撰,梁运华点校,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2017年。

《晏子春秋译注》,孙彦林、周民、苗若素译注,齐鲁书社,1991年。

《商君书·韩非子》,张觉点校,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2006年。后附《申子》、《慎子》。

《商君书全译》,〔战国〕商鞅原著,张觉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1993年。

《韩非子集解》,〔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2013年。

《韩非子校注》(修订本),《韩非子》校注组编写,周勋初修订,凤凰出版社,2009年。

《韩非子校注》,张觉校注,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标准读本,2006年。

《吕氏春秋·淮南子》,杨坚点校,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2006年。

《吕氏春秋集释》,许维遹撰,梁运华整理,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2016年。

《吕氏春秋译注》(修订本),张双棣、张万彬、殷国光、陈涛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说苑译注》,〔西汉〕刘向撰,程翔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帝王世纪·世本·逸周书·古本竹书纪年》,陆吉等校点,齐鲁书社,2010年。

《逸周书校补注译》(修订本),黄怀信著,三秦出版社,2006年。

《古本竹书纪年译注》,李民等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

《朱子语类》,〔南宋〕黎靖德编,杨绳其、周娴君校点,岳麓书社,1997年。第19—50卷是朱熹师徒关于《论语》的问答。

《武经七书直解》,〔明〕刘寅直解,张实、刘韻真点校,岳麓书社,1992年。

《日知录集释》,〔清〕顾炎武著,〔清〕黄汝成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

《读书杂志》,〔清〕王念孙撰,徐炜君、樊波成、虞思征、张靖伟等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清代学术名著丛刊,2014年。

《经义述闻》,〔清〕王引之撰,钱文忠、虞万里、杨蓉蓉、傅杰整理,上海书店出版社,中国经学史基本丛书,2012年。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纪昀总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陈荣捷编著,杨儒宾、吴有能、朱荣贵、万先法译,黄俊杰校阅,江苏教育出版社,国学书库·哲学类丛,2006年。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梁启超著,岳麓书社,民国学术文化名著丛书,2010年。1923年,清华大学指定十来部有永久价值的古书令学生们每学期选读一部或两部,想令他们得些国学常识而且养成自动的读书能力。本书就是梁启超(1873—1929)在清华介绍这些古典要籍的讲义。1925年初版,共8讲,主要涉及11本书,《论语》冠首。它写于传统学术遭遇西学冲击引发的“国学热”中,当时没有资料可查,时间又匆忙,算是闭卷考试。但以梁先生中西交融的深厚学养,写来毫不费力,偶有离题发挥之处,正可一窥他的读书兴味与昂扬精神。

《西周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战国史》(增订本),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鲁国史》,郭克煜等著,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中国文化史》,柳诒徵编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学术丛书,1988年。

《中国古代官制》,柏铮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中国历代官制简表》,卫文选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